第一章 细胞的分子组成 重点突破练(一)
题组一 生物组织中有机化合物的检测
1.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检测还原糖时,要先加入NaOH溶液摇匀后,再加入CuSO4溶液
B.将斐林试剂加入葡萄糖溶液中会立即出现砖红色沉淀
C.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2 min才能看到紫色
D.在使用苏丹Ⅲ染色液检测脂肪的实验中,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的作用是洗去实验材料上的浮色
2.对生物组织中的物质进行检测时,下列关于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淀粉遇稀碘液可显蓝色 B.脂肪被苏丹Ⅲ染色液染成紫色
C.蛋白质与斐林试剂反应后显橘黄色 D.葡萄糖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呈砖红色
3.实验测得花生、大豆、小麦三种生物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含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选用花生种子作为实验材料检测细胞中的脂肪,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B.用稀碘液检测淀粉时加热才呈现蓝色
C.向小麦种子的研磨液中加入斐林试剂,隔水加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D.选用小麦种子的研磨液作为实验材料检测淀粉是否存在时需要使用苏丹Ⅲ染色液
4.某生物兴趣小组在野外发现一种组织颜色为白色的不知名野果,该小组把这些野果带回实验室欲鉴定其是否含有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该野果的切片进行脂肪鉴定时需要使用苏丹Ⅲ染色液
B.若向该野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50~65 ℃条件下隔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该野果中含有葡萄糖
C.进行蛋白质的鉴定时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先混合后再使用
D.进行还原糖鉴定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长期备用
5.(多选)下列有关物质鉴定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中的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色液染成橘黄色
B.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时需在50~65 ℃条件下隔水加热才能出现紫色沉淀
C.检测蛋白质时,应先加入NaOH溶液,摇匀后再加入CuSO4溶液
D.番茄汁中也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适合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题组二 蛋白质和核酸
6.(2022·盐城高一期末)绿色荧光蛋白能发光,可标识生物体内蛋白质的位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色荧光蛋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B.组成绿色荧光蛋白的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R引起的
C.氨基酸仅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就可以形成绿色荧光蛋白
D.可以用绿色荧光蛋白做标志,研究肿瘤细胞的活动
7.(2022·南京高一期末)下图为某蛋白质(含有120个氨基酸)天然状态与非折叠状态的转化条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此蛋白质由12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有119个肽键
B.用尿素处理时,蛋白质中的肽键断裂导致该蛋白生物活性丧失
C.此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D.此蛋白质的催化功能取决于其复杂的空间结构
8.分析一种可溶性有机小分子样品,发现这种样品中含有C、H、O、N等元素,这种样品很可能是( )
A.葡萄糖 B.蛋白质
C.脂肪酸 D.氨基酸
9.如图表示一个由153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分子中含有152个肽键
B.参与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中至少有2个氨基酸的R有氨基和1个氨基酸的R有羧基
C.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中至少有2个含硫
D.该蛋白质分子彻底水解将产生153种氨基酸
10.如图为某核苷酸链的局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五碳糖均与2个磷酸相连
B.图示的核苷酸链是DNA的一部分
C.图中4的名称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D.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也存在类似的核苷酸链
11.(2022·宿迁高一期末)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包括DNA和RN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核酸是仅分布于细胞核中的具有酸性的物质
B.组成人体的核酸中含有8种核苷酸、5种碱基
C.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单体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D.不同个体中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是实施DNA指纹技术的依据
12.(多选)下图是生物体内两种生物大分子的物质组成与功能关系示意图,m1、m2分别是大分子M1、M2的基本组成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1和M2都是由许多单体形成的多聚体
B.M1的多样性决定了M2的多样性
C.m1、m2都是组成细胞的小分子有机物
D.M2的多样性与m2的数量也有关
13.(2022·镇江高一期中)如图1为组成细胞的有机物及元素,已知A、B、C、D和E为生物大分子。图2为图1中某种生物大分子的部分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x、y代表的元素分别是 ,图2是图1中 (填“A”“B”“C”“D”或“E”)的部分结构,它是由 种氨基酸连接而成。
(2)A的结构具有多样性,从a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3)B是 ,其在动物细胞中所起的作用是 。
(4)与E相比,D在化学组成上特有的是 。
(5)图2为 肽,若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a,则图2所示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连接图2中氨基酸的键是 (写名称)。
14.细胞内含有多种有机物,下图表示细胞内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它是 。Ⅰ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是指 ,在动物细胞中主要是指 。
(2)A、B各表示 、 。
(3)物质Z是 。
(4)物质Y是 ,有 种;物质Ⅱ的分子结构的特异性是由Y的 决定的。
(5)Y与Z在组成上的不同是 。
(6)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减少的主要是 。
15.现有无标签的蛋清稀释液、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各一瓶,请利用下面提供的资料和材料将它们区分开来。
资料: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以催化淀粉分解为还原糖。
提供材料:用于配制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的相关溶液。
实验方法:
(1)用一种试剂将上述4种溶液区分为两组,这种试剂是 ,其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 和 ,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 和 。
(2)用 试剂区分(1)中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出现 的是 ,另一种是 。
(3)区分(1)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的方法及鉴定结果是 。
第一章 细胞的分子组成 重点突破练(一)
题组一 生物组织中有机化合物的检测
1.下列关于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检测还原糖时,要先加入NaOH溶液摇匀后,再加入CuSO4溶液
B.将斐林试剂加入葡萄糖溶液中会立即出现砖红色沉淀
C.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需水浴加热2 min才能看到紫色
D.在使用苏丹Ⅲ染色液检测脂肪的实验中,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的作用是洗去实验材料上的浮色
答案 D
解析 检测还原糖时,要将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等量混合后再使用,且需要水浴加热,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出现砖红色沉淀,A、B错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不需要水浴加热,C错误。
2.对生物组织中的物质进行检测时,下列关于颜色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淀粉遇稀碘液可显蓝色 B.脂肪被苏丹Ⅲ染色液染成紫色
C.蛋白质与斐林试剂反应后显橘黄色 D.葡萄糖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呈砖红色
答案 A
解析 脂肪可被苏丹Ⅲ染色液染成橘黄色,B错误;检测蛋白质应用双缩脲试剂,反应后呈紫色,C错误;葡萄糖属于还原糖,用斐林试剂在50~65 ℃条件下隔水加热反应后呈砖红色,D错误。
3.实验测得花生、大豆、小麦三种生物干种子中三大类有机物含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选用花生种子作为实验材料检测细胞中的脂肪,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B.用稀碘液检测淀粉时加热才呈现蓝色
C.向小麦种子的研磨液中加入斐林试剂,隔水加热会出现砖红色沉淀
D.选用小麦种子的研磨液作为实验材料检测淀粉是否存在时需要使用苏丹Ⅲ染色液
答案 A
解析 用稀碘液检测淀粉时不需要加热,B项错误;由图可知,小麦种子中淀粉含量较高,淀粉不是还原糖,加入斐林试剂隔水加热不会出现砖红色沉淀,C项错误;检测淀粉需要使用稀碘液,D项错误。
4.某生物兴趣小组在野外发现一种组织颜色为白色的不知名野果,该小组把这些野果带回实验室欲鉴定其是否含有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该野果的切片进行脂肪鉴定时需要使用苏丹Ⅲ染色液
B.若向该野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50~65 ℃条件下隔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该野果中含有葡萄糖
C.进行蛋白质的鉴定时NaOH溶液和CuSO4溶液先混合后再使用
D.进行还原糖鉴定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长期备用
答案 A
解析 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若向该野果的组织样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在50~65 ℃条件下隔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该野果中含有还原糖,但不能确定是葡萄糖,B错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应先加入NaOH溶液再加入CuSO4溶液,C错误;斐林试剂应该现配现用,D错误。
5.(多选)下列有关物质鉴定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中的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色液染成橘黄色
B.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时需在50~65 ℃条件下隔水加热才能出现紫色沉淀
C.检测蛋白质时,应先加入NaOH溶液,摇匀后再加入CuSO4溶液
D.番茄汁中也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适合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替代材料
答案 BD
解析 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时在50~65 ℃条件下隔水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B项错误;番茄汁为红色,用作还原糖鉴定材料时会影响砖红色沉淀的观察,D项错误。
题组二 蛋白质和核酸
6.(2022·盐城高一期末)绿色荧光蛋白能发光,可标识生物体内蛋白质的位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绿色荧光蛋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B.组成绿色荧光蛋白的氨基酸之间的差异是由R引起的
C.氨基酸仅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就可以形成绿色荧光蛋白
D.可以用绿色荧光蛋白做标志,研究肿瘤细胞的活动
答案 C
解析 氨基酸脱水缩合后还需要盘曲、折叠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C错误。
7.(2022·南京高一期末)下图为某蛋白质(含有120个氨基酸)天然状态与非折叠状态的转化条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此蛋白质由12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有119个肽键
B.用尿素处理时,蛋白质中的肽键断裂导致该蛋白生物活性丧失
C.此蛋白质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D.此蛋白质的催化功能取决于其复杂的空间结构
答案 B
解析 此蛋白质是由120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只有一条肽链,形成的肽键数是119个,A正确;用尿素处理时,断裂的是二硫键,B错误;至少含有的游离氨基数或羧基数=肽链数,该蛋白质只有一条肽链,所以至少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C正确;由题意可知,该蛋白质在非折叠状态下无催化活性,天然状态下有催化活性,所以该蛋白质的催化功能取决于其复杂的空间结构,D正确。
8.分析一种可溶性有机小分子样品,发现这种样品中含有C、H、O、N等元素,这种样品很可能是( )
A.葡萄糖 B.蛋白质
C.脂肪酸 D.氨基酸
答案 D
解析 葡萄糖和脂肪酸的组成元素只有C、H、O,没有N,A、C错误;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一定有C、H、O、N,但是蛋白质属于大分子有机物,B错误;氨基酸是由C、H、O、N等元素组成的有机小分子,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D正确。
9.如图表示一个由153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分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分子中含有152个肽键
B.参与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中至少有2个氨基酸的R有氨基和1个氨基酸的R有羧基
C.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中至少有2个含硫
D.该蛋白质分子彻底水解将产生153种氨基酸
答案 C
解析 肽键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数=153-1=152(个),但由于肽链在折叠时又形成一个肽键,因此共有153个肽键,A错误;肽链折叠时形成一个肽键,说明参与构成该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中至少有1个氨基酸的R含1个羧基,1个氨基酸的R含1个氨基,B错误;肽链折叠过程中形成1个二硫键,说明构成该分子的氨基酸中至少有2个含硫,C正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因此该蛋白质分子彻底水解最多可得到20种氨基酸,D错误。
10.如图为某核苷酸链的局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五碳糖均与2个磷酸相连
B.图示的核苷酸链是DNA的一部分
C.图中4的名称是腺嘌呤脱氧核糖核苷酸
D.植物细胞的细胞核中也存在类似的核苷酸链
答案 A
解析 图中DNA链末端的脱氧核糖只连接1个磷酸,A错误;该核苷酸链中含有DNA特有的碱基T,故图示的核苷酸链是DNA的一部分,B正确。
11.(2022·宿迁高一期末)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包括DNA和RN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核酸是仅分布于细胞核中的具有酸性的物质
B.组成人体的核酸中含有8种核苷酸、5种碱基
C.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单体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
D.不同个体中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是实施DNA指纹技术的依据
答案 A
解析 核酸分为DNA和RNA,对于真核细胞,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A错误;人是真核生物,含有2种核酸,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4种脱氧核苷酸,构成RNA的基本单位是4种核糖核苷酸,共含有8种核苷酸、5种碱基,B正确;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单体,由磷酸、含氮碱基和五碳糖构成,核苷酸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C正确;不同个体的DNA中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即DNA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是实施DNA指纹技术的依据,D正确。
12.(多选)下图是生物体内两种生物大分子的物质组成与功能关系示意图,m1、m2分别是大分子M1、M2的基本组成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M1和M2都是由许多单体形成的多聚体
B.M1的多样性决定了M2的多样性
C.m1、m2都是组成细胞的小分子有机物
D.M2的多样性与m2的数量也有关
答案 ACD
解析 M1、M2表示蛋白质和核酸,组成蛋白质的m1是指氨基酸,组成核酸的m2是指核苷酸,蛋白质和核酸都是由许多单体形成的多聚体,A正确;M2核酸的多样性决定了M1蛋白质的多样性,B错误;组成蛋白质的m1是指氨基酸,组成核酸的m2是指核苷酸,它们都是组成细胞的小分子有机物,C正确;M2是核酸,不同的核酸在结构上的区别主要是m2核苷酸的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D正确。
13.(2022·镇江高一期中)如图1为组成细胞的有机物及元素,已知A、B、C、D和E为生物大分子。图2为图1中某种生物大分子的部分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x、y代表的元素分别是 ,图2是图1中 (填“A”“B”“C”“D”或“E”)的部分结构,它是由 种氨基酸连接而成。
(2)A的结构具有多样性,从a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3)B是 ,其在动物细胞中所起的作用是 。
(4)与E相比,D在化学组成上特有的是 。
(5)图2为 肽,若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a,则图2所示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连接图2中氨基酸的键是 (写名称)。
答案 (1)N、P A 5 (2)a(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不同 (3)多糖 储存能量 (4)D中五碳糖是脱氧核糖、含氮碱基有胸腺嘧啶 (5)六 6a-90 肽键
14.细胞内含有多种有机物,下图表示细胞内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是生物大分子,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X被形容为“生命的燃料”,它是 。Ⅰ在小麦种子中主要是指 ,在动物细胞中主要是指 。
(2)A、B各表示 、 。
(3)物质Z是 。
(4)物质Y是 ,有 种;物质Ⅱ的分子结构的特异性是由Y的 决定的。
(5)Y与Z在组成上的不同是 。
(6)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中,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减少的主要是 。
答案 (1)葡萄糖 淀粉 糖原 (2)N、P N (3)核糖核苷酸 (4)脱氧核苷酸 4 数目和排列顺序 (5)Y含有胸腺嘧啶和脱氧核糖,而Z含有尿嘧啶和核糖 (6)水分
解析 (1)X是单糖,又是“生命的燃料”,故它是葡萄糖;在小麦中Ⅰ多糖主要指淀粉,在动物中Ⅰ多糖主要指糖原。(2)氨基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核苷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P,故A表示N、P,B表示N。(3)Z是核糖核苷酸。(4)Y是脱氧核苷酸,有
4种,DNA的特异性是由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决定的。
15.现有无标签的蛋清稀释液、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各一瓶,请利用下面提供的资料和材料将它们区分开来。
资料: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可以催化淀粉分解为还原糖。
提供材料:用于配制双缩脲试剂、斐林试剂的相关溶液。
实验方法:
(1)用一种试剂将上述4种溶液区分为两组,这种试剂是 ,其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 和 ,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是 和 。
(2)用 试剂区分(1)中不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出现 的是 ,另一种是 。
(3)区分(1)中发生显色反应的一组溶液的方法及鉴定结果是 。
答案 (1)双缩脲试剂 蛋清稀释液 淀粉酶溶液
葡萄糖溶液 淀粉溶液 (2)斐林 砖红色沉淀 葡萄糖溶液 淀粉溶液 (3)将淀粉溶液分别与发生显色反应的两种溶液混合,一段时间后,用斐林试剂分别检测上述两种混合液(50~65 ℃条件下隔水加热约2 min),无颜色变化的溶液是蛋清稀释液,出现砖红色沉淀的溶液是淀粉酶溶液
解析 蛋清稀释液、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和淀粉酶溶液可以分为蛋白质组(蛋清稀释液和淀粉酶溶液)和糖类组(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两类,因此可以通过双缩脲试剂的显色反应把它们初步分开,对于不发生显色反应的葡萄糖溶液、淀粉溶液,可以利用斐林试剂区分开,对于蛋清稀释液和淀粉酶溶液则应利用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产生还原糖的特性来鉴别。图解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