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核心素养专项练(五)
(2022·山东枣庄期末)某流域位于我国甘肃中部,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下表为“该流域某时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流、产沙统计表”(产流量是指降雨量扣除损失形成径流的水量)。据此完成1~2题。
乔木林地 自然草地 灌木林地
坡角(°) 15 15 15
产流均值(mm) 1.7 1.0 0.6
产沙均值(g/m2) 7.9 3.2 1.4
1.通常情况下,乔木林地具有垂直分层结构,保持水土的各项指标表现最好。但该地乔木林地的土壤侵蚀强度比自然草地、灌木林地高,原因是该地( )
A.气候干旱,乔木少 B.风力较大,造成水土流失
C.土壤贫瘠,植被少 D.坡度较大,造成水土流失
2.该地植被建设宜采用( )
A.灌木为主,灌草优先的方式
B.草地为主,乔灌优先的方式
C.乔木为主,灌草优先的方式
D.草地为主,乔草优先的方式
2021年东北某地9万多平方米黑土被盗挖。要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数百年时间。抚州的王先生热爱阳台种植花草,看到盗采黑土新闻后,不再网购黑土。他根据网上的配方(鸡粪∶牛粪∶草炭∶蛭石∶河沙=3∶3∶1∶1∶2)自行配置营养土。下图为黑土盗挖现场照片。据此完成3~4题。
3.黑土多被用于育秧苗、花草种植、城市绿化等,除了黑土富含有机质,还因为( )
①获取容易 ②管理成本低 ③土质疏松 ④来自寒地害虫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配置营养土配方中有蛭石和河沙,其主要作用是( )
A.提供矿物质 B.增大温差
C.固定并通气 D.提供无机盐
下图为“福建武夷山某地土壤有机质与海拔关系示意图”。完成5~6题。
5.甲地典型自然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
6.图中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地向乙地( )
A.成土母质粒度变大
B.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
C.植被类型趋于丰富
D.物质迁移的速度加快
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南海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大部分土壤含盐量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下面左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右图示意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植物多,吸收盐分
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
8.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
A.鱼类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
C.鸟类死亡分解
D.珊瑚、贝壳碎屑
9.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特点是( )
A.自表层向下逐渐升高
B.自表层向下逐渐降低
C.表层以下50~80 cm下降最快
D.表层以下20~50 cm含量最大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10~11题。
10.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景观是( )
A.温带草原 B.热带草原
C.寒带苔原 D.亚寒带针叶林
11.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
图1为“云南省示意图”,甲、乙、丙、丁为该省四个著名景点。图2为“板状树根景观图”。完成12~13题。
12.图2中的典型植被景观最可能出现在图1景点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3.关于图中景点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深厚 B.乙—黑色
C.丙—肥沃 D.丁—黏重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完成14~15题。
实验相关数据表
甲 乙 丙 丁
土壤质地(%) 砂粒 40 45 78 14
粉粒 25 25 14 19
黏粒 35 30 8 67
水土流失量(g/m3) 47.3 201.2 15.7 76.9
14.甲土壤属于(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15.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2022·云南昆明月考)读“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图”,完成16~17题。
16.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17.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寒冷潮湿 D.寒冷干燥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读“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表”,完成18~19题。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有机质 大气悬浮质 大气水分
实验前 6.3% 25.5% 0.7% 14.6% 18.6%
实验后 23.5% 16.7% 3.2% 3.4% 34.5%
18.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 )
A.降低土壤透气性,减少空气污染
B.降低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
C.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肥力
D.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大气湿度
19.由表可知,该地最可能是( )
A.三江平原 B.河西走廊
C.江汉平原 D.珠江三角洲
2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长沙市某中学校园内樟树众多。这些樟树树冠广展,枝叶茂密,气势雄伟。师生们观察到每年4~5月份,樟树叶大量掉落。下图为该校园部分景观图。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校园中的樟树所属植被类型并列举该类植被的典型特征。(6分)
(2)分析樟树及其他植物对校园内水循环环节的影响。(4分)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核心素养专项练(五)
(2022·山东枣庄期末)某流域位于我国甘肃中部,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下表为“该流域某时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流、产沙统计表”(产流量是指降雨量扣除损失形成径流的水量)。据此完成1~2题。
乔木林地 自然草地 灌木林地
坡角(°) 15 15 15
产流均值(mm) 1.7 1.0 0.6
产沙均值(g/m2) 7.9 3.2 1.4
1.通常情况下,乔木林地具有垂直分层结构,保持水土的各项指标表现最好。但该地乔木林地的土壤侵蚀强度比自然草地、灌木林地高,原因是该地( )
A.气候干旱,乔木少 B.风力较大,造成水土流失
C.土壤贫瘠,植被少 D.坡度较大,造成水土流失
2.该地植被建设宜采用( )
A.灌木为主,灌草优先的方式
B.草地为主,乔灌优先的方式
C.乔木为主,灌草优先的方式
D.草地为主,乔草优先的方式
答案 1.A 2.A
解析 第1题,根据该流域位于我国甘肃中部,可知该地气候干旱,植被以草地、荒漠为主,大型乔木很少,缺乏垂直分层结构,水土保持效果不佳。第2题,由表格可知,灌木林地的产流均值和产沙均值都最低,所以该地植被建设宜采用灌木为主,灌草优先的方式,故选A。
2021年东北某地9万多平方米黑土被盗挖。要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数百年时间。抚州的王先生热爱阳台种植花草,看到盗采黑土新闻后,不再网购黑土。他根据网上的配方(鸡粪∶牛粪∶草炭∶蛭石∶河沙=3∶3∶1∶1∶2)自行配置营养土。下图为黑土盗挖现场照片。据此完成3~4题。
3.黑土多被用于育秧苗、花草种植、城市绿化等,除了黑土富含有机质,还因为( )
①获取容易 ②管理成本低 ③土质疏松 ④来自寒地害虫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配置营养土配方中有蛭石和河沙,其主要作用是( )
A.提供矿物质 B.增大温差
C.固定并通气 D.提供无机盐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题,黑土富含有机质,土质疏松、透气,③正确;东北纬度较高,冬季寒冷,害虫难以越冬,土壤中害虫少,④正确;黑土主要分布在东北,盗采黑土违法,获取困难,①错误;管理成本主要与种植对象有关,②错误,选D。第4题,蛭石和河沙较鸡粪、牛粪、草炭密度大,重量大,在土壤中起固定作用,同时也起通气和透水的作用,C正确;蛭石和河沙在营养土中短时间内不会风化,并不能提供无机盐和矿物质,A、D错误;阳台种植花草,室内温差较小,蛭石和河沙与鸡粪、牛粪、草炭混合后,对土壤温差的改变较小,B错误。
下图为“福建武夷山某地土壤有机质与海拔关系示意图”。完成5~6题。
5.甲地典型自然植被类型是(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
6.图中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地向乙地( )
A.成土母质粒度变大
B.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
C.植被类型趋于丰富
D.物质迁移的速度加快
答案 5.B 6.B
解析 第5题,甲地海拔低,位于福建武夷山山麓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典型自然植被类型是常绿阔叶林,B对。落叶阔叶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的典型自然植被,A错。热带雨林是热带雨林气候的典型自然植被,C错。针阔混交林位于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D错。第6题,在高温多雨的环境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分解快,有机质含量低。图中土壤肥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甲地向乙地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变慢,B对。成土母质粒度不影响有机质含量,A错。海拔升高,植被类型趋于简单,C错。热量条件减弱,物质迁移的速度减慢,D错。
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是珊瑚、贝壳碎屑砂,质地疏松。南海诸岛面积小,海拔低,鸟类多,植被有200余种。除滨海地区外,大部分土壤含盐量较低。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下面左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右图示意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南海诸岛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其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蒸发弱
B.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植物多,吸收盐分
D.距海远,海水影响小
8.南海诸岛土壤中富磷,磷的最主要来源是( )
A.鱼类死亡分解
B.植物死亡分解
C.鸟类死亡分解
D.珊瑚、贝壳碎屑
9.海岛土壤剖面中磷的分布特点是( )
A.自表层向下逐渐升高
B.自表层向下逐渐降低
C.表层以下50~80 cm下降最快
D.表层以下20~50 cm含量最大
答案 7.B 8.C 9.D
解析 第7题,南海诸岛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故A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雨量丰沛,淋溶作用强,使岛上土壤含盐量较低,故B正确;植被主要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对盐度的影响作用较小,故C错误;南海诸岛面积小,所以岛上各地距海比较近,故D错误。第8题,根据材料和上面左图可知,南海诸岛鸟类较多,鸟类食用富含磷的海产品,磷在鸟类体内富集,死亡后分解进入土壤中,C正确;鱼类死亡后沉积在海底,分解后对岛屿土壤磷含量影响较小,A错误;植物体内磷含量较低,所以植物死亡分解对土壤中磷含量的影响较小,B错误;珊瑚、贝壳碎屑不易被分解,所以对土壤中磷的含量影响较小,D错误。第9题,读上面右图可知,磷含量自表层向下先升高后降低,故A、B错误;表层以下40~50 cm土壤磷含量下降最快,故C错误;表层以下20~50 cm土壤磷含量最大,故D正确。
读“某地景观图”,完成10~11题。
10.该景观图反映的自然景观是( )
A.温带草原 B.热带草原
C.寒带苔原 D.亚寒带针叶林
11.该景观图可能出现的地区是( )
A.内蒙古高原 B.青藏高原
C.亚马孙雨林 D.东非高原
答案 10.B 11.D
解析 第10题,图示景观是在热带草原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反映的是热带草原景观。第11题,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与图示景观相对应。
图1为“云南省示意图”,甲、乙、丙、丁为该省四个著名景点。图2为“板状树根景观图”。完成12~13题。
12.图2中的典型植被景观最可能出现在图1景点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3.关于图中景点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深厚 B.乙—黑色
C.丙—肥沃 D.丁—黏重
答案 12.D 13.D
解析 第12题,结合图2植被的状况可知,该植被树干高,树干粗壮,枝繁叶茂,且群落结构复杂,据此分析应为热带季雨林,分布在热带季风气候区,云南省的热带季雨林分布在云南省南部海拔较低的地区,结合图1判断位于丁处,故选D。第13题,图中甲地位于高山峡谷地区,河流的上游,河流沉积物少,土层薄,A错误;乙地位于云南省中西部地区,土壤为红色,B错误;该省土壤为亚热带红壤,土壤肥力较低,土质黏重,C错误,D正确。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完成14~15题。
实验相关数据表
甲 乙 丙 丁
土壤质地(%) 砂粒 40 45 78 14
粉粒 25 25 14 19
黏粒 35 30 8 67
水土流失量(g/m3) 47.3 201.2 15.7 76.9
14.甲土壤属于(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15.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答案 14.B 15.B
解析 第14题,根据表格中甲土壤的质地百分比数值,砂粒占40%,粉粒占25%,黏粒占35%,对照三角坐标图,可以判断甲土壤属于壤土,如下图所示,B正确。
第15题,从表中看,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乙土壤。从表格中可读出,乙土壤黏粒占30%,砂粒占45%,粉粒占25%,可判断出砂粒与黏粒比重差别大,A错。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B正确,D错。粉粒与黏粒比重差别大,C错。
(2022·云南昆明月考)读“土壤剖面的分层划分图”,完成16~17题。
16.观察土壤剖面后,同学们发表了下列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A.甲同学:有机层厚度大,质地粗
B.乙同学:腐殖质层颜色偏暗黑
C.丙同学:淋溶层富含枯枝落叶
D.丁同学:淀积层色泽呈灰黑色
17.当地森林土壤颜色偏红,说明该地气候( )
A.温暖多雨 B.炎热干燥
C.寒冷潮湿 D.寒冷干燥
答案 16.B 17.A
解析 第16题,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B正确。森林植被下,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有机层厚度不大,A错误。淋溶层是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不会含有枯枝落叶,C错误。淀积层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因不含腐殖质,颜色不会呈灰黑色,D错误。故选B。第17题,土壤发红是因为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温暖多雨的气候下,土壤淋溶作用强,A正确。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或浅耕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读“某地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表”,完成18~19题。
土壤水分 土壤空气 土壤有机质 大气悬浮质 大气水分
实验前 6.3% 25.5% 0.7% 14.6% 18.6%
实验后 23.5% 16.7% 3.2% 3.4% 34.5%
18.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 )
A.降低土壤透气性,减少空气污染
B.降低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
C.增强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肥力
D.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大气湿度
19.由表可知,该地最可能是( )
A.三江平原 B.河西走廊
C.江汉平原 D.珠江三角洲
答案 18.A 19.B
解析 第18题,比较表格中实验前后的数据,实验结果反映了实行“保护性耕作法”能够提高土壤水分,提高抗旱能力;降低土壤透气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大气湿度。第19题,读表可知,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低,所以排除三江平原。读文字材料可知,该地区农田冬季休耕,说明农作物不能越冬,所以排除江汉平原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区大气悬浮质较多,土壤水分较少,所以最有可能是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河西走廊,B符合题意。
20.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长沙市某中学校园内樟树众多。这些樟树树冠广展,枝叶茂密,气势雄伟。师生们观察到每年4~5月份,樟树叶大量掉落。下图为该校园部分景观图。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校园中的樟树所属植被类型并列举该类植被的典型特征。(6分)
(2)分析樟树及其他植物对校园内水循环环节的影响。(4分)
答案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叶片椭圆形,革质,有光泽,没有茸毛。
(2)截留雨水,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蒸腾,增大空气湿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