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1 模块检测试卷(二)(word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1 模块检测试卷(二)(word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24 22:2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检测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近些年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北极海冰持续融化。已知降低空气中CO2的浓度能缓解温室效应,海洋浮游植物是吸收CO2的主力军。马丁设想:向海洋投放水溶性铁能促进浮游植物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降低CO2浓度,从而减缓温室效应。针对以上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元素是微量元素,CO2中的碳、氧均是大量元素
B.铁以化合物的形式被浮游植物吸收
C.铁元素是构成浮游植物叶绿素的组成成分
D.海水温度的高低不会影响浮游植物吸收铁
2.下列检测生物分子的实验中,对相关实验操作及颜色变化描述错误的是(  )
A.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虽然所用试剂种类相同,但不能直接用于蛋白质的检测
B.脂肪可被苏丹Ⅲ染色液染成橘黄色
C.制作花生子叶临时切片进行脂肪检测时,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溶液洗去浮色
D.可用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区分葡萄糖和麦芽糖
3.细胞遭受冰冻时,蛋白质分子间临近的巯基(—SH)会形成二硫键(—S—S—),解冻时,蛋白质内部的部分氢键容易断裂而二硫键仍保留,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巯基可能位于氨基酸的侧链基团上
B.形成二硫键时,蛋白质分子量减少
C.抗冻植物的二硫键可能更易被破坏
D.解冻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4.(2022·苏州高一期末)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酸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B.核酸由元素C、H、O、N、P组成
C.核酸的基本单位有5种
D.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5.糖类和脂质是细胞中两种重要的有机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淀粉和脂肪的水解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
B.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C.动物细胞质膜上的脂质包括磷脂、胆固醇等
D.等质量的糖类和脂肪被彻底氧化分解,糖类耗氧少
6.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对叶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得到下图所示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虽然蔗糖溶液浓度不同,但实验中水分子都可以自由进出细胞
B.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叶表皮细胞中细胞液的浓度有差异
C.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2~0.25 mmol·L-1之间
D.由图可知,当蔗糖溶液浓度大于0.3 mmol·L-1时,细胞都无法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7.(2022·南京高一期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均可引发肺炎,但三者的结构有所不同,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都是单细胞生物,但后者没有细胞壁
B.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C.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三者所含有的核苷酸种类都是8种
D.新冠肺炎治愈者体内产生的抗体具有免疫功能,可用来救治感染者
8.多数分泌蛋白含有信号肽序列,通过内质网—高尔基体( ER-Golgi)途径分泌到细胞外,被称为经典分泌途径;但真核生物中少数分泌蛋白并不依赖ER-Golgi途径,称为非经典分泌途径(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经典分泌和非经典分泌的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经典分泌途径伴随着生物膜的转化,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C.非经典分泌途径分泌的蛋白质的肽链中有信号肽序列
D.非经典分泌途径的存在对经典分泌途径是一种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9.植物的光合作用受CO2浓度、温度与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为在一定CO2浓度和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定的某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a点所示条件下,该植物的叶肉细胞内能够产生ATP的部位只是线粒体
B.该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是5 mg/(100 cm2叶·h)
C.在一昼夜中,将该植物叶片置于c点光照条件下11 h,其余时间置于黑暗中,则每100 cm2叶片一昼夜中CO2的净吸收量为45 mg
D.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若将温度提高到30 ℃的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不变),则图中b点将向右移动,c点将向左下移动
10.某班学生完成对新鲜菠菜叶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由于各组操作不同,出现了以下四种不同的层析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SiO2
B.乙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CaCO3
C.丙可能误用蒸馏水做提取液和层析液
D.丁是正确操作得到的理想结果
11.(2022·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某同学研究甲湖泊中某深度生物和有氧呼吸强度,具体操作如下:取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 a、b、c ,将 a 先包以黑胶布,再包以铅箔。用 a、b、c 三个瓶分别从待测深度的水体取水样,测定瓶中水体的氧含量。c 瓶中为 5.7 mg,将 a 瓶、b 瓶密封再沉入待测深度的水体,经 24 小时后取出,测两瓶中氧含量,a 瓶中为 2.8 mg,b 瓶中为 11.9 mg,则 24 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情况是(  )
A.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是9.1 mg/瓶
B.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是2.9 mg/瓶
C.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6.2 mg/瓶
D.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9.5 mg/瓶
12.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获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内膜和类囊体膜上
B.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NADPH不能为暗反应阶段提供能量
C.线粒体内膜折叠增大膜面积有利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进行
D.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大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合成有机物
13.“试管婴儿”技术是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生长、发育而诞生的婴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婴儿”技术中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形成受精卵进而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成婴儿,体现受精卵的全能性
B.婴儿发育过程中,形成各种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的细胞的根本原因是细胞的基因不同
C.刚出生的婴儿新陈代谢旺盛,不存在细胞衰老
D.婴儿细胞受到损伤或病毒等入侵时,通过细胞自噬清除受损的细胞器,更有利于细胞生存,因而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是两个完全相反的生理过程
14.科学家利用细胞结构完全被破坏后的HeLa细胞匀浆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细胞色素C(线粒体中与有氧呼吸有关的一种蛋白质,参与[H]和氧气的结合)和dATP(脱氧腺苷三磷酸)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ATP和ATP的组成元素相同
B.细胞色素C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内膜
C.细胞死亡往往受到细胞内遗传机制决定的“死亡程序”控制,是一个被动的生理过程,即细胞程序性死亡
D.实验结果说明dATP和细胞色素C的存在能促进细胞凋亡
二、多项选择题(包括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5.“分子马达”是分布于细胞内部或细胞表面的一类蛋白质,它们的结构会随着与ATP的结合而改变,在促使ATP转化成ADP的同时引起自身或与其结合的分子发生运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马达”具有酶的功能
B.主动运输可能与“分子马达”有关
C.放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
D.蛋白质结构改变意味着其失去活性
16.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孔对核内外某些大分子物质的交换具有选择性
B.蓝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C.内质网广泛地分布在各类细胞中,是进行蛋白质、脂质合成的场所
D.线粒体与叶绿体通过相同的方式扩大了膜面积,提高了相关生理活动的效率
17.ATP是细胞中的能量货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TP中的能量可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ATP水解形成ADP和Pi时,释放的能量可直接用于生命活动
C.ATP中的腺苷是由腺嘌呤和脱氧核糖组成
D.ATP-ADP循环使得细胞内的ATP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18.下列关于生物实验中“对照”及“变量”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没有进行对照
B.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与探究酶活性的最适pH实验,温度都属于无关变量,两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相同,但实验组数设置有所不同
C.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滴加蔗糖和清水,属于自变量,原生质层位置变化为因变量,该实验不存在对照
D.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淀粉酶的浓度是自变量,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遇碘变蓝程度是因变量
19.阳台菜园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一种时尚,可为居民提供新鲜蔬菜。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阳台内的蔬菜进行光合作用主要利用自然光
B.为提高产量,在晚上可适当提高阳台蔬菜所处环境的温度
C.增施农家肥可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促进夜间暗反应的不断进行
D.蔬菜中的叶绿素对光的吸收效率与光的波长呈正相关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7分)
20.(14分)下图甲表示生物体内三种多糖分子的部分结构模式图,图乙表示某多肽分子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三种多糖的单体均为________,其中能分别作为动、植物细胞中储能物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种多糖的单体相同,但功能不同,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所示的多肽是由________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在图乙①~⑥的化学基团或结构中,对氨基酸种类有决定作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21.(13分)根据细胞内底物进入溶酶体腔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细胞自噬分为巨自噬、微自噬和分子伴侣自噬三种方式,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巨自噬过程中的底物通常是细胞中损坏的蛋白质或__________(填结构)等。
(2)隔离膜的形成可来自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过程充分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
(3)通过微自噬分解后的产物,如氨基酸等,可以通过溶酶体膜上的__________蛋白转运进入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名称)供细胞代谢使用。研究表明,溶酶体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其pH为5左右,内含有大量________________,若有少量该物质泄露也不会引起细胞损伤,请推测出现该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些具有一定序列的可溶性胞质蛋白底物经分子伴侣识别后才可进入溶酶体,说明该种自噬方式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性。从图中可看出,分子伴侣—底物复合物形成后,将与溶酶体膜上的受体结合,该受体除了能特异性识别分子伴侣—底物复合物外,还能_____________,以保证底物分子顺利进入溶酶体。
22.(18分)如图表示大豆叶片中部分物质的代谢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分布在__________上,吸收__________光;水裂解的产物有__________________。
(2)在酶催化下直接参与CO2固定的化学物质是______________,若突然增强光照强度,则短时间内该化合物的量会____________、NADP+的量会________________。
(3)三碳酸(PGA)还原成三碳糖(TP),催化TP合成蔗糖的酶存在于__________中。若此细胞长时间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则大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正常生长,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图中所示途径外,TP还可在叶绿体中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过程,其中前者消耗了大部分的TP。
23.(12分)(2022·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一期末)下图甲是某种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乙是该植物在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染色体与 DNA 分子数的柱形图。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将图甲中细胞分裂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出来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条。
(2)图甲中的A 对应图乙中的第______组柱形图。
(3)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数变为 0 条是发生在图甲中的______阶段。
(4)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在胞质分裂过程中细胞质膜在赤道面位置向内凹陷,将亲代细胞缢裂成 2 个体积基本相等的子代细胞,这个生理过程与细胞质膜的__________特性有关。
2022-2023学年苏教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检测试卷(二)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1.近些年由于温室效应导致北极海冰持续融化。已知降低空气中CO2的浓度能缓解温室效应,海洋浮游植物是吸收CO2的主力军。马丁设想:向海洋投放水溶性铁能促进浮游植物吸收CO2进行光合作用,降低CO2浓度,从而减缓温室效应。针对以上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元素是微量元素,CO2中的碳、氧均是大量元素
B.铁以化合物的形式被浮游植物吸收
C.铁元素是构成浮游植物叶绿素的组成成分
D.海水温度的高低不会影响浮游植物吸收铁
答案 A
解析 铁是组成生物体的微量元素,碳、氧均是大量元素,A正确;铁以离子的形式被浮游植物吸收,B错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是C、H、O、N、Mg,没有铁元素,C错误;海水温度的高低会影响浮游植物细胞中酶的活性,影响细胞呼吸,影响细胞的能量供应,从而影响浮游植物吸收铁,D错误。
2.下列检测生物分子的实验中,对相关实验操作及颜色变化描述错误的是(  )
A.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虽然所用试剂种类相同,但不能直接用于蛋白质的检测
B.脂肪可被苏丹Ⅲ染色液染成橘黄色
C.制作花生子叶临时切片进行脂肪检测时,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乙醇溶液洗去浮色
D.可用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条件下区分葡萄糖和麦芽糖
答案 D
解析 葡萄糖和麦芽糖都是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条件下都会产生砖红色沉淀,D错误。
3.细胞遭受冰冻时,蛋白质分子间临近的巯基(—SH)会形成二硫键(—S—S—),解冻时,蛋白质内部的部分氢键容易断裂而二硫键仍保留,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巯基可能位于氨基酸的侧链基团上
B.形成二硫键时,蛋白质分子量减少
C.抗冻植物的二硫键可能更易被破坏
D.解冻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被破坏
答案 C
解析 蛋白质中的巯基(—SH)位于氨基酸的侧链基团R上,A正确;蛋白质分子中的每2个巯基相互靠近会脱去2个氢后形成1个二硫键,每形成1个二硫键蛋白质分子量减少2,B正确;细胞受到冰冻时,蛋白质分子中相邻近的巯基(—SH)会被氧化形成二硫键(—S—S—),抗冻植物能够适应较冷的环境,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可推知抗冻植物的二硫键不易被破坏,C错误;由题干“解冻时,蛋白质部分氢键断裂”可知,解冻后的蛋白质空间结构会发生变化,D正确。
4.(2022·苏州高一期末)下列有关核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核酸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B.核酸由元素C、H、O、N、P组成
C.核酸的基本单位有5种
D.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答案 C
解析 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因五碳糖不同可分为脱氧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两大类,每一类中均有4种含氮碱基,因此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共有8种,C错误。
5.糖类和脂质是细胞中两种重要的有机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淀粉和脂肪的水解产物都是二氧化碳和水
B.淀粉、纤维素和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
C.动物细胞质膜上的脂质包括磷脂、胆固醇等
D.等质量的糖类和脂肪被彻底氧化分解,糖类耗氧少
答案 A
解析 淀粉水解的终产物是葡萄糖,脂肪水解的终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A错误。
6.某同学探究“不同浓度蔗糖溶液对叶表皮细胞形态的影响”,得到下图所示结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虽然蔗糖溶液浓度不同,但实验中水分子都可以自由进出细胞
B.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叶表皮细胞中细胞液的浓度有差异
C.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2~0.25 mmol·L-1之间
D.由图可知,当蔗糖溶液浓度大于0.3 mmol·L-1时,细胞都无法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答案 D
解析 因题图分析可知,当蔗糖溶液浓度为0.2 mmol·L-1时,质壁分离的细胞比例约为20%,蔗糖溶液浓度为0.25 mmol·L-1时,质壁分离的细胞比例约为80%,则说明大多数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介于0.2~0.25 mmol·L-1之间,C正确;当蔗糖溶液浓度大于0.3 mmol·L-1时,细胞都发生了质壁分离,但无法确定细胞是否已经死亡,D错误。
7.(2022·南京高一期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均可引发肺炎,但三者的结构有所不同,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含有单链RNA的病毒。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都是单细胞生物,但后者没有细胞壁
B.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
C.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三者所含有的核苷酸种类都是8种
D.新冠肺炎治愈者体内产生的抗体具有免疫功能,可用来救治感染者
答案 C
解析 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但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A正确;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都是原核生物,均可利用自身的核糖体进行蛋白质的合成,B正确;肺炎链球菌和肺炎支原体细胞中既有DNA,也有RNA,所含有的核苷酸种类都是8种,新型冠状病毒只含有RNA,其含有的核苷酸种类只有4种,C错误;新冠肺炎治愈者体内产生的抗体具有免疫功能,可特异性清除新型冠状病毒,可用来救治感染者,D正确。
8.多数分泌蛋白含有信号肽序列,通过内质网—高尔基体( ER-Golgi)途径分泌到细胞外,被称为经典分泌途径;但真核生物中少数分泌蛋白并不依赖ER-Golgi途径,称为非经典分泌途径(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经典分泌和非经典分泌的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B.经典分泌途径伴随着生物膜的转化,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C.非经典分泌途径分泌的蛋白质的肽链中有信号肽序列
D.非经典分泌途径的存在对经典分泌途径是一种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答案 C
解析 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经典分泌和非经典分泌的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经典分泌途径需要内质网加工,然后形成囊泡,囊泡膜和高尔基体融合,高尔基体进行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形成囊泡,囊泡膜和细胞质膜融合,将物质分泌到细胞外,该过程伴随着生物膜的转化,体现了膜的流动性,B正确;多数分泌蛋白含有信号肽序列,通过内质网—高尔基体(ER-Golgi)途径分泌到细胞外,非经典分泌途径分泌的蛋白质的肽链中没有信号肽序列,不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C错误;非经典分泌途径的存在,能够使一些特殊结构的蛋白质易于分泌,非经典分泌途径的存在对经典分泌途径是一种必要和有益的补充,D正确。
9.植物的光合作用受CO2浓度、温度与光照强度的影响。如图为在一定CO2浓度和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定的某植物叶片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a点所示条件下,该植物的叶肉细胞内能够产生ATP的部位只是线粒体
B.该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是5 mg/(100 cm2叶·h)
C.在一昼夜中,将该植物叶片置于c点光照条件下11 h,其余时间置于黑暗中,则每100 cm2叶片一昼夜中CO2的净吸收量为45 mg
D.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 ℃和30 ℃。若将温度提高到30 ℃的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不变),则图中b点将向右移动,c点将向左下移动
答案 A
解析 a点时植物只进行细胞呼吸,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均能产生ATP,所以该植物的叶肉细胞内能够产生ATP的部位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A错误;图中可以看出,光照强度为0时,a点对应的值即为呼吸速率,是5 mg/(100 cm2叶·h),B正确;由图可知,在c点光照下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10 mg/(100 cm2·h),则每100 cm2叶片一昼夜中CO2的净吸收量=光照时净光合作用总量-黑暗时细胞呼吸量=10×11-5×13=45(mg),C正确;若将温度提高到30 ℃的条件下,光合作用酶活性下降,光合速率下降,而细胞呼吸酶活性上升,呼吸速率上升,因此要达到光补偿点,必须增强光照,即b点右移,而净光合作用速率=总光合作用速率-细胞呼吸速率,此值将减小,c点左下移,D正确。
10.某班学生完成对新鲜菠菜叶进行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由于各组操作不同,出现了以下四种不同的层析结果。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SiO2
B.乙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CaCO3
C.丙可能误用蒸馏水做提取液和层析液
D.丁是正确操作得到的理想结果
答案 D
解析 二氧化硅能使研磨得充分,色素释放出来,所以甲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SiO2而导致色素相对含量低,A正确;碳酸钙能防止研磨中色素尤其是叶绿素分子被破坏,乙中显示叶绿素含量较低,所以乙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碳酸钙而导致叶绿素被破坏,B正确;色素不溶于水,但能溶解于有机溶剂,丙中没有色素带出现,可能是误用蒸馏水做提取液和层析液,C正确;正确操作得到的理想结果应该是离点样处较远的色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少,而离点样处较近的色素(叶绿素)含量多,D错误。
11.(2022·南京师大附中高一期末)某同学研究甲湖泊中某深度生物和有氧呼吸强度,具体操作如下:取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瓶 a、b、c ,将 a 先包以黑胶布,再包以铅箔。用 a、b、c 三个瓶分别从待测深度的水体取水样,测定瓶中水体的氧含量。c 瓶中为 5.7 mg,将 a 瓶、b 瓶密封再沉入待测深度的水体,经 24 小时后取出,测两瓶中氧含量,a 瓶中为 2.8 mg,b 瓶中为 11.9 mg,则 24 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情况是(  )
A.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是9.1 mg/瓶
B.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是2.9 mg/瓶
C.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6.2 mg/瓶
D.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是9.5 mg/瓶
答案 B
解析 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为初始瓶溶解氧量与a瓶溶解氧量的差值,为5.7-2.8=2.9(mg),A错误、B正确;24小时内待测深度水体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净光合量+呼吸量。净光合量=b瓶溶解氧-初始瓶溶解氧,为11.9-5.7=6.2(mg);即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6.2+2.9=9.1(mg),C、D错误。
12.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获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内膜和类囊体膜上
B.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NADPH不能为暗反应阶段提供能量
C.线粒体内膜折叠增大膜面积有利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进行
D.细胞呼吸产生的ATP大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合成有机物
答案 C
解析 捕获光能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叶绿体内膜上没有色素分布,A错误;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产生的NADPH也能为暗反应阶段提供能量,B错误;线粒体内膜折叠增大膜面积,附着更多的酶,有利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进行,C正确;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用于细胞的生命活动,不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合成有机物,暗反应所需的ATP只能来自光反应,D错误。
13.“试管婴儿”技术是采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生长、发育而诞生的婴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试管婴儿”技术中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形成受精卵进而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成婴儿,体现受精卵的全能性
B.婴儿发育过程中,形成各种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的细胞的根本原因是细胞的基因不同
C.刚出生的婴儿新陈代谢旺盛,不存在细胞衰老
D.婴儿细胞受到损伤或病毒等入侵时,通过细胞自噬清除受损的细胞器,更有利于细胞生存,因而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是两个完全相反的生理过程
答案 A
解析 受精卵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成婴儿,体现受精卵的全能性,A正确;婴儿发育过程中,形成各种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的细胞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执行情况不同,B错误;刚出生的婴儿新陈代谢旺盛,但也存在细胞衰老,C错误。
14.科学家利用细胞结构完全被破坏后的HeLa细胞匀浆为实验对象,研究了细胞色素C(线粒体中与有氧呼吸有关的一种蛋白质,参与[H]和氧气的结合)和dATP(脱氧腺苷三磷酸)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dATP和ATP的组成元素相同
B.细胞色素C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内膜
C.细胞死亡往往受到细胞内遗传机制决定的“死亡程序”控制,是一个被动的生理过程,即细胞程序性死亡
D.实验结果说明dATP和细胞色素C的存在能促进细胞凋亡
答案 C
解析 dATP和ATP的组成元素相同,均为C、H、O、N、P,A正确;细胞色素C参与[H]和氧气的结合,即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因此细胞色素C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内膜,B正确;细胞死亡包括由细胞自噬导致的自噬性细胞死亡、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细胞凋亡是受到细胞内遗传机制决定的“死亡程序”控制,是一个主动而非被动的生理过程,所以细胞死亡常被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C错误;由实验结果分析可知,随细胞色素C浓度的升高促进细胞凋亡的效果升高,说明细胞色素C能促进细胞凋亡。在同一细胞色素C含量下,存在dATP较不存在dATP促进细胞凋亡的效果更明显,这说明dATP也具有促进细胞凋亡的作用,D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包括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5.“分子马达”是分布于细胞内部或细胞表面的一类蛋白质,它们的结构会随着与ATP的结合而改变,在促使ATP转化成ADP的同时引起自身或与其结合的分子发生运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马达”具有酶的功能
B.主动运输可能与“分子马达”有关
C.放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
D.蛋白质结构改变意味着其失去活性
答案 CD
解析 由题意可知,“分子马达”具有催化ATP水解形成ADP的作用,A正确;主动运输是耗能过程,需要ATP水解释放能量,因此与“分子马达”有关,B正确;放能反应一般与ATP合成反应相联系,吸能反应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C错误;蛋白质结构改变,如果功能团不变,其功能也不会改变,D错误。
16.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孔对核内外某些大分子物质的交换具有选择性
B.蓝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C.内质网广泛地分布在各类细胞中,是进行蛋白质、脂质合成的场所
D.线粒体与叶绿体通过相同的方式扩大了膜面积,提高了相关生理活动的效率
答案 AB
解析 核孔是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具有选择性,如蛋白质、RNA等大分子可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但DNA不能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A正确;蓝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但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原核细胞中没有内质网,C错误;线粒体与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不同,叶绿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是类囊体叠合成基粒,线粒体增大膜面积的方式是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D错误。
17.ATP是细胞中的能量货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TP中的能量可来自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和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B.ATP水解形成ADP和Pi时,释放的能量可直接用于生命活动
C.ATP中的腺苷是由腺嘌呤和脱氧核糖组成
D.ATP-ADP循环使得细胞内的ATP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答案 ABD
解析 ATP的形成途径是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因此ATP中的能量来自光能和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A正确;ATP中的腺苷是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C错误;ATP-ADP循环使得细胞中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时刻不停地发生并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D正确。
18.下列关于生物实验中“对照”及“变量”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没有进行对照
B.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与探究酶活性的最适pH实验,温度都属于无关变量,两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相同,但实验组数设置有所不同
C.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滴加蔗糖和清水,属于自变量,原生质层位置变化为因变量,该实验不存在对照
D.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淀粉酶的浓度是自变量,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遇碘变蓝程度是因变量
答案 ACD
解析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也存在对照实验,如鉴定蛋白质时,留出一部分样液不加双缩脲试剂作为对照,A错误;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自变量为pH,温度为无关变量,因变量为酶活性,探究酶活性的最适pH实验中自变量也是pH,温度也属于无关变量,因变量为酶活性,两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相同;探究酶活性的最适pH实验中应设置一系列不同的pH相互对照,实验组数相对于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要多,B正确;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前与滴加蔗糖溶液后进行对照,滴加清水后与滴加蔗糖溶液后进行对照,因此实验中存在自身前后对照,C错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影响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酶的活性为因变量,可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程度体现,D错误。
19.阳台菜园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一种时尚,可为居民提供新鲜蔬菜。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阳台内的蔬菜进行光合作用主要利用自然光
B.为提高产量,在晚上可适当提高阳台蔬菜所处环境的温度
C.增施农家肥可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促进夜间暗反应的不断进行
D.蔬菜中的叶绿素对光的吸收效率与光的波长呈正相关
答案 BCD
解析 一般情况下,阳台内的蔬菜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是自然光,A正确;为提高产量,在晚上可适当降低阳台蔬菜所处环境的温度,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B错误;夜间没有光照,不能为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因此不能持续进行暗反应,C错误;叶绿素a与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而对绿光的吸收则很少,因此叶绿素对光的吸收效率与光的波长不呈正相关,D错误。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7分)
20.(14分)下图甲表示生物体内三种多糖分子的部分结构模式图,图乙表示某多肽分子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三种多糖的单体均为________,其中能分别作为动、植物细胞中储能物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种多糖的单体相同,但功能不同,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所示的多肽是由________个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在图乙①~⑥的化学基团或结构中,对氨基酸种类有决定作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葡萄糖 糖原、淀粉 (2)三种多糖的分子结构不同 (3)3 ②③⑤
解析 (1)由题图可知,淀粉、纤维素、糖原都是由单体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多聚体;属于植物细胞中储能物质的是淀粉,属于动物细胞中储能物质的是糖原。(2)淀粉、纤维素、糖原单体相同,功能不同,从图中看出这是由于三种多糖的分子结构不同。(3)图乙所示化合物含有2个肽键、3个R,是由3个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反应形成的三肽,决定氨基酸种类的是R,图中表示R的序号是②③⑤。
21.(13分)根据细胞内底物进入溶酶体腔方式的不同,可以把细胞自噬分为巨自噬、微自噬和分子伴侣自噬三种方式,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问题:
(1)巨自噬过程中的底物通常是细胞中损坏的蛋白质或__________(填结构)等。
(2)隔离膜的形成可来自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过程充分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的结构特点。
(3)通过微自噬分解后的产物,如氨基酸等,可以通过溶酶体膜上的__________蛋白转运进入__________(填细胞结构名称)供细胞代谢使用。研究表明,溶酶体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其pH为5左右,内含有大量________________,若有少量该物质泄露也不会引起细胞损伤,请推测出现该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些具有一定序列的可溶性胞质蛋白底物经分子伴侣识别后才可进入溶酶体,说明该种自噬方式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性。从图中可看出,分子伴侣—底物复合物形成后,将与溶酶体膜上的受体结合,该受体除了能特异性识别分子伴侣—底物复合物外,还能_____________,以保证底物分子顺利进入溶酶体。
答案 (1)线粒体 (2)内质网 高尔基体 流动性
(3)载体 细胞质基质 水解酶 细胞质基质中的pH对于溶酶体水解酶而言不适宜 (4)特异(专一) 将蛋白质去折叠(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得松散)
解析 (1)分析图1可知,巨自噬过程中的底物通常是细胞中损坏的蛋白质或线粒体等细胞器。(2)由图1可知,隔离膜的形成可来自高尔基体或内质网。该过程存在生物膜的分离和融合,充分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3)图2中,通过微自噬,分解后的产物,如氨基酸等,可以通过溶酶体膜上的载体蛋白转运进入细胞质基质供细胞代谢使用。溶酶体内含有大量水解酶,由于其pH为5左右,而细胞质基质的pH高于溶酶体,水解酶进入细胞质基质后其活性会降低,因此若有少量的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泄漏也不会引起细胞损伤。(4)图3中,一些具有一定序列的可溶性胞质蛋白底物经分子伴侣识别后才可进入溶酶体,说明该种自噬方式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专一性)。从图中可看出,分子伴侣—底物复合物形成后,将与溶酶体膜上的受体结合,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底物就变成了链状物,即该受体除了能(特异性)识别复合物外,还能促进底物分子去折叠(改变底物分子结构),以保证底物分子顺利进入溶酶体。
22.(18分)如图表示大豆叶片中部分物质的代谢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分布在__________上,吸收__________光;水裂解的产物有__________________。
(2)在酶催化下直接参与CO2固定的化学物质是______________,若突然增强光照强度,则短时间内该化合物的量会____________、NADP+的量会________________。
(3)三碳酸(PGA)还原成三碳糖(TP),催化TP合成蔗糖的酶存在于__________中。若此细胞长时间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则大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正常生长,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图中所示途径外,TP还可在叶绿体中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过程,其中前者消耗了大部分的TP。
答案 (1)类囊体膜 可见(或红光和蓝紫) 氢离子、电子和氧气 (2)五碳化合物(C5) 增多 减少 (3)细胞质基质 不能 植株整体的光合作用小于细胞呼吸而不能生长 (4)五碳化合物(C5)的再生 糖类的生成
解析 (1)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膜上,进行光反应。可见光的波长是400~760 nm,一般情况下,光合作用中光合色素利用的光都是可见光。光反应中水分解为氧和氢离子,同时被叶绿体夺去两个电子。氧直接以氧分子的形式释放出去,故水裂解的产物有氢离子、电子和氧气。(2)暗反应阶段的CO2固定过程,绿叶细胞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CO2进入叶绿体基质,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五碳化合物(C5)结合,形成两个三碳化合物(C3)。若突然增强光照强度,则光反应增强,生成的NADPH和ATP增多,则NADP+的量会减少。NADPH和ATP用于C3的还原过程,所以生成的五碳化合物(C5)会增多。(3)由图可知,PGA还原形成TP运出叶绿体后合成蔗糖,所以催化TP合成蔗糖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整棵植株中有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细胞呼吸的细胞,还有只能进行细胞呼吸的细胞,所以若此细胞长时间光合作用强度等于细胞呼吸强度,则植株整体的光合作用小于细胞呼吸,有机物无法积累而不能生长。(4)在光反应提供的NADPH和ATP作用下,三碳化合物(TP)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部分转化为糖类,另一部分又形成C5继续参与CO2的固定。
23.(12分)(2022·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一期末)下图甲是某种植物细胞有丝分裂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乙是该植物在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染色体与 DNA 分子数的柱形图。据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将图甲中细胞分裂过程按时间顺序排列出来____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条。
(2)图甲中的A 对应图乙中的第______组柱形图。
(3)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数变为 0 条是发生在图甲中的______阶段。
(4)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在胞质分裂过程中细胞质膜在赤道面位置向内凹陷,将亲代细胞缢裂成 2 个体积基本相等的子代细胞,这个生理过程与细胞质膜的__________特性有关。
答案 (1)B→A→C 4 (2)2 (3)C (4)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