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心理健康——幸福你我他一、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并不是固定的教条,一个
人偶而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并不
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它指的是较长一段时间内
持续有的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焦虑、忧郁、过
度紧张等。心理不健康是动态的、变化的一种
状态,只要经过良好的心理调适,得到恰当的
心理卫生服务,便可以从不健康转变为健康。
马斯洛心理健康10条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对生活的理解切合实际。
3、不脱离周围的现实环境。
4、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和估计。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二、心理健康对自我的影响对生理健康的影响
对自我实现的影响
职业选择
职业发展
自我实现
3. 人际关系
社会支持系统的影响
婚恋家庭关系
4. 学习状态与能力发挥
三、常见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常见心理问题:
1 、适应性问题
2 、自我意识问题
3 、人际关系问题
4 、学习心理问题
5 、性问题
6 、心理危机
常见心理障碍 1、感觉障碍
2、思维障碍
3、记忆障碍
4、注意力障碍
5、智能障碍
?6、情绪情感障碍
7、自知力障碍
?? 8、意向行为障碍四、心身健康的关系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心
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保证。没有健
康的身体作后盾,心灵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
依托。精神也会影响身体,精神不好,人的
抵抗力为降低,疾病会乘虚而入,健康也就
无法保证。
五、健康心理的培养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学会缓解压力
宣泄法
放松法
卸袱法
升华法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懂得规则,学会控制
寻求社会支持:
亲朋好友的支持
专业人士的帮助六、发展与心态1、低谷时心理的调适
失物,勿失志
失人,勿失爱
失信,勿失命
2、高峰时心理的调适
位高,气勿傲
财高,势勿大
才高,德亦高
3、平台时心理的调适
养气储势
守严待机
因为我们有梦想,才需要有所发展。
但有时候在发展的道路上,尽管我们行动了,付出了,却无法向前或毫无结果。不管原因来自哪里,能超越这一切的人,总是因为其心态起了决定的作用。
心理咨询的范围最适合于一般心理问题,其次就是某些类型的严重心理问题,至于精神病性心理障碍属于较特殊的专业范围,主要靠药物治疗,不是心理咨询的工作对象。但目前中国国情是还会咨询一部分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及一部分精神不正常的人,如确诊神经症、重型精神病(精神分裂症)或人格障碍。
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病与非病三原则)
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
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紊乱)、含部分可疑神经症含变态人格、确诊的神经症、其他各类精神障碍评估心理健康十项指标 心理活动强度。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情绪变化不强烈,能冷静地寻找原因,抗精神压力的能力强,属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一类。 ?
心理活动耐受力。指长期经受精神刺激的能力。有些精神压力不是突然而来,迅速而去的,它们缠缠绵绵,伴随着人的工作与生活长时间存在。能坦然面对这种境况的人,心理耐受力较好。
?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有自身的节律。这种固有节律经常紊乱,心理健康水平就下降了。
?
意识水平。往往以注意力的品质好坏为客观指标。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精神活动通常不太稳定。
康复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蒙受精神创伤后,可以很快恢复常态,不留严重后遗症。 心理自控能力。人对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思维活动,对自己的言行举止都具有自我控制能力,只是这种能力有个体差异。一个心理比较健康的人,自控力较强。
自信心。自信心是心理健康的核心支柱。当一个人面临生活事件和工作任务时,首先要估计一下自己的能力,想一想自已有无足够的能力去应付客观要求。真正的自信心有赖于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
社会交往。正常的社会交往,是符合人情事理的人际交往,它可以增强人的生活情趣,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事件发生时,能及时获得社会支持。所以社会交往既可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又是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环境适应能力。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后,仍能随遇而安。情绪稳定,不受天气、地理条件影响,也很少受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一般心理问题 时间上近期发生的
内容上尚未泛化
反应强度上不太强烈的情绪问题
性质上常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 一般心理问题与其他各种类型的心理异常相比较,应该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而这些基本特征则可被视作一般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
1、一般心理问题具有特定的情境性。
2、一般心理问题具有偶发性和暂时性。
3、一般心理问题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
毕希名认为一般心理问题的特点(一)有因:现实因素激发
(二)有时:不间断持续一个月
间断持续二个月
(三)有度: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下
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
不泛化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性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以上三者属于心理咨询范畴之内的。而神经症属于心理治疗范围之内,也可以说是精神科的管辖范围。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是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的一个过渡阶段,如果区别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时,用郭念峰的病与非病三原则回答效果欠佳,建议用许又新老师的评分标准来定,通过时间长短,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及自身的痛苦程度三方面给其评分。 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以及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区分分类 心理活动的性质 心理冲突的性质 问题持续时间
(许又新定性区分) (参考原则)
一般心理问题 正常 不健康状态 常型冲突 较短一个月内
严重心理问题 正常 不健康状态 常型冲突 较长二个月内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正常 不健康状态 开始变形 较长三个月内
(可疑神经症)
神经症 异常 非精神病性障碍 变形冲突 很长三个月以上
分类 内容是否泛化(主要原则)
一般心理问题 尚未泛化
严重心理问题 已经泛化
(类似、相关的刺激也能引起症状反应)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泛化严重
(可疑神经症) (无关、不类似的刺激开始引起症状反应)
神经症 完全泛化
(无关、不类似的刺激持续引 起症状反应)
分类 问题严重程度(参考原则)
一般心理问题 基本未影响社会功能
严重心理问题 已导致社会功能轻度受损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已导致社会功能中度受损
(可疑神经症)
神经症 已导致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分 主要从刺激的性质、反应的持续时间、反应的强度、反应是否泛化这四个维度出发。
一般心理问题是指在近期发生的,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
严重心理问题: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注:对青少年来说,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事件,大致都属于高强度刺激。 严重心理问题与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区别 鉴别的要点是内心冲突的性质。
严重心理问题
心理冲突是现实性的(有现实意义的)或道德性的。
神经症性的心理问题
引起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明显关系,涉及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情,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严重心理问题与神经症的区别 鉴别的要点是内心冲突的性质和病程两个方面。
严重心理问题
心理冲突是现实性的(有现实意义的)或道德性的
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在2月到半年内。
神经症
引起的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没有明显关系,涉及生活中不太重要的事情,且不带有明显的道德色彩。
痛苦的情绪体验持续时间较长(三个月以上)。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与神经症的区别 鉴别的要点主要从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症状已具有某种较典型神经症的表现,只是症状的严重程度较神经症轻、持续的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重,尚未达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神经症与重性精神病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
从求助者的“求医行为”来判断其为神经症或重性精神病。
神经症的求助者往往有强烈的求助欲望而主动求医
重性精神病者很少主动求医。
从求助者对“症状”的“自知”程度来分析。
神经症的求助者往往对自己的症状有自知力
重性精神病者对自己的症状无自知力
案例分析
某女性,54岁,某单位领导。丈夫于两个月前,因车祸去世。现在痛苦、悔恨,因当时家中有事,就打电话要他提前赶回来,而遭遇不幸。现在不能上班,并有失眠、头晕等症状,但能料理自己的生活,也能正常接待同事来访,其下属劝其接受心理咨询。本人认为,这一突然发生的事故实在不能让人接受,何况还与自己有关,如果是劝别人,自己也能讲出一大番道理。但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要说服自己就不那么容易了。感谢同事们的好意。自述总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缓过来吧。
诊断一般心理问题(正常的心理应激反应)
案例分析某男,18岁,艺术学校三年级学生。
自述:从小喜欢绘画,想报考中央美术学院。认为上文化课纯粹是浪费时间,故从一年级就经常借故逃避上文化课。自认为应该用这些时间来练习自己的绘画技巧,但家长不同意,理由是文化课必须要有一定的分数才能录取。自认为只要稍微看看就能通过,用不着花费那么多时间,为此经常与父母冲突,很是心烦,即使在家作画,也没有好心情。进入高三后.发现自己绘画的水平没有多大提高,而文化课也不如自己想的那么简单,恐怕自己考中央美院的理想要落空,很是焦急,睡眠不好(主要是入睡困难)。父母更是经常责备自己不听家长的意见。自己心中有些后悔,但表面上还要装出理直气壮的样子,不肯承认。还有几个月就要参加考试了,一家人都着急,自己更感到希望渺茫,对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打不起精神。拿起画笔,经常发呆,觉得画笔很沉重。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很差。该生的母亲证实儿子所说的内容属实。有位专家建议。让他看心理咨询师。
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案例分析某女性,50岁,初中文化水平,干部。
现病史:走路时总想反复地走几遍,接触水时怕水里有死人。
既往史:
1969年曾做人工流产,当时心里不太同意,手术后感到身体不适,休息近两个月。心情总是不好,总想自己可能落下了后遗症。
1973年机关人员下放,患者当时正给孩子做棉衣,为了下放的事与领导吵架,边哭边赶制孩子的衣服。衣服做好后,觉得衣服里可能有虫子或硬东西,怕伤着孩子,又把衣服拆了重做。事情过去后,有几年时间比较平静,没有任何精神刺激,类似情况均未发生。
1979年因为和同事闹意见,哭了一场,哭后洗脸时总觉得没洗干净,反复洗几次,后来每天洗脸都要反复洗,又过了一段时间,症状自行缓解。后来,凡遇精神不愉快的情况都有这类动作出现,持续了一段时间自行缓解。
诊断神经症性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