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快速阅卷关注点:立意+备考主题:命运共同体
【佳作印证】
不以强喜,不以弱悲(1)
(1)标题化用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强”“弱”嵌入,紧扣材料,立意准确。
2021·湖南考生
强者一定为强,弱者一定为弱,似乎理应如此。然而青年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强弱之分并非一成不变,弱者可转为强,强者可能为弱。这之于宇宙万物均有深刻启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2)
(2)紧扣材料,提出观点,回扣题目,辩证思维,彰显立意,准确、大气。
生而为强者,理应不以强喜,自强不息,不滥用其强。(3)
(3)分论点一,辩证看待“生而为强者”。
有道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么强者既已为强,又何必要自强呢?毛主席曾道: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由此观之,自强是必要的,尤其对于强者来说。生而为强者,更容易被自身迷惑,从而孤芳自赏,自高自大,滥用其强,终至失其所强。纵观历史,我们皆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何其强大,然最终也不过十余载就灭亡,这是为何?生而为强,不自强反而滥用其强,贪图享乐,奢侈骄纵,又如何能长久?是以强者不以强喜,方可至强。(4)
(4)有对分论点的阐释,有理论论据,有事实论据,有分析,有结论。
生而为弱者,理应不以弱悲,奋发图强,不自甘懦弱。(5)
(5)分论点二,辩证看待“生而为弱者”。
习总书记有言:“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即使生而为弱,又有何妨?毛主席也曾道: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弱者不甘其弱,心怀大志,志在变强,终有一日也能登上至强之顶。因此,弱不可怕,可怕的是自甘懦弱,情愿永在井底仰望星空,而不愿跳出井口看一看浩瀚星河,终是日渐消沉,自我放弃。顾城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弱者不以弱悲,发奋图强,方可至强。(6)
(6)用习总书记、毛主席、顾城等名言分析论证。
至强至弱,非一成不变;至弱至强,恰在于自身。(7)
(7)分论点三,强调强弱的变化。
“历史长河奔腾,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回望中国历史数千载,又何尝不是由强至弱而又至强?大唐盛世,何其繁荣!外国使节络绎不绝,贸易来往数不胜数,丝绸之路沟通东西,封建王朝领先世界数百年。而无论以前多么强盛,中国近代那一段屈辱的历史也不会改变。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这一桩桩一件件都记在我们心间,提醒着我们不可再为弱者。纵使中国沉沦百年,不甘的志者大有人在,从嘉兴南湖驶来的一艘红船,引领着中国人民一步一步走向至强。看今朝,“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在咫尺,中华民族必将屹立于东方。生而为强者,滥用其强,于是有了昨日的中国;后不甘其弱,于是成就了今天的中国。(8)
(8)从国家层面论述强弱的变化,立意高远。
不以强喜,自喜易失其所强;不以弱悲,天之诱我以至于强,亦可知也,亦可为也。(9)
(9)回应前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高分须知】
一、立意准确
“意”是写作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考场作文要想获得高分,前提是立意准确,先要求稳,拿切入分。
(一)“新材料+情境化+任务”类的立意——扣提示语
1.要细读材料。正确的立意从材料中来,不能脱离材料另起炉灶。题目中的材料是立意之本,是行文之源,如火箭发射时的助燃器一样,起着牵引和助推的作用。
2.要看提示语句。有些作文题目已经给出了提示语,对考生的立意方向给出了清晰的提醒。
3.要扣情境。“新材料+情境化+任务”型,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任务,要有强烈的完成任务意识。如果有情境要求,文中要有情境,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联系写作人的身份和话题,有“我”的存在;如果有文体要求,严格按文体格式写作。
[例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的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材料二:十年前,你问起学生最想做的职业是什么,大多数人会告诉你,他们想当“科学家”“老师”“警察叔叔”等等。今天,据新华网的职业意愿调查,超过一半“95后”最向往的职业是主播和网红,参与调查的大部分是大学生。很多大学生认为:靠读书来改变命运,需要寒窗苦读二十余载,而当一个网红,似乎只需要你对着屏幕唱唱歌、聊聊天。
——摘自搜狐网《当下大学生
最想成为的职业:网红主播?》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择业观,而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写一篇发言稿和同学们交流。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这道作文题目很典型,题型是“新材料+情境化+任务”型,而且导语提示也很标准,有代表性。
从整个题目的构成来看,材料一先借用马克思的一段话,抛出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更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观。材料二是从反面现象、现实角度,也是从习作任务设置需要出发,提出当下大学生的择业观。提示语“当代青年的择业观不只是个人的事,还与社会、国家息息相关”,是对材料一的补充说明,也是对材料二当代青年人择业观转变的思考。由此不难看出,此次作文的核心立意在于青年人择业时心中要有他人、社会和国家。“在奉献他人、社会和国家中实现自我人生的完美价值”,这是大方向。
分析两则材料时,应理性辩证。我们敬仰马克思伟大择业观,倡导奉献精神,但不宜生硬要求每个人都成为人类的思想者;我们批评材料中的不良思想,又不宜一味批判、污名化网红,事实上,年轻人想当网红没有错,但不能只看到网红的光鲜夺目,更要看到网红背后的“精耕细作”与正能量引导。
(二)“新材料+名言(寓言)”类作文立意——扣关键词
有些关键词会在题目中至少出现两三次。学会从命题人或明或暗带有观点倾向的词语中寻找蛛丝马迹,以求立意精准。审题的过程,也是对考生语文素养考查的过程。把作文题目当作一篇短文来阅读,作者就是命题人,我们要想一想命题人隐藏在材料中的真实意图是什么,题目到底要考查我们什么。在题目的阅读过程中,提高对词语的敏感性,往往能迅速捕捉关键词句,生发灵感,精准立意。
[例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据悉,珠海、香港、澳门三地青年组织联合启动“新时代大湾区青年启航计划”。该计划将紧扣党政大局和青年需求,使珠港澳三地青年组织共同做好“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共同体”这篇大文章。
材料二:门前的山被移走之后,愚公又邀邻居一起修一条更宽更直的路。愚公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邻居。邻居们有人欣然同意;有人认为现有小路够用了,修这么宽的路做什么;还有人怕占了自己的地,赶紧把自己家门前的土地围起来。
阅读上述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触动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与你的同龄人分享。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新材料配上传统的寓言故事是这则作文的亮点。题目没有提示语,但是给出了许多关键词,立意的关键信息就暗含在这些关键词语中。如“大湾区”“党政大局”“大文章”“大路”。
材料一为事实材料,考生需要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思考:新时代是怎样的时代?新时代的党政大局是怎样的大局?粤港澳青年发展共同体的意义是什么?材料二为寓言材料,与材料一构成互补关系,一实一虚。愚公邀人共修大路的寓言故事,可以理解为新时代的人们共同来做有益于大家的大事。再来联系两则材料的内在关联。“更宽更直的路”指更好的发展;“修这么宽的路做什么”是小格局,小境界,小富即满的心态,缺乏大气度、大视野。材料二是对材料一“共同做好青年发展共同体大文章”的进一步明确、开掘和拓展,在“一起修大路”这一关键信息上与材料一“共同做大文章”呼应联系。两则材料集中地表明了一个观点: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人要有大视野、大格局,要把自己的发展置身于时代和社会大背景下,求得高远发展。
在写作任务理解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合理引用材料,“阅读上述两则材料”“据此”,强调的是两则材料,因此要对两则材料进行综合理解;二是表明正确态度,也就是文章的立意,要谈到青年人立鸿鹄志,紧跟时代携手共创美好未来;三是要有身份意识,写作过程中应有“我(我们)”的意识,因为每一位写作者都是青年;四是明确任务对象,“与你的同龄人分享”,强调阅读对象,换言之,文章是写给其他的青年看的。
(三)“传统材料”类作文立意——找角度,扣主题
近年来高考作文经历了新材料作文变革后,传统的材料作文有回归的趋向,这从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题可以看出。材料作文的立意门槛相对要高一些,立意的角度相对要宽泛一些。立意的关键是对材料主题的把握。有时材料的主题是多样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视角不一样,观点立意也不尽相同。2020年全国卷Ⅰ,作文材料取材于中国传统历史故事,寓意深远。鲍叔忠诚为主,举能让贤;齐桓公不计前嫌,选贤任能;管仲感知遇之恩,经国济世,辅弼君王成大业。一个善荐人,一个善用人,一个善做人。考生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位来写即可。命题从具体历史故事切入,涵盖学生个人修为与家国情怀。
传统材料作文立意时要注意到材料与现实的关联。从材料出发,回到当下时代、社会和国家,落脚到写作人身份,体现出传统材料的当下观照、启迪与反思。这一点与高考作文立德树人大方向是一致的。
[例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朋友圈流传着一个“稻草定律”: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理会,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但如果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卖螃蟹的人拿它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定律”并非人生宝典,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具有的。稻草不应通过攀附他人来提升自己的价值,稻草的价值在于它是稻米成长的母体,而它孕育的稻米的价值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范围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得套作和抄袭,不少于800字。
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介绍了“稻草定律”和人们对“稻草定律”的看法。“稻草定律”的内涵是人的价值有时与自身无关,就看与谁在一起;但有人却不认同“稻草定律”,即稻草本身有着自己的价值,稻草没有必要攀附别人。从“稻草定律”的角度分析,立意有:环境决定事物(人)的价值;成功需要找对平台;如何增加人的附加值。从稻草具有自己的价值,无须攀附别人的角度分析,立意有:依附他人不可取;人的价值取决于自我的品质。
(四)“漫画材料”立意——多角度对接现实
[例4]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第一步:弄清漫画要素。
漫画描述的是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两位学子埋头苦读,课桌上书堆成山;一位老师背着手(手握一张卷着的试卷)站在旁边默默注视着学生。图中文字为“毕业前最后一节课。老师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
第二步:厘清人物关系。
这则漫画的人物关系很清楚:两位埋头苦读的学生和一位辛勤的老师。
第三步:把握漫画寓意。
画中老师的神情和言语饱含对即将毕业的学生的深情期待与希望、眷恋与不舍,可以从中解读出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期待与祝福,领悟老师的奉献精神、园丁品格和责任意识。教师作为榜样人物的品德示范,将在学生成长历程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第四步:多角度思考,与现实对接确定立意。
可从学生、老师和社会三个角度立意:
(1)学生的角度:感念师恩、赞美师情、毕业感言、展望未来等。
(2)老师的角度:教育情怀、师生情谊、期待祝福、眷恋不舍等。
(3)社会的角度: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弘扬教师的奉献精神、责任意识等。
二、立意高贵
俗话说,好文章在“骨”不在“皮”。什么是“骨”?就是文章的灵魂、骨髓、气度,就是文章的品质、品格和品位,通俗点说,就是文章的立意。文章要高大上,首先立意要高大上;文章要摄人魂魄,首先要有高贵的灵魂。“高贵的灵魂”是让阅卷老师另眼相看的第一要义,是博得高分的最大砝码。所谓“高贵”,就是作文要“大气”,有高远的立意,也就是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就具备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与选择目标的能力;有了才识,就能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平庸的气概和胆略;有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信和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一些同学立意不高远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小气”。
那些格调高远、大气脱俗的文章总能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从而脱颖而出,分数也自然“鹤立鸡群”。综观2021年高考作文题,很多题目都聚焦了民族、国家、时代的发展,关联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那些将个体的成长和国家、社会、时代的发展有机融合的文章,都无一例外地获得了高分乃至满分。
这就提醒考生,一定要摆脱“近视”“短视”,力求站在“大我”的角度,高瞻远瞩,以一种博大的胸怀、高度的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精神,放眼国家与社会、人类与自然、战争与和平、历史与未来、时事与时代等。
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高贵”呢?
(一)不断超越,抛弃小我为大家
“高贵”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的,所以,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是:自我→家庭→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
如“习惯”,多数考生就习惯写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或性格习惯等,比较平庸,流于一般。若能从实际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从科学谈到政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习惯了。这种习惯自然超越了一般,显示了非凡的才识。
(二)运用发散思维,古今中外纵横
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例如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
(三)运用以小见大手法,做时代变迁、国家发展的忠实记录者
近几年高考作文均体现出鲜明的“立德树人”的导向,引导考生关注时代热点,思考自己与时代、国家的关系,认识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激励青年为时代发展奉献力量。这种新的命题导向,使考生的作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反映时代新貌、关注社会热点、阐述青年与时代的关系、表现青年的时代责任,成为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厚植家国情怀。将重大的社会生活事件有机融入试题,是语文命题的应有之义。如2021新高考卷Ⅰ作文材料“体育之效”,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国家强弱变化,民族强弱变化,风气变化等;2020新高考卷Ⅰ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参与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在人民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中国所做出的回应和取得的战略成果,从中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来的制度优势、综合国力、文化底色,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2.拓展国际视野。2020全国卷Ⅱ作文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将学生带入全球抗疫的进程之中,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进而思考人类的发展与未来,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感受青年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要求学生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采,发出中国声音。2020北京卷作文题“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卫星成功发射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3.增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如2021全国卷Ⅰ作文题“‘弓矢的’的智慧启示”古今融通,激发追求理想的时代精神。试题材料指出,古人追求理想会涉及基础、方法等,再以扬雄观点进行举证,任务驱动则是自然延伸到考生对理想追求、自身发展的思考上,实现了“以文化人”的目标。
4.聚焦青年担当。青年,国之栋梁;青年担当,则国家复兴之梦可成。2021全国卷Ⅱ作文题“可为与有为”点明,每个中国人特别是中国青年的未来必将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引导考生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区分写作材料,材料不同,立意技巧与方向不同;
2.综合运用各种立意技巧。
【备考理由】
素养要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要求学生应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高考关联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更加贴近社会、关注世界,旨在培养中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大局观。2020年全国卷Ⅱ作文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2017年北京卷作文题(1)“说纽带”等均涉及“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
【主题素材】
[微素材]
1.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马克思
2.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能相济。
——《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3.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增广贤文》
4.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
学院资深研究员马丁·雅克
5.“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方案,蕴含着传承千年的中国智慧,指明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唯有凝聚共识的思想,方有拨云破雾的穿透力;唯有洞察未来的远见,方有指引前行的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示出卓越政治家和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和宏大视野,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
[活素材]
1.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8年12月3日,“命运共同体”入选2018年十大流行语。
2.全球存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 500多个民族及多种宗教。各种文明之间只有姹紫嫣红之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文明发展史上,中国融通儒道释,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欧洲模仿阿拉伯,文明因多样而交流互鉴,因交流互鉴而熠熠生辉。“文明冲突论”错将“和与同”画等号,完全割裂“和与异”,思维取向要么绝对同一,要么彻底的非此即彼,必然催生零和博弈。世界各国应“和而不同”,秉承厚德载物合群之道,互学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创立和完善理性对话和民主协商机制,互商互谅互信,求同存异,才能消弭战乱和冲突,走出“国强必霸”历史逻辑和“修昔底德陷阱”,达到世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新境界。
3.“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蝴蝶效应”闻名于世。当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联系,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经济再到政治外交,“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立体网状结构已逐渐形成,联动效应无处不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成为现实写照。
【立意构思】
立意1:我们应当携手共创人类美好未来
构思 开篇摆事实,表明“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然后自然亮明观点“我们应当携起手来,共创人类美好未来”,主体部分通过举例论证,展现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论述只有携手合作、共克时艰,才能迎来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选材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经济危机,名言素材“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
立意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展现大国担当
构思 首先明确中心论点——以大国担当,奏响时代凯歌;然后从不同的角度选取典型事例,展现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中国贡献的智慧与方案,彰显出中国的力量与担当
选材 中国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中国向世界开放“中国天眼”FAST,第三届、第四届进博会的如期举行
立意3: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构思 提出论点——美美与共,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照亮世界;分论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求同存异、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共谋发展;结尾——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选材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观点与阐释、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与万隆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