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教案】语文一轮 议论文规范:纵向递进结构+备考主题:家国情怀

文档属性

名称 5.2【教案】语文一轮 议论文规范:纵向递进结构+备考主题:家国情怀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5 08:44: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议论文规范:纵向递进结构+备考主题:家国情怀
纵向递进式是严格按照问题和理论的逻辑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纵向展开的一种结构方式。即文章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这是议论文经常使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递进式结构俗称“剥笋法”,一层一层地“剥壳”,最后显出其本质。这种论证结构的好处是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说理深刻,论点鲜明。
【结构图解】
【佳作印证】
无论得失,皆是过程
2021·浙江考生
人生在世,人们大多喜欢“得”,不喜欢“失”。但现实是,得与失如影随形,有得的地方必定有失,有失的地方也必定有得。在对得与失的纠结中,我们常常忽略一个基本的常识,那就是——无论得失,皆是过程。
生活的真相就是处处是得失。“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这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般的得与失,然人生波澜起伏,今日之蜜糖,可能是他日之砒霜。闯王李自成挺进北京城时,春风得意,却在短短42天后,功败垂成。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国断续实行海禁政策,自诩天朝上国,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侵略,却也让中国故步自封,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慢慢落后于他国,为中国近代百年的屈辱史埋下祸根。当代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如今的“得”是千千万万的先辈用鲜血、汗水换来的,切不可居安思逸。
得与失既不是人生的起点,也不是人生的终点,一切得失不过是人生必经之过程。我们在高考前,常听人说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它是十年寒窗的终点,也是迈入更高学府的起点,可是谁又能说,高考就是人生的起点或终点呢?漫漫一生中,我们会面临无数抉择,一个抉择是一段故事的结局,也是另一段故事的开篇,起点也好,终点也罢,都是人生中的一段过程,人生的价值是在得与失的不断转化中实现的。如果非要为生命选一个终点,我觉得只有死亡,但细究起来,死亡也不是生命的终点,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就像屈原,两千多年了,他“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这,就是他生命的延续。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历代的帝王,都觉得自己得到了江山,得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殊不知这些都是会失去的。历史就在这一代又一代得与失的更迭中不断前进,这才有了如今的盛世。而这无数的得与失,其实都是人类文明发展链上的锁扣。所以,得时,不要扬扬得意,忘乎所以;失时,也不要顾影自怜,自怨自艾。我们应该如凡·高那般,抱着“一个人绝不可以让自己心灵里的火熄灭掉,而要让它始终不断地燃烧”的信念,让心中的那把火,永远燃烧着!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汲汲于得,不戚戚于失,因为无论得失,皆是过程。在过程中行走,在过程中反思,在过程中突破,才是人生的真谛。
得分点1:层层递进,思考深入
本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行文,提出观点后先强调“生活的真相就是处处是得失”,然后联系人生实际阐释原因,接着指出面对人生的得失,我们应该“让心中的那把火,永远燃烧着”。逻辑清晰,层层深入。
得分点2:闪烁哲思
行文中,作者的一些观点和看法闪烁着哲思光芒,如“如果非要为生命选一个终点,我觉得只有死亡,但细究起来,死亡也不是生命的终点,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和结尾一段,都充满了思辨色彩。
得分点3:素材丰富
文章所用材料由两类组成,一类是名言素材,引用了《报任安书》《三国演义》等作品中的名句,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另一类是事实
素材,从正反两个方面选用了李自成、屈原等典型素材。这些材料的运用,使论证透彻,强化了观点的表达。
【高分须知】
一篇议论文为了阐述总论点,要列出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扩展为一个部分,各个分论点之间,各个部分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每个分论点又分为几个层次,各个层次之间,也应有内在联系。这样,全篇议论的纵向逻辑联系便体现出来了,并且相应地形成了议论文的完整体系和严谨结构。
(一) 分论点的提炼方法
方法 内 涵 示 例
分解法 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题目:严于“解剖”自己(1)要不断进步,必须无情地“解剖自己”。(2)论述如何才能“解剖”好自己。①对自己要有自知之明。(这是“解剖”自己的前提。不了解“病”在哪里,就无从下刀)②光有自知之明还不够,还要勇于自我批评。(这是“解剖”自己的途径。不开刀,就无从去“病”)③自我批评的勇气来源于对真理的追求和崇高的信念。(这是“解剖”自己的关键。不掌握开刀的规律,刀就开不好,也就难以真正去“病”)
问答法 依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题目:要钻牛角尖(1)什么是“钻牛角尖”:对任何事情,哪怕是极细小的事情,都采取认真钻研的态度。(是什么)(2)搞学问“钻牛角尖”才会有所成就,搞科技“钻牛角尖”才能有发明创造。(为什么)(3)“钻牛角尖”要有认真的态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掌握科学的方法。(怎么办)
分析法 针对某些不好的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的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 题目:给爱一点儿空间(1)母亲给新婚女儿的赠言,“巨型婴儿”的悲剧故事。(摆现象)(2)分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毁了孩子本该灿烂美好的一生。(析危害)(3)对孩子面对不安全风险的恐惧、对自己童年缺失的补偿心理等是父母溺爱孩子的原因。(挖根源)(4)爱需要空间和自由。深爱着孩子的父母,要给孩子一个空间,一次机会,让他们自由地穿越风雨,展翅九天。(指办法)
  (二)写纵向层进式议论文应注意的问题
(1)角度要固定。横向展开议论是围绕一个中心,发散开去;纵向展开议论则是从一个起点出发,直线延伸,一贯到底。
(2)结构递进。在纵向延伸过程中,层次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3)层层深入,先后顺序不可以颠倒。
(4)结论要深入浅出。
(5)要能落到一个具体的点上进行循序渐进的分析,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尤其要能自圆其说。
(6)选取视角时,角度要小,挖掘要深。要尽可能化大为小,大题小做,小中见大,化虚为实,以实论虚。
(7)要善于联系,善于联想,就所叙之事引发的感受要真,结论要新,在叙述之中或叙述之后提出的观点可以多一点儿与抒情相结合的哲理性议论。
(8)从揭示事物发展规律、预测事物发展趋势的角度去深入探究,得出一些个性化的结论。
(9)要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联想和想象,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改造,从而产生新发现、新认识、新见解。
(10)纵向展开议论和横向展开议论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整体纵向的,局部可以是并列展开;整体横向的,局部也可以是递进结构。总之,方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我们要兼顾宏观布局与微观层次,合理安排。
【备考理由】
素养要求 家国情怀是个人对国家、人民表现出来的深情依恋与热爱,真诚祝福与期待,无私奉献与呵护,其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家国情怀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国家发展、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高考关联 高考语文命题向来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家国情怀也是高中生必备的道德素养,因此这一主题历来受到高考作文命题者的重视。2020年天津卷作文题“中国面孔”、新高考卷Ⅰ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2019年天津卷作文题“爱国情怀”、全国卷Ⅱ作文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2017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用关键词读懂中国”、全国卷Ⅱ作文题“化育后世的诗文名句”、北京卷作文题(2)“共和国,我为你拍照”等,都对该主题有所涉及
【主题素材】
[微素材]
1.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梁启超
示例: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是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与脊梁。我们对“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的祖国充满眷恋,对“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前程满怀信心。
2.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鲁迅
示例: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使命,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其中,青年更应该积极向上,力担重任。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高声呐喊:“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鲁迅也在《随感录》中大力呼告:“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3.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人民日报》
示例:
什么是英雄?在我看来,英雄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坛人物。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一颗无私奉献的心。在战争时代,英勇无畏、流血牺牲的是英雄。而在和平年代,每一位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平凡人也都是英雄。
4.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少年中国说》
示例:
千百年来,中国得以从反复的磨难中挺过来,靠的就是民族向上的希望,如梁启超所说:“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5.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宋教仁
示例:
在不同时代,爱国有着不同的内涵。自古以来,心怀国家的有志之士,都是国家的脊梁。革命时期,仁人志士“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以己之力投身变革的浪潮中;和平年代,爱国是筑建中国梦的基石,我们更应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伟大的事业。无论何时,青年学子都应怀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正处风华正茂的我们,当怀丹心启航新征程。
[活素材]
1.《流浪地球》中的家国情怀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里有这样一幕:在地球即将撞击木星的危急关头,中国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有数十万吨燃料的空间站主控室撞向木星,使地球得以摆脱木星引力而获救。这种为人类命运慷慨以赴的英雄精神,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它击中了人们的心灵,更体现了对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的传承。
2.女排和国歌
在世界女排大奖赛香港站比赛中,中国队与泰国队正在赛前热身,场地里突然响起了国歌,此时以郎平为首的教练组和场内队员都很自觉地停下来,抬头挺胸,目视国旗。在她们的带动下,场馆里的观众也都站立起来向国旗敬礼,令对手肃然起敬。有女排队员说,这是身为中国人最自然的反应。
3.“国旗老阿妈”次仁曲珍
被人称为“国旗老阿妈”的西藏日喀则樟木镇次仁曲珍老人,每天坚持在自家院里升国旗,这一升就是40多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老人院子里飘扬的五星红旗,成为边陲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
4.“升旗老人”胡达拜地·依明
新疆阿克苏兰干村的维吾尔族老人胡达拜地·依明自制旗杆,每天在家里用录音机放国歌,升国旗,二十多年来风雨无阻。期间,每一面国旗旧了,他都会亲手绣上年份,精心保存,至今家里已经保存了10面旧国旗。他还表示,等有一天太老而无法升旗了,就让子孙接班,要让五星红旗永远在兰干村上空高高飘扬!
5.华罗庚回国为国家效力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立意构思】
立意1:赤子深情,心怀家国。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构思 提出“人要有家国情怀”的观点,分层次论述“何为家何为国”“家国情怀的内涵与意义”“家国情怀的具体表现”,最后总结“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
选材 邓小平“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澳门濠江中学两任校长杜岚、尤端阳接力守护国旗70多年
立意2:不惧挑战,无畏生死,在国家和人民遇到危难时挺身而出
构思 提出“祖国如有难,吾应做先锋”的观点,举例论证,列举历史上先辈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感人事迹和新时代中华儿女不计报酬、无畏生死为国献身的事迹,由此彰显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选材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新时代卫国戍边战士、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人物
立意3:职业选择投射报国理想
构思 提出“心系国家,扎根基础理论研究”的观点,采用因果分析,先摆出基础理论研究“遇冷”的现状,再分析基础理论研究“遇冷”的原因和后果,最后指出做法:青年学子择业应关注国家需求,立足国家发展
选材 习近平总书记言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许其凤“毕生心血献北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