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教案】语文一轮 议论文规范:引议联结结构+备考主题:全面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5.4【教案】语文一轮 议论文规范:引议联结结构+备考主题:全面发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5 08:46: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议论文规范:引议联结结构+备考主题:全面发展
【结构图解】
【佳作印证】
强弱非天定,自强方恒强
2021·湖南考生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时间节点,伴随《觉醒年代》等剧的热播,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关于“体育之效”的宏论更显高屋建瓴,肌劈理解。这些文字所承载的自强精神如时光隧道里不灭的星火,照耀着中国国力由弱变强的曲折征程。慨叹中,以史为鉴,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崛起揭示了“强弱非天定,自强方恒强”的客观规律。
世间万物,皆有强弱之分,天生强者不可沾沾自喜,天生弱者不必自惭形秽。《伤仲永》的故事令人扼腕叹息,假如方仲永在展示自己“受之天”的通悟后,没有被父亲带着四处炫耀而是加强学习,是否还会“泯然众人矣”?与之相反,面对无声无光的世界,海伦·凯勒未因失聪失明而放弃自我,而是奋发有为,终成命运的强者。强弱并非天注定,弱者可变强,而强者也可变为至弱。是故,生而为强者,须在自律自尊中实现自我升华,将浩气挥洒于霓虹之上!生而为弱者,无须自悲,若在逆风中把握方向,生出羽翼,亦能直上九万里!
促使强弱转化的关键条件是先天还是后天呢?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因此,促使强弱转化的关键条件不在于先天而在于后天。逆境是颠覆弱者生活之舟的波涛,又是磨炼强者钢铁意志的熔炉。“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无论是错失先机还是遭遇挫折打击,只要“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须知,自立自强,终成强者。
强弱可互相转化,个人如此,社会和国家亦如此。放眼当下神州大地,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骄人成果载入人类史册;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的设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再次展现“中国力量”……今日之中国以自强不息摆脱了“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的窘态,崛起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非但如此,作为一个有着上下5 000年历史和14亿人口的超级大国,中国不侵略、不霸权,还多次向其他国家伸出援手,真正做到了“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德不孤,必有邻,中国自然也赢得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和信赖,万物皆有尺度,强者若不“滥用其强”,推己及人,兼爱天下,则能恒强。
新时代的号角已吹响,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我们希望强者愈强而恪守自我,关爱弱者勇担使命,也希望弱者发愤图强。自强而恒强,万类霜天竞自由。愿世界和平,人类幸福!
得分点1:立意高远
文章立意发轫于体育之道,又突破常规,深挖内涵,由个人的强弱变化延伸至国家的强弱变化,视野开阔,立意高远。
得分点2:具有现实意义
在清晰地阐述强弱转化观点的基础上,作者观照现实,结合当前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深刻揭示出顽强拼搏可实现由弱变强、强者恒强的道理,极具现实意义。
得分点3:内容丰富
在具体的论述中,作者将历史事件、热点素材、名人名言等信手拈来,论据丰赡又紧扣主题。
【高分须知】
运用“引议联结”式结构时,可以根据所写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如可以根据命题材料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引述方法;联系生活时,可以根据论述的需要采用灵活的论述方式;可以根据论述和表达的需要将“引”和“议”合二为一;也可以根据思维的发展省去“议”的环节,从而将“议”的内容融入整个论述过程中。总之,文虽有格,但无定法,据法活用方为正道。
在“联”的环节又有两种变式:
结构类型 方法要领
单向比联式 抓住一个角度联系典型事例,层层深入地阐述观点
多向比联式 在联系实际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联系典型事例,或对比,或并列,从不同方面阐述观点
【备考理由】
素养要求 全面发展指青少年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和谐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同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充实德才兼备的人才储备也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反映在高考命题中,则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
高考关联 近几年,直接考查该主题的作文题有2021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追求理想与自身发展”,2019年全国卷Ⅰ作文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等,间接关涉的有2020年全国卷Ⅲ作文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等
【主题素材】
[微素材]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落实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青少年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现实中,重智育轻体育、美育的问题一直存在。一些学校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经常被占用,师资、场馆、器材不足等现状,客观上制约了体育、美育教育的开展,影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
[活素材]
1.马克思主义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人的全面发展有其基本内涵。它包含人的体力、智力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包含人在社会众多领域的才能及其创造;也包含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如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当然,这又要以不妨碍其他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夸美纽斯在其名著《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泛智教育的理想,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使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本质,就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倡导教育应以善良意志、理性、自由及人的一切潜在能力的和谐发展为宗旨。
3.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逐步提高中考体育的分值,启动高考体育的评价和计分研究;力争到2022年全面实行美育中考……多项举措引发热议。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提出要求:“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立意构思】
立意1:教育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构思 提出中心论点——摒弃“唯分数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主体部分运用对比分析,从反面论述“唯分数论”的弊端,再从正面肯定全面发展的益处,得出“只有分数的人无法成为真正的人才”的结论。最后强调全面发展的意义,升华主题
选材 引入现象——当下中学生自理能力较差、“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名言素材——“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苏霍姆林斯基)。人物素材——毛泽东、钟南山
立意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健全人才评价机制
构思 提出论点“先‘成人’方能‘成才’”,逐层论述“现实中很多人对‘成才’的定义偏颇”“没有健全人格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才’”“人才评价机制是培养人才的风向标”,得出结论“健全人才评价机制,给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培养德才兼备之人”
选材 教育部“强基计划”、北大学子弑母案、“天才少女”日均写诗2 000首
立意3:美育必不可缺
构思 提出“美育是一种刚需”的观点,主体部分先说明当下美育缺失的现状,再分析美育缺失的原因,紧接着论述美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给出加强美育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选材 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吴冠中“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等名人言论;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艺术课程成为必修;社会上的“审丑”现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