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4 22:15: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维多利亚港夜景
东方之珠香港夜景
香港夜景
美丽的香港
香港码头
香港迪斯尼乐园
东方之珠—香港
香港地图
香港(Hong Kong),简称“港”,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以东,西与澳门隔海相望,北与深圳相邻,南临珠海万山群岛,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262个岛屿,陆地总面积1106.66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648.69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总人口747.42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人均寿命全球第一,人类发展指数全球第四。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曾受英国殖民统治。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跻身“亚洲四小龙”行列,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央政府对香港拥有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加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你了解香港吗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荣的自由港和国际大都市,与纽约、伦敦并称为“纽伦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也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城市之一,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被GaWC评为世界一线城市第三位。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把华人智慧与西方社会管理经验合二为一,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有东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购物天堂等美誉。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周婷、杨兴这两位新华社香港分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文章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写作背景
18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条约,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 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4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是实行“一国两制”。
香港历史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狭义的新闻就是消息。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上分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中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有时省略。
新闻知识
本文是一篇特写。特写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新闻文体。
特写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新闻六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原因,结果。相当于英语里面的5W+1H。 “5W”即When(何时);Where(何处);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1H”即How(如何/怎么样)
如何理解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1、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2、“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
3、体现了逐渐强大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课文朗读(3分钟)
梳理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97年7月1日
地点:维多利亚港湾(具体涉及地点:港岛半山港督府拉开序幕(2段) ;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告别仪式(5段) ;港岛广场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7段) )
人物:中英双方;
事件:香港回归,代表香港殖民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历史原因:英国对中国香港殖民统治结束,香港主权回归祖国;
结果: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理清这则新闻的结构内容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一句或者第一段)
主体:第(2—10)段
背景:香港被占领和回归的历史过程,港督府的变迁
结语:第11段,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文中写到了几次降旗?各有什么意义?
明确:三次
第一次降旗——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这标志今后的香港再也不会由港督来统治。
第二次降旗——港岛上的每天一度的降旗。平时,这一次降旗是很平常的,但这一次降旗,意义非常大, 标志着被英国统治了156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三次降旗——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易帜。
它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也标志着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四个场景
1、末任港督离府
2、添马舰广场军营告别仪式
3、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4、“不列颠尼亚”离港
文中写到了几个场景?
这则新闻中穿插了一定的背景材料。请在文中找出来(在哪些段落里),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材料里主要对历史事件做了回顾,港督府的修建,英国统治香港的天数,英国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准确的记载,虽然只写了一天中发生的事件,却有很大的历史跨度感,容量非常大,使人在丰富知识的同时感受到香港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
本文是从哪一个(哪一方)角度来写新闻的?
明确: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回归的人群是多么激动,更没有对这一时间进行政治分析,分析其意义和影响,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显得比较新颖,并且在简介英国人降旗参加交接仪式登上“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这一系列事件的过程中穿插了英国人登上香港,开始殖民统治的历史,这样就增强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
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胜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本篇题为《别了,“不列颠尼亚”》,从客观的角度叙述了英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去的过程,表明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别了,‘不列颠尼亚’”表面的意思是说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 “不列颠尼亚”号永远告别了,实际意思是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
小结课文
祝愿香港明天
更 加 美 好!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实战演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⑴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⑵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⑶、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⑷,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⑸;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⑹。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⑺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⑻,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