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4 22:54: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杜 甫
杜甫(712-770),是盛唐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
《杜工部集》存诗1400多首,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同情人民,如“三吏”
“三别”,“羌村”三首等;
二、热爱祖国,渴望统一,如《春望》、《闻官兵收河南河北》等;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无家问死生
月是故乡明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有弟皆分散
一、读出诗歌的形式美
①请你根据韵脚判断颔联、颈联、尾联中的下句
②请你根据对仗判断每一联中的上句
③请你根据句与句的关系判断诗句顺序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声律上的押韵有节奏,使诗歌朗朗上口;
读音上的平仄和谐,使诗歌抑扬顿挫;
词性上的对仗,使诗歌严谨工整。
形式美——平仄、节奏、押韵、对仗
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说一说,
你看到什么?
听到什么?
感受到什么?
想到什么?
二、读出意境美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
路断行人,戍鼓雁声,从听觉和视觉,描绘一片凄凉景象,渲染悲凉的气氛。
1.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2.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3.边秋: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4.一雁:孤雁。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露水从今夜起显得更凉更白,月亮永远是家乡的最亮最明。在自然景物的描述中融入主观感受,写景生情,景随情变,(主旨)突出了作者怀家愁和忧国难的感情。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弟兄离散,天各一方;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捎出去的家书常常不能收到,何况战争打了多年至今未停。
1、《月夜忆舍弟》中,浸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写景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夜忆舍弟》中,感叹离乱所造成的亲人离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夜忆舍弟》中,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夜忆舍弟》中,借景抒情,表达思亲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理解性默写
三、读出思想美
去掉这首诗的首联和尾联,可以让诗歌紧扣题目,更加简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与同学讨论一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刘长卿
长沙过贾谊宅
咏史怀古诗
贾生
李商隐 (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背诵李商隐的《贾生》,回忆贾谊的生平和才华。
激趣导入
刘长卿,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德宗建中年间,任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中唐诗坛第一人的刘长卿,博学多才却屡试不第,登进士第后又命途多舛,屡遭贬谪,约在唐代宗大历十年(775)深秋,他在由岳鄂转运留后贬为睦州(今浙江建德)司马的途中路经长沙,在薄暮时分趋拜贾谊故居,写下了千古名篇《长沙过贾谊宅》。
1、作者简介
文学常识
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但他命运坎坷,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33岁即英年早逝抑郁而死。
文学常识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此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好符合。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
贾谊:被贬长沙三年
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
2、写作背景
文学常识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唐)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1、读准字音
qīng
zhé
huàn
xié
lián
báo

吟读,感知音韵美
首联: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问题:“谪宦”、“栖迟”、“楚客”、“三年”与“万古”各是什么意思?
谪宦:贾谊的身世。
栖迟:象鸟儿那样敛翅歇息,暗喻贾谊失意。
楚客:贾谊的客居身分。
三年:暗含贾谊被贬时间之久;
万古:暗含贾谊被贬对历代文人士大夫精神上的深远影响。
三年与万古相对,更加突出作者对贾谊悲凉身世的感慨之情。
悟读,感悟情感美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留三年, 万古只留下他客居楚地的悲哀。
悲:有“悲凉、悲伤、悲怆、悲悯”之意,奠定了全诗的低沉感伤的基调。
作者借贾谊政治失意,留下千古悲愤,也暗含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悟读,感悟情感美
首联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此联哪个词奠定全诗的基调?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问题:这两句如何在情景交融中表现作者的情感?
通过“人去后”“秋草”“寒林”等景物描写,渲染了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气氛。诗人“独寻”,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悟读,感悟情感美
我在秋草中独自寻觅他的足迹, 寒林里只见夕阳缓缓倾斜。
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象征李唐王朝衰败局势。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汉文:指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公元前180—前157年在位。
吊:凭吊。贾谊在长沙曾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译文:汉文帝重才却对他如此情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他的痴心?
悟读,感悟情感美
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问题:本联通过哪些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
末句设问,作者用与贾谊对话的方式,既有对贾谊悲惨身世的感慨,同时也有自怜之意。
悟读,感悟情感美
寂寞凄冷的深山里落叶纷纷, 可怜你当时究竟为什么贬到这荒僻的地方啊!
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
悟读,感悟情感美
清金圣叹《金圣叹选批唐诗》:
一是久谪似贾谊,二是伤心感贾谊,
三是乘秋寻贾谊,四是空林无贾谊。
写作手法:
咏史诗的共同特色
明确:借助诗歌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借古喻今、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

品读,品析艺术美
借古讽今
咏史怀古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朝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苏洵、曾巩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贬谪究竟意味着什么?
贬谪诗
“异服殊音不可亲”
—— 柳宗元
生长在北方的诗人,初到南方,因语言不通,常会导致与当地人的疏离和隔阂。柳宗元所谓“异服殊音不可亲”,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作为贬谪者,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贫乏而导致生活的格外艰难之外,他们又常常遭受社会的歧视、朋友的误解、旁人的冷落和上司的压迫,孤独之外又有深重的屈辱感。眼睁睁地看着有限的生命时光在穷乡僻壤中白白流逝,被社会抛弃以及生命被拘囚以至于渐趋荒废的怨愤便会不断强化。
左迁
①为什么?
至蓝关
示侄孙湘
③什么?
②韩愈怀着怎样的心情走上贬谪之路?
韩愈为什么“左迁”?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早晨向皇帝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被贬官到八千里外的潮州。
“朝奏”与“夕贬”时间上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唐宪宗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韩愈看到这种行为,便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
韩愈当过监察御史,这种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敢的“一递”。
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韩愈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韩湘匆匆赶来同行,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送给侄孙韩湘。
写作背景
韩愈怀着怎样的心情走上贬谪之路?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想替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颔联:表明态度,诗人没有悲痛,反而更坚定了为国效力死而后已的决心。
“肯将衰朽惜残年”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 刚正不阿。诗人虽然年老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阴云遮蔽秦岭,看不见我的家乡在哪里?大雪阻塞蓝关,连我骑的马都不往前走。
“横”“拥”分别是横陈、阻塞;从广度和高度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同时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
合作探讨:
赏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横”“拥”两字的表达效果。
空间上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环境恶劣;
马不前:其实也是人不前,挂念家人
前途未卜的忧伤,流露出了英雄之悲。
韩愈告诉他的侄孙韩湘什么呢?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敛我的尸骨。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吐露悲愤忧伤之情。
用典:《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记载了老臣蹇叔哭师的故事,蹇叔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之语,韩愈用其意,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语意紧扣第四句,进一步吐露了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总结
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首联:获罪 原因。
颔联:书“除弊事”表刚直不阿之态。
颈联:就景抒情,情悲且壮。
尾联:吐露悲愤忧伤之情。
对比手法:“朝奏”和“夕贬”;“九重天”和“路八千”。
通过自述被贬原因(记叙),描绘云雪茫茫的路途画面(描写),抒发了忠而被贬的悲愤忧伤之情(抒情)。
商山早行
温庭筠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走近作者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
初读诗歌,把握情感
齐读全诗,本诗主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句看出来?
情感:羁旅愁思
依据:客行悲故乡
(直接抒情)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第二句,“悲”字直抒胸臆并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清早起 马车铃 响声叮当 ;出门人 想家乡 倍感悲伤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残月高挂,村野客店传来声声鸡叫;板桥清霜,先行客人留下行行足迹。
鸡声、月都是最能代表早这个特征的事物。而茅店、板桥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六个名词组成意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意象叠加)eg《天净沙·秋思》
从听觉、视觉角度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营造出道路艰辛,旅途凄清冷寂的氛围。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提示:槲叶的生长习性——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照亮”。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赏析“明”字。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不由想起夜回长安的梦境。野鸭大雁,早已挤满堤岸曲折的湖塘。
从内容上,描写梦中再回故乡,凫雁嬉戏的温馨的温暖情景。
从结构上,与首联相呼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游子思乡之悲,突出了“早行”的原因。
请你说说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主旨
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思乡之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