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业质量课后评估
一、选择题
题组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 (2021·天津市滨海新区高一期末)如图是1975年在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的一把距今约14000年的鹿角铲,其制作过程首先是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然后再加以磨制。据此可知,该远古人类( )
A.已经掌握磨制技术 B.已产生了私有制度
C.会种植和栽培水稻 D.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2.(2021·广东顺德区高一期中)考古发现,江苏宁镇地区早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以“骨耜”、“石斧”为组合的简易农具,如砍伐器、石斧、石锛、磨盘、磨棒等的出现,标志着宁镇地区史前农业进入“耜耕阶段”。据此可知( )
A.考古发现能完整还原历史真相
B.历史史实是考古论证的主要手段
C.实物发掘是对史实的唯一补充
D.考古成果是史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3.(2021·山东济宁高一期末)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其中位于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存是( )
A.红山文化 B.龙山文化
C.仰韶文化 D.良渚文化
4.(2021·浙江台州五校联盟高一期中)下面是中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图。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
A.地域聚集性 B.区域发展平衡性
C.多元一体性 D.连续未有中断性
5.(2021·广东省广附、广外、铁一三校高一联考)下图是在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用于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年。这类文物可以用来证明我国古代( )
A.纺织技术的起源 B.制瓷技艺的高超
C.原始农业的滥觞 D.商品交易的活跃
6.(2021·山东枣庄高一期末)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棺椁,又有大量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等,这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 )
A.出现财产私有现象 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发明陶器制作技术 D.阶级社会已经产生
题组二 从部落到国家
7.(2021·山东滨州高一期末)考古证明,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邦国林立,有的都城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
C.确立了成熟的政治体制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8.(2021·湖南永州高一期末)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启的继位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A.启继位建立夏朝 B.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C.启继位存在争议 D.世袭制遭到了破坏
题组三 商和西周
9.(2021·浙江台州五校联盟高一期中)很多史学家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与上述最符合的是( )
A.姜寨遗址与《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
B.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
C.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D.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
10.(2021·黑吉两省十校高一期中联考)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该制度对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是指( )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11.(2021·广东顺德区高一期中)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商奄故地;政治、军事经验十分丰富的姜尚被封在反周势力非常强大的夷人故地。这表明分封制( )
A.扩大了周天子的直属区域 B.是奖赏开国功臣的需要
C.主要目的是监控少数民族 D.意图建立王畿的“藩屏”
12.(2021·山东济宁高一期末)“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反映出当时( )
A.任人唯贤 B.实行禅让
C.遵循宗法秩序 D.注重年岁长幼
13.(2021·河北遵化高一期中)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一做法( )
A.加强了专制王权 B.强化了等级秩序
C.有利于民族交融 D.巩固了宗法制度
14.(2021·广东省广附、广外、铁一三校高一联考)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5.(2021·山东临沂高一期末)“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中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
A.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B.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
C.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D.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里头遗址的聚落面积有300万平方米以上,宫殿区(约12万平方米)出现纵横交错的大路,另有大型宫室建筑。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可能都已开始生产贵族使用的奢侈品。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品种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进入中华文明,而且其中一部分很快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
——许宏《最早的中国》
材料二 中国考古学因重建古史而起。殷墟曾出土了大量用以占卜的甲骨。二里头时期应该是有文字的,但如果是竹简木牍或帛书,很难保存三千年。所以,当考古学家在历史记忆中夏的时空范围找到二里头时,争论无可避免。
——孙庆伟《追迹三代》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的实质,概括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重建二里头文化的重要依据。进一步科学解读二里头文化,还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业质量课后评估
一、选择题
题组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 (2021·天津市滨海新区高一期末)如图是1975年在贵州省兴义县猫猫洞出土的一把距今约14000年的鹿角铲,其制作过程首先是在截断鹿角的一端刮出一个约45度的刃口,然后再加以磨制。据此可知,该远古人类( )
A.已经掌握磨制技术 B.已产生了私有制度
C.会种植和栽培水稻 D.处于父系氏族社会
答案 A
解析 根据“再加以磨制”可知该远古人类应该已经掌握了磨制技术,故选A;根据一件工具无法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私有制,排除B;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这件工具出土于贵州,因此无法说明他会种植和栽培水稻,排除C;D项结论根据一件工具无法说明,排除。
2.(2021·广东顺德区高一期中)考古发现,江苏宁镇地区早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以“骨耜”、“石斧”为组合的简易农具,如砍伐器、石斧、石锛、磨盘、磨棒等的出现,标志着宁镇地区史前农业进入“耜耕阶段”。据此可知( )
A.考古发现能完整还原历史真相
B.历史史实是考古论证的主要手段
C.实物发掘是对史实的唯一补充
D.考古成果是史学研究的重要依据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考古发现……标志着宁镇地区史前农业进入‘耜耕阶段’”可知,材料重在说明考古发现对历史学研究的作用,故选D项;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但不一定能还原完整的历史真相,排除A项;历史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排除B项;“唯一”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
3.(2021·山东济宁高一期末)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有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其中位于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存是( )
A.红山文化 B.龙山文化
C.仰韶文化 D.良渚文化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遗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则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东部,D正确;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A排除;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B排除;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C排除。故选D。
4.(2021·浙江台州五校联盟高一期中)下面是中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图。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
A.地域聚集性 B.区域发展平衡性
C.多元一体性 D.连续未有中断性
答案 C
解析 从“中国早期人类遗址的分布图”中看出,早期人类遗址主要来自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体现了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故选C项。
5.(2021·广东省广附、广外、铁一三校高一联考)下图是在浙江河姆渡发现的用于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年。这类文物可以用来证明我国古代( )
A.纺织技术的起源 B.制瓷技艺的高超
C.原始农业的滥觞 D.商品交易的活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用于捻麻纱的木、陶锭盘,制作时间约为公元前5000年”可知,这一文物是新石器时代的纺织工具,可以用来证明中国纺织技术的起源,故选A项;此文物是用于纺纱的,且图中的陶锭盘属于陶器,不能说明制瓷技艺高超,排除B项;此文物是手工业工具,不是农业,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手工纺织,没体现商业的活跃,排除D项。
6.(2021·山东枣庄高一期末)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棺椁,又有大量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等,这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 )
A.出现财产私有现象 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发明陶器制作技术 D.阶级社会已经产生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大汶口墓葬出现了“富有”和“一无所有”的差别,由此可判断出此时期出现财产私有现象,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C选项错误,中国古代先民至少在1万年以前就已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不是大汶口文化时期;D选项错误,大汶口文化时期阶级社会尚未产生。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题组二 从部落到国家
7.(2021·山东滨州高一期末)考古证明,距今约5000年的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大地上已经邦国林立,有的都城较大,其中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该时期中国(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建立起健全的祭祀礼制
C.确立了成熟的政治体制 D.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答案 A
解析 “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都是早期国家所具备的因素,所以“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说明这一时期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故选A。
8.(2021·湖南永州高一期末)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启的继位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A.启继位建立夏朝 B.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C.启继位存在争议 D.世袭制遭到了破坏
答案 B
解析 根据《史记》记载“启遂即天子之位”和《战国策》记载“其实令启自取之”可知,禹死后其子启继位,B正确;禹建立了夏朝,排除A;启的继位是史实,不存在争议,排除C;启承接禹而即位,不是对世袭制度的破坏,而是对禅让制的破坏,排除D。
题组三 商和西周
9.(2021·浙江台州五校联盟高一期中)很多史学家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来考量古代历史文化。以下相关史料的比对研究,与上述最符合的是( )
A.姜寨遗址与《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
B.远古炎黄传说与汉代画像砖上的黄帝像
C.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D.殷墟甲骨卜辞与《史记·殷本纪》
答案 D
解析 甲骨文是“地下之新材料”,而《史记》则是古文献,符合题意,故选D项;《回忆姜寨遗址的发掘》不属于古代文献,排除A项;“远古炎黄传说”不能认为是古文献,排除B项;“二里头‘宫殿’复原图”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不是古代文献,排除C项。
10.(2021·黑吉两省十校高一期中联考)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了一种二元统治制度,其实质含义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该制度对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制度是指( )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中“二元统治制度”“是一种指定服役制,是按照对商王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划分的一种政治结构”并结合所学,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内服是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故选A项。
11.(2021·广东顺德区高一期中)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商奄故地;政治、军事经验十分丰富的姜尚被封在反周势力非常强大的夷人故地。这表明分封制( )
A.扩大了周天子的直属区域 B.是奖赏开国功臣的需要
C.主要目的是监控少数民族 D.意图建立王畿的“藩屏”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周公旦被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商奄故地……姜尚被封在反周势力非常强大的夷人故地”可知,周武王将亲族重臣分封在反周势力比较强大的地区,目的就是巩固西周的统治,建立王畿的“藩屏”,故选D项。
12.(2021·山东济宁高一期末)“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反映出当时( )
A.任人唯贤 B.实行禅让
C.遵循宗法秩序 D.注重年岁长幼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纣王因为嫡长子的身份而继承了王位,说明的是当时遵循宗法秩序,C正确;A、B、D显然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故选C。
13.(2021·河北遵化高一期中)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历史文献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一做法( )
A.加强了专制王权 B.强化了等级秩序
C.有利于民族交融 D.巩固了宗法制度
答案 C
14.(2021·广东省广附、广外、铁一三校高一联考)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可知,这些青铜农具并没有用于农业生产,故选C项。
15.(2021·山东临沂高一期末)“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中所描述的土地制度( )
A.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B.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
C.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D.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的“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等信息可以看出,所描述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实质上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故答案为D项;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铁器广泛使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后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井田制出现在奴隶社会,不是封建土地制度,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里头遗址的聚落面积有300万平方米以上,宫殿区(约12万平方米)出现纵横交错的大路,另有大型宫室建筑。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可能都已开始生产贵族使用的奢侈品。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品种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进入中华文明,而且其中一部分很快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
——许宏《最早的中国》
材料二 中国考古学因重建古史而起。殷墟曾出土了大量用以占卜的甲骨。二里头时期应该是有文字的,但如果是竹简木牍或帛书,很难保存三千年。所以,当考古学家在历史记忆中夏的时空范围找到二里头时,争论无可避免。
——孙庆伟《追迹三代》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的实质,概括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特征。
(2)据材料二,指出重建二里头文化的重要依据。进一步科学解读二里头文化,还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
答案 (1)实质:早期国家形成、出现阶级分化。特征: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
(2)依据:文字。方法: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