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业质量课后评估
一、选择题
题组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2021·山东潍坊高一期中)“自从春秋时代王纲解纽,篡弑频仍,兼并盛起,夷狄横行,一般盟主用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夏成为一个集团,禁抑篡弑……中国的雏形在那时方才出现。”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时期( )
A.社会动荡不安 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C.郡县制已确立 D.蕴含着统一的因素
2.(2021·河北石家庄高一期末)《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
3.(2021·湖南长沙高一期末)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却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分封制遭到破坏 B.官僚政治正式确立
C.井田制开始瓦解 D.儒家思想影响扩大
4.(2021·山东枣庄高一期中)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但是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题组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5.(2021·辽宁营口高一期末)春秋战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C.青铜农具的推广 D.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6.(2021·辽宁六校高一期中)下面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的图片。这些货币的出现,不能推断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的发展 B.冶铸业的发展
C.商业的发展 D.各国市场走向统一
7.(2021·辽宁葫芦岛高一期末)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效果最为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以下选项中,最有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废井田制 D.推行县制
8.(2021·湖南怀化高一期末)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商鞅等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封建制度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变法一定反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
C.落后的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变革
D.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
题组三 孔子和老子
9.(2021·山东淄博高一期末)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应“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的思想家是( )
A.庄子 B.墨子
C.韩非 D.孔子
10.(2021·山西省高一期末)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表明孔子的核心观念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
C.仁政 D.仁
11.(2021·辽宁营口高一期末)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为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和教育对象的扩大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下列思想主张能够体现“教育对象扩大”的是( )
A.为政以德 B.相生相胜
C.有教无类 D.无为而治
12.(2021·黑吉两省十校高一期中联考)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万物之源,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材料体现了老子( )
A.“无为而治”的思想 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隆礼重法”的思想 D.朴素的唯物史观
题组四 百家争鸣
13.(2021·安徽池州高一期末)荀子认为“欲恶同物,欲多物寡,寡则必争矣”,因此,必须对本恶的人性加以控制,并主张以“使群、隆礼、重法”加以控制,以实现“至平”的社会目标。荀子提出这些主张,意在( )
A.重建小国寡民社会 B.实现克己复礼理想
C.适应争霸战争需要 D.重塑社会有序体制
14.(2021·河北邯郸六校高一期中)《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包括《尚贤》、《非攻》、《兼爱》、《修身》、《天志》、《明鬼》、《备城门》、《备梯》等,涉及哲学、逻辑、军事、工程、几何学等。这反映出《墨子》( )
A.最能体现各国统治者的需求
B.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C.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
D.对自然规律进行了系统概括
15.(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各家本质上“争”的是( )
A.国家的治理方略
B.国家统一的方式
C.国家最高统治权
D.单纯的学术问题
二、非选择题
16.(2021·湖北宜城一中、枣阳一中、襄州一中、曾都一中、南漳一中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材料二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器、牛耕,出现了大量的私田,诸侯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大增,希望享有周天子那样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平王东迁后……王畿之地只有方圆一二百里,而且日益减少;与此同时,王室军队不如诸侯,只有三军、两军或不足一军。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孟子、荀子的共同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这些思想主张在当时的政治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及影响。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学业质量课后评估
一、选择题
题组一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2021·山东潍坊高一期中)“自从春秋时代王纲解纽,篡弑频仍,兼并盛起,夷狄横行,一般盟主用了‘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合诸夏成为一个集团,禁抑篡弑……中国的雏形在那时方才出现。”材料意在说明春秋时期( )
A.社会动荡不安 B.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C.郡县制已确立 D.蕴含着统一的因素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中“自从春秋时代……中国的雏形在那时方才出现”说明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各股政治势力在“尊王”“攘夷”口号之下,逐渐走向联合,使得中国雏形开始出现,据此可知,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蕴含了统一的因素,故选D项。
2.(2021·河北石家庄高一期末)《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尊王攘夷,大国争霸 B.迁都频繁,异姓反叛
C.周室衰微,诸侯争霸 D.列国争战,诸侯兼并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楚庄王在周王所在地的近郊进行阅兵炫耀武力;周王面对挑衅,无奈只能派人慰劳,实质上反映了春秋时期周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情况,故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尊王攘夷,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迁都,排除;D项,题干未涉及诸侯兼并,排除。
3.(2021·湖南长沙高一期末)春秋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一般称为“公”或“侯”,而到战国时却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战国时期( )
A.分封制遭到破坏 B.官僚政治正式确立
C.井田制开始瓦解 D.儒家思想影响扩大
答案 A
解析 诸侯国国君的称谓由春秋时期的“公”或“侯”到战国时期的“王”,说明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丧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A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官僚政治正式确立,排除B项;井田制是西周奴隶制时期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而材料说的是政治制度,排除C项;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强调“仁政”,在社会变革的时代未受重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4.(2021·山东枣庄高一期中)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但是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 )
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
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
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
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他们未称呼对方为‘戎’”可知,华夏各国已能将本民族和外族区分开来,反映当时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故选B项。
题组二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5.(2021·辽宁营口高一期末)春秋战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C.青铜农具的推广 D.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农业方面”这一限定词语,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选A;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B;青铜农具较少,难以推广,排除C;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下的公田逐渐瓦解,排除D。
6.(2021·辽宁六校高一期中)下面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货币的图片。这些货币的出现,不能推断和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农业的发展 B.冶铸业的发展
C.商业的发展 D.各国市场走向统一
答案 D
7.(2021·辽宁葫芦岛高一期末)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效果最为显著的一场变法运动。以下选项中,最有利于秦国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
A.奖励耕织 B.奖励军功
C.废井田制 D.推行县制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的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奖励耕织主要是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排除A;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秦军战斗力,排除B;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排除C。
8.(2021·湖南怀化高一期末)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导致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商鞅等改革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进行变法活动,封建制度确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变法一定反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B.变法必然会代表新兴阶级的要求
C.落后的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变革
D.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化,必然带来社会转型和制度更替,商鞅变法只是顺应这一历史趋势,因此可以看出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具有必然性,故答案为D项。
题组三 孔子和老子
9.(2021·山东淄博高一期末)春秋战国时期,主张统治者应“为政以德”,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的思想家是( )
A.庄子 B.墨子
C.韩非 D.孔子
答案 D
解析 “为政以德”是孔子的主张,而且其特别重视道德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作用,D正确;庄子崇尚逍遥自由,排除A;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B;韩非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
10.(2021·山西省高一期末)孔子说:“泛爱众,而亲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表明孔子的核心观念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
C.仁政 D.仁
答案 D
解析 根据“泛爱众,而亲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可以看出,这些都与孔子的仁有关,D项正确;A、B、C项分别是道家、墨家以及儒家孟子的主张,排除。
11.(2021·辽宁营口高一期末)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为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和教育对象的扩大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下列思想主张能够体现“教育对象扩大”的是( )
A.为政以德 B.相生相胜
C.有教无类 D.无为而治
答案 C
解析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思想是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因此扩大了教育的对象,故选C;为政以德是政治统治思想,与教育思想不符,排除A;相生相胜和无为而治分别是邹衍和老子的思想,排除B、D。
12.(2021·黑吉两省十校高一期中联考)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万物之源,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材料体现了老子( )
A.“无为而治”的思想 B.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隆礼重法”的思想 D.朴素的唯物史观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万物之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知,老子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源泉,是先于天地而生,可见“道”是物质性的存在,并且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认为天、地、人、自然都是遵循“道”的发展规律而发展变化的,体现了朴素的唯物史观,故选D项。
题组四 百家争鸣
13.(2021·安徽池州高一期末)荀子认为“欲恶同物,欲多物寡,寡则必争矣”,因此,必须对本恶的人性加以控制,并主张以“使群、隆礼、重法”加以控制,以实现“至平”的社会目标。荀子提出这些主张,意在( )
A.重建小国寡民社会 B.实现克己复礼理想
C.适应争霸战争需要 D.重塑社会有序体制
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以‘使群、隆礼、重法’加以控制,以实现‘至平’的社会目标”等信息可知,荀子的性恶论主要在于社会治理,重塑社会有序体制,故选D项;A项是道家无为思想,排除;B项是孔子的主张;C项是法家的主张。
14.(2021·河北邯郸六校高一期中)《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包括《尚贤》、《非攻》、《兼爱》、《修身》、《天志》、《明鬼》、《备城门》、《备梯》等,涉及哲学、逻辑、军事、工程、几何学等。这反映出《墨子》( )
A.最能体现各国统治者的需求
B.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C.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
D.对自然规律进行了系统概括
答案 C
解析 墨家的诸多经典涉及的哲学、逻辑、军事、工程、几何学等学科具有明显的实用性,换言之墨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故选C项;最能体现各国统治者需求的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奠定传统文化哲学基础的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墨家侧重解决实际问题,而非系统性概括,排除D项。
15.(2021·福建龙岩高一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各家本质上“争”的是( )
A.国家的治理方略 B.国家统一的方式
C.国家最高统治权 D.单纯的学术问题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国家转型阶段,面对社会动荡的现状,各家纷纷提出治理国家的方略,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干的限定,排除。故选A。
二、非选择题
16.(2021·湖北宜城一中、枣阳一中、襄州一中、曾都一中、南漳一中高一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材料二 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器、牛耕,出现了大量的私田,诸侯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大增,希望享有周天子那样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平王东迁后……王畿之地只有方圆一二百里,而且日益减少;与此同时,王室军队不如诸侯,只有三军、两军或不足一军。史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孟子、荀子的共同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这些思想主张在当时的政治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 (1)主张:仁政、爱民(民本)。地位:政治上儒家思想不被统治者重视。
(2)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新兴士阶层的崛起。(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影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