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湖北省襄阳市2012-2013学年下学期调研统一测试
高二历史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学家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对于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传说的史料价值与历史文献相当 B.历史传说是了解远古历史的唯一途径
C.历史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真实的历史 D.历史传说中蕴含的历史信息非常重要
2.《礼记·内则》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古人重视家庭教育 B.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 C.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 D.以思想统一促政治统一
3.战国后期,法家思想成为秦王赢政治国的指导思想。下列主张,符合其治国理念的是
①“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②“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③“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④“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4.《全球通史》指出:“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下列语言文化中,能体现此观点的有
①“仁者爱人”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鸡犬之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④“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⑤“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5.马克壵认为:明清之际中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出现的新思想是重要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则可以有助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目标,下列思想与之对应的有
①“工商皆本” ②“心即理也” ③“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④“循天下之公”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6.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还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对理学的重大贡献是
A.把理学独尊化、官学化 B.把理学与科举紧密联系起来
C.把理学具体化、通俗化 D.把理学与佛道思想有机融合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天下“定于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7.右边方框中所列思想中,具有哪些积极元素
①社会责任 ②国家统一 ③改革精神 ④崇尚致用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8.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这表明
A.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民国时期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C.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D.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9.康有为以儒家典籍《公羊传》“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说和《礼记·礼运篇》“乱国、小康、大同”来比附阐释西方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这表明
A.维新派以“中西汇通”来冲破“中体西用” B.康有为以西方历史进化论取代儒家历史循环论
C.维新派以民主共和制为改革目标 D.儒家学说与西方民主思想是相通的
10.某教授在北大开学典礼上发言:“现在人做文章都不通,他们所用的名词就不通,譬如说‘改良’吧,以前的人都说‘从良’,没有说‘改良’,你既然已经是‘良’了,你还‘改’什么?你要改‘良’为‘娼’吗?”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A.维新变法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1.大学生就业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以下属于1950年代后期大学生就业情形的是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B.听党指挥,服从分配 C.上山下乡,扎根农村 D.考研出国,自主创业
12.智者学派指出: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该观点被称之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智者学派重视永恒的正义 B.智者学派重视法律的作用
C.启蒙运动萌发于古代希腊 D.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
13.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表明苏格拉底
A.反对直接的民主 B.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
C.反对问政于民 D.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
14.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被称为西方思想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对三者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②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③反对封建束缚 ④促进人性的解放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
15.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
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②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 ③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④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德国歌德指出:“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俄国赫尔岑则坦率地指出:“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昧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他们的评价是针对
A.伏尔泰提倡开明专制,卢梭提倡人民主权 B.伏尔泰提倡三权分立,卢梭提倡平等自由
C.伏尔泰提倡社会契约,卢梭提倡科学民主 D.伏尔泰提出“公权”设想,卢梭提倡开明专制
17.1525年7月,这位不受法律保护的僧侣娶了逃亡的修女。婚礼……不在教堂,而在路德的住所举行。……路德结婚的消息传到罗马,人们怒不可遏。这说明马丁·路德
A.开始向现实世俗生活转变 B.努力实践其“因教称义”的主张
C.其行为严重背离了新教伦理 D.坚持国家权力与罗马教会平等
18.在某班开展的关于启蒙运动的综合探究课中,有同学提出以下观点,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①启蒙思想用理性之光照亮了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②18世纪中叶启蒙运动进入高潮
③启蒙运动的“自由”“平等”等要求,实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④批判锋芒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宗教思想体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19.康德说:“Saper aude!……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其中“Sapere aude!”的含义可能是
A.“人类是天生社会性动物” B.“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D.“信仰上帝即可得救并得到幸福”
20.孟德斯鸠指出:“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政体是自由的,而公民却毫无自由;或者是,公民可能是自由的,而政体却无自由可言。在这两种情况下,前者是政体在法律上是自由的而事实上不自由;后者是公民在事实上是自由的,在法律上不自由。”其核心观点是
A.政体自由与公民自由相矛盾 B.公民与政体的自由均受法律制约
C.法律规定与公民权不可分割 D.法律规定的自由与事实不尽一致
21.中国的思想,最早源于自然的精神,而西方的思想,则多注重于思想本身,或对人自身的思考。下列思想中,不能体现此区别的一项是
A.“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D.“既然原因有多种含义,那么,同一事物就有并非出于偶然的多种原因”
22.每一时期的流行语反映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特征。下列语汇与时代搭配错误的是
A.“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宗教改革
B.“人非工具”——启蒙运动
C.“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中国的改革开放
D.“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工业革命
23.有学者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后者被看成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主要是因为
A.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促进了亚洲国家的社会改革
C.规划了资本主义的政治蓝图 D.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准备
24.“近代自然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各个领域开始了对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的反叛和进攻,而科学自身的每一个胜利又都是对宗教教义和传统观念的致命打击与否定。”有力地打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的科学成果是
A.自由落体定律 B.经典力学体系 C.生物进化理论 D.细胞研究成果
25.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人评价他的作品通常变现实为幻想,表现出人物无逻辑顺序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一种亦幻亦真的特色。下列艺术作品的风格与该评价最为相似的是
A.《向日葵》 B.《自由引导人民》 C.《拾穗者》 D.《格尔尼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20分,第28-31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15分。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紧扣题意,条理清楚。
26.(15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材料二 (1903年)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 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
——陈功《家庭革命》
材料四
请回答: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2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所说的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2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老龄问题”?(2分)
27.(20分)习近平总书记作《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的讲话,中西方交流和中华文化复兴再次吸引人们的关注。
材料一 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已”……孔子说:“仁者爱人,克已复礼。”;“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文化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中西方政治体制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5分)
材料二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思想家对待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不同观点的相同立场。(3分)
材料三 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其中只有西欧是最早(也是惟一自发地)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的。然而问题却在于,一旦有了某个文明早着先鞭,率先进入了近代化,则别的文明也必将步它的后尘步入近代化。近代化是惟一的历史道路,其间并无中外之别、华夷之辨。民族特色当然是会有的,但那只是近化化过程中的不同形式或风格,究其实质并无二致。
——何兆武《中西史化交流史论》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材料三中“西欧是最早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的理解。与西方
近代化进程相比,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特色”。 (6分)
材料四 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20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今天的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
——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今天中国对西方了解”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6分)
请考生在第28、29、30、31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农民革命的威胁迫像政府开始准备农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赖以存在的支柱——农奴地主也意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中等地产的贵族希望农业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数,占有大部分农奴。……农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们所关心的都是防止农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让步和妥协为代价使俄国的农村转入资产阶级的逐渐改革,从而把权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苏联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我国四千余年之大梦苏醒,实始于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俄国社会各阶层对农奴制的基本态度如何?综述他们持这一态度的主要原因。(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俄中两国改革的出发点有何不同?两国在近代化道路上各自产生怎样的重要影响?(8分)
29.(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叔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人权和公民权宣言》
材料二 第三篇 国家权力
第一章 国民立法议会
第二章 第二节 初级会议 选举人的选任
第一条 为了组成国民立法议会,积极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
第二条 凡属积极公民,必须:……在一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摘编自《1791年宪法》(法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与《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9分)
30.(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对于日本战败的真正原因。当事者和历史学家们意见不一。负责进行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但是有两个不变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及美国的15%……但是美国人——这是第二个决定性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划军了自己的力量。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 2013年3月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会,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就日本《朝日新闻》记者提问中日在钓鱼岛问题时说: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是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基础。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事实反复证明,只有尊重历史才能赢得未来;日本只有正视和深刻反省历史,才能搞好同亚洲邻国的关系。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主要论点,你又是如何认识日本战败的原因。(9分)
(2)简述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应该“尊重历史”的历史依据(6分)
31.(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康熙)命南怀仁以西方“治炮妙法”,督造适用于南方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平定准噶尔之战,他登高用望远镜观察地形,部署兵力,指挥军队;他邀请传教士绘制全国地图……康熙成了中国追求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康熙纵然走进了无涯学海,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
——摘编自张研《原来康熙》
材料二 1933年,爱因斯坦倡议通过军事手段对抗希特勒的纳粹德国;……1947年他写了一封致联合国大会的公开信,建议建立包括苏联在内的“世界政府”,管理核武器。
——摘编自安德鲁·罗宾逊《爱因斯坦相对论一百年》
(1)指出材料一中康熙帝对待自然科学的态度。结果怎样?(8分)
(2)材料二中,身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有着怎样的政治理想?试从康熙帝和爱因斯坦的科学态度谈谈你的认识。(7分)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D D B B C B D A B B D A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A A A A B B D C C C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5分,第27题20分,第28—31题为选做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15分。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紧扣题意,条理清楚。
26.(15分)参考答案:
(1)经济基础: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2分)思想基础:儒家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2分)
这一传统观念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2分)
(2)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要注重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的培养。(2分)
原因:政治: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西学东渐,民主思想的传播。(3分)
(3)原因:工业化;都市化(或城市化)。(2分)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2分)
27.(20分)参考答案:
(1)同:关注人,以人为本;(1分)
异:中:强调社会责任、社会秩序;(1分)西:强调个人自由、个性发展。(1分)
影响:中:趋向专制统治;(1分)西:促进民主政治。(1分)
(2)不同观点:尊崇中国文化,认为儒学符合道德和理性(1分)
批判中国文化,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1分)
相同立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1分)
(3)理解: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传播近代民主思想;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工业革命推动近代工业化;社会生活方式近代化(每点1分,任三点得3分)
民族特色:西方列强侵略的客观产物;与挽救民族危机相结合(或:肩负民族解放和近代化双重任务);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不断深入(每点1分,共3分)
(4)因素:全球化趋势增强;西方思想进一步传播;改革开放政策;人们思想解放。(2分)
认识:应吸收外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2分)应保持文化民族性,弘扬中国文化。(2分)(若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选做题:
28.(15分)参考答案:
态度:主张废除农奴制。(1分)
主要原因:农奴起义危险沙皇统治;农奴主贵族希望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前进;农奴主和资产阶级自由派希望通过改革保存权利和土地。 (6分)
(2)不同:俄国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中国则是为了救亡图存。(4分)
影响: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或:使俄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中国戊戌变法虽然政治上没有取得成功,但是他们传播了民主和救亡图存的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4分)
29.(15分)参考答案:
(1)《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全体公民享有参与法制制定的权利;(3分)
《1791年宪法》:只有部分公民享有此权利,并有财产限制。(3分)
(2)《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目的在于否定封建制度,从普遍人权着眼,确立基本的民主原则。(3分)
《1791年宪法》:从确立实际的民主制度出发,目的在于限制下层群众的政治权利,保护有产者的利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6分)
30.(15分)参考答案:
(1)论点:战局不利于日本,加上美国投放原子弹和美国力量的强大;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日本经济的弱点。(6分)认识:应综合分析。日本发动战争的非正义性,中国人民全民族的抗战并付出巨大的牺牲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起到决定性作用。(3分)
(2)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这是已经举世公认。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日本窃取了中国钓鱼岛。二战日本战败后,根据《开罗宣言》等条约,日本必须归还非法占据的中国领土。但是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把钓鱼岛私相授受给了日本。这些历史事实不容歪曲。(叙述性表述,较完整;列举知识点即得1-3分)
31. (15分)参考答案:
(1)重视学习并运用西方自然科学。(2分)结果: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另一方面未能使近代科学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使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会。(6分)
(2)政治理想:追求世界和平。(1分)认识:要重视科技,把握发展科技的机遇;合理利用科技,趋利避害。(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