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节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8-16 16:2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回顾历史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这之前,香港和澳门分别被哪两个国家控制?这些国家是如何占领香港和澳门的呢?台湾问题又是怎样形成的? “台湾问题”的产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取代中华民国政府成为全国惟一合法政府和在国际上惟一合法代表。国民党当局割据台湾,造成两岸分离状态,由此产生“台湾问题”。这是中国实现统一的内政问题。 (1)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3) 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4) 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提供了法律依据(2) 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阐明了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一.“一国两制”的构想(理论)2、形成过程:1、问题提出:台湾问题由来3、含义: 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
—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具体说,就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前提(原则)、主体、目的4、理论意义
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重大战略决策。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二、“一国两制”的实践1、成功运用——港、澳回归香港问题的产生1)、香港问题的产生割香港岛给英国
—《南京条约》1842年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北京条约》1860年 强租新界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年二、“一国两制”的实践1、首先成功运用——香港回归香港问题的产生:三个不平等条约回归历程中英会谈
1982联合声明
1984胜利回归
1997.7.11997 年 7月 1日,中国人民迎来了庄严的一刻2)香港回归历程同意通过外交途径磋商决定1997.7.1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规定回归后制度 1995年,香港回归祖国的前两年,西方有影响的《财富》杂志发表题为《香港之死》的专题报告,预言实施“一国两制”的香港必然会“死亡”。3) 香港回归现状 2001年,香港回归祖国4年后,《财富》选择香港召开了“《财富》全球论坛”,高度评价香港仍然是亚洲乃至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香港回归后,实行了“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香港仍然保持了繁荣与稳定。我们相信“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明天会更好!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 闻一多(1899-1946) 2、再次成功运用——澳门回归澳门澳门:1)问题的产生及回归历程 回归之后,澳门的繁荣与稳定是世界有目共睹的!2)澳门回归现状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
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
——凌青港澳回归的意义和原因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请思考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前提条件(根因)—— 国力强大
关键因素—— 一国两制的构想
法律依据—— 联合声明以及
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群众基础—— 渴望回归三、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台湾问题的产生2)台湾回归的阻力阻碍两岸统一的因素   外国势力的干涉:台湾问题从本质上讲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之所以长期悬而不决,且有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则完全是美国介入中国内战、干涉中国内政、插手中国内部事务的结果。此外,还有日本极右势力的干涉。
   台独势力:1988年李登辉上台后,多次向“一个中国”的原则挑战,严重恶化了两岸关系。特别是坚持“台独”的民进党陈水扁政府上台,更成为影响祖国统一的一个极大的变数。 1)台湾问题的产生2)台湾回归的阻力台湾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3)中国政府的对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4)前景展望香港反台独、反公投座谈会反台独、中华儿女盼统一 余光中《乡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望大陆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4)对海峡两岸关系的前景展望两岸关系发
展的表现:
隔绝——交流民间交往打破坚冰台湾探亲团登上长城台胞搭乘“同安”号直航厦门台湾彰化师大与山东师大学术交流政治意义的
接触与会谈1992年,九二共识
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经济合作
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纲领性文件初步形成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结论:统一是共同心愿,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5月7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南京中山陵发表讲话。连战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访问大陆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结构政治建设基石:新中国的成立起步:1949--1954《共同纲领》1954
年宪
法确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国
初期曲折
历程严重挫折:十年文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进入新阶段
发展完善:依法治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一国两制理论构想:四步走、含义、意义实践:港、澳回归:历程及意义、原因台湾问题:交流频繁、共同心愿统一有望练习1.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的方针是在 ( )
A.《告台湾同胞书》中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中
C.《联合声明》中    D.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2.“一国两制”构想中的“两制”是指
A.两种管理制度 B.两种社会制度
C.两种经济制度 D.两种法律翻度
3.《告台湾同胞书》中说:“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
台湾的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方
法……,”对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宣布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B.台湾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中国政府不干涉台湾的外交事务
D.欢迎台湾各界为统一献计献策4.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的会谈中不同意
A.用和平方式收回香港主权
B.实行中、英、港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C.用主权换治权 D.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香港问题
5.中英、中葡《联合声明》签署的时间分别是
A.1984年、1985年 B.1984年、1987年
C,1987年、1997年 D.1987年、1999年
6.《联合声明》中规定香港、澳门地区 50年不变的是
①外交制度 ②经济制度 ③军事制度 ④生活方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7.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是在
A.1997年7月1日  B.1998年7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 D.2000年12月20日
8.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关系的主要表现有
①仍然处在隔绝状态 ②开始了民间交往
③“三通”限制放松 ④回大陆人员增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妨碍台湾和祖国大陆统一的因素有
①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②国际上的反华势力
③“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活动
④大陆与台湾隔海相望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