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南汇区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南汇区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5 10:1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上海市南汇区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学科试卷
(答卷时间:120分钟)(闭卷)
一 积累应用(5分)
1、按要求填空。(3分)
(1)书生意气,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短歌行》运用比喻手法说明人生苦短的句子是 , 。
2、你想表达对方是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下列诗句适合引用的一项是( )(2分)
A.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B.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C.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D.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二 阅读(5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6题。(11分)
①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一个个向未知领域深处挺进的堡垒。科学的历史无疑就是人类智性进行的历史。那么科学普及的历史又呈现出什么样的景象呢?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约翰·伯纳姆在他的著作《科学史怎样败给迷信的》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出人意料的科学普及史图景:起先科学是一种积极、进步的文化力量,但在逐渐兴起的美国消费文化中,科学慢慢地为新伪装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的复活让出了一条通道,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伯纳姆并不是在故作危言。在书中他引述了详尽的史料和众多当代研究成果,展开了详尽的论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书中对上述结论获得一个更全面深刻的印象。
②这样一部有点令人沮丧的美国科学普及史,对于中国现阶段的科学普及工作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由于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科学素养相对缺乏,所以迷信有额外的生存维度。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迷信没有被真正破除干净过。至今走在居住区内和附近的马路上,还经常遇到泼酒在路面上的一团团药渣,这种乞求药“倒”病除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被归类为一种无害的民俗-至少在污染环境这个层面上是有害的,它反映了老式迷信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命力。
③有一些古代迷信则以改头换面的方式继续留存着。譬如原本比较复杂的古代术数系统,现在退化为只通过某种方言对数字的发引来附会吉凶宜忌,如“4”谐音“死”是不吉利的,“8”谐音“发”是吉利的,等等。于是电话号码、车牌号码等数字就有了吉凶之分,人们选择号码时纷纷避凶趋吉。某省甚至把认为是不吉利的车牌号人为地删除,以便避免用得起小车的富人们花钱买不吉利。而把某些重要活动的举办时间定在“8月8日8时”之类,虽然也是处于同样的心理。这些行为,无疑直接、有力地推动了迷信思想的流行,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努力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④伯纳姆在书中提到了导致在大众层面上“科学失败、迷信胜利”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剥离了具体知识背景,采用新闻、广告宣传模式支离破碎地介绍科学的产品或成果,往往同时还伴随着追求轰动效应的煽情主义和商业利益的追逐;二是科学家撤出了科普阵地,把科学普及的任务拱手让给了媒体从业人员和初等教育人员。这两个问题在当前中国也同样存在。
⑤( )如果说是搭载植物种子,希望在高能环境中又发基因突变,以改良品种,这还有一点点科学的味道——实际上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所以搭载种子以改良物种的效率和科学性往往被夸大:而一些搭载的纪念品、会徽、会旗等被赋予的价值和神圣性,则纯粹是巫术色彩的,是毫无理性基础和科学意义的。
⑥在美国科学普及史上出现过一些既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又热心科学普及的科学家,他们一般从文化和社会的层面用较宽的视野看待科学,他们出版科普书籍,为杂志撰写科普文章,把理性带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的科学家从科普阵地上撤退了。反观中国的情形,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这样一群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科学的普及,但应者寥寥,学术界原理科普的现状没有改观。
⑦以上是从《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一书中获得一点启示,并对中国科学普及现状进行的一点反思。伯纳姆的著作犹如一剂清醒剂,帮助我们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也就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科学毕竟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力量,科学活动也占据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资源。现在有一种说法:“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们去做。”通过科学普及让公众理解科学尽管有很多困难,但还是值得并且应该去做。毕竟,人们对他们要参与并要发表决策性意见一-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一-的东西,应该先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是最起码的。
3.第①段加点词“危言”在文中指的是 。(2分)
4.第②、③两段从 和 两方面闸释当前中国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2分)
5.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的( )中,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①媒体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和尊贵性大肆渲染,似乎发射飞船的物质代价都被附加到了这些物品上
②媒体放弃了向公众普及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
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航天技术的报道
④在当今的报纸和电视节目中可以看到铺天盖地的这种对孤立科学事实的强调和对科学产品的推销。
⑤航天活动基本上被看作一种政治活动而不是一种科学探索活动
A.③⑤④②① B.④③②①⑤ C.④③②⑤① D.③④②①⑤
6.联系全文,分析第⑦段的作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小题。(15分)
奶奶的茶园
甫跃辉
①不记得第一次随奶奶进茶园是几岁了,也不记得去过多少次,印象中的茶园恒久地保持着一个样子:荒僻荒凉又生机盎然。茶园是分为两片的,一片靠西,一垄一垄种着规整伏顺的茶树,稳稳地立在天底下,如一颗一颗蓬松懵懂的大脑袋。茶树下的土常常是新翻的,难得见到杂草。很明显,这样的茶园也是有主人的,自然不能由着我和奶奶去采。我们能去的茶园,是靠东那边的。钻进一片低矮的小松林,荡开一张又一张迎面而来的蜘蛛网,眼前忽地开阔了,展现在眼前的,便是我和奶奶要去的茶园了。
②回想起来,大概也不过几十上百株茶树。高的高低的低,有的羸弱,有的丰赡,有的旁逸斜出,有的张牙舞爪。总之,是没有一株体态丰满珠圆玉润的。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它们被种茶的人遗忘了,或者说是放弃了。它们也就此得了大自在,自在生长,也自在死去。确实有些已经死去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枯枝,兀自挺立着,任由四围的野花野草野蛮生长,将它的死亡装点得恣肆快意。又何止这一角,放眼望去,整片茶园都被葳蕤的野草灌木挤满了。它们挤挤挨挨,在耀眼的春日阳光下,发出嗡嗡嗡的墨绿声音。而那几十上百株茶树,默然,肃立。——这一切,不过是现在的我翻检记忆时的想象罢了。小时候是不会去揣想植物有没有各自的精神的。只要一进入那片茶园,我便胡乱跑开了——偶尔,也帮着奶奶摘些茶叶,不过摘得两捧,就撂挑子不干了。如今想来,那便是我的百草园啊,我可以尽情去搅扰那杂草,去攀折那灌木,去看一朵一朵的野花,有不起眼的鼠曲草,也有夺目的茶花。
③那时还不知道茶花和茶树的异同,只是盯了茶花看,纳闷着怎么这么大的花呢,怎么这么厚实的叶子呢? 想从上面摘下嫩茶叶来,却遍寻不着。再去茶树上找花,也能找到,可远没这么扎眼,细弱的枝条上一个一个小小的绿蒂花苞,那绽开来了的,是小朵小朵白萼黄蕊,蜜蜂嗡嗡嘤嘤地悬浮在花蕊之上,欲停不停,欲飞不飞。凑近了,嗅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是那艳丽的茶花所没有的,摘了放到嘴里咀嚼,涩中回甜,清新悠远。
④奶奶摘够了茶叶,或者把这一片茶园都摘秃了,我们才重新钻出小树林。回到家后还有很多活要干。奶奶先是找出一个大的簸箕,把背篓里的茶叶倒出来,翻晒一下,清理掉不小心混进里面的杂物;然后把茶叶下到大铁锅里,那铁锅直径将近一米,茶叶绿蓬蓬地堆了大半锅;接着,烧上火,烘焙。这是个慢活儿,急不来的。也不记得需要多久,那小山似的茶叶才软塌了下去,烟气袅袅,茶香四溢。烘焙好的茶叶再次回到簸箕上,奶奶蹲下身,将滚热的茶叶一遍一遍在手下揉搓。我摸过,那时的茶叶又湿又烫,不知道奶奶怎么能禁得住;这一切工序完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奶奶把揉搓好的茶叶匀匀地散开在簸箕上,端到太阳底下晾晒。奶奶有一双“解放脚”①,走起路来并不是很方便的,人又很矮小,两手伸展开端了那直径远超一米的铺满新茶的簸箕,她便踮着脚,身子吃力地朝后拗着。
⑤过不了多少日子,新茶晒干了,留下一部分给家里,剩余的,都由奶奶背到街市上去卖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从未和奶奶到过街上。奶奶到街上卖过茶叶,卖过麻绳,大概还卖过些别的什么小零碎。可我一次都没跟她去过。她会在街市的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呢?又会怎样招徕生意呢 我全然不知道。
⑥黄昏里,奶奶回来了,背篓里多少会有些吃的,有时是几个橘子,有时是几根香蕉。
⑦考上复旦那年,家里为我上学的费用东拼西凑,谁也没想过要和奶奶说说这事。一天下午,奶奶把我叫到跟前,翻开一层一层衣襟,翻出一个敝旧的装洗衣粉的塑料袋子,袋子用细麻绳绑缚得严严实实的。奶奶耐心地解开细麻绳,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叠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两张百元大钞。奶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捏出来,造给我。
⑧“奶奶钱不多,只能给你两百块。”我怎么能要呢?我推脱着,说家里的钱够了。
⑨“那不一样,这是奶奶的心意。你不要嫌少,奶奶卖茶叶和麻绳攒下的。你拿着!”
⑩可是,我怎么能要呢?
终究,我没要奶奶的钱,奶奶脸上显出失落的神情来了,她仰起头,一双遮了厚厚阴翳的眼睛注视着我,我低垂了头,一再跟她说,家里的钱够用的,够用的。
十多年过去了,九十多岁的奶奶是再也不能上山摘茶了。我忽然意识到,奶奶似乎根本就是不喝茶的啊。而我呢,也再喝不到奶奶做的茶了。
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奶奶,大概全然忘记深山里那片茶园了吧? 更不会记得,她曾经在那片茶园的其中一株茶树下的奇遇——
那是暮春时节,奶奶看见一株高大蓬勃的茶树,走近了去,摘那满树鲜嫩的芽儿。似有窸窸窣窣的声响,再听,又什么声息都没有。三五分钟后,忽然,茶树根下呼隆几声,窜出个东西来,咯咯几声,扑棱翅膀,逆着阳光飞远了。“是一只老野鸡啊,尾巴那么长——”奶奶朝我比划。讲述这些时,奶奶已经回到家里了,她没能带回野鸡,却带回了九颗蛋。浅蓝色的九颗,攥在手里,似乎可以感知到蛋壳里跳动着生命。我的失落和兴奋是可想而知的。失落的是,没抓住那只野鸡;兴奋的是有这九颗蛋,不也等于有了野鸡么?吊诡的是,二十多年后,我竟然无论如何想不起来,是怎么处理那九颗蛋的了。是给炖了,还是交由家里的老母鸡孵了?我既想不起野鸡蛋的味道,也想不起孵出的小野鸡。
记忆在无可挽回地远离,正如故乡在无可挽回地远离。那储存于一片茶叶上的味觉依恋,竟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怎能不叫人嗟之叹之。
(注)解放脚:旧时缠过足后来又放开了的脚。
【注】解放脚:旧时缠过足后来又放开了的脚。
7.对第①-③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段说茶园“荒僻荒凉又生机盎然”,“荒僻荒凉”是指茶园无人照看管理,“生机盎然”是指茶园花木繁茂。
B.第②段提到死去的茶树时说“野花野草野蛮生长,将它的死亡装点得恣肆快意”,不见晦暗,充满乐观的色彩。
C.第②段描写茶树,“那几十上百株茶树,黯然,肃立”,实际上是以树喻人,象征奶奶勤劳,慈爱的人格精神。
D.第③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描写茶树上的花,时隔多年依然历历在目,足见是作者记忆中的珍藏。
8.赏析第④段画线句中“踮”和“拗”字的表达效果。(4分)
9.分析第⑦一 段奶奶和“我”的心理。(4分)
10.第 - 段有什么作用?(4分)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1-13题。(6分)
田家行
(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回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1.选出与所给作品体裁相同的一项( )(1分)
A.《蝶恋花》(柳永) B.《卖炭翁》(白居易)
C.《登高》(杜甫) D.《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2.以下对这首诗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句用互文手法,男女音容都显出喜乐自得的样子。
B.诗中用叠词“索索”,写出了一派丰收的忙碌场景。
C.诗中“卖黄犊”一句是以典型事件来突出喜悦心情。
D.本诗由欢乐转到苦乐,文势跌宕又增强了鞭挞的深度。
13.结合全诗,任选一个角度,简析画线句的妙处。(3分)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8题。(14分)
劝学(节选)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4.对下列句子中相关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木直中绳 中:合于。 B.虽有槁暴 暴:晒干。
C.假舆马者 假:借助。 D.君子生非异也 生:出生。
15.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登高而招
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蟹六跪而二螯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用“青出于蓝”“冰寒于水”两种生活现象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提高,实现超越。
B.第一段用“輮木为轮”来推导出通过学习和“参省乎己”才能达到理想境界的结论。
C.第二段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种生活体验阐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D.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述了只有积累、持之以恒和专心致志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17.翻译句子(4分)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8.联系课文内容,解释“劝”字的含义并思考文章哪些方面体现了“劝”的特点。(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2题。(9分)
复庵记
顾炎武①
①旧中涓②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入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②太华之山,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③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注释】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思想家、文学家。初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称亭林先生。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中涓:太监。黄冠:道士。
19. 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 矣 B. 焉 C. 也 D. 乎
20. 第①段中作者说“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主要原因是( )(2分)
A. 范君本就不愿与方士同流合污。 B. 范君本就与李自成合谋挟东宫。
C. 范君幼而读书,本为东宫伴读。 D. 范君本一儒生,对明永远忠诚。
21. 第③段画线句整散结合,请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
22. 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三 写作(40分)
23.青春韶华,有青涩纯真,有梦想期许,但在自我认知与社会思考和理想追求中又往往各有特色。请以《青春如我》为题,选三个典型事例来刻画你自己。
要求:(1)不少于7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姓名与所在班级。
上海市南汇区重点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学科试卷答案
一 积累应用(5分)
1、(3分)
1.(1)挥斥方遒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D(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2分)
二 阅读(5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6题。(11分)
3. 最终科学在大众层面上被迷信击败。
4. 原因和表现(或“现象”)
5. C
6. 总结全文,指出科学对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性,并由此进一步提出科学向大众普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说理言辞恳切,感情真挚,极具说服力(号召力)。
(二)阅读下文,完成7-10小题。(15分)
7.C
8.答案示例:奶奶过去缠过足,因此会“踮”着脚;奶奶人又矮小,端簸箕会吃力地向后“拗”着。作者用这样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奶奶劳作的辛苦,也表达了自己对奶奶的爱和思念。
9.奶奶不喝茶,采茶原本就不完全是为了自己。作者考取大学,奶奶从内心里感到高兴,能够用自己辛劳所得给作者一点自助,也是奶奶的心愿,而作者的拒绝令奶奶倍感失落。奶奶赚钱不易,作者不忍接受奶奶的钱财,但拒绝又会令奶奶感到失落,作者内心不安。祖孙两人心情虽有不同,但都出自对对方深情的爱。
10.最后三段表明,我们不但会遗忘,连记忆也并不可靠,记忆中夹杂了大量的想象。作者在时间上远离了童年,在空间上远离了故乡,但希望在心理上永远和奶奶在一起。最后三段实际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珍惜亲情,珍惜美好的往昔。作者以此三段结束全文,深化主旨。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1-13题。(6分)
11.(1分)B
12.(3分)C
13.(4分) 答案示例:侧面描写:野蚕结茧无人来顾及,化了蛾,在桑叶上飞来飞去,从侧面写出农人忙于农事丰收(无暇收野茧),(2分);为下文农民把丰收成果都用于官家缴纳赋税自己无法享用、鞭挞统治者的对百姓的贪婪盘剥做铺垫。(2分)(叠词、情景关系角度)
(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4-18题。(14分)
14. D (1分)
15. C (2分)
16. B (3分)
17.(4分)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18.(4分)
“劝,勉励之意。劝的特点:劝不是生硬说教而是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让人容易接受,此外《劝学》中荀子雄辩的文辞增加了文章无可辩驳的感染力,使人的精神为之振奋,起到鼓励的作用。”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2题。(9分)
【参考答案】
19. B 20. D
21. 先运用四字整句,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渲染了复庵所望之壮阔气象,借以凸现伯夷、叔齐的高尚品节;后以散句进一步强调了范君对其仰慕之情,充分表现出范君对明朝忠贞不渝的志节。
22. 作者叙述范君建“复庵”的经过,赞颂范君忠诚明朝的志向,激励后人不忘范君复明之志。
〔注释〕(1)旧: 指明朝。中涓: 内侍太监。范养民: 为明朝太监。(2)以: 在。崇祯: 明思宗年号。崇祯十七年: 公元1644年。(3)京师: 京城。这里指明都北京。华山: 在今陕西省华阴县境内。黄冠:道士。(4)克: 能。(5)礼: 此作动词用,尊敬。(6)方士: 有方术的人。(7)涉猎: 泛泛读书。(8)东宫: 指太子。伴读: 陪伴太子读书。(9)东宫二王: 指思宗太子朱慈烺和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10)走: 速行。之: 往。关中: 指今陕西省。(11)厥: 他的。(12)太华之山: 华山。(13)隶: 属。宫观: 道士庙。籍: 登记簿。(14)大河:黄河。(15)雷首之山: 首阳山,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南。(16)苍然: 深青色。(17)揖让: 拱手为礼。(18)汾之一曲:汾河的一个曲折处。汾河,在今山西省内。(19)绵上之山: 介山,在今山西省介休县。(20)反: 同“返” 。隐: 居。(21)不遂: 没有成功。(22)太行、碣石之间: 指北京。北京在太行山之东,碣石山之西。(23)宫阙: 皇宫。(24)山陵: 帝王的陵墓。(25)去: 离开。(26)泫(xuan )然: 流泪的样子。
译文:
明朝太监范君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北京徒步进入华山当道士。几年之后,才在西峰的左边建了一栋小房子,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贤士大夫很多和他交游,华山周围的百姓都相信他尊敬他。可是范君并不是一般的出家道士呀!他年幼时读了很多书,特别喜欢《楚辞》,诸子百家和经史之类的书籍大都阅读过。他曾做了太子的伴读。当李自成从北京挟走明思宗的太子和定王永王以后,范君料想他们一定将向西方逃走,于是抛开自己的家来到关中,打算尽他的职责。可是太子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所以范君就当了道士。
在太华山,悬崖的顸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土地可种蔬菜,有泉水可以饮用,这里不向官家纳税,也不列入寺庙财产的登记册上。华山下有些人给他木料,他就建造这个房子住下来。共有房屋3间,面向东方可以看到太阳升起。
我曾经在这里住过一夜。早上开门远望,看到黄河的东面,有雷首山苍翠的高高地耸立着,相传商代遗民伯夷叔齐兄弟曾在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那些山峰好像拱手为礼似的站在那儿,伯夷叔齐的事本来就是范君所敬慕而想这样做的。再从雷首山向东看。就是汾河的一个曲折处,那里有绵山在云烟中若隐若现,好像看见春秋时的介子推,他曾跟着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19年,后来重耳回国而介子推却隐居在绵山,这又是范君有志仿效而没有做到的啊。再从绵山向东望,在太行山、碣石山之间,就是明故都北京和明皇陵所在的地方,因离那里非常遥远,尽力望也望不见,彼此就伤心地哭了!我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让后来的君子登上这山时。不要忘记范君的志向啊。
三 写作(40分)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