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三黑和土地(同步练习)-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一.填空题(共4小题)
1.看拼音写词语。
shū fu guī nü gōng liáng
zhuāng jia dǎ suàn ái mà
2.查阅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顺溜:
(2)松散:
(3)合伙:
3.仿写词语。
尝一尝:
白霎霎:
浇得肥肥的:
4.在括横线上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1)活像早天的鹅, 见了水 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三黑 杷地, 想着: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二.选择题(共6小题)
5.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B.他笑嘻嘻的,连嘴都合不上。
C.荞麦地里/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换,/吱吱吱……/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D.小时候因为逮蝈蝈儿,/常常挨骂,/爹娘骂:不好好拾柴火。
6.下列各项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生命(mìng) 钻进(zuān) 是咸是甜(xián)
B.麦籽儿(zǐ) 荞麦(jiāo) 疙瘩(gē)
C.耙地(bā) 蹚坏(tāng) 蝈蝈儿(guō)
D.闺女(guī) 温暖(luǎn) 顺溜(shùn)
7.下列词语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重的威胁 B.清澈的湖水 C.宏伟的设想 D.耸立的山腰
8.农民 有了土地, 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
A.如果 就 B.因为 所以
C.一 就 D.既然 就
9.“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意的递进
C.表示语意的转折 D.表示话题的突然转换
10.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A.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B.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C.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
D.地里的蝈蝈儿也叫得更欢。
三.排序(共1小题)
11.给下列句子排序。
一阵秋风,不仅把夏天送走了,而且带来了金黄色的乐趣。
我捡起了一片黄得透亮的叶子往眼上一罩,呵,真是一片金黄的世界。
我在树下写作业时,槐树不停地把它那黄黄的“头发”抖落在我的作业本上。
院子里槐树叶子黄了,在秋风的吹拂下慢慢摇动,显得更苍老了。
房子是黄的,树是黄的,就连那橙色的柿子都成了橘红色的了。
我用它做了标本,作为一次自然作业,老师还给我打了满分呢。
四.语言表达(共1小题)
12.按要求写句子。
(1)通过读诗,使我增加了不少知识。(修改病句)
(2)张老师是学校里最有声望的教授。(改为反问句)
(3)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改为“被”字句)
五.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部分国家人均读书量(2014年抽样调查统计)
国家 以色列 俄罗斯 日本 法国 韩国 中国
数量(本) 64 55 40 24 11 4.77
材料二: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低头玩手机。”这个网络上流传很广的抱怨,正是很多人真实生活的写照。一项网络调查显示,中国人33%的休闲时间用在了互联网上,尤其是手机上,17%的休闲时间用在看电视上,10%的休闲时间在进行纸质书阅读。许多中国人自清晨至深夜一天都有手机相伴,“手机依赖症”已经成为社会“流行病”。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①
②
(2)请你为“全民阅读”活动写一句公益广告词,提高大家读书的积极性。
14.课外阅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我这时很(高兴 兴奋) ,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啊!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冒 涌) 出;角鸡,跳鱼儿,贝壳,……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 堵) 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在横线上选择恰当的字词,画“√”。
(2)上文从哪些方面对闰土进行了外貌描写?
(3)“我”看到闰土变成这样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4)闰土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5)给短文加个题目。
15.拓展阅读。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激流:
②契机:
(2)第一节诗中作者选取了哪些事物来表现土地?
(3)第二节诗中作者借土地写了中国人民的美丽,主要写了哪些方面?
(4)赏析“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的表达效果。
(5)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你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
21* 三黑和土地(同步练习)-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4小题)
1.【解答】故答案为:
舒服 闺女 公粮 庄稼 打算 挨骂
2.【解答】(1)顺溜:方向一致,有次序,不参差。
(2)松散:(事物结构)不紧密。
(3)合伙:合成一伙(做某事)。
故答案为:
(1)方向一致,有次序,不参差。
(2)(事物结构)不紧密。
(3)合成一伙(做某事)。
3.【解答】“尝一尝”是“A一A”式的词语,据此仿写即可。
“白霎霎”是“ABB”式的词语,据此仿写即可。
“浇得肥肥的”是动词+得+形容词形式的短语,据此仿写即可。
故答案为:
试一试 躺一躺 歇一歇
笑嘻嘻 抓痒痒 金灿灿
养得胖胖的 听得美美的 做得棒棒的
4.【解答】(1)两个分句间是条件关系,可以用“一……就……”相连。
(2)两个分句间是并列关系,可以用“一边……一边……”相连。
故答案为:
(1)一……就……;
(2)一边……一边……。
二.选择题(共6小题)
5.【解答】A、B、D正确。
C.有误,叫唤:大声叫。故“换”错误。
故选:C。
6.【解答】A.正确。
B.有误,“荞麦”的“荞”应读qiáo。
C.有误,“耙地”的“耙”应读pá。
D.有误,“温暖”的“暖”应读nuǎn。
故选:A。
7.【解答】中间为“的”,后面为名词,则前面需搭配合适的形容词,认真分析所给名词的特点,然后搭配。
A、B、C搭配正确。
D.搭配不当,“耸立的山腰”应为“耸立的山峰”。
故选:D。
8.【解答】分句间是条件关系,可以用“一……就……”相连。
故选:C。
9.【解答】从“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可知,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故选:A。
10.【解答】A.把“农民”比作“旱天的鹅”,运用了比喻修辞。
B.把“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运用了比喻修辞。
C.把“地”比作“一张软床”,运用了比喻修辞。
D.不是比喻句。
故选:D。
三.排序(共1小题)
11.【解答】按照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排列,先是秋天来了,带来了金黄色的乐趣;接着是院子里槐树叶子黄了;紧接着写我在树下写作业时,槐树的叶子落在作业本上;再写我捡起了一片黄得透亮的叶子看;然后写我看到的一切都是黄色的;最后写我用它做了标本。
故答案为:
1 4 3 2 5 6
四.语言表达(共1小题)
12.【解答】(1)修改病句,缺少主语,去掉“使”。
(2)改为反问句,添加“难道不……吗”,结尾用问号。
(3)改为被字句,把“整个生命就”放在“投入了土地”前面,用“被”相连。
故答案为:
(1)通过读诗,我增加了不少知识。
(2)张老师难道不是学校里最有声望的教授吗?
(3)农民一有了土地,整个生命就被投入了土地。
五.现代文阅读(共3小题)
13.【解答】(1)考查了学生从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一”可知,中国人人均阅读量仅为4.77本,在参于调查国家中为最低。结合“材料二”中的“国人33%的休闲时间用在了互联网上,尤其是手机上,17%的休闲时间用在看电视上,10%的休闲时间在进行纸质书阅读。”可知,中国人用于读书的时间远远少于用在上网及看电视的时间,由此可得出:①中国人人圴读书量少。②中国人的休闲时间大部分用在了上网上,用于读书的时间少。
(2)考查了学生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注意体现“全民阅读”这一主题,语言要简洁,琅琅上口,让人易懂易记。
故答案为:
(1)①中国人人圴读书量少。②中国人的休闲时间大部分用在了上网上,用于读书的时间少。
(2)从今天起,放下手机,拿起书籍,全民阅读。
14.【解答】(1)考查了选择正确的字词。高兴:通常用来表达人的情绪,令人感到快乐的,愉快的,意思是指内心的一种表达。兴奋:振奋,激动。句子是说又看到了闰土,“我”有些激动,选“兴奋”。冒:透出,往上升。 涌:像水涌出。文中是说话像连珠一样往外出,选“涌”。挡:拦住,抵挡。堵:堵塞。文中是说像被什么拦住了,选“挡”。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可知抓住了闰土的身材、脸色、眼睛、衣着、手来描写。
(3)考查了对文章人物心理的描写。从“我这时很兴奋、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等语句可知作者的心情从盼望与兴奋变得失望和同情。
(4)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可知答案。
(5)考查了给短文加题目。这段主要写的作者看到中年时候的闰土的情景,所以题目可以定为《中年闰土》。
故答案为:
(1)兴奋 涌 挡;
(2)身材、脸色、眼睛、衣着、手。
(3)“我”看到闰土变成这样时,心情从盼望与兴奋变得失望和同情。
(4)在当时的社会,饥荒、兵匪官绅的压迫剥削,使闰土变得麻木了。
(5)中年闰土。
15.【解答】(1)考查词语解释。①“激流”指湍急的水流。②“契机”指事物转化的关键。
(2)考查对第一节诗歌内容的掌握。第一节诗写“中国的土地”是“神奇”的。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 面来表现土地。
(3)考查对第二节诗歌内容的掌握。第二节诗歌作者借土地写了中国人民的美丽,作者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层次井然有序,思想逐步加深。
(4)考查表达效果。诗歌中“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这句话写出了中国土地上人民性格的美,他们敦厚温柔、顽强勇敢。诗句概括出中国人民性格中敦厚的一面和顽强的一面,有柔有刚,具体地传达出民族性格的突出特征。
(5)考查拓展写话能力。我能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如:这块神奇的土地,它孕育了无数人,它能开出世上最美的花,长出世上最高的树,我对它的爱早已生根发芽。
故答案为:
(1)①湍急的水流。②指事物转化的关键。
(2)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 面来表现土地。
(3)作者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层次井然有序,思想逐步加深。
(4)概括出中国人民性格中敦厚的一面和顽强的一面,有柔有刚,具体地传达出民族性格的突出特征。
(5)这块神奇的土地,它孕育了无数人,它能开出世上最美的花,长出世上最高的树,我对它的爱早已生根发芽。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