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人教新课标B版必修3--《3.3.2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数学人教新课标B版必修3--《3.3.2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新课标B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7-25 14:13: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3.2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一定范围内的随机数是等可能产生的;
理解随机模拟方法;
初步学会用随机数去模拟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而解决求参数值、面积等一系列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用计算器设计模拟试验,小组分工合作,老师演示等过程,使学生经历较完整的数据处理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随机模拟的基本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 、教学重点
理解随机模拟方法
三 、教学难点
学会用随机数去模拟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进而解决求参数值、面积等一系列问题。
教学用具:函数型科学计算器,Excel,scilab软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复习回顾 引例:在区间[0,1]内任取一个实数,求该实数不小于0.5的概率. 学生思考后回答,并回答几何概型特征 复习几何概型的有关知识,为模拟试验做铺垫。
检验课前预习效果 1.随机数概念2.操作产生随机数(1)用函数型计算器产生随机数的方法(2)产生之间的随机数的变换公式3.计算机中用软件产生的随机数(1)Scilab(2)Excel4.随机数的应用 1、学生回答,教师强调均匀随机数的关键点(两个).2、学生回答并利用计算器操作,教师提问经“平移伸缩变换”后不同范围的随机数如何利用计算器产生,进而让学生总结公式.3、教师利用excel操作产生不同范围的随机数.4、教师提问,学生有可能“照本宣科”回答,为下面应用做铺垫. 基础知识已布置学生预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的同时熟练计算器的操作,为接下来的模拟试验打好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应用举例 掷一枚均匀的硬币,出现正面向上的概率? 变式1、做1000次掷硬币的试验,计算出现正面向上的频率?变式2、请你用计算器产生随机数的方法来模拟掷20次硬币的试验,估计掷得正面向上的概率. 简单提问变式1、教师提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变式2、学生分小组,利用计算器进行模拟试验.教师统计小组的试验结果,并简单点评.教师演示excel试验;教师结合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讲述如何编Scilab程序. 通过学生动手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通过excel试验和scilab程序试验使学生了解试验次数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合作试验理清如何编Scilab语言(并板书程序框图)
应用举例 例2、向一个边长为2的正方形中随机撒一粒豆子,求豆子落在正方形内切圆的概率.变式、你能利用随机数和几何概型求圆周率的近似值吗?例3、利用随机模拟的方法近似计算图中阴影部分(与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例2,小组讨论回答变式思路.最后老师指出用编程语言处理的关键,展示结果.例3同例2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个几何概型,引导学生得出参数随机模拟的表达式,最后将例1的框图迁移到例2中,学生对所编程序就不感到陌生了。例3设计意图是利用随机模拟思想去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归纳小结 1.能产生任意给定区间【a,b】上的随机数;利用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结合随机模拟试验,可以解决求概率、面积、参数值等一系列问题,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3.利用随机模拟计算概率、面积、参数等的步骤 学生自由发言谈体会. 检验课堂目标的达成,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是有应用价值的。
布置作业 必修三课本P114-3-3A-T1,T4P115-3-3B-T3 学生课后利用Scilab语言在机房小组活动完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