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课课练: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第2课时 液化(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粤沪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课课练: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第2课时 液化(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7-25 14:4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第2课时 液化]
一、选择题
1.(多选)下列过程中属于液化的是 (  )
A.积水干涸
B.大雾弥漫
C.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饮料罐“出汗”
D.太阳出来后,小草上的露珠不见了
2.水沸腾时,不断有“白气”冒出,从水到形成“白气”的物态变化为 (  )
A.汽化 B.液化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液化后汽化
3.夏天天气热,许多同学喜欢吃冰棒。刚买的冰棒周围还冒着“白气”,这“白气”是
(  )
A.冰棒中的冰直接变成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口里冒出的白烟
D.空气液化形成的
4.以下实例中液化方法与其他都不同的是 (  )
A.煤气罐中的液体
B.一次性打火机中的液体
C.烧水时锅盖内侧的小水滴
D.推压活塞,注射器内重新出现液态乙醚
5.[2020·永州改编]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期间,戴眼镜的同学佩戴口罩,眼镜片有时会出现起“雾”现象(如图图所示),干扰视线造成了不便。关于镜片上的“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雾”是气体
B.“雾”是汽化形成的
C.“雾”的产生过程放出热量
D.一段时间后,“雾”消失不见了,是液化现象
6.汽车开了空调后,前挡风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水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B.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C.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D.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7.如图图所示是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图。电冰箱是利用了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工作时,电动压缩机将气态制冷剂压入冰箱的冷凝器里,在这里制冷剂从气态变成液态;接着,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液态制冷剂又变成气态。下面关于制冷剂在冰箱内循环流动过程中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制冷剂在进入冷冻室的管子时,发生汽化现象,并放出热量
B.制冷剂在进入冷冻室的管子时,发生液化现象,并吸收热量
C.制冷剂在进入冷凝器时,发生液化现象,并吸收热量
D.制冷剂在进入冷凝器时,发生液化现象,并放出热量
二、填空题
8.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我们经常看到尾翼拖着的长长的白线(俗称拉烟)。飞机在空中飞行时,燃料燃烧产生的物质有水蒸气;由于高空气温较低,水蒸气遇到低温的环境时,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而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这时就有大量的小水珠产生,人们就会看到一道长长的白线形成的尾迹云。
9.若不小心被①100 ℃的沸水烫伤或被②100 ℃的水蒸气烫伤,________(选填“①”或“②”)情况更严重,其道理是             。
10.[2020·无锡] 如图图所示,用电蒸锅蒸馒头时,电热丝加热使水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产生高温水蒸气。水蒸气接触到馒头时液化,同时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从而把馒头蒸熟。
11.如图图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此过程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________温度。
12.在某些干旱缺水的地区,人们常采用如图图所示的方法收集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在接触塑料薄膜前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下凝结成小水珠过程中,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3.如图图所示,将烧瓶内的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有冷水的烧杯B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实验探究题
14.小明同学在探究“液化”知识过程中,在家里进行了如图图下实验。
(1)在如图图甲所示的装置中,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在离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雾状的“白气”实际是________(选填“固”“液”或“气”)态的水。
(2)如图图果这时在管口处放置一块干燥的玻璃片,会发现正对管口的玻璃片表面有水产生,玻璃片的温度将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3)分析归纳第(2)步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4)夏天,小明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图图乙、丙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图乙、丙两烧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图乙、丙两烧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图乙烧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图丙烧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图乙烧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图丙烧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
四、简答题
15.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常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16.[2020·大连]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是诗人杜甫对秋季夜景的描写。秋天的夜晚,泉水沿石壁流下,旁边的草上结满了露水。请分析说明露水形成的原因。
17.如图图所示是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加热烧瓶里的水,一段时间后金属盘下部出现了“雨”。
(1)实验中烧瓶里的水经历的物态变化是先________后________。
(2)为了使实验中的“雨下得大些”,可以在上方的金属盘里放置________(选填“热水”或“冰块”)。
(3)某同学还观察到烧瓶里的水沸腾时,瓶口附近出现了大量“白气”,请你判断“白气”较多的是图中的________(选填“①”或“②”)位置。
答案
第2课时 液化
1.BC 2.C
3.B  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冰棒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这就是“白气”。
4.C  煤气罐中的液体是通过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得到的;一次性打火机中的液体也是通过常温下压缩体积的方法得到的;烧水时锅盖内侧的小水滴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是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形成的;推压活塞,注射器内重新出现液态乙醚,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态乙醚液化成液态乙醚的。
5.C  “雾”是小水滴,属于液体,故A错误;“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故B错误;液化放热,故C正确;“雾”消失不见了,是小水滴的汽化现象,故D错误。
6.A  夏天汽车使用空调,车内温度低于车外温度,车玻璃比车外空气温度低,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外表面。寒冷的冬天使用空调,车内温度高于车外温度,车玻璃比车内温度低,车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液化为小水珠凝结在玻璃的内表面。
7.D  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工作时冷凝器里的液态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进入冰箱内冷冻室的管子里,在这里迅速汽化,从冰箱的内部吸收热量,使冰箱内部的温度降低,故A、B错误;电动压缩机使制冷剂压入冰箱外的冷凝器管里发生液化现象,并放出热量,故C错误,D正确。
8.放出 液化
9.② 水蒸气液化时放热
10.汽化 放出  用电蒸锅蒸馒头时,电热丝加热使水汽化,产生大量高温水蒸气;水蒸气向上运动过程中,接触到馒头时液化成小水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从而把馒头蒸熟。
11.液化 放出 降低 12.汽化 放出
13.试管壁上有小水珠产生 液化 放出
烧瓶中的水沸腾时产生的大量水蒸气进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有冷水的烧杯B中,因此试管A的温度也比较低,通入试管A中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试管壁上,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14.(1)液化 液
(2)升高 (3)气体液化时会放出热量 (4)D
(1)雾状的“白气”实际是小水珠,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液化现象。(2)液化过程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所以正对管口的玻璃片的温度将升高。(3)由上述实验现象,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气体液化时会放出热量。(4)图乙烧杯中放的是冰水,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烧杯的外表面;图丙烧杯中装的是热水,烧杯内温度高,烧杯内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烧杯的内表面。
15.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小平面镜的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防止水蒸气液化为小水珠附着在镜子表面,影响医生诊疗。
16.秋天昼夜温差较大,夜晚的气温较低,露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7.(1)汽化 液化 (2)冰块 (3)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