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1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学设计(共四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第1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教学设计(共四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7-25 16:51:51

文档简介

第1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2.了解血管是血液流动的管道;
3.感受血管的跳动,了解脉搏与身体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
4.通过观察人体血管的类型,描述人体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
5.通过观察人体血管的类型,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观察能力;
6.通过感受血管的跳动,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测定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分析讨论脉搏次数与体质强弱的关系,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保健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观察人体血管的类型,描述出人体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
通过对人体三种血管的观察,描述出人体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特征和功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你见过家庭住宅楼里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道吗?自来水通过管道运输到千家万户,满足我们日常的生活需要,人体内是否也有这样的运输网络呢?
【学生】回答。
【教师】人体内也有这样的运输网络,那就是血管。血管遍布人体全身各处,是运输各种营养物质和废物的通道。
二、讲授新课
(一)血管
活动一:感受血管跳动
【教师】血管遍布在人体全身各处,是运输各种营养物质与废物的通道。用手触身体的某些部位,我们能感受到血管的跳动。请同学们对照图15-1,在自己的身体上寻找血管跳动的部位。注意,颈部的血管不能重压,也不能长时间压迫。
【学生】寻找身体上血管跳动的部位。
【教师】你找到跳动的血管了吗?它们分布在身体的哪些部位?请大家来进行介绍。
【学生】我们可以在头部太阳穴处、颈部咽喉处、手腕处、脚踝处感受到明显的跳动。
【教师】这些能跳动的血管是动脉,你知道动脉为什么能跳动吗?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教师】讲解脉搏的形成:心脏收缩时,左心室的血液射入主动脉,使得动脉血管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再收缩。动脉血液随着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血管壁向远处传播就形成了脉搏。人体内只有动脉血管能够出现脉搏现象。
活动二:测量脉搏
【教师】脉搏是可以测量的。每个人的脉搏跳动的次数相同吗?请大家在安静状态下,测量脉搏次数,并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提示:①脉搏测试的最佳部位在左臂手腕部的桡动脉处;②用右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排按压桡动脉处效果比较好;③统计一分钟内测试者的脉搏次数,单位是次/分。
【学生】测量脉搏。
【教师】人体随着运动剧烈程度的增加或降低,脉搏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男女生的脉搏有什么不同?体质的强弱与脉搏有关系吗?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回答。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进行讲解:人体随着运动剧烈程度的增加,脉搏力度和次数会相应增加;随着运动剧烈程度的降低,脉搏强度和次数会逐渐恢复安静状态。因个体健康状况的不同,每个人的脉搏次数不会完全相同,男生女生之间的脉搏也会略有差异。一般情况下,同龄人中,脉搏每分钟的跳动次数显示:女性大于男性,弱体质的人大于强体质的人。
人体的某一器官患病,常会在脉搏上表现出来。我国传统医学对脉搏研究很早,2000多年前,著名的医学家扁鹊就已经用“切脉”诊断病症。直到现在,“切脉”还是我国传统医学上常用的诊断疾病的方法之一。
(二)观察血管的类型
【教师】人体手臂上的一道道“青筋”会不会出现脉搏现象?我们是无法在“青筋”处测出脉搏的,因为用手感觉不出“青筋” 的跳动。我们形象地将手臂上感觉不出跳动的“青筋”称为静脉。
目前,我们已知的人体血管有动脉、静脉,此外血管还有哪些类型?请同学们通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获取答案。
【学生】人体的血管一共有三种类型: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活动三:分析和讨论人体三种血管的分布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在人体内分布较浅的是哪种类型的血管?
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之间是否存在着相互连通?若存在连通关系,三种血管是如何连接的?
【学生】阅读教材,展开讨论。
【教师】请各小组向大家汇报讨论结果。
【学生】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静脉大多数分布在身体较浅的部位,有些静脉在体表就可以看到。例如,手臂上的一道道“青筋”。大多数动脉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虽然在体表有时也能触摸到,但是需要适度的按压。例如,手腕部的桡动脉。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的动脉和最小的静脉之间,数量多,分布广。例如,皮肤上、结膜内的红血丝。动脉逐渐分支成小动脉,小动脉逐渐分支成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则逐渐汇聚成小静脉,小静脉逐渐汇聚成大静脉。这样,它们就构成了人体内复杂的血管网络。
【教师】人体的三种血管各具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相关内容,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共同完成对“人体三种血管结构特点和功能”的学习,并填写课本第5页的表格。
【学生】认识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填写表格。
【教师】评价学生的答案并进行总结:动脉管壁厚,管腔较小,弹性大;静脉管壁较薄,管腔较大,弹性小;毛细血管管壁由单层细胞构成,弹性最小。
动脉的功能是能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静脉能够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送回心脏,毛细血管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学生】听讲,认识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教师】血液在各血管中流动的速度都一样吗?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和讲解:血液在各血管中流动的速度不一样。血液在动脉血管中流速最快,在静脉血管中流速较快,在毛细血管中流速最慢。
血液在血管里向前流动时,会对血管壁造成一定的压力。血液流动速度越快,对血管壁的压力会越大。动脉血管壁较厚、管腔较小、弹性大,能承受住快速血流对血管壁的压力。静脉血管壁较薄,管腔较大,弹性小,能承受的压力没有动脉大,因此静脉内血液流动速度较慢。毛细血管的管壁非常薄,由一层细胞构成,无法承受住较快血流对血管壁的压力,因此,毛细血管内血流速度最慢。
三、课堂反馈
1.中医说的“望、闻、问、切”中的“切”,指的是号脉,这里的脉是( C )
A.毛细血管 B.静脉 C.动脉 D.经络
2.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 D )
A.心脏 B.动脉 C.静脉 D.毛细血管
3.将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回到心脏的血管是( B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心脏
4.医生给病人验血时,用针把手指戳破,挤出血来,再用吸管吸取。这种血来自于( C )
A.动脉 B.静脉
C.毛细血管 D.以上三种血管都可以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第1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概述心脏的结构,识别并说明心脏的四个腔与各腔相连的血管、房室瓣、动脉瓣;
2.说明心脏工作的过程;
3.学习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4.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5.认同所学知识在体育卫生、医疗保健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人体内物质运输的管道是血管,那么物质运输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呢?
提示:动力器官就好像输送自来水的泵一样,无时无刻的在工作,即使我们在睡觉时,它也在工作。
【学生】回答:心脏。
二、讲授新课
(一)心脏
活动一:感受心脏的跳动
【教师】既然心脏不停的跳动,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它的跳动。分发听诊器,同桌相互测量一分钟心脏跳动的次数,并作记录,比较与上节课测试的脉搏数是否一致。
【学生】测量心率,感受心脏的跳动。
【教师】小结: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75次/分,儿童时期心脏处于发育阶段,心率较成年人略高。
活动二:观察哺乳动物的心脏
【教师】在刚才测量的过程中,大家都能准确找到心脏的位置。请大家一起告诉老师心脏的位置在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胸腔的中央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
【教师】心脏的形状像什么?心脏有多大?
【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回答:心脏的外形像桃子,与我们拳头的大小相近。
【教师】现在我们借助模型来认识心脏的外形。要求辨认心脏的左右和结构。
【学生】借助心脏模型,认识心脏的结构。
【教师】心脏心壁较厚的一侧为左半部分,较薄的一侧为右半部分。心脏主要包括心房和心室。
【学生】听讲,初步认识心脏的外形。
【教师】了解了心脏的外形,我们继续由表及里,看看心脏的结构是怎么样的。请同学通过观察心脏的内部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打开心脏,看到心脏分为几个腔?
2.每个腔的心壁肌肉厚薄一样吗?哪个腔的心壁肌肉最厚?
3.是否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4.各心房和心室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
5.在心房和心室之间是否有瓣膜?思考瓣膜的作用。
【学生】观察心脏的内部结构,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讲解:
1.心脏分为四个腔,上方为左、右心房,下方为左、右心室。
2.每个腔的心壁肌肉厚薄不一样,左心室的心壁肌肉最厚。
3.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互不相通。
4.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右心房与上、下腔静脉相连,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左心房与肺静脉相连。
5.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有瓣膜。瓣膜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教师】心脏有什么功能呢?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进行总结讲解:心脏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使心脏不停地跳动。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流过全身地血管。心肌收缩时把血液压入动脉,再流向全身。心肌舒张时,血液从静脉流回心脏。
【学生】听讲,认识心脏的功能。
【教师】为什么每个人的心率不同,这与体育锻炼有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心肌发达,增强心脏收缩和舒张的能力。增强体质,当然不合理的运动和劳动也会使心脏衰竭,所以要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
【学生】理解并认同体育锻炼可以强健身体。
三、课堂反馈
1.观察哺乳动物心脏的结构,心脏壁最厚的部位应该出现在( C )
A.左心房 B.右心房   C.左心室 D.右心室
2.心脏的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保证血液的流动方向是( D )
A.心室→心房→动脉    B.心室→心房→动脉
C.心房→心室→静脉    D.心房→心室→动脉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第1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2.知道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3.知道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
4.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5.通过对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培养学生对比归纳的分析能力;
6.通过学习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培养学生自我保健的实践能力;
7.通过探索血液成分的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8.通过学习人体的血量、输血和血型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每个健康公民都有献血义务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2.了解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生理功能。
【教学难点】
知道血液的组成及功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知道医生诊断某些疾病时往往要验血,人体失血过多时会危及生命,可见血液对我们人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血液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输血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是不是只要给需要的人输血就一定能挽救生命呢?另外,有些疾病如乙肝、艾滋病等,它们可通过血液传播。可见血液与人体关系非常密切。今天我们来学习血液的相关知识。
二、讲授新课
(一)血液
活动一:观察血液的分层现象
【教师】步骤: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2.取鸡血液10 mL注入量筒,轻轻摇动几次;3.静置观察(为什么要加柠檬酸钠?柠檬酸钠是一种抗凝剂,加入后可防止血液凝固)。观察:(1)血液是否分层?分几层?(2)各层的颜色怎样?大致比例如何?
记录:结合彩图四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组成比较 位置 颜色 约占血液总量(%)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填写表格。
【教师】评价学生的答案,并总结、讲解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有大量水分、葡萄糖和无机盐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所以血浆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的功能。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面我们来观察人的血细胞图片,并识别血细胞。
活动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血细胞涂片
【教师】讲解方法步骤:1.低倍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找到物象;2.转动转换器,把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3.细准焦螺旋调准焦距,直到物镜清晰为止。
【学生】取一片人的血细胞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教师】提问:1.看到几种类型的细胞?2.最多的是哪种细胞?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3.最大的是哪种细胞?有无细胞核?4.数目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回答。
【教师】评价学生的答案,并具体介绍三种血细胞:1.红细胞: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两面中央凹陷的圆饼状,由于红细胞中含有一种含铁的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血液也呈现红色。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所以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此外红细胞还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2.白细胞:白细胞有细胞核,比红细胞大,但数量少。有的白细胞能够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所以白细胞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3.血小板: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血小板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得多,因此光学显微镜下一般不易被观察到。血小板具有止血和凝血的功能。(建议播放视频:【教学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永久血涂片)
形态、结构 功能
形态 有无细胞核
红细胞 两面中央凹陷的圆饼状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 球形 有 保护和防御
血小板 不规则 没有 凝血和止血
【学生】听讲,认识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活动三:分析血常规化验单
【教师】人的血细胞主要由红骨髓产生。正常人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的数量比较稳定。那么正常人的血细胞数量大致在什么范围呢?
【学生】阅读教材小资料,回答。
【教师】如果人体内血细胞的数量发生不正常变化,就表明可能患有某些疾病。人们到医院看病时,医生会根据诊断的需要,开出化验单,通过分析血液成分的各种数据,来诊断病人是否患有疾病以及患有哪种疾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认识和分析教材上的血常规化验单,并讨论:1.化验单上的项目分别表示什么?哪些项目的测定值不正常?2.化验结果与医生的诊断吻合吗?为什么?
【学生】分析血常规化验单,与正常值相比较,回答问题。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
活动四:模拟血型鉴定
【教师】人因大量失血而危及生命时,必须通过输血进行抢救,使病人补充血量。但输血前一定要检查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是否符合。输血时,如果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不合,输血后红细胞会凝集成团,阻碍血液循环,而给受血者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因此,输血的原则是:输同型血。血液除了ABO血型以外,还有其他血型系统。所以,安全的方法是输血前应该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即受血者的血与供血者的血液相实验,是否出现凝血现象。
【学生】听讲,知道输血的原则。
【教师】人体内血量相对稳定,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有很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人体一次失血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约400 mL),对身体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此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内能得到补充。因此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400 mL是不会影响健康的。
三、课堂反馈
1.下列不属于血浆成分的是( C )
A.血浆蛋白   B.水  
C.血红蛋白   D.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等
2.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依次是( D )
A.止血和凝血功能、防御功能、运输氧的功能
B.运输氧的功能、止血和凝血功能、防御功能
C.防御功能、止血和凝血功能、运输氧的功能
D.运输氧的功能、防御功能、止血和凝血功能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第1节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2.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4.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5.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6.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7.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难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人们生病时需要打针注射药物,那么通过打针注射进去的药物是怎样流经人体,到达病症的地方呢?
复习心脏和血管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课内容。
提问:(1)心脏的四个腔分别是什么?(2)与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分别叫什么?(3)心脏的功能是什么?
讲解:(1)心脏有四腔,上方为互不相通的左、右心房,下方为互不相通的左、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是相通的。(2)与左心室相连的是主动脉,与右心室相连的是肺动脉,与左心房相连的是肺静脉,与右心房相连的是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3)心脏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使心脏不停地跳动。心脏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流过全身的血管,心肌收缩时,把血液压入动脉,再流向全身;心肌舒张时,血液从静脉流回心脏。
设疑:血液离开心脏后经历了哪些路径?发什么哪些变化?又是如何流回心脏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探究血液循环的途径。
二、讲授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体的血液是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的管道里流动的。那么,什么是血液循环?
【生】根据血液流动的管道是血管,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是心脏,得出血液循环的概念。
【师】评价学生的回答。讲述:人体内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材血液循环途径模式图,与同桌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的血液循环可以分为哪两条途径?
(2)两条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在哪里?
(3)两条循环的交汇点在哪里?
(4)两条循环有什么共同点?
【生】观察血液循环过程中经过的各结构名称,区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路线,回答问题。
【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进行讲解:
(1)人体的血液循环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2)体循环的起点在左心室,终点在右心房;肺循环的起点在右心室,终点在左心房。
(3)两条循环交汇点在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即将体循环和肺循环联系起来的结构是心脏。
(4)两条循环都是从心室出发,回到心房。即从心脏出发,又回到心脏。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动手画出血液循环途径简图。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简图。
【生】绘制简图。
【师】引导学生分析、评价黑板上画出的简图,共同补充、修正。
【生】补充、修正简图,最后得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再经过全身的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右心房。
肺循环:血液由右心室进入肺动脉,经过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师】播放“血液循环的途径”动画,配合语言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和掌握血液循环的途径。
【师】提问: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过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路径?当它再次从心脏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路径?
【生】根据血液循环的途径,讨论、回答。
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再回到心脏时,经过的路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红细胞再次从右心室出发,再回到心脏时,经过的路径是: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师】同学们在观察血液循环图中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血液用了红色和蓝色两种不同的颜色,这是为什么呢?
【师】我们一起来了解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有关知识,动脉血和静脉血有什么特点呢?在血液循环路径模式图中,动脉血和静脉血非别用什么颜色表示的?
【生】观察教材动脉血和静脉血图片,结合文字介绍,回答:动脉血的特点是含氧丰富,颜色鲜红。静脉血的特点是含氧较少,颜色暗红。动脉血和静脉血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的。
【师】提问: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分界点在什么位置?
【生】结合血液循环路径模式图,回答:分界点有两个,分别在全身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和肺部的毛细血管位置处。
【师】在这两个位置,血液成分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生】结合血液的功能,回答。
【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进行讲解: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体循环中,将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时不仅把营养物质供给组织细胞利用,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携带的氧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这样血液就从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的静脉血。
在肺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血液就由含氧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多的动脉血。
师生共同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在此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
(1)体循环的途径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在流经全身各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网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血液即由含氧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少、颜色暗红的动脉血。
(2)肺循环的途径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血液在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血液即由含氧少、颜色暗红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多、颜色鲜红的动脉血。
由此可见,体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左侧出发,回到右侧;肺循环是血液从心脏右侧出发,回到左侧,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而且这两条循环是同时进行的。
【师】提问:有人说动脉中流的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都是静脉血,这种说法正确吗?
【生】结合血液循环途径,回答:不正确。例如,肺动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
【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进行讲解: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只与血液含氧量多少有关,与在哪种血管中无关。
【师】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内分别流什么血?
【生】结合血液循环途径,回答:左心房、左心室内流的是动脉血;右心房、右心室内流的是静脉血。
【师】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呢?
【生】结合所学,回答。
【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进行小结:血液循环保证了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不断地将营养物质送到组织细胞,同时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出来。
三、课堂反馈
1.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发炎部位?
答案: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2.使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联系在一起的器官是( C )
A.肺 B.主动脉
C.心脏 D.毛细血管
3.左、右心室射出的血( D )
A.都是动脉血 B.都是静脉血
C.依次是静脉血和动脉血 D.依次是动脉血和静脉血
4.与右心房相通的血管是( A )
A.上、下腔静脉 B.肺静脉
C.主动脉 D.肺动脉
5.下列流动脉血的是( C )
A.肺动脉         B.右心室
C.肺静脉        D.上、下腔静脉
四、课堂小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