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眼球的附属结构及其功能,说明眼球的结构与视觉形成的关系;
2.描述近视的形成和矫正的方法,举例说出用眼卫生的重要性;
3.说出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
4.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
5.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教学难点】
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大眼仔的图片,讲述:古怪精灵的大眼仔形象设计来源于我们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打开这扇“窗”,共同学习眼与视觉。
二、讲授新课
(一)眼与视觉
1.观察眼的结构
【教师】引导同学们相互观察对方的眼球,说一说我们的眼睛有哪些结构?
【学生】观察同桌同学的眼球,回答:睫毛、眼睑、眼球、泪腺、泪管等。
【教师】教师引导同学们总结出:眼的结构包括眼球的附属结构和眼球。其中眼球是眼的主要结构。
【教师】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什么功能?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教师】评价学生的答案,并进行小结:眼球的附属结构对眼球有保护作用,例如,泪腺分泌的眼泪里含有溶菌酶,具有杀菌和润滑眼球的作用。结膜是一层透明的薄膜,衬在眼睑内表面和贴在眼球的前面,能分泌黏液,润滑眼球。
【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照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的顺序,观察、拆装眼球的结构模型,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眼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2)外界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要经过哪些结构?
【学生】观察、拆装眼球研究的结构,回答。
【教师】神经元的结构特点对信息传递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鼓励小组代表到讲台前,拿着眼球的结构模型,向同学们介绍眼球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教师适时作出引导。
【学生】小组代表介绍眼球的结构和部分的功能。
【教师】评价学生的介绍,并进行讲解、总结:(1)角膜无色透明,光线容易穿过。角膜破损或浑浊就会使人失明。角膜移植是生命的延续,让人人拥有看的权利。(2)巩膜,白色坚固,是我们俗称的“白眼球”。(3)虹膜,是我们俗称的“黑眼珠”。虹膜内色素的差异,决定了不同肤色人种眼睛的颜色。中间是瞳孔,随着光线的强弱改变大小。(4)晶状体是一个富有弹性呈凸透镜状的透明体,对光线具有折射作用。(建议使用交互练习:【知识探究】眼球的结构练习)
【学生】听讲,进一步认识眼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关上教室窗帘、门窗,引导学生感受瞳孔随光线强弱而改变大小。
【学生】感受瞳孔随光线强弱而改变大小。
2.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
【教师】人体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视觉,与其他感觉相比,视觉给我们的印象最为深刻。现在我们就通过模拟眼球成像,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学生】按照教材步骤,进行实验,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实验中透镜和白板纸分别模拟眼球的什么结构?(2)根据实验现象和眼球的结构分析,你认为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应该是怎样的状态?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回答。
【教师】评价学生的答案,并进行总结:(1)透镜和白板纸分别模拟晶状体和视网膜。(2)外界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眼球的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缩小的物像。
3.视觉的形成
【教师】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根据模拟实验的启发,结合教材文字,回答。
【教师】带着学生一起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我们的眼睛只是窗户,真正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的,是我们大脑皮质的视觉中枢。
4.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
【教师】你近视吗?什么时候近视的?怎么近视的?近视给你的生活带来哪些不便?
【学生】相互交流。
【教师】近视是怎样形成的?引导学生按照教材步骤进行探究实验。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教师】根据实验结果,带领学生一起总结近视形成的原因: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建议使用交互动画:【知识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及矫正)
【教师】为了预防近视的形成,我们应当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连续用眼1 h,休息一下,远眺几分钟;读写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保持33 cm左右;不在强光若弱光下看书和写字;不要在走路、躺卧时或摇晃的车船上看书等。另外,经常检查视力和坚持做眼保健操,对预防近视有一定的作用。
【学生】听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三、课堂反馈
1.“红眼病”的发病部位通常在( D )
A.角膜 B.虹膜 C.巩膜 D.结膜
2.我们平时所说的“白眼球”和“黑眼珠”实际上分别是指( D )
A.巩膜和角膜 B.角膜和巩膜
C.角膜和虹膜 D.巩膜和虹膜
3.光线进入眼球内部的通道,并且能随光线强弱调整大小的是( B )
A.角膜 B.瞳孔 C.晶状体 D.玻璃体
4.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物像和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B )
A.大脑皮质和视网膜
B.视网膜和大脑皮质
C.脉络膜和视网膜
D.晶状体和大脑皮质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第2节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眼球的附属结构及其功能,说明眼球的结构与视觉形成的关系;
2.描述近视的形成和矫正的方法,举例说出用眼卫生的重要性;
3.说出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
4.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
5.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2.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教学难点】
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传播的?(3)声音在没有空气的宇宙空间能传播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然后提问:人是靠什么器官收听声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耳与听觉。
二、讲授新课
(一)耳与听觉
1.观察耳的结构
【教师】耳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因为耳有能收听声音的构造。要知道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首先要了解的构造。课件展示人耳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耳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耳的构造可以分为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作用?它们分别是什么样的?
【学生】观察耳的结构示意图,回答。
【教师】小结: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听小骨,鼓室等部分构成,内耳由耳蜗,前庭,半规管等构成,耳蜗与连着大脑的位听神经相连。这些构造都与收听声音有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认识耳各部分的功能。当你想听的声音来自很远的地方、声音又比较小时。如果把手掌放在耳后,朝着发声的方向,就会听得比较清楚些。这可以启示我们推想耳廓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耳廓的作用。
【教师】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教师】你认为外耳道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外耳道的作用。
【教师】小结:外耳道是声波进入中耳的通道。
【教师】猜一猜,鼓膜有什么作用?为了弄清鼓膜有什么作用,我们来做个实验。用一个纸筒作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一块薄橡皮膜当作鼓膜,在橡皮膜上绷着一根细线,在线的中部拴一根火柴棍。对着镜子,在纸筒的一端,向着纸筒大声发“ b、p、m、f、d t、n、l ”等声音,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学生讨论,然后总结原因。
【教师】小结:鼓膜非常薄,在声波的作用下可以振动起来:声音高,振动得快;声音低,振动得慢;声音大,振动的范围大;声音小,振动的范围小。
【教师】引起鼓膜振动后,声波又是如何进一步传递,直至大脑形成听觉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导的,外界的声波经过耳廓的收集,由外耳道传到中耳,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经过听小骨的传递和放大后传导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于听觉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再由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教师】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道了内耳还有前庭和半规管,那么它们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常常说起晕船和晕车,那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自身运动状态和头部位置变化的感受器。有人在乘车、乘船、乘飞机时会发生晕车、晕船和晕飞机的现象,这与内耳的半规管和前庭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材资料分析,讨论以下问题:耳毒性药物对人体听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一个人呢丧失了听力,对他的生活将产生哪些严重的影响?
【学生】根据材料,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耳毒性药物对人体听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是对神经造成的损伤。在临床上发现,药物性致聋有家族性和个体差异。有些家庭成员对某一种或几种耳毒性药物比较敏感,因此他们应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良好的听力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一前提,孩子就会哑。即使是大一些的孩子,哪怕听力只有轻度损伤,也常常会咬字不清、表达能力较差、反应迟钝,从而出现自卑、精神不集中、学习差等问题。成年人如果听力有障碍,不仅影响工作、生活,还可能会因避免与人沟通时出现尴尬而将自己孤立起来,影响社会交往能力和身心健康。
【学生】听讲,认识良好的听力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教师】听力对一个人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怎样保护耳和听觉呢?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要减少或消除周围环境的噪音;不要用尖锐的器具掏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和鼓膜;遇到巨大声响时,要迅速张口,或闭嘴堵耳,以维持鼓膜两侧大气压的平衡,防止震破鼓膜;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就诊,以免引起中耳炎;生病时要慎用耳毒性药物,避免造成听力损害。
三、课堂反馈
1.人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不靠视觉也能判断车速的快慢和左右转弯,这是由于刺激了具有特定感受器的( B )
A.鼓膜和听小骨 B.前庭和半规管
C.半规管和耳蜗 D.耳蜗和听神经
2.老年人“耳背”,只有大声说话时才勉强听清,其病变部位可能是在( A )
A.鼓膜或听小骨 B.听小骨或耳蜗
C.耳蜗或听神经 D.听神经或半规管
3.在飞机起飞时和降落时,乘务员一般都会提醒乘客将口张开或做吞咽动作,其目的是为了乘客( C )
A.减缓紧张情绪,避免引起恐慌
B.促进呼吸,以适应气压的变化
C.咽鼓管张开,避免鼓膜损坏
D.调节胃肠功能,以免引起呕吐
四、课堂小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