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教学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描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生态平衡;
3.概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4.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资料和交流的能力;
5.学会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环境、社会等实际问题相联系,并运用到生活中去;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7.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具有社会责任感;
8.通过人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学生初步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教学难点】
尝试用坐标、曲线图来表示并分析几种生态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导入: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成分是什么?各种生物之间是靠什么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回答。
【教师】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态系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但是,地球上,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以及北极苔原,都已经存在至少上千万年了,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是现在仍能基本保持原有的景观,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二、讲授新课
(一)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教师】生态系统能对这种影响与破坏进行一定的自我调节,保持平衡状态,使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是怎样进行自我调节的?引导学生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结构稳定的生物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析、回答:植物,鼠、牛、羊、兔等食草动物,蛇、鹰等食肉动物。
【教师】用坐标曲线表示草原生态系统中草与兔的关系。
【学生】分析草与兔的关系,画曲线。
【教师】从画出的曲线图上,我们可以看出生态系统具有什么样的能力?
【学生】分析、回答。
【教师】总结: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并共同维持相对动态的平衡,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建立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之上的,依靠物质和能量在其中的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教师】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结构越复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多,其调节能力越强。结构越简单,生态系统调节能力越弱,维持平衡的能力越弱。
(二)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教师】举例:20世纪初,因为狼是鹿的天敌,美国的一个州为了保护鹿群,曾对狼进行大量捕杀。一开始,得到保护的鹿迅速繁殖,在短时间内总数超过10万只。但好景不长,森林中的树木草地遭到极大破坏,鹿的数量大减。
引导学生分析此处的生态系统短时间之内能否通过自我调节进行恢复。
【学生】分析、回答。
【教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力的影响超出一定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此时生态系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自然恢复或部分恢复,有的则完全不能恢复。
【学生】听讲,认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有限。
【教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尝试总结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课堂反馈
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是( C )
A.所有的生产者 B.阳光、空气、水分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草食动物与肉食动物
2.玉米螟在田里大量繁殖,造成玉米严重减产,引起该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可能是( A )
A.破坏了食物链 B.大量清除了田间的杂草
C.大量捕杀了田鼠 D.大量捕杀了黄鼬
3.假定在一个由草原、鹿和狼组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把狼杀绝,鹿群的数量会( D )
A.迅速上升 B.缓慢上升
C.保持相对稳定 D.先上升后下降
4.下列各种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C )
A.池塘生态系统 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