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共7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共7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5 15:0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9张PPT)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洲天意起斯文 不是一封书 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 只须八个月 至今百世师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祭鳄鱼文》)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韩愈《进学解》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古今贤文·劝学篇》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符读书城南》
多才自劳苦,无用只因循。
——《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赠》
诗文名句


韩愈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
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
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
论证方法。
4、体会文章从师为学的进步思想。
学习目标: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童年困苦、科举之路、屡遭贬谪、谏迎佛骨
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即宣州),只身前往长安,欲投奔族兄韩弇。适逢韩弇前往河中,后遇害,韩愈遂投靠名将马燧。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贞元五年(789年),返回宣城,此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
贞元九年(793年),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同年,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
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贞元十一年(795年),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失败。期间曾三次给宰相上书,均未得到回复。同年,离开长安,经潼关回到河阳县,于是前往东都洛阳。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便逝世。韩愈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他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韩愈七岁时读书,言出成文,十三岁时就能写文章。
韩会早逝后,韩愈随寡嫂郑氏避乱宣城,颠沛流离。十九岁时,韩愈至京师长安,当时文人作文章大多崇尚仿古,模拟扬雄、董仲舒的著述风格,而独孤及、梁肃学问最为深奥,受人推崇。韩愈与其交往,锐意钻研,希望自己在一代人中崭露头角。及至应进士科考试时,他将文章投递到公卿之间,前宰相郑余庆对其大加的赞赏,韩愈因而闻名一时。
两入幕府、屡遭贬谪、随征淮西、谏迎佛骨、出使镇州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韩愈以文为诗,把新的古文语言、章法、技巧引入诗坛,增强了诗的表达功能,扩大了诗的领域,纠正了大历(766年—780年)以来的平庸诗风。在封建思想道德方面,他也有独到的建树,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学道统自居,开宋明理学家之先声。
韩愈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和《论淮西事宜状》都有这个特点。当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还是《论佛骨表》。其中所讲的就是“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正因此,韩愈这类文章也就有内容、有深度、有力量。再加上韩愈的语言艺术不同凡响,便成为气势磅礴的好文章。
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不仅表现于他在君主面前敢说真话,而且还表现于他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敢讲违背旧说的话,甚至说了同自己别的文章互相矛盾的话。韩愈文章之“发言真率,无所畏避”,还不仅敢于不顾儒家的传统观念,有时也敢于突破社会上的流俗之见。例如他写《讳辩》一文,是专为李贺不得应举而发表的意见。李贺之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为了避讳,李贺便不得举进士。对于这样的世俗之见,韩愈是不以为然的。于是他便“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写成了极有说服力的一篇《讳辩》。韩愈文章的再一个特点是不仅真率大胆,而且慷慨激昂,忧愤甚广。从韩愈的全部文章看,凡是论及人材,便往往愤激不平,别具风概。例如《杂说》对于人材不为世用所发的不平之论,《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也是宣传选拔人材的一篇宏论。所谓“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云云,这正是韩愈对于国家用人的殷切希望。《送董邵南序》更是一篇悲歌慷慨的文章。韩愈自己是屡试而不得志于有司的,所以对于文中的董邵南“不得志于有司”,便感同身受,无限叹惋。悲歌慷慨,发自肺腑。
韩愈文章的另一特点,是不但真率、大胆、慷慨激昂,而且还写得自然随便、如话家常。这类文章和他的《原道》《原性》诸篇的面貌不同,不是坐而论道,而是促膝谈心,无所拘束,生动活泼。《与崔群书》《与孟东野书》《答崔立之书》《题李生壁》等,都属这类作品。例如《与崔群书》先说自己对崔群为人的认识,中发贤者不遇之叹,后讲自己困穷之状,是一篇感慨很深的杂文。
韩愈行文之超越前辈者,除了上述文体的独创之外,还有吐辞造语之精工,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关于这一方面,前人和今人已经多所称道。例如《进学解》一篇之中就有“业精于勤”“刮垢磨光”“贪多务得”“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等,都已传为流行的成语;还有一些成语如“提要钩玄”“焚膏继晷”“闳中肆外”“啼饥号寒”等等,也是从这一篇的语句中凝缩而来的。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白居易:学术精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有班(班固)、马(司马迁)之风,求之一时,甚不易得。加以性方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势利,自致名望。可使执简,列为史官,记事书法,必无所苟。
刘禹锡:高山无穷,太华削成。人文无穷,夫子挺生。典训为徒,百家抗行。当时勍者,皆出其下。古人中求,为敌盖寡。贞元之中,帝鼓薰琴。奕奕金马,文章如林。君自幽谷,升於高岑。鸾凤一鸣,蜩螗革音。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三十馀年,声名塞天。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权豪来侮,人虎我鼠。然诺洞开,人金我土。亲亲尚旧,宜其寿考。天人之学,可与论道。二者不至,至者其谁。岂天与人,好恶背驰。昔遇夫子,聪明勇奋。常操利刃,开我混沌。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持矛举楯,卒不能困。时惟子厚,窜言其间。赞词愉愉,固非颜颜。磅礴上下,羲农以还。会於有极,服之无言。
欧阳修:退之笔力,无施不可,而尝以诗为文章末事,…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余尝与圣俞(梅尧臣)论此,以谓譬如善驭良马者,通衢广陌,纵横驰逐,惟意所之。至于水曲蚁封,疾徐中节,而不少蹉跌,乃天下之至工也。
苏轼: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子美(杜甫)之诗,退之之文,鲁公(颜真卿)之书,皆集大成者也。唐之古文,自韩愈始。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
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明事理的一种议论文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同时,“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说”
时代背景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十一日,宗元白【陈述、答复】:辱【谦词,感到自愧】书云欲相师,仆【谦词,自称】道【道德、学问的修养】不笃【厚】,业【学业、学识】甚浅近【浅薄鄙陋】,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甚不是自】也。不意【没有想到】吾子【您】自京师来蛮夷【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轻蔑称呼,此处指柳宗元当时的贬地永州】间,乃幸见取【被取法,受到看重】。仆自卜【估量】,固【本来】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一般人】师且不敢,况【更何况】敢为吾子师乎?
译文:二十一日,宗元写: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值得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很不以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城来到偏远的永州,我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己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更何况做您的老师呢?
孟子称“人之患【疾病;毛病】在好为人师”。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总是】哗笑【哗然讥笑】之,以(之)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世俗,一般的风俗习惯(多贬义)】,犯【遭遇;顶着;冒着】笑侮,收召后学【后进的学者、读书人(多作谦词)】,作《师说》,因抗颜【严正认真的态度】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用手指,用眼看,拉拉扯扯】,而增与【增加,增添】为言辞【话语,非议】,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没有空闲,来不及】熟,又挈挈【qiè急切地】而东,如是者数矣。
译文:孟子说,“人们的毛病在于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总是会哗然讥笑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时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就严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惊怪,相聚咒骂,指指点点使眼色,拉拉扯扯示意,而且编造谣言。韩愈因此得到了狂人的名声.他住在长安.煮饭都来不及煮熟,又(被外放而)匆匆忙忙地向东奔去。像这样的情况有好几次了。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句读(dòu) 或不(fǒu)焉
经传(zhuàn) 传(chuán)道
老聃(dān) 郯( tán)子 苌(cháng弘
蟠(pán) 近谀(yú) 贻(yí)
字音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之:的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老师
所以:用来…的
道:道理。
受:通“授”,传授,教给。
业:学业,儒家经典。
解:解释
惑:疑难问题
  古代的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而:表承接
知:懂得
之:代知识和道理
孰:疑问代词,谁
而:如果
从:跟从
其:指示代词,那些
为: 动词,成为。
钟:最终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生乎吾前(者),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者),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乎:相当于“于”,在
其:他们
闻:知道,懂得
也:停顿
固:本来
乎:相当于“于”,比
从:跟从
师:以…为师
   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师:动词,学习
夫:句首发语词
庸:哪里,岂
知:知道,了解
年:年龄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因此
无:无论,不分
之:取独
所存:所字结构,所存在的地方
因此,无论(地位)高贵无论(地位)低贱,无论(年纪)大无论(年纪)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从师的风尚。道:风尚。
之:取独
传:流传
欲:想要
   唉,(古代)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之:的
其:他们
出人:超出一般人
犹且:尚且,还
焉:语气/代他们
众人:一般人
下:名作动,低于
而:转折
耻:以…为耻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今天的一般人,他们(的聪明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圣1:圣人
益:更加
圣2:圣明
愚1:愚人
愚2:愚昧
之:取独
所以:……的原因
其:大概
乎:吧
   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于:对于
身:自身,自己
则:却
耻:以…为耻
惑:糊涂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彼:那些
之:童子
其1:代词,指书
句读:文辞的休止和停顿处
所谓:所说的
其2:指示代词,那些
那些孩子的老师,教他们书(文字、书写),(帮助他们)学习文章断句,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
或:有的
师:从师学习
不:通“否”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小:形作名,小的方面。
却:转折
大遗:大的方面放弃。大:同上。
明:明智
   不懂得文章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他们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百工:各种工匠
之:代词,这些
耻:以…为耻
相师:拜别人为师
之族:这类人
曰:称、说
云者:“如此如此”“诸如此类”
群:名词作状语,成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他。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彼:代词,他,指当老师的(或当学生的)
年相若:年龄差不多
道:学问道德水平
羞:感到羞耻
谀:阿谀奉承
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
之:取独
复:恢复
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士大夫)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为队伍,意思是看不起。齿:名作动,并且,排列。
乃:竟
及:比得上
其:加强语气,真是
可:值得
欤:语气助词表感叹,“啊”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值得奇怪啊!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常:固定的
师:以……为师
之徒:这类人
贤:贤德,贤能
及:比得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向郯子请教官职名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
孔子学琴于师襄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师师襄的故事,又见《孔子家语》《韩诗外传》《淮南子》)
孔子问礼于老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又见《史记·孔子世家》《庄子·天运篇》《孔子家语·观周》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三:泛指多数,几个
则:就
不必:不一定
如:比得上
于:介词,比
闻道:懂得的道理
攻:学习,研究
如是:如此,像这样,
而已:句末语气词,罢了
  孔子说:“多人同行,就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像这样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好:喜爱,喜欢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普遍
之1:音节助词,不译
拘:拘束,限制
于1:介词,被
于2:介词,向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能普遍学习,(他)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嘉:嘉许,赞许
古道:古人从师之道
以:表目的,用来
贻:赠送
之:代词,子蟠
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之道,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题? 接着是从哪几个角度展开论述的?
提出中心论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的职能作用
传道受业解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题——古之学者必有师。
1、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2、反面论述从师的重要性——人非生而知之者(无师不能解惑)
3、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原则——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是从哪几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述的?
二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 “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第二自然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习句读
惑不解
小学大遗未见其明
在对比中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
第二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果?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结局: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再一次通过对比论证“学者必有师”的重要性,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段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 —— 今之众人
择师教子 —— 自身耻师
百工之人 —— 士大夫之族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纵比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抨击“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自比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横比 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正反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习句读
于其身—耻学于师—惑不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
其智乃
反不及
针砭时弊,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进一步阐明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大遗
未见其明
分论点是什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第二段
纵比
自比
横比
(疑惑)
(否定)
(讽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孔子事例/名言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举例论证:以孔子的事例和名言,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圣人无常师。
第三段
分论点是什么?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概括第四自然段的内容。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交代写作缘由:作师说赠李蟠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分析第四段
第四段
赞扬李蟠时又强调自己的观点,交待写作缘由。
(1)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不拘于时,学于余。
(3)余嘉其能行古道。
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师说
提出中心论题,阐述师的作用和择师的标准
(一段)
(二段)
批判当时的坏风气
(三段)
1、中心论点
2、老师的作用
3、择师的标准
1、古今对比(纵比)
2、自己与孩子对比
3、巫医、乐师等与士大夫对比
(自比)
(横比)
以孔子为例,论证从师的正确态度
(四段)
交代写作的缘由,委婉发出倡议:好古文,行古道!
正面、事例论证
阐释道理
正反对比论证
怎样理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句子的意思是: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招后学”、“抗颜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
(3)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此句就是对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韩愈的“道”:儒家之道1、抵制异教,攘斥佛老的道统论思想:藩镇割据,权臣倾轧,社会危机日益严重;佛教、道教势力日益蔓延。韩愈认为必须重振儒学,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2、以“仁义”为核心的道统论思想。“仁义”的核心是人道:如何做人,以什么样的精神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等。“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则与个人修养联系在一起。3、恢复儒家传统的理论依据:“性三品说”。韩愈认为人性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即儒家的五种伦理道德。又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个品级,认为五种伦理道德在不同的人身上搭配是不同的。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
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
理论主张?
1、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为内容服务。《师说》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的例证,系统而严密的阐发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的思想,是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
2、韩愈敢于批判现实,表见解、抒真情。《师说》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因此,《师说》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的具体体现。
韩愈要求以道为师;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曾对他的学生说: “你不能老跟我一样,你要学我的心,不能学我的手。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请结合二者观点,谈谈你的“师生观”。小论文:小结
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作者敢于直面强大的社会流弊,公开倡导学古文、行古道,“奋不顾流俗,范笑侮”,旗帜鲜明,率先垂范,“招收后学,抗颜而为师”。正义凛然,敢于发声,“平生胆气尤奇伟,何止文章日月光”。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这是人民对办了好事的人永久的纪念。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我遍读祠内凭吊之作,诗、词、文、联,上自唐宋下迄当今,刻于匾,勒于石,大约不下百十来件。一千三百多年了,各种人物在这里将韩公不知读了多少遍。我心中也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八月为民兴四利,一片江山尽姓韩。梁衡《读韩愈》一、语言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本文主要的写作特点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 真
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二、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拓展延伸
杏坛——中国最早的讲堂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杏坛”和“杏林”两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前者指教育,后者指医道。
“杏林”典故:据晋人葛洪《神仙传·董奉》里说,有一个人叫董奉,平时他不种田,专门给人看病。但是,他从来不收病人的钱,却有一个要求:病重的好了以后种五棵杏树,病轻的好了以后种一棵杏树。几年后,这些杏树都结果了。于是,董奉又对人们说,如果谁要买杏的话,不要钱,只要用谷子换。这样,董奉又有了许多的谷子。他用这些谷子接济穷人和过路者旅资不够的人。后来,人们就用“杏林”来形容董奉为民谋利益的事。再以后,人们又将“杏林”引申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但都是指那些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
杏坛讲学图
文化常识:古代学校
1、《孟子 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2、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分别是供大贵族子弟就读的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和供普通贵族子弟就读的各地设立的地方学校。(官学)
3、孔子是“私学”的创建者。
4、太学:原本指周代设立在天子都城的学校“辟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取名“太学”。
5、国子监: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六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本文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张衡传》中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十三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传、注、疏、章句、集注
经: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如《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
传:解释经书的文字。
注:对传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疏:对注的解释。解注并解原文。《十三经注疏》
笺:对传注的引申发挥或补充订正。后来也指注解。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章句: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如朱熹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如朱熹的《论语集注》、《孟子集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