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人体的呼吸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说出呼吸道的作用,以及呼吸道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
认同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难点】
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馒头。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自备小块馒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长跑时,尤其是冬天,体育老师总是建议我们用鼻吸气,用嘴呼气,必要时可以用嘴辅助吸气,但不能张大嘴巴吸气呼气。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学生】思考后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看看为什么要用鼻来吸气。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人体的呼吸系统
【教师】从婴儿出生开始,人的生活就离不开空气,身体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呼吸系统与周围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那么,呼吸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呢?
(建议使用资源:【知识解析】人类呼吸系统或【知识解析】肺与呼吸系统。)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说出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教师】同学们都能根据视频内容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很棒。下面我们来一场比赛。
(建议使用资源:【知识探究】呼吸系统的组成。)
【学生】使用交互动画,进行相应的练习。
【教师】及时给予点评并进行归纳小结。
【教师】情景分析:有一对夫妇被控告犯有溺杀女婴的罪行,法官在提审时,他们都矢口否认,说婴儿生下后就死了。法官当即解剖死婴,取出其肺放入水中,望着沉在水中的肺,法官无罪释放了这对夫妇。如果你是法官,你认为这样做合理吗?
【学生】思考后积极回答。
【教师】给出结论:合理。法官的做法非常明智。孩子出生前肺里面没有空气,所以放入水中会下沉。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呼吸系统中的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叫做呼吸道。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的通道吗?下面,我们重点来学习呼吸道的作用。
(二)呼吸道的作用
【教师】出示思考题:
(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
(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3)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4)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5)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
(6)呼吸系统有哪些常见病?
(7)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了吗?怎样做危害才最小?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师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展示喉、气管和支气管图片和喉结构模型,让学生体会支架的作用。
【教师】骨或软骨作支架,保证气流通畅。另外,鼻毛、黏液和气管内壁上的纤毛和黏液,也有一定的作用。
【教师】展示鼻腔的结构图片。让同学们说说鼻腔中都有哪些结构及其作用。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①鼻腔可起到温暖、湿润和清洁进入体内的空气的作用。②鼻腔分布着毛细血管,温暖的血液流经鼻腔时,散发出许多热量,可以温暖吸入的空气。③鼻毛和鼻腔内的黏液能阻挡和粘住吸入的灰尘、细菌,鼻腔内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
【教师】展示随地吐痰图片,请学生思考痰对人的危害。
(建议使用资源:【生物世界】痰的产生及痰的危害。)
【教师】总结:痰由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粘膜所分泌的粘液以及被粘液所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组成。它通过粘膜表面上的纤毛不断地摆动,逐步推向喉部,然后经咳嗽排出体外。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随着尘埃飘浮在空气中,易引起人体疾病的传播,同时也不文明。
【教师】展示北欧人的图片,请学生说出北欧人鼻子的特点与呼吸之间的关系。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师】北欧人鼻子较大,鼻腔较长,有利于预热寒冷的空气。
【教师】展示鼻口呼吸示意图,理解呼吸方式的不同。用鼻呼吸,不仅使吸入的空气温暖、湿润和清洁,还可以减少不清洁空气对呼吸道和肺的刺激,有利于人体健康。
【教师】图片展示哮喘、肺炎病人症状和尘肺状况。哮喘是支气管感染或者过敏引起的一种疾病,常由吸入花粉、灰尘等物质引起。肺炎是一种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常表现为发烧、胸闷疼痛、咳嗽、呼吸急促等。尘肺是长期在粉尘比较多的场所工作的人容易患的一种职业病。
【教师】展示健康者与吸烟者的肺比较图。呼吸道温暖、湿润和清洁进入肺内空气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环境中空气过于污浊,经过呼吸道处理后进入肺内的空气仍可能有一些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可见,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那么,当沙尘暴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遇到剧毒气体环境时,我们又应该怎么办?
【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如:戴口罩、佩戴防毒面具、大面积植树造林等。
【教师】让学生吃一块馒头,相互观察并体会一下会厌软骨与吞咽和呼吸的关系。
【学生】吃馒头,相互观察并体会一下会厌软骨与吞咽和呼吸的关系。
【教师】呼吸时,喉口开放,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会厌软骨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因此吃饭时大声说笑,就会使会厌软骨来不及盖住喉口,食物进入气管引起咳嗽。
【教师】展示“声带拉紧和松开”图,请学生们讨论声音的发出。
【教师】讲述:声音是由喉部之声带发出的,呼吸时两条声带是分开的,当两条声带拉紧,中间的空隙缩小时,从肺部呼出的气流振动了声带,就发出了声音。青春期为了保护声带,应避免大声喊叫,避免长时间大声说话,不吸烟、不喝酒。
三、课堂反馈
建议使用:【同步测试】第2节 人体的呼吸 第1课时.docx。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第2节 人体的呼吸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肺的组成结构及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通过亲身体验和演示实验掌握胸廓容积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肺的组成结构及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
肺的组成结构及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肺结构模型,注射器,呼吸运动模型。
学生:做好预习,完成课外实践活动:【活动设计】呼吸运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PPT出示气体成分数据表格,分析呼出的气体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在大气中的含量(%) 78 21 0.03 0.07 0.9
在呼出的气体中的含量(%) 78 16 4 1.1 0.9
提问:含量增加的气体成分是哪里来的?含量减少的气体成分到哪里去了?这些气体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
【学生】看表格回答问题。
【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进入新课的学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二、讲授新课——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教师】多媒体展示肺的位置结构图。讲述:要完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自然离不开肺这个器官。它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你知道人的肺一分钟大约呼吸多少次吗?大家不妨2人一组测一下一分钟内的呼吸次数。
【学生】2人一组测出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并做好记录。测试完汇报自己的呼吸次数是多少。
【教师】巡视学生的测试情况,及时释疑。
【学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呼吸次数是多少,得出结论: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
【教师】人体的呼吸现象我们已司空见惯,那么这一呼一吸过程的完成还与哪些结构有关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师】图片展示:胸廓的结构。进行讲解,与学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胸廓由胸椎、肋骨和胸骨间关节、软骨连结组成。
【教师】我们可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地吸气,体会一下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建议使用资源:【教学实验】模拟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师】讲述:深吸气,肋骨会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可见,胸廓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结果。你知道胸廓的变化还与什么结构有关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师】展示图片:膈肌的位置和特点。
提出思考问题:
1.膈肌的位置在什么部位?
2.膈肌的组成结构特点是怎样的?
想一想:吸气和呼气时,膈肌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1.膈位于胸腔的底部。
2.膈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将胸腔和腹腔分隔开。
3.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呼气时正好相反。
(建议使用资源:【知识解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学生】观看知识解析视频。
【教师】我们已经了解了呼吸运动时膈肌的变化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来动动手,体验一下吧。大家可将自己课下做的呼吸运动模型拿出来展示一下了。
(建议使用资源:【活动设计】呼吸运动模型。)
【学生】拿出自己的模型,进行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模型,与学生一起进行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提出思考问题:
1.模型各部分代表肺的什么结构?
2.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3.如果气球破损漏气,或者罩口密封不严,结果会怎样?
【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回答问题。
【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点评,作出小结:
1.气球代表肺;橡皮膜代表膈肌;玻璃罩代表胸廓。
2.手向上推橡皮膜时气球回缩,放松橡皮膜时,气球胀大。
3.气球破损,或者罩口密封不严,上述变化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教师】想一想在整个演示过程中,气体是怎样流动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师】很多同学平时都有去医院打针的经历吧?相信也都见过注射器。老师这里也有一个这样的装置,请一个同学上来操作一下,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其他同学想一想:在完成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的同时,这些气体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师】得出结论:肺扩张时,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肺收缩时,肺内气体压力相应增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
肋间肌 肋骨胸骨 膈肌 膈肌顶部 肺内气压 结果
吸气 收缩 向上向外运动 收缩 下降 减小 外界气体进入肺内
呼气 舒张 向下向内运动 舒张 上升 增大 肺内气体呼出体外
【教师】根据前面学习的内容,我们一起来汇总一下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共同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三、课堂反馈
建议使用:【同步测试】第2节 人体的呼吸 第2课时.docx。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第2节 人体的呼吸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肺泡的结构及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通过技能训练学会测量肺活量及计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肺泡的结构及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难点】
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香水,实验用的圆气球,软尺。
学生:做好预习,完成课外实践活动:【活动设计】实习小医生——测量肺活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PPT出示气体成分数据表格: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在大气中的含量(%) 78 21 0.03 0.07 0.9
在呼出的气体中的含量(%) 78 16 4 1.1 0.9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知道了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有明显的不同: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呢?要明白这个内容,我们先来了解有关肺泡的结构特点。
二、讲授新课——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师】图片展示肺泡的结构,提出问题: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结合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与学生一起总结肺泡的结构特点:
1.肺泡数量很多;
2.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3.肺泡壁是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组成。
这些结构特点都是与肺泡与血液气体交换相适应的。要完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除了具备一定的结构特点,还要应用到气体交换的原理:一种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气体的扩散现象。
【教师】在教室内喷洒茉莉花香味的香水,同时提出问题:哪位同学知道老师喷洒的香水是什么味的
【学生】积极回答。
【教师】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也是应用这个原理完成的。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下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是如何完成的。
(建议使用资源:【知识解析】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教师】展示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图片。讲述: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提出思考问题:
1.吸入肺的氧气穿过几层细胞进入血液?
2.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哪些结构才能进入肺泡?
【学生】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分别给出答案。
【教师】进行针对性点评,给出问题答案:1.两层;2.毛细血管壁、肺泡壁。
【教师】提问:在气体交换的同时,伴随着血液颜色会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教师】针对性点评,讲述:伴随着气体交换的同时,血液中的成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使得肺泡周围毛细血管内血液的颜色会由暗红色变成鲜红色。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随着血液循环输送给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那么氧气最终在细胞的什么部位被利用了?
【学生】认真讨论,由学生代表来叙述本环节的知识内容,并回答思考问题。
【教师】给出答案:线粒体。
[提问]:1.描述呼吸的全过程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的运输 组织内气体交换
这四个过程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异常,都会造成呼吸障碍,而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甚至危及生命。
[提问]:2.如何进行肺活量的测量和计算
肺活量:人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一般用专门的肺活量测试仪来测量。但今天我们需要借助其他手段来进行大致的测量。
选取材料:圆气球、软尺
计算公式:圆气球的体积=1/6×C3/3.142。周长以厘米为单位,算出来的体积单位毫升也就是自己的肺活量。
(建议使用资源:【教学实验】测量肺活量或【活动设计】实习小医生——测量肺活量。)
三、课堂反馈
建议使用:【同步测试】第2节 人体的呼吸 第3课时.docx。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