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和观察的意义,熟悉科学实验室常用的仪器;
2.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
3.说出观察和实验常用的器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
尝试观察和学做实验,掌握简单实验的基本操作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树叶的颜色有哪些?青蛙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刚出壳的小鸡有绒毛吗?那麻雀呢?天空中看到的月亮一直都是圆的吗?树上的果实在什么时候成熟?
【学生】学习课本内容,观察图片,小组内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好多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会很快说出答案,那大家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知识,了解课外补充内容,小组内讨论探究,全班交流。
讲授新课
(一)尝试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要求其结合图片和实际生活,思考问题:什么是观察和实验?生活中我们运用它们了么?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它们可以帮助科学家来获取事实和证据,也是学习生物的重要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同时提醒学生略读课本方框内的课外补充知识,思考问题:科学观察和日常观察的不同?
教师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总结:观察分为科学观察和日常观察,相同的是都有一定步骤、都要借助仪器,不同的是前者更为严格,并需要记录。
(二)学做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并要求其仔细观察教材图片——中学生物学实验常用器材,思考问题:科学实验常用的器材有哪些?实验的步骤有哪些?
教师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实验时常用的器材有试管、培养皿等;科学实验的作用就是给研究者提供数据和现象等资料,包括确定实验目的等五个部分。
三、课堂反馈
建议使用:【同步测试】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1课时.docx。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准备
教师:
准备显微镜,逐个检查(准备两个不同倍数的目镜);
四种标本(写有“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挂历透明纸;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
课前每班培训两名“小先生”,以便课上帮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
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蕴藏着无限的奥秘,这些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要进行科学探索就离不开一些器具。
讲授新课
(一)学习使用显微镜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桌上的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等。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指导学生取镜和安放。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1. 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教师】引言: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指导学生学会通过看书来认识显微镜。
2. 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归纳: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建议使用资源:【教学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
趣味观察
1. 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e”字的玻片;
②印有“上”字的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给予鼓励性评价。
先请学生补充,后教师补充。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引导学生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2. 引导学生换目镜后再观察:
问: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归纳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思考并回答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学生畅所欲言。
小结
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到实验室练习使用显微镜。
三、课堂反馈
建议使用:【同步测试】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2课时.docx。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学习科学家进行探究的过程;
2.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及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
对某种实验自己进行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鱼儿为什么离不开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生活中有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我们又该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探究的?
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研究生命科学常用的方法。
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实验(如探究肉汤是否变质),你知道怎样操作吗?科学探究需要哪些步骤?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以设计“探究肉汤是否变质”为例,组织学生首先自行设计探究方案。
介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探索夏天食物为什么容易变质的著名实验。
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在对微生物的研究中曾做了如下实验:巴斯德把新鲜肉汤装入乙瓶中,肉汤很快变馊了。他把甲瓶的瓶颈烧软,并拉成鹅颈样弯曲细长的形状,然后再把新鲜、清澈的肉汤分别装入甲、乙两个玻璃瓶中,两瓶的瓶口均敞开。随后,他再次煮沸瓶内的肉汤。观察发现,乙瓶内的肉汤不久又腐败变质了,而甲瓶内尽管肉汤通过弯曲细长的瓶颈与外界相通,但瓶内的肉汤仍然新鲜如初。后来,他又反复做了几次类似的实验,都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
思考:
① 材料中所述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② 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③ 实验中设计的对照实验是什么?
④ 装入甲、乙两瓶的肉汤再次煮沸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后得出结论:
①肉汤变馊;②肉汤中的细菌从哪里来;③把甲瓶拉成鹅颈样弯曲细长的形状,乙瓶口敞开;④杀死肉汤中的细菌,排除细菌来源于食物的可能性。
多媒体展示动画: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家探究肉汤变质的过程包括了哪几个步骤?
提出问题:细菌从哪里来?
作出假设:肉汤会自动生出细菌,或是细菌从空气中跑到肉汤里;
制订计划:设置实验;
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细菌从从空气中进入到肉汤中。
2.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1)提出问题
水温发生变化,金鱼呼吸的次数是否会受到影响?
(2)作出假设
金鱼生活在水中,他们呼吸的次数可能会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3)制定计划
全班同学分成8~10个实验小组,每组4~5人,推选一个组长,组内成员讨论并制定实验方案。(1)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观察金鱼在常温下的呼吸,记下金鱼鳃盖每分钟开闭的次数。(2)改变水温,一半学生降低10℃,一半同学升高10℃,待金鱼安静后再记录鳃盖每分钟开闭的次数。
(4)实施计划
根据上述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重复几次。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里。
(5)得出结论
看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是否一致。
(6)讨论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
(本实验课井然有序,学生的实验能力有所提高。提醒学生实验中要细心,要尽量不惊扰金鱼,实验结束后要把金鱼饲养起来。)
课堂总结:
科学探究过程基本要求:
1.提出问题: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并表达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2.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并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3.制订计划: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计划必需合理、严密、可行。
4.实施计划:按计划进行研究,并收集所得数据、实验现象等资料。
5.得出结论:分析所得数据、现象等实验资料,经缜密的推理,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6.表达交流:撰写探究报告,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三、课堂反馈
建议使用:【同步测试】第2节 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3课时.docx。
四、课堂小结
【教师】课堂小结,多媒体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