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时空构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备考导航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学习目标 1.通过中国新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分布图,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中原核心方向发展的特点,形成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 2.了解父系氏族社会是私有制出现、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了解我国境内大批有代表性的石器时代文明皆已迈入父系氏族社会等史实,认识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同时感受我国境内典型文明遗址的文明发展高度,形成对祖国的深切自豪和深情大爱。 3.通过阅读青铜器何尊铭文等史料,认识中国早期国家特征,并锻炼恰当运用史料论述所探究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早期国家的起源及其特征。
2.难点:私有制、阶级与国家产生的关系。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200万年—1万年
(1)概念: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文化遗存: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距今约3万年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已学会人工取火
2.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公元前2070年
(1)概念: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社会特征: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分布特点:文化遗存1万多处,且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统一性、本土性
(4)文化遗存
距今时间 代表 特征
约7000至5000年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粟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 水稻,养蚕缫丝
约5000年 龙山文化(黄河流域) 黑陶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精美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3.原始社会组织
(1)原始社会组织: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 说明生产力水平提高,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从部落到国家
1.三皇五帝
(1)三皇时代:时代较早,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代:黄帝联合炎帝,形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尧、舜实行“禅让”,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2.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属于实物材料,价值很高,但孤证不立
(2)灭亡:夏桀暴虐无道,约公元前1600年,被汤打败,夏朝灭亡。
商和西周
1.商朝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
(2)实证: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商人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证实了史书中有关商朝的历史记载。 第一手材料、实物材料
(3)国家机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国家管理实行
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4)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经过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政治统治
①制度: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②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3)西周灭亡
①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古族名,戎人的一支,即畎戎
③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3.商周时期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
(1)农业: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是商周的基本土地制度,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2)手工业: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及军事,代表是后母戊鼎
发掘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2“思考点”:你能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吗?
提示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国早期人类遗址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分布广泛,具有多元化特征。
2.阅读教材P5“学思之窗”: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提示 《史记·夏本纪》认为:伯益主动让位于启;《战国策·燕策一》说:启在与伯益的武力争夺中获胜而即位。这两种说法反映了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到家天下的世袭制转变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史料关于启和益的冲突也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3.阅读教材P6“思考点”:商朝为什么推行内外服制?
提示 商朝是中国早期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组织中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没有能力对王畿之外的广大地区实行直接控制。内外服制是当时能够达到有效统治的最佳方式。
拓展教材·读一读
1.阅读“元谋人门齿化石”(见教材P2)
信息解读:元谋人门齿化石发现于1965年5月,系一左、一右两颗中门齿。门齿粗硕,齿冠部分尤为明显。唇面较平坦,舌面具有发达的铲型舌窝。研究人员根据元谋人牙齿的性质,确定其为直立人种的一个新亚种,命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直立人,俗称元谋人。
2.阅读“殷墟出土刻有文字的龟甲”(见教材P6)
信息解读:殷墟是殷商王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西北郊洹河两岸,发现于20世纪初。殷墟出土甲骨文15万余片,是研究商朝文明和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资料。
3.阅读“何尊”(见教材P6)
信息解读:尊是古代的盛酒器。这件青铜尊的铸造者是西周早期的贵族何,故名何尊。它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记载了周成王依照其父遗愿,在洛邑营建成周的事迹,以及周成王对何的勉励与告诫。
易错排查·试一试
1.仰韶文化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彩绘陶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
2.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3.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
4.旧石器时代是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是父系氏族社会。(×)
5.生产力的发展是从部落到国家演进的根本动力。(√)
6.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都是邦国文明的代表。(√)
7.“封邦建国”亦称“封建”,其与“封建社会”同义。(×)
8.井田制实质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主题一 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起源
【命题探究】
角度1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史料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解读 我国是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最多的国家,分布广泛,具有多元一体特征。这些遗址遗存主要分布在江、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
思考 在图中处填充主要文化遗存名称。结合图中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概括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
提示 文化遗存:①红山文化;②龙山文化;③大汶口文化;④河姆渡文化;⑤仰韶文化。
特征: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
角度2 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
史料 上古之世①,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②,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luǒ)蜯(bànɡ)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③。
——《韩非子·五蠹》
读史
① 指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统称为“上古时期”。或称为“上古时代”、“远古时代”、“三皇五帝时代”
② 说明远古居民生活条件恶劣
③ 传说为人工取火发明者,上古氏族首领
思考 (1)史料反映当时人类处于怎样的生活状态?
提示 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为了生存而不断征服自然。
(2)结合所学,你认为“三皇五帝”的传说有何历史价值及意义?
提示 古史传说是重要的历史考证参考资料。透过这些传说可窥见中国从部落向国家转变的大致情况。
“三皇五帝”的传说反映了远古时期各氏族部落相互融合、相互认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客观趋势。
【素养提升】
1.历史解释——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2)多元一体:考古学者在云南、北京、山西、陕西、辽宁、山东等地发现了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呈现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之势,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诞生、融合的核心区域。
(3)兼容并蓄:中华文明的发展在不同区域是不平衡的。不仅各史前文化区之间彼此吸收各自长处,交流日益深入,而且中华文明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因素,造就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和长久生命力。
2.家国情怀——古代中华文明的历史地位
(1)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也是人类文明早期发源地之一,在世界早期文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2)中国既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在世界文明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题二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命题探究】
角度1 私有制与阶级的出现
史料 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葬具(棺椁),又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透雕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它们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该现象)在曲阜西夏侯、胶县三里河、乐都柳湾、余杭反山墓地均有较为明显的反映。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解读 史料是有关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情况的记述,通过了解当时不同墓主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私有制、阶级、贫富分化等现象已经产生。
思考 根据史料,该文化遗址的墓葬差异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提示 说明:大汶口文化时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私有制已经产生。地位: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角度2 二里头遗址与夏王朝的关联
史料 1959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发现了二里头遗址(文献记载夏王朝的中心区域)。考古发掘收获颇丰,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殿、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建筑群(都邑与建筑上的王权表征)、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华夏青铜文明之肇始)①……但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夏王朝是否存在一直争议不断。
读史
① 说明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内外学者为何对夏王朝是否存在而争议不断?
提示 夏代缺乏当朝的文字记载;有关夏朝的文献记载多是西周以后甚至春秋时期史学家的追记补述,属第二手史料,不是直接证据。
二里头文化遗址和遗物尽管丰富,但二里头文化遗址中没有找到能和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属于夏朝的直接的考古资料和文字证据。
【素养提升】
1.唯物史观——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1)私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出现一定的剩余,一些氏族部落首领和少数酋长利用担任公职的方便条件,把一些集体的财产据为己有,私人占有财产的现象出现,贫富分化出现。
(2)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
(3)随着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加剧,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出现,国家开始形成。
2.历史解释——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的价值
(1)考古材料:不仅包括出土的甲骨和青铜器,还包括史前文化遗址及其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它们都是所处时代的物质遗存。甲骨文、青铜铭文更是以文字形式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对了解所处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2)传世文献:反映上古历史的传世文献,能使人了解上古历史的风貌,但是传世文献大都出于后人追述和概括,史料价值不免要打折扣,要与考古材料相互印证。主题三 早期国家的特征
【命题探究】
角度1 血缘至上
史料 由夏到商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并辅之以兄终弟及……商代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宗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夏商王位的传承和统治特点。
思考 据史料,分析商代的王位传承有何特点?
提示 王位传承遵循世袭制,并未出现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
角度2 神化王权
史料 周人逐渐把商人的至上神,转换为天,即把茫茫太空神化和抽象化,而周王自称为天子,各邦的君主都可以说是至高神的儿子,周王是各邦诸侯的领袖,是大宗,是天的元子,也就是嫡长子,所以是天子。天子可以直接向天祈祷,可以祭天,而不必再通过自己的祖先,这就摆脱了鬼对人的控制,抬高了人的地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解读 史料主要论述了商周时期的天人关系,“人”的作用逐步突出。
思考 与商朝的政治相比,周朝有什么新发展?二者在政治上有什么共同特征?
提示 新发展:摆脱了“鬼对人的控制”,周王成为天下的大宗,抬高了周王即周天子的地位。
共同特征: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
角度3 等级森严
史料 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周王在畿内,诸侯在国内,各把大部分的土地,分给许多小封君。每一小封君是其封区内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世袭主人,人民对他纳租税,服力役和兵役,听凭他生杀予夺,不过他每年对诸侯或王室有纳贡的义务。
——张荫麟《中国史纲》
解读 史料主要描述了分封制的层次结构,解读时需要提炼核心信息: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周王在畿内,诸侯在国内,各把大部分的土地,分给许多小封君。
思考 据史料,分析西周分封制在社会层级上的特点及其积极意义。
提示 特点:层层分封,通过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
意义: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素养提升】
历史解释——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
(1)血缘至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导致很难逾越。
(3)贵族政治:各级贵族按血缘获取官职,在各自的封地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最高执政集团还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王权神化: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王权借助神权巩固自己的统治。
1.(2021·辽宁沈阳高一期中)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且已经学会用火,故选B项。
2.(2021·山东菏泽高一期末)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反映了文明的一致性,故选B项;根据所学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于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礼乐制度出现于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排除D项。
3.(2021·浙江温州新力量联盟高一期中)2015年11月考古人员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寻找大型建筑遗迹时,意外发现9座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随葬。这说明石家河遗址( )
A.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
答案 D
解析 发现的9座瓮棺葬中5座有玉器随葬,说明当时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故选D项;石家河遗址只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旧石器时代还未出现贫富分化,排除B项;公元前221年建立的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国家,排除C项。
4.(2021·山东枣庄高一期中)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禹建都阳城 B.盘庚迁都安阳
C.发生“国人暴动” D.平王迁都洛邑
答案 B
解析 “殷朝废墟”呈现的是商朝历史,殷即今河南安阳,盘庚迁都安阳是商朝中后期的一次历史事件,故选B项。
5.(2021·江苏徐州高一质检)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被称为“青铜时代”,其主要原因是( )
A.这一时期使用大量青铜器
B.商朝时出土了大量青铜铭文
C.青铜铸造是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D.大型青铜器的种类主要是兵器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夏商周三代之所以被称为“青铜时代”,是因为青铜铸造是当时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青铜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故选C项。
6.(2020·北京市延庆区高一期中)考古文化遗存是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纠结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请列举在现今中国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至少四处),并总结这些遗迹的分布特点及其体现出的中华文明早期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 文化遗存: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
分布特点:“满天星斗”或分布广泛。
发展趋势:多元一体,或逐渐发展出阶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