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
一、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疟( )子 ②寒jìn( ) ③蹿了一蹿( )
④zè( )歪 ⑤飒( )飒 ⑥阴惨( )
2.多音字、形似字注音组词。
3.根据语境解词并模仿造句。
①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月明风清:
造句:
②她像央告那老头子……
央告:
造句:
③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转弯抹角:
造句:
④……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
张皇失措:
造句:
4.填空。
《芦花荡》的作者是 ,选自《 》,本文是他的“ ”,他的另一篇小说是《荷花淀》,写作年代是 。
5.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哪三要素?
二、阅读
(一)
①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②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去。我们的队伍还没有退却的意思。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③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
④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⑤老头子每天每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⑥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⑦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
⑧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6.第①段中“呆望”一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此段属于 描写,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7.第②段“……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小船又飘回来……”体现船行的什么特点?那我们猜想的是怎样的撑船人?
8.文中对主人公“老头子”的外貌描写顺序是 ,主要抓住哪个特点来刻画的?
9.“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10.“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中加点词能否去掉;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
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1.文中画“ ”线的句子反映了“老头子”怎样的心理活动?
12.文中画“ ”线的句子表现“老头子”怎样的性格特征?
13.“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一句中,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体现人物怎样的心情?
14.找出景物描写的一句,体会作用?
(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了。大家争着买:
“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就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
(《荷花淀》)
15.品味“月夜编席”的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主旨的作用。
16.文中画“ ”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7.揣摩画“ ”线的语段,说说此段写法的妙处。
18.本语段主要叙述什么事?请试着概括出来。
(四)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队长,党的负责人。今天到区上开会来着。女人抬头笑着问:
“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他们几个哩?”
“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水生小声说: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边吮了一下。水生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如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水生说:
“我是村里的游击队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年轻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千斤的担子你先担着吧,等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的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泪答应了他。
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荷花淀》)
19.女人的手指为什么震动了一下,请你揣摩一下她当时的心理?
20.“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21.揣摩“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句话揭示了水生女人怎样的精神世界?
22.结合选文评价水生媳妇在送水生参军问题上的表现。
三、写作
23.模仿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写家乡的景物。要求:①300字左右;②景中要有情。
参考答案:
一、1.①yào ②噤 ③cuān ④仄 ⑤sà ⑥cǎn
2.①dī提防 tí提高 ②zǎi记载 zài载重 ③hē喝水 hè喝彩 ④shāo树梢 稍微 ⑤liánɡ房梁 高粱 ⑥gǎo撑篙 hāo蒿草
3.①指月色皎洁,清风宜人。 ②央求,恳求。 ③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④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造句略)
4.孙犁 孙犁文集 白洋淀纪事之二 抗日战争时期
5.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二、(一)6.“星星……”、“水鸟……”“苇子……” 景物 烘托“阴森黑暗”的环境气氛,“苇子”狠狠向上钻又表现白洋淀人民的威武不屈,为下文表现苇塘人民从容而又自信地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创造典型的环境气氛。
7.轻盈、轻快的特点。有着娴熟的水上经验。
8.由远到近由粗到细 抓住精明强干,特别有精神、敏锐、机智,英勇果敢的特点。
9.你把任务交给我,我就凭借自己水上的本领,保证万无一失,完成任务。 自信,自尊。
10.不能去掉。这一词为下文发生的事情作铺垫。
(二)11.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12.有柔情、有仇恨,敢于负责,自尊。
13.“砸着鬼子们的脑袋” “敲打顽固的老玉米” 体现复仇的快感,独特的方式打击敌人的智慧。
14.“在那里,……正在迎风飘撒”优美的景物描写为文章增添诗情画意。
(三)15.例如:“月光映照”、“院子凉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 极力渲染了家乡的美丽和人们的幸福生活,日寇的入侵,打破生活的平静,激起“女人”的仇恨。
16.景物描写、动作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使我们看到一位勤劳、善良、热爱生活的妇女形象。
17.诗化的语言优美的比喻展现了一幅富有舞蹈美和色彩美的动人画卷。辛苦的劳动者与其作品变得极富诗意而美丽迷人,反映了女主角对劳动,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也由这对美丽家乡的热爱,更激发了人们对破坏这幸福生活的日寇的仇恨,为后面展开情节,作了铺垫。
18.描绘月夜优美的景色和女人月下编席,展现白洋淀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精神风貌。
(四)19.反映她的内心在瞬间的震动,细腻刻画她乍一听到水生报名参军,夫妻就要离别时内心的激荡,因这意外的一惊而失手,以致划破了手指的细小变化,反映了她对丈夫依依难舍的感情。
20.像表扬,又带怨艾,表现对丈夫做出这一决定的理解与宽容,显示其率真、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感情含蓄。
21.“你走,我不拦你”说明大敌当前,她深明大义,支持丈夫参军。“家里怎么办?”是希望丈夫在出发前能够考虑一下的问题。这是一种含有深情的“启发”却并不要求他来解决。
22.在这一问题上,水生媳妇感情上是有矛盾的,她深深地依恋着自己的丈夫,关心他的安危,但在民族利益与家庭利益产生矛盾时,毅然承担起家庭重担,支持丈夫安心去打仗。表现在党的领导教育下,根据地劳动妇女思想意识的觉醒。
三、23.描写清淡的自然景物,多用比喻,语言要优美,表现家乡的朴素自然美。
2 .芦花荡
八年级 班 姓名:
[?学习目标?]
1. 概括小说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2.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3.认识英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自主预读?]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①疟疾( ) ②寒噤( ) ③黄梢( ) ④趴在( ) ⑤蹿 ( ) ⑥仄歪( ) ⑦飒飒( ) ⑧泅着( ) ⑨ 提( )防 ⑩舀( )水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人们的眼再尖厉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 ) ②老头子的身体往上窜了一窜,随着,那小船很厉害地仄歪了一下。( ) ③老头子站起来,拾起篙,撑了一下。那小船转弯末角钻入了苇塘的深处。( ) ④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错,船却走不动。 ( ) 3.结合语言环境,试试解释下列词语。 ①……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编算: ②……带着哭声向老头子喊:“她挂花了”。 挂花: 4.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5..以尽量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这段文字所叙述的主要事实。(不超过26个字)
哈尔滨一位老人历时九个月,行程数千里,骑着三轮车来到天津。他的三轮车上挂满了写着日军罪行的条幅。他的外公和外叔公都是抗日地下工作者,均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当年日军对中国的侵略给他留下了痛苦的回忆,最近日本教科书篡改历史的事件更激起了他的义愤,于是他踏上了声讨日军罪行之路。
[?文本研讨?]
活动一 自由诵读 感受人物美
要求:反复读课文,感知人物、体会写法。
思考:
6.老头子具有怎样的性格?是从文章的中的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7.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描写刻画老头子这一人物的?试分析说明。
活动二 小组合作 探究景物美
要求:细读课文,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用心体味。
思考:
8.《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活动三 联系历史,展示心灵美
要求:根据自己所积累的历史知识,结合对本课的理解,说一说你的心里话。
9.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2周年的日子里,“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成了青少年的共识。假如一位抗日老战士来到你的身边,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假如一们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来到你身边,你又将对他说些什么?请围绕“记住历史,珍惜和平”这一主题,根据不同的对象,写下你想说的话。 ①我将对抗日老战士说:
。 ②我将对来华谢罪的侵华日军老兵说:
10.我的疑难
[●书声琅琅●]
◎美文赏读
11.阅读《气候的威力》一文后,思考问题,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做些圈点批注。
午后的故事
一声尖啸刺耳的叫骂声在大街上响起,像平空炸起一颗响雷,撕破了大街的宁静。当时是午后,阳光明亮亮的,没有多少事要去做的人们三五成堆聚在大街两旁侃大山下闲棋,街道上有流水一样的行人。听到这一声叫骂,人们不约而同地伸长脖子睁圆眼睛朝叫骂的地方望去。
只见一个壮汉手持一把锋利的菜刀在大街上狂奔,他满脸杀气,一边狂奔一边叫骂。
壮汉手中的菜刀在明亮亮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像一道火绳烧灼着人们的眼帘。大街的行人纷纷停下来,像被谁无声指挥着似的一同往街道两旁挤靠。街道两旁的男男女女也都站起来,紧张地往更里面的地方挤靠。一时间街道两旁形成两堵人墙,人们都屏住呼吸茫然地看着大街上那个狂奔的壮汉。
壮汉还在叫骂,狂奔。大街上空荡荡的,仿佛静止的流水。在午后,整个大街上只有一个壮汉在狂奔,在叫骂。
“站住!放下你的刀!”
突然,又一声炸雷在大街上炸响,震得两旁的人墙悸动一下,人墙上的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循声望去。
一个老人站立在大街中央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迎面拦住狂奔叫骂的壮汉。
壮汉仿佛没有听见老人的喊声,仍然挥舞着菜刀往前狂奔,他手中的菜刀闪着亮光犹如一条吐着毒芯的长蛇。
“站住!放下你的刀。”
老人又大吼一声,声若洪钟。
壮汉这次听到了,他一愣怔停下来,狐疑地瞅一眼老人。
老人像挺立的一棵松拦住他的去路。但很快壮汉又凶相毕露,狂嚣起来,他疯狂地挥舞着手中的菜刀,像空中无数条毒蛇在吐芯。
“让开!我要杀林三,不关你的事。”
老人岿然不动,威严地吼道:“放下你的刀!”
壮汉声嘶力竭地叫道:“你让开!不让开我先杀了你再去杀林三。”
老人说:“放下你的刀!我不会让你走过去,除非我倒下。你听着,要是死我已经死过三次了。小鬼子的子弹从我前胸穿过后背钻出,我没有死;红卫兵把我踹下高台,昏迷了三天我没有死;歹徒的刀从我前胸刺进去,鲜血淌了一地我还是没有死。这三次我都没有死,难道还怕再有一次吗?”
壮汉无望地说:“不,你让开。”
老人说:“放下你的刀!我是一个失去儿子的父亲,我不能再让一个父亲失去儿子。”
听着老人这句悲凉的话语,街道两旁的人墙又一阵悸动,像一阵寒风贴着人墙刮过,人们的心都不住地颤抖着。人们都清楚地记得也是这样一个午后,也是男男女女三五成堆聚在大街两旁侃大山下闲棋,街道上行人如流水,三个歹徒在殴打一个年轻人,年轻人就是老人的儿子。当时没有谁出来阻拦,大街上仿佛空无一人,老人的儿子被打倒在地,肠子流出了一堆,一个鲜活的生命在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下,在众目睽睽之下枯萎了。
“放下你的刀!”老人又高声吼道。
壮汉无力地哀号一声:“不——”可是他拿菜刀的手抽搐起来,剧烈地抖动起来,“哐啷”一声,菜刀落在地上,像一条僵死的蛇。
壮汉捧着脸蹲下来,忽然放声痛哭。
老人依然站立着,午后的阳光明亮亮地照在老人身上,老人像巍然挺立的一棵松。
①.小说的题目是“午后的故事”,文中多次写到午后明亮亮的阳光,作用是什么?
②.作品是如何从正面、侧面表现老人的崇高品格的?
◎ 考场佳作
为了龙之腾飞
山西省2008年中考满分作文
回望历史,我看到了萧条荒芜,看到了战火连绵,更看到了奋发崛起,看到了祥和与安乐。
昨 天
迎着晨雾,男人出去打柴,挑水,女人在厨房忙做一团,燃烧的柴火呛得她流下了泪,也风干了她的美丽妖娆。女人一声召唤,男人和瘦弱的孩子们回来吃饭了。饭桌上,依然是咸菜馒头和水米比例严重失调的小米汤。饭后,孩子们在草垛上玩捉迷藏,男人和女人扛起锄头,进田干活去了。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们有大禹治水的执着,愚公移山的不懈;有屈原的忧国忧民,岳飞的精忠报国;有范仲淹的“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今 天
旭日东升,小洋楼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饭桌上,香喷喷的油条,黄灿灿的煎鸡蛋,香浓浓的豆浆。健壮的小伙子们在急匆匆地吃饭,他们还要赶着上班呢。
乡村文化站里,农民们正在聆听专家讲解科学种植果蔬的方法要领,一座座无土栽培基地矗立在大地中。在电脑中心,农民根据专家的讲解,搞起了网上销售,看着一张张订单,农民们笑得合不拢嘴。
中国,毫不张扬,却胸怀大志。我们不会因为“神五”“神六”而停止前进的脚步,一定会让全世界为这一条巨龙所折服。
明 天
男人和女人在整理行装。明天,他们一家人要坐飞机去北京,他们要去参观壮观的鸟巢,他们要一睹奥运健儿的风采,为运动员们加油。
听!雄鸡在报晓。
和平鸽衔着橄榄枝飞过龙的故乡。
山更绿了,水更清了,花更美了。
天际回荡着悠长的余音——
和平属于中国
繁荣属于我们
中国龙,腾飞于无际的宇宙!
◎名句诵读●爱国篇
①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列宁
②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
④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法)拿破仑
⑤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华罗庚
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⑧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方法归结●]
查一查: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反思评价●]
2 .芦花荡
1.①Nuè ②jìn ③shāo ④pā ⑤cuān ⑥ zè ⑦sà ⑧qiú ⑨dī ⑩yǎo
2.①厉——利②窜——蹿③末——抹④错——措
3.①盘算②受伤
4.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5. 哈尔滨一位老人骑三轮车声讨日军罪行,到达天津。(或:“一位老人骑三轮车声讨日军罪行,从哈尔滨到天津。”“哈尔滨一位老人声讨日军罪行,骑三轮车到达天津。”)
6.①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②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③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④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7.①从正面描写刻画: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②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③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8.示例: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9.①老爷爷,感谢你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做出了牺牲,祝您健康长寿,生活幸福。
②爷爷,你的勇气值得敬佩,想信您的这一举动会给贵国一些仍怀军国思想的人以最好的教育。(语气要委婉,对长辈要尊敬)
11.①.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暗示有人在光天化日下行凶;暗示竟无人制止阳光下的罪恶;映衬老人见义勇为的高大形象。②.正面描写:通过语言、行动描写表现老人的嫉恶如仇、大义凛然。侧面描写:写周围人的胆小怕事,衬托老人的见义勇为;描写壮汉的穷凶极恶,反衬老人的英勇无畏。
查一查: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叙事性文学作品经常要借助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展开情节和深化主题,一般说来,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六种作用。 一、 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的内容做铺垫。 二、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 三、衬托托人物心理。。四、象征和暗示。 五、交代人物活动的场所。。 六、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课件31张PPT。芦花荡芦花荡 孙犁芦花荡 孙犁 第一课时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背景简介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1、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象;
2、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3、对环境作具体的描写。文体特点?小说三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掌握生字词 疟疾 寒噤 黄梢
(nuè) (jìn) (shāo)
趴在 蹿 仄歪
(pā)(cuān)(zè)
飒飒 泅着
(sà) (qiú)词语积累诗情画意:自如:穿梭:胆寒:提防:尖利:能耐:悠闲:富有诗和画的意境。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害怕。小心防备。尖锐锐利。技能,本领。闲适自得。阴森:阴沉,害怕。词语积累央告:阴惨:水淋淋:转弯抹角:歇凉:吆喝:遮掩:现眼:央求。阴沉暗淡。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乘凉。大声喊叫。遮蔽,遮盖。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整体感知内容◎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概括。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3、按要求复述课文。
①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②声音要求洪亮,仪表大方,用普通话流利表述。整体感知内容◎ 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概括。
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60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自己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整体感知内容◎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本文的主人公是老头子。
◎按要求复述课文。
①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②声音要求洪亮,仪表大方,用普通话流利表述。精读课文,把握情节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8):序曲,介绍老英雄的工作环境,任务和性格。
◎第二部分(9-19):开端,写老英雄载了两个女孩子回芦花荡。
◎第三部分(20-54):发展,写老英雄船上的大女孩“挂花”了。
◎第四部分(55-62):高潮,写小女孩眼看这场英雄行为的发生和经过。精读课文,把握人物◎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请举例说明。
本文的主人公是老头子。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时采用了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精读课文,把握人物 ①外貌(肖像)描写。
如P11 “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这个外貌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老当益壮,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贡献卓著的英勇的老交通员形象。精读课文,把握人物 ②语言描写。
如P11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表现他为民族抗战甘愿竭尽全力,充满自信。
如P16“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表现他爱憎分明,对人民充满爱,对日寇充满仇恨。精读课文,把握人物 ③心理描写。
如P15-16,在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部队途中,他以为万无一失小女孩洗脸,这次女孩受了伤,流了血,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
表现他强烈的自尊心,对自己要求严格。精读课文,把握人物 ④动作描写。
如P18,老头子举起竹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表现他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血债要用血来偿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芦花荡 孙犁 第二课时归纳小结◎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你觉得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
爱憎分明的感情——柔情侠骨
过于自信、自尊的个性——严于责己
智勇双全的杀敌行为——周密老到
从上述四种描写方法中找出相应的方法来说明其英雄性格。问题探讨◎1、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问题探讨◎2、小说中有一句话,特意点出了老头子的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问题探讨◎3、文中有一段精彩描写老头子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的心理,找出来体味一下,并将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示例: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他了,别看他年纪这么大,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可真神,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转。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一定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可真有两下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狠狠地 砸吧!砸得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 我一定要把这事儿告诉大菱……景物描写赏析小说除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其成功之外,环境描写也极有特色。战争虽然极为残酷,但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了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笔下之景充满了诗情画意。你能找出几处来,说说其含义和作用吗?景物描写赏析例1 第1段——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
“星星也像浸泡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
——思考:优美的自然环境令人赏心悦目,但敌人炮楼林立,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边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夜深时才能听到它们飞动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啊!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景物描写赏析例2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
——把女孩子们逐渐成长描述得极富生活情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里行军,“北斗”可指明方向;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景物描写赏析例3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英雄狠砸鬼子后一种轻松的、愉快的情绪的自然流露。鲜嫩的芦花,此时在老人眼里,自然显得格外的美丽。例4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使英雄与鬼子的周旋充满了诗情画意,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传达出战胜敌人的乐观情绪。景物描写赏析例5课文开篇描写芦花荡的环境,写道:“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这句话好在哪里?有什么含义?
——用拟人的修辞,将芦苇人格化,以此暗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依然顽强的生存。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样写使文章生动,语言更有表现力。 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环境描写的作用课堂总结 《芦花荡》写的虽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作者却写出了新的境界,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茅盾曾赞扬孙犁“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从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中,能充分看出孙犁艺术个性的别具一格。望同学们能在课外多看看他的作品,尤其是与本文同为姐妹篇的《荷花淀》。课堂总结 《芦花荡》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芦花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及环境特征,感受其传奇色彩。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习抗战英雄儿女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欣赏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
难点:揣摩文中人物及景物描写的句子,探究小说人物、环境描写与主题的关系。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
二、作者简介
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其创作风格的一部集子。
三、背影介绍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
四、关于小说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一、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二、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三、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五、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疟疾(nuè) 寒噤(jìn) 黄梢(shāo) 趴在(pā)
蹿(cuān) 仄歪(zè) 飒飒(sà) 泅着(qiú)
六、词语积累
诗情画意:富有诗和画的意境。
自如:活动或操作不受阻碍。
穿梭:像织布的梭子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胆寒:害怕。
阴森:阴沉,害怕。
提防:小心防备。
尖利:尖锐;锐利。
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央告:央求。
阴惨:阴沉暗淡。
水淋淋:形容物体上水往下滴的样子。
转弯抹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抱怨:心中不满,数说别人不对;埋怨。
歇凉:乘凉。
吆喝:大声喊叫。
遮掩:遮蔽,遮盖。
现眼:方言,出丑丢脸的意思。
打牙跌嘴: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的意思。
七、整体感知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概括。(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60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自己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本文的主人公是老头子。)
3、文章结构层次概括。
第一部分(1-8):序曲,介绍老英雄的工作环境,任务和性格。
第二部分(9-19):开端,写老英雄载了两个女孩子回芦花荡。
第三部分(20-54):发展,写老英雄船上的大女孩“挂花”了。
第四部分(55-62):高潮,写小女孩眼看这场英雄行为的发生和经过。
4、按要求复述课文。
①要求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②声音要求洪亮,仪表大方,用普通话流利表述。
八、精读课文,把握人物。
5、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刻画这个人物?请举例说明。
本文的主人公是老头子。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时采用了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
①外貌(肖像)描写。
如P11 “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个外貌描写刻画出了一个老当益壮,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贡献卓著的英勇的老交通员形象。)
②语言描写。
如P5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表现他为民族抗战甘愿竭尽全力,充满自信。)
如P16“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表现他爱憎分明,对人民充满爱,对日寇充满仇恨。)
③心理描写。
如P15-16,在送两个女孩到苇塘里部队途中,他以为万无一失小女孩洗脸,这次女孩受了伤,流了血,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表现他强烈的自尊心,对自己要求严格。)
④动作描写。
如P18,老头子举起竹篙“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表现他对侵略者充满仇恨,血债要用血来偿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
归纳小结: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你觉得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
爱憎分明的感情——柔情侠骨
过于自信、自尊的个性——严于责己
智勇双全的杀敌行为——周密老到
从上述四种描写方法中找出相应的方法来说明其英雄性格。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充分体会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感觉《芦花荡》像一块磁铁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身处磁场,我们似乎身不由己。今天,我们继续品读《芦花荡》,赏析小说的人物、景物。
九、问题探讨。
7、、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8、、小说中有一句话,特意点出了老头子的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9、文中有一段精彩描写老头子因未圆满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的心理,找出来体味一下,并将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示例: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他了,别看他年纪这么大,真是老英雄啊!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可真神,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转。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一定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可真有两下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狠狠地 砸吧!砸得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 我一定要把这事儿告诉大菱……)
十、景物描写赏析。
导入:小说除人物形象的塑造极其成功之外,环境描写也极有特色。战争虽然极为残酷,但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了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笔下之景充满了诗情画意。你能找出几处来,说说其含义和作用吗?
例1 第1段——
“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
“星星也像浸泡在水里”,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渲染了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水里,随着微风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优美的自然环境令人赏心悦目,但敌人炮楼林立,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边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了,只有夜深时才能听到它们飞动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多么鲜明的爱憎感情啊!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
例2 她们在家乡的道路上行军,眼望着天边的北斗。她们看着初夏的小麦黄梢,看着中秋的高粱晒米。雁在她们的头顶往南飞去,不久又向北飞来,她们长大成人了。----把女孩子们逐渐成长描述得极富生活情味。庄稼的自然成熟,雁群的南飞北回,诗意盎然地暗喻着时光的流逝。在生活的道路上,由于“眼望着天边的北斗”,所以永远不会迷失方向。“北斗”是实在的景物,因为是在敌人的封锁下,所以多半是夜里行军,“北斗”可指明方向;但同时,它又是一种暗喻,暗喻党的光辉的指引。
例3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老英雄狠砸鬼子后一种轻松的、愉快的情绪的自然流露。鲜嫩的芦花,此时在老人眼里,自然显得格外的美丽。
例4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使英雄与鬼子的周旋充满了诗情画意,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传达出战胜敌人的乐观情绪。
例5课文开篇描写芦花荡的环境,写道:“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这句话好在哪里?有什么含义?----用拟人的修辞,将芦苇人格化,以此暗示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环境中依然顽强的生存。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样写使文章生动,语言更有表现力。
点拨:景物描写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十一、课堂总结。
《芦花荡》写的虽是残酷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作者却写出了新的境界,给我们传达了一种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情绪。茅盾曾赞扬孙犁“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从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中,能充分看出孙犁艺术个性的别具一格。望同学们能在课外多看看他的作品,尤其是与本文同为姐妹篇的《荷花淀》。
《芦花荡》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板书设计
?
???????????? 情节 传奇色彩
芦花荡——美? 人物?? 立体美 真实美
????????????? 环境 诗情画意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