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雨巷》精品备课四合一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雨巷》精品备课四合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18 16:02:54

文档简介

《雨巷》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重难点分析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一、背景知识
1.现代诗派简介
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它是对象征诗派与新月诗派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象征主义。
2.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3.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基础知识
1.?字音字形辨识
支撑(chēng)彷徨(huáng)寂寥(liáo)惆怅(chóu)颓圮(tuípǐ)彳亍(chì?chù)
2.?词语辨析
①彷徨? 彳亍
“彷徨”在一个地方来回走,不知往哪里走,犹豫不决。
“彳亍”指走走停停的样子。
三、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从分析语言入手,学会咀嚼语言,分析不同词语呈现出的不同意味。
3.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四、问题导航
1.“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指什么?
2.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
3.为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4.你会为《雨巷》配什么样的画面和音乐?
五、课外拓展
1.品析自读课本中《错误》一诗,请说说“你”是位什么样的人。
2.相关学习网址:
戴望舒及作品介绍
http://baike.baidu.com/view/6237.htm
戴望舒纪念馆
http://www.lifeall.com/mem/2728/person-detail.ahtml
六、自我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俯卧撑(??? )彷徨(??? )寥寥无几(??? )惆怅(??? )风流倜傥(??? )枸杞(??? )颓圮(??? )
2.根据读音,补出字形
Yōu(?? )愁????? tuí(?? )废??? liáo(?? )阔
3.文学常识
①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 ,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象征主义常常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②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C.“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雨巷》一诗中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tì tǎng)枸杞(qǐ)颓圮(tuí pǐ)
2.忧愁?? 颓废?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愁绪中。
高一语文课堂:《雨巷》课堂练习
  戴望舒,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派著名诗人。浙江杭县人。1929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这本诗集也是戴望舒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篇就是《 》,因此有" "之称。此外还有《 》、《 》、《 》等。1950年在北京病逝。
  2.给下列词语加点字读音
  彷徨( )徘徊( )彳( )亍( )惆怅( )颓废( )颓唐( )颓圮( )迷茫( ) 芒( )刺在背 雨巷( ) 巷( )道 走尽( )尽管( )
  3.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肚子委屈 委曲求全 鸦鹊无声 冰雪溶化 水乳交溶
  B.垂头丧气 擅自处理 出生在晚上 寻物启示 授予奖状
  C.金榜提名 品味老师的话 情况相像 萧条 歪风斜气
  D.模型 反省 生活必需品 旋律 炫耀 报仇雪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和祖国一起长大的这一代人,经历了风雨考验,在建设四化的伟大事业中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B.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院演出,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C.他为家乡主编的致富信息小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每月印出来后,不到一小时的时间里,数百份小报就被老乡们索要一空。
  D.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还需要学习雷锋呢?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南京的首场古董挂表拍卖会结果差强人意,美国收藏家协会会员项明华收藏的23款古董挂表昨天仅仅拍出了一块--华生1906年产的银壳钻挂表以底价1300元拍出。
  B.姚明本赛季不仅能内线强打得分,而且也能外线投篮命中,表现近乎完美。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并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与他过去几个赛季的努力分不开的。
  C.为提高公路建设质量,省交通厅去年11月专门出台《河南省公路建设从业单位业绩信誉动态管理暂行办法》,旨在用"阳光作业"遏制"暗箱操作"。
  D.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表里山河,藏在水下的更多"。
  6.概括第一节的内容。
  7.说说第一节的意境特点。
  8.分析第一节中"彷徨"一词的作用,说说"悠长/悠长"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再说说"逢"字的表达效果。
  9.概括第二层(二至三节)的内容:
  10.分析雨巷中的女子形象:
  11.分析第二节描写女子形象都采用了哪些手法?
  12.说说第三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13.概括第三层(四五节)的内容。
  14.说说"走近/走近"反复修辞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15.说说"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说说"飘"字的妙处。
  16.说说"她静静地远了/远了"这一反复的修辞的作用是什么。
  17.概括第四层(第七节)的内容。
  18.说说"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19.最后一节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说说它的作用。
  20.概括全诗的内容。
  21.分析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说说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
  23.默写
  ①撑着油纸伞,独自 、 ,又寂寥的雨巷
  ②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
  ③像我一样地 。 冷漠,凄清,又惆怅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3)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
(2)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2、联想与想象法: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能较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3、探讨合作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请大家合上书本,闭上眼睛,我们先一起来聆听这一段录音。(36’,3min)
二、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1.好,听完录音了。这首诗歌叫什么名字呢?(《雨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刚刚在听得时候,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没错了,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子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要用什么速度来读啊?(生回答),对了,一般来说,如果是表达比较热烈奔放的感情,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稍快一点,但是如果是表达这样一种忧郁、哀怨的感情(手指黑板),我们读的时候要用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读。好,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试试看,朗读一下这首诗歌的前两节,请哪位同学呢?我们班哪位同学是朗诵高手?(生朗诵)(1min)(总7min)
2.读得怎么样?(好)掌声鼓励。
读诗歌我们主要是注意一些节奏停顿。在一些你觉得需要重点突出的地方,就应该适当地加以停顿或者是读重音,这样就会使得这首诗歌更加地有韵味,我来试试看,好不好?(2min)。好,接下来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一定要放开声音来读,想象一下,你就是诗歌中的“我”,此时此刻,下着淅淅沥沥的雨,而你正撑着伞,走在青苔斑斑的石板路上。(3min)(一、二总13min)
三、品味诗歌意象(12min)
1.好,时间到。我们已经完整地读完这首诗,大家找找看,这首诗里边,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分别是谁呢?(“我”和“姑娘”)没错了,那我们在讲前边的诗歌时,用了一个专门的术语,我们说这个术语是用来形容诗词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这个术语是什么呢?(意象),所以,这首诗歌中出现的意象,从人物方面来讲,就有“我”和“姑娘”,那在诗歌中,“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请大家找找看,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待会我请同学来回答。一节一节地找。(1min,总3min)
2.好,请一个同学来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2min)
3.我们从刚刚同学的回答可以看出,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描写姑娘的动作,描写姑娘的情绪,他还用了许多别的意象来衬托这个姑娘,首先他写到,姑娘是出现在一个什么地方?(雨巷)好,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细雨朦胧中,你走在这条悠长又寂寥的巷子里,这里远离尘嚣,远离热闹,你的脚下,踩着幽暗的、湿漉漉的青石板,透着寒气,透着冷清。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你感觉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么样?(朦胧的、阴沉的)所以,雨巷这个意象,首先给我们规定了这个姑娘出现时候的大环境,是朦胧的、阴沉的。
4.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看不到)。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在你的印象中,你在哪里见到过油纸伞。(电视中),对了,而且往往是一些以古代人们生活为题材的电视剧,因此呢,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在特点(单独提问),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3min)
5.而在首诗歌里边,诗人还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丁香,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丁香是一种?(花),没错了,丁香花。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为什么不行啊?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另外一方面啊,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回到我们这首诗歌中,丁香般的姑娘并不仅仅指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的愁怨,还说明了这个姑娘有着丁香一样地美丽,丁香一样的高洁,丁香容易凋谢,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3min)
6.我们再看到诗歌中的另外一个意象——“我”。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1min)
四、探寻诗歌主旨(4min)
1.所以啊,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了,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下面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小组讨论,请各个小组选出发言的代表,你们小组赞同的是哪种看法,为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
组A:我们小组认为是爱情诗,这首诗已经明确地写清楚了我希望能够遇到丁香姑娘,虽然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不完美,但是我还是站在原地等待着丁香姑娘。(有道理,所以这是一首爱情诗)
组B:我们小组也认为是爱情诗,因为在诗里边看不出政治因素。(确实,诗歌里边没有任何明确的写政治的语言。其他小组呢,有没有不同看法的?)
组C:我们小组的成员认为是爱情诗,但是我自己觉得是政治诗。(为什么?)戴望舒所处的时代比较多战争,社会环境也比较乱,可能作者当时想表达什么,但是又不敢明明白白地说出来,所以只能写得比较朦胧。所以我觉得表面上是爱情诗,实质上是政治诗。
3.能够坚持自己的看法,非常地不错。刚刚我们同学提到了一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他联系了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4.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5.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雨巷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在学习必修一的时候讲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6.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呢,我们无法确定。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五、感受诗歌音乐美
最后我们从形式方面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是1928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面的,当时《小说月报》的主编叶圣陶看完这首诗之后,就给戴望舒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说,《雨巷》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确实啊,这首诗歌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一唱三叹,迂回反复,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找找看。
A.我们都知道,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在音节上面必须——押韵。这一点这首诗歌可以说是做得非常成功的。这首诗歌主要押一个韵,大家看看能不能找出来。没错了,ang,而且,不仅是节与节之间押韵,每一个小节的内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比如说,我们看第一小节,押ang韵的主要有哪些呢?(巷、娘);再看第二小节,(芳、愁)。其余的五个小节也是这样子。诗人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不断地在我们的耳边构造回荡的旋律。
B.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C.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诗人不断地迂回往复,使一个寂寥而又哀伤的旋律紧紧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单从这三点来看,这首诗歌能够给我们这样强烈的心理体验,也是必然的。
六、齐读诗歌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来感受这首诗的音乐美。
七、拓展: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鉴赏了《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但这个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步骤,试试看能不能概括出鉴赏现代诗歌有哪些方法。当你看到一首陌生的诗歌时,第一步应该怎么做?
1.诵读,整体感知。(读诗)没错了,读,读了一遍没有感觉,再读。
2.确定诗歌感情基调。读到你能够确定出诗歌的感情基调为止。
3.品味诗歌意象。那么,感情基调我们已经确定下来了,第三步应该怎么做呢,没错了,分析诗歌的意象。
4.知人论世。那分析诗歌意象的时候,我们还要注意结合作者的身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用一个成语来讲就是知人论世。
5.探询诗歌主旨。而从对意象的分析和对作者身平和时代背景的了解,又有助于我们分析诗歌的主旨。
6.感受诗歌语言美。最后一个步骤,还应该对诗歌的语言进行分析。
这就是鉴赏现代诗歌的几个基本的方法,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用这些方法来鉴赏别的诗歌。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我们在读诗歌的时候感受到了它这种忧郁、哀怨的感情基调,我们还分析了这首诗歌的五个主要意象,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我们还根据姑娘这个意象探讨了诗歌的主旨,最后,我们通过对诗歌形式、语言的分析,感受到了诗歌的音乐美。这首诗歌,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这些就留给大家课后自己去品味。
【教学作业】
1、课外阅读舒婷的《致橡树》,并用今天所学的意象分析法学习,领悟诗歌的意境。? 2、模仿《致橡树》、《再别康桥》或《雨巷》,仿写一首诗,注意意象的选用。
【教学板书】
背景道具: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
人物形象:我、姑娘
意象、意境、情感
基调——忧郁、哀怨
【教学用具】
《雨巷》PowerPoint?演示文稿、图片、音频
【教学反思】
课后完成
课件33张PPT。一、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从情感、内容上来说)背景简介 《雨巷》发表在1928年的《小说月报》上, 1926年,作者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革命者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
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转入低潮。戴望舒和当时的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受到了大革命失败后理想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和极度的苦闷,使他写下了这首诗。
品一品诗歌鉴赏:
1.找意象
2.抓诗眼
3.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经历意——诗人的内心情感
象——诗人寄托情感的事物三、意象情感有6个 思考:诗中出现了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雨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美丽 高洁 冷艳 愁怨 哀婉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
接天流.代 赠 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丁香花 许邦才苏小西陵踏月归,
香车白马引郎来.
当年曾绾同心结,
此日春风为剪开.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美丽高洁 哀怨彷徨丁香姑娘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叹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丁香先生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表现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丁香先生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表面上是说姑娘,实际上是在说诗人自己。他因为理想难以实现,心情是冷漠,凄清又惆怅的。
丁香先生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仍然怀着对理想的追求和憧憬
虽然理想渺茫难以实现,但诗人诗人继续追寻着丁香一样的姑娘我: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我”是个怎样的形象?是个怀着“希望”的,有美好理想追求的青年形象,但又是孤独、迷茫的。丁香先生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又带着淡淡忧愁的姑娘,这个姑娘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又希望自已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散了她……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一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理想幻灭后空虚和伤感的心境。
诗人把美好生活摩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般美,又像梦一般远去。《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四、本诗主题: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时间:地点:情景:道具:故事:人物:丁香姑娘美丽 忧郁 哀怨 凄婉丁香先生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
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伤感忧愁和迷惘暮春 凄婉 伤感小巷 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细雨 空蒙 迷离 油纸伞 复古 怀旧 神秘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主题:五、拓展探究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忧伤1、失恋的痛苦: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2、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六、艺术特色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2、优美的音乐旋律。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5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曾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为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那个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绽放。《丁香般的姑娘》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雨巷》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
  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经是个奇迹。不过,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去找寻你,在幽幽的泉池边勾画你,尽管我单调色彩的笔无法勾画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丁香般的姑娘》寻梦者
戴望舒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
去求无价的珍宝吧。

在青色的大海里,
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
深藏着金色的贝一枚。

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
你去航九年的旱海吧,
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它有天上的云雨声,
它有海上的风涛声,
它会使你的心沉醉。 把它在海水里养九年,
把它在天水里养九年,
然后,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
当你鬓发斑斑了的时候,
当你眼睛朦胧了的时候,
金色的贝吐出桃色的珠。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怀里,
把桃色的珠放在你枕边,
于是一个梦静静地升上来了.
你的梦开出花来了,
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了,
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歌曲欣赏雨 巷 江涛独自撑着雨伞, 徘徊在悠长的雨巷, 多希望遇见一个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她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 而彷徨在雨巷。 蓦然一位姑娘, 出现在寂寥的雨巷, 梦一般凄婉迷茫, 有着叹息的眼光,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我身旁飘过匆匆的女郎, 走到那竹篱墙。 这女郎 像梦一样, 冷漠凄清又惆怅; 我多希望 送她一枝丁香花, 消散那眼光里面迷茫的忧伤。 独自撑着雨伞, 徘徊在悠长的雨巷, 多希望遇见一个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她像我一样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雨巷。 这女郎 像梦一样, 冷漠凄清又惆怅. 我多希望, 送她一枝丁香花, 消散那眼光里面迷茫的忧伤。
这女郎像枝丁香, 寂寞啊美丽又芬芳, 我多希望送她一枝丁香花, 交换那眼光里面哀怨的惆怅。 丁香一样的姑娘, 消隐在悠长的雨巷, 多希望再次相逢, 在这寂寥的雨巷。 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她有丁香一样的芬芳, 她像梦一样撑着油纸伞, 飘过了雨巷。
歌曲丁香花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
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
多么忧郁的花,
多愁善感的人啊,
花儿枯萎的时候,
当画面定格的时候,
多么娇嫩的花,
却躲不过风吹雨打,
飘啊摇啊的一生,
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
就这样匆匆你走啦,
留给我一生牵挂 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
你看那漫山遍野,
你还觉得孤单吗?
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
尘世间多少繁芜,
从此不必再牵挂.
院子里栽满丁香花,
开满紫色美丽的鲜花,
我在这里陪着她,
一生一世保护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