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精品备课四合一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精品备课四合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18 16:03:48

文档简介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
(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夫晋,何厌之有:
(4)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已”同“矣”,了。(2)“共”通“供”,供给、供应。读ɡōnɡ。(3)“说”通“悦”,高兴。读yuè。(4)“知”通“智”,明智、聪明。读zhì。(5)“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且贰于楚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古义:那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2)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箱包、铺盖等。(3)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4)古义:从属二主,有二心;今义:数字“二”的大写。
3.一词多义
(1)封
(2)军
(3)阙
(4)若
(5)知
(6)能
(7)说
(8)辞
(9)鄙
(10)微
点拨 (1)做疆界,动词/疆界,名词 (2)军队,名词/驻军,动词/军队编制单位 (3)宫殿,名词/空隙、豁口,名词/侵损、削减,动词 (4)如果,连词/你,代词/像,动词 (5)知道,动词/明智,形容词 (6)才能,名词/能够,动词 (7)陈说,动词/杂说,名词/通“悦”,高兴 (8)推脱,动词/告别,动词/推辞,动词 (9)边远的地方,名词/名词用作动词,把……当做边邑/浅陋鄙俗,形容词 (10)细小的东西,名词/隐约地,副词/稍微,副词/没有、不,副词
4.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________________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__
(4)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___
(5)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___
(6)既东封郑:________________
(7)若不阙秦:________________
(8)阙秦以利晋:________________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
(10)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使动用法,使……撤兵 (2)名词作动词,驻军 (3)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名词作动词,把……当做边邑 (5)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用作动词,作为疆界 (7)动词使动用法,使……消弱 (8)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9)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10)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二、虚词
(1)之
(2)其
(3)以
(4)焉
(5)而
点拨 (1)代词,指秦军/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其,还是,表商量语气或希望语气/表反问语气,难道/表疑问语气/表面看是商量,实际上是威胁语气 (3)因为,连词/拿、用,介词/表顺承,连词/把,介词 (4)语气词,表陈述/疑问副词,何/疑问代词,哪里/兼词,于此 (5)才,连词,表顺承/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连词
三、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_______________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________________
(3)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______
(4)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_____
(5)佚之狐言于郑伯:________________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__
(7)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_______
(9)晋军函陵,秦军氾南:________________
(10)辞曰:“臣之壮也……”:________________
(11)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___
(12)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____
点拨 (1)~(2)为判断句 (3)~(6)为状语后置句 (7)为宾语前置句 (8)~(12)为省略句
四、名句积累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五、课文点拨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叙述步骤。
点拨 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之中请求烛之武,烛之武应允前往,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后来晋也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文章组织严密,融为一体。
2.秦晋联盟,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从而力挽狂澜的?属于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
点拨 这篇文章将烛之武的娴于辞令表现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绝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一步,先处处为秦着想,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然后指出亡郑实际是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削弱了秦的实力,接着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第二步,充分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指出晋的忘恩负义和贪得无厌,打动了秦伯的心。属于离间计。
3.课文是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个人物的?
点拨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长期得不到重用,但他的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显得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国家危难,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赴敌营义无反顾;强敌当前,烛之武不卑不亢,措辞得体,聪慧机智,富有人格魅力。
一、中心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秦晋围郑、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塑造了烛之武这一人物的形象。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溢于字里行间。
二、写作特色
1.伏笔与照应。
本文在叙述故事时,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师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本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推辞”,打起了退堂鼓,使拯救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本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如何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之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的,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分明。
三、结构图解
烛之武退秦师
四、文白对译




  






  















  





(45分钟,90分)
一、基础知识(1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3分)(  )
A.秦军氾南(sì)  夜缒而出(zhuì)  佚之狐(yì)
B.共其乏困(ɡònɡ) 若不阙秦(quē) 许君焦、瑕(xiá)
C.秦伯说(yuè) 杞子(qǐ) 杨孙戍之(shù)
D.逢孙(fénɡ) 微夫人之力(fú) 失其所与,不知(zhì)
答案 C
解析 A项“氾”读fàn;B项“共”读ɡōnɡ;D项“逢”读pánɡ。
2.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以其无礼于晋
B.焉用亡郑以陪邻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 B
解析 例句和B项的“以”都是目的连词,“来”;A项的“以”是介词,“因为”的意思;C项的“以”是介词,“把”的意思;D项的“以”是介词,“拿,用”的意思。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且贰于楚(从属二主) 越国以鄙远(把……当做边邑)
B.晋军函陵(驻扎)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C.行李之往来(使者) 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D.秦伯说(言,道) 又欲肆其西封(扩张)
答案 D
解析 D项中“说”通“悦”,高兴。
                   
4.下列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以其无礼于晋
答案 B
解析 A项介词结构“于郑伯”作后置状语,句意是:佚之狐对郑伯说。B项宾语前置句,句意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C项介词结构“于君”作后置状语,句意是:如果灭亡郑国对您有好处。D项介词结构“于晋”作后置状语,句意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5.默写名句。(6分)
(1)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__,君知其难也。____________?”
(2)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武。__________。”
答案 (1)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2)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知 以乱易整 吾其还也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6~9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军队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
C.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D.秦伯说,与郑人盟 盟:盟誓
答案 C
解析 A项名词用作动词,“驻军”;B项是“出使的人”;D项是“结盟”。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①做,②给予;A项都是连词,表目的;B项已经;C项并且。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答案 C
解析 “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9.翻译下列句子。(9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4分)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5分)
答案 (1)我没能及早重用您,如今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如果放弃灭亡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可以为他们)供应缺乏的东西,这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三、课堂延伸(18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选自《左传》)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亟请于武公     亟:屡次
B.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蔓,难图也 图:对付
D.国不堪贰 贰:从属二主
答案 B
解析 都:城邑。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都是疑问代词,哪里;B项第一个“之”为助词“的”,第二个“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C项第一个“以”为介词“把”,第二个“以”为介词“用”;D项第一个“其”为代词,第二个“其”为语气副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公寤生”使姜氏受惊,由此厌之,偏爱共叔段,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姜氏为共叔段请求封给制这一地方,庄公因制是险要之地而不给,可见其精明,深知其地对国家的重要性。
C.共叔段在母亲的纵容之下,违反国家制度,肆意扩张,臣下再三劝庄公约束共叔段,及早消除隐患,庄公不许,因为他对兄弟存有宽容之心,不忍下手。
D.当共叔段与姜氏密谋袭郑,完全暴露其叛乱行径时,庄公才认为“火候”已到,下令出兵伐京,一举击败共叔段。郑庄公竭力容忍共叔段得寸进尺,从表面看,好像处于被动地位,实际上主动权仍然掌握在郑庄公手里。
答案 C
解析 这绝不是宽容,而是故意纵养其恶,使其不断膨胀,让他在自取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3.翻译下列句子。(9分)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3分)
(2)厚将得众。(3分)
(3)公伐诸鄢。(3分)
答案 (1)蔓延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
(2)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
(3)庄公又到鄢地攻打他。
译文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国君的女儿为妻,叫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取名叫“寤生”,武姜因此讨厌庄公。武姜疼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当上了郑国国君,武姜为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他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如果要别的地方,我都答应。”武姜又为共叔段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
祭仲说:“都城城墙长超过了三百丈,高超过了一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按先王的规定,大的城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的京邑,大小不合法度,违反了先王的制度,这会使您控制不了。”庄公回答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能避开这祸害呢?”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的呢!不如趁早给他另外安排个容易控制的地方,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于对付了;蔓延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仁义的事情干多了,必定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看着吧!”
不久之后,太叔命令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同时归他管辖。公子吕说:“一个国家不能容纳两个君王,您打算怎么办?如果您想把国家交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会祸及自己。”
随后,太叔又把双方共管的边邑收归自己,一直把邑地扩张到了廪延。子封说:“可以动手了。他占多了地方就会得到百姓拥护。”庄公说:“不行仁义就不会有人亲近,地方再大也会崩溃。”
太叔修建城郭,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制造武器,训练步兵,修造战车,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得知了太叔偷袭的日期,说:“可以动手了!”他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邑。京邑百姓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了鄢地。庄公又到鄢地攻打他。五月二十三日,共叔段逃奔去了共国。
四、语言运用(16分)
14.请把下面的句子连缀成顺序合理的文段,在横线上填写序号即可。(6分)
①主要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②先秦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③表现了各流派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④先秦散文分为先秦历史散文和先秦诸子散文两大类
⑤有编年体的《左传》,有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等
⑥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
⑦它们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量史料,又是中国叙事散文的源头,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答案 ④②⑤⑦⑥①③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要求学生调整语句,做到衔接合理。回答时弄清楚材料话题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本题就是在分类解说先秦散文,解说一定有一个分类顺序,弄清楚分类顺序是第二个关键,例如本题就是按照总分顺序解说的。另外,本题还有个独特之处,即学生需要把课堂所学的先秦散文知识运用到答题中来。
15.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变”的漫画,简要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4分)
答案 讽刺了社会上某些人只要接受好处就改变态度的不良思想或风气。
解析 要注意观察图形。手势的变化,皆因“小指”上的戒指。
16.目前,不少重点中学为了抢到尖子生,不惜代价,开出一个比一个优厚的条件:免学费、发高额奖学金、补贴生活费、提供单间宿舍,有的甚至许诺解决尖子生父母的就业问题。这种疯狂的抢尖子生的做法,被教育界形象地称为“摘豌豆尖”“撇油花”。某中学团委针对这一现象出了一道辩论赛辩题:
正方:给尖子生特别待遇弊大于利。
反方:给尖子生特别待遇利大于弊。
请你为正方写一段辩论提纲,要求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条陈述理由。(6分)
答案 ①从尖子生看,助长其骄傲情绪,滋生优越感,对其成长未必有利。②从学校内部来看,增加学校负担,并让其他同学自卑,留下心理阴影;在学校内部也是一种不公平,损害大多数学生的利益。③从其他学校来看,损害其他学校的利益。④从教育的形象来看,功利色彩太浓,商业味太重,影响教育界形象。⑤从教育改革来看,分数至上不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⑥从社会影响来说,肥一己之私,损害大多数学校师生利益,从而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教育不公会影响社会公平,也使学生的价值观扭曲。(任选三条)
五、随堂练笔(20分)
17.《左传》不仅是我国最早最完备的编年史,也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代散文的典范。《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文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烛之武退秦师》中选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人物形象分析。
答案 略。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经文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①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
②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逢(páng)(人名逢孙)
③通假字:“知”通“智”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 秦晋围郑形势图
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秦晋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放录音后,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
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
回答:编年体史书。
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
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
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
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教师作朗读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为“、”〈 “,”〈 “;”〈 “:”〈 “。”,“?”“!”〈 “……”,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听多又要稍长些。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这些将在具体的语段中提示)。
关于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关于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如“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词语应为“面”“盛气”;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为“亿丈”“不测”;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除以上五种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故放在具体篇目中指导。
关于语气、语调。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这些内容同样用于其他篇目的朗读指导,故后面将不在赘述)
3.放录音(提醒学生要认真听)
4.齐读(速度较现代文要慢,句读要清)
5.指导学生诵读、理解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领读,齐读)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尝试背诵)
第二自然段
(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读一遍)
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骚,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领读,齐读)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①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②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③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齐读)
第三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①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领读,齐读三段)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再齐读一遍)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
郑 危在旦夕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 夜缒而出 秦军乃还
(义勇) 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 晋亦去之
小结: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结合板书,尝试背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质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句解难。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的义项。
?
?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①提问: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用简练的语言加以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②集体背诵全文。
二、引导学生质疑,词语解难
(给学生5分钟时间,将难理解的语句画出,并提出来)
学生提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应如何理解?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又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中的“于”根据语境,只能译成“对”。翻译成现代汉语是:佚之狐对郑伯说,可见语境不同,词义会发生变化。
学生提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在句中该如何理解?
明确:“晋军函陵,秦君汜南”中的“军”原为名词,由于它后面带了宾语“函陵”“汜南”,在此句中用为动词,当作“驻扎”讲,应译为: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这种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很常见,课文中的例子也不少。
又例:“越国以鄙远”中的“鄙”“远”。“鄙”原为名词,当“边邑”讲,但在句中根据语境应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而“远”原为形容词,但在句中指“郑国”,所以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
再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中的“东”“封”均为词类活用。“东”原为方位名词,在句中译为“向东”,名词作了状语。“封”原为名词“疆界”,在句中活用为动词,当“把……当作”讲。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它已经向东,把郑国当作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常见。
?
?
?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例句
出处
类型
释义
1.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赤壁之战》
名词作动词
名词“事”用作动词:服侍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名词作状语
名词“箕畚”用作动词“运”的状语,表说用的工具
3.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捕蛇者说》
动词作状语
动词“嗣”用作动词“为”的状语,表动作行为的状态
4.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 技》
形容词作动词
形容词“善”带宾语“口技”,在此作用动词:擅长
5.醉醇醲而饫肥鲜
《卖柑者言》
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肥、鲜”均充当“饫”的宾语,用作名词:肥肉、鲜鱼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词类活用纤现象,同学们要在多次的翻译实践中,摸索其规律。
提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的“而”应如何理解?“是”当什么讲?
明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句中“而”,根据具体语境应译为“才”。“是”在古代汉语中为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是个判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三、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义项
(先检查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的情况,然后进行归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若
例句
出处
释义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刻舟求剑》

曾不若孀妻弱子?
《史记·陈涉世家》
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
顾炎武:《文章繁简》
表转折“至于”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
《左传·殽之战》
表假设
2.说
例句
出处
释义
是说也,人常疑之
苏轼:《石钟山记》
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劝说
请说之
《墨子·公输》
陈述
公输盘不说(同“悦”)
《墨子·公输》
高兴
3.辞
例句
出处
释义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命令
皆好辞而赋见称
《史记·屈原列传》
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
《史记·鸿门宴》
告别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
推辞
4.鄙
例句
出处
释义
蜀之鄙有二僧
彭端淑:《为学》
边远的地方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边境
在外监使牧守亦皆贪鄙成风
洪迈:《方腊起义》
昏庸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浅薄
5.微
例句
出处
释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史记·屈原列传》
含蓄不露,微妙
岭峤微草,凌冬不雕
《梦溪笔谈》
微小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
《卖油翁》
稍微
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如果不是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史记·荆轲刺秦王》
即使不是
6.之
例句
出处
释义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史记·项羽本记》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韩愈:《马说》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
柳宗元:《捕蛇者说》
自己
荆之地,方五千里
《墨子·公输》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用在主谓结构中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
例句
出处
释义
慎之!
徐珂:《冯婉贞》
仅补充音节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顷之,烟炎张天
《资治通鉴·赤壁之站》
助词,用在时间副词之后
诸将请所之
《资治通鉴·李愬雪夜入蔡州》
到、去
从以上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梳理可知:切实地掌握和理解课文中经常出现的文言词语,非常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对文言词语的积累。
四、布置作业
1.巩固背诵课文的成果。
2.借助古汉语词典进一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义。
[板书设计]

郑 危在旦夕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 夜缒而出 秦军乃还
(义勇) 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 晋亦去之
[延伸阅读]阅读《晋公子重耳之亡》,进一步了解与本文相关的历史史实。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面文段,回答1--6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夜缒而出      zhuì
共其乏困     gòng
秦伯说     yuè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páng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救济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马之千里者
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何陋之有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7-11题。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左 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 ,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亟请于武公 亟:多次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蔓难图也 图:对付
国不堪贰 贰:从属二主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太叔。
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10.填空:
多行不义,
11.翻译下面三句话。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厚将得众
③公伐诸鄢
三、用原文回答问题:
12.晋秦两国围郑的原因是
13.郑伯请烛之武出使秦,开始时烛之武并没有接受,烛之武推辞的原因是
14.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1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答案:
1.B 2.B 3.C 4. D 5.C 6.①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味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②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7.B 8.A 9.D 10.必自毙11.①蔓延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②势力一大,将会得到民心。③庄公到鄢攻打他。1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13.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4.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15.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课件72张PPT。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文言文该学些什么?1、认准字形字音字义。(自己利用工具书和注释完成)2、理解词语和句式:
(1)掌握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常见的虚词(高中三年要掌握32个常见的虚词).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译成现代汉语。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和文学常识。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汉书》等。 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你知道吗?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 积累语文小知识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春秋》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第一部词典 《尔雅》
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秦军氾( )南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秦伯说( )夫( )晋,何厌之有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ánfú zhuì若不阙( )秦quē夜缒( )而出zhì失其所与( ),不知( )yǔ 通假字的四种类型(基本规律) 1.声、韵母都相同:系向牛头充碳直 “直”同“值” 2.声母相同: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风”同“放” 3.韵母相同:风吹草低见牛羊 “见”同“现” 4.形近通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同“悦” 通 假 字无能为也已
共其乏困
秦伯说,与郑人盟
失其所与,不知
何厌之有通 假 字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何厌之有(餍)第一节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第二节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第三节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三节(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三节(二)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译文: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三节译文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第四节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译文: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撤离了郑国。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晋
国1.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1.以其无礼于晋2.郑贰于楚(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国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1.以其无礼于晋2.郑贰于楚(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1.秦晋的友好关系
2.扩张争霸的野心晋
国秦
国(秦晋之好)公元前630年郑新郑函陵氾水秦晋
晋 军秦 军~~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侧面表现想一想……?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郑伯烛之武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烛之武函陵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亡郑无利,有小害舍郑无害,有小利亡郑将有大害(表面)(深入)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函陵晋军秦晋围郑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文 章 结 构亡郑利晋阙秦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存郑利秦三点理由事件情节发展郑危佚之狐举荐郑伯请人烛辞郑伯自责夜缒而出说秦王亡郑小害秦舍郑小利秦亡郑大害秦秦退晋攻晋退头脑清醒 “霸主”
理智判断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慧眼识才 “伯乐”
分析人物形象烛之武 佚之狐 晋文公课外思考
佚之狐知道烛之武很有才能,为什么以前不推荐给郑君,而在国难当头才想起烛之武 呢?一、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二、熟读并背诵全文课 后 作 业同学们,下课了!古 今 异 义(古/今)贰于楚也
今有急而求子
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微夫人之力
亦去之古今异义(古/今)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今有急而求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儿子)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 物品)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离开/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的动作)用作动词2.且贰于楚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3.秦伯说,与郑人盟4.邻之厚,君之薄也词类活用现象 用作动词2.且贰于楚 (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3.秦伯说,与郑人盟 (名词作动词,结盟)4.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雄厚,变得弱小)词类活用现象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2.夜缒而出
3.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状语词类活用现象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 2.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名词→状语词类活用现象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名词词类活用现象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恩惠、好处) 动词→名词词类活用现象 形容词→名词1.臣之壮也
2.越国以鄙远
3.共其乏困词类活用现象 形容词→名词1.臣之壮也(壮年)
2.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3.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词类活用现象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使动用法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3.阙秦以利晋 动词使动用法,使…侵损、消减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边邑) 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47页,①如,好象;②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指示代词。此,这个;④连词。假如,如果;⑤连词,或;⑥至,至于;⑦奈,怎样。一 词 多 义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29页,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学说;③劝说,说服,音shuì;④同“悦”,喜欢、高兴,音yuè。 一 词 多 义辞:《古汉语常用字字典》49页, ①口供;②言词,词句;③讲话,告诉;④推辞,不接受;⑤告别;⑥文体的一种。 ?一 词 多 义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2页, 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庸俗,浅陋;③看不起,轻视;④谦词,谦称自己。一 词 多 义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93页, ①隐蔽,藏匿;不显露;暗暗地,悄悄地;②深奥,微妙;③微小,轻微;④稍微;⑤旧时指地位低,卑贱;⑥衰败,衰弱;⑦如果不是,如果没有;非,无。一 词 多 义特殊句式( )辞曰:“臣之壮也”
( )许君焦、瑕夜缒而出
敢以( )烦执事
晋军( )函陵,秦军( )氾南省略句特殊句式(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省略句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特殊句式(有何厌——“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之一,加重语气,不翻译。)亡郑而有益于君(亡郑而于君有益──介词结构“于君”做后置状语)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以其于晋无礼——介词结构“于晋”做后置状语)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介词结构“于楚”后置做动词“贰”状语)佚之狐言于郑伯(佚之狐于郑伯言)特殊句式1、而
①今急而求子 (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虚词2、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把,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来,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虚词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虚词虚词4、之
①辍耕之垄上 到,动词
②子犯请击之
他们(指秦军,代词
③是寡人之过也 的,助词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助词,不译
知 识 点 检 测⒈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C.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D.亡郑以陪邻(陪:增加)A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
B.子犯请击之
C.行李之往来,工其乏困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C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个选项的一项是( )
A.夜缒而出,见秦伯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D4.比较下列每组句子加点的字的意义
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既东封郑 ④又欲肆其西封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5.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线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郑既知亡矣  焉用亡郑以陪邻
A.“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不同 B.“已”和“矣”相同,两个“焉”也相同 C.“已”和“矣”不同,两个“焉”相同 D.“已”和“矣”不同,两个“焉”也不同 A....6.对烛之武劝说秦伯退兵,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晋国贪得无厌,时时图谋扩张领土 ②晋国经常背信弃义,不足信赖,秦不应与之共事。 ③晋楚两国有相互勾结排挤秦国之势 ④秦晋灭郑,有利于晋,不利于秦。 ⑤郑国朝秦暮楚必将亡国,只有跟随秦国,郑国才有出路 ⑥秦郑交好,有利于秦,不利于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②⑥ c7.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都城。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秦穆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A课堂讨论 智慧碰撞
如何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这则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