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清室以外族入主中国,统治极难驾驭的汉人,其国祚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更能造成一百年以上的盛世...满族是一个具有颇多优点的民族...勇武善战而又有政治才能...中国历史上促成改朝换代的内在因素,不外四端,即外戚、宦官、权臣和藩镇,但满人能使这四种因素的危险性...对外方面,在清的前期,...对边疆民族也能施以有效的统治。但满族也有它的缺点,它缺乏创造力,一味吸收汉人的文化,结果沾染了汉人的性格,...清代后期,遇见西洋的强国,但它仍以中国传统对待外族的办法,来对待西洋人...因此它的政权,终于在内忧外患中倾覆……
——傅乐成《中国通史》
康乾盛世
论疆域: 比明朝扩大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
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
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白年时问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 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 ;
论文化:则完成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
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
——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
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奏折制度
奏本
通政司
内阁
皇帝
收交
转递
票拟
官员
皇帝
单独呈送密封奏折
亲手批阅奏折返回
雍正帝……藉奏折搜集情报……故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可称之为奏折政治 。
—佐伯富(日)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当云南布政使葛森频繁上奏时,胤禛就批评他说:“路途这样遥远,派专人送来这些没有用的奏折,不知你用心何在?如果想用密折奏报,来讨好皇上、挟制上司、恐吓下属,那实在是在耍小聪明。”胤禛告诉朝臣们:“有事,一个月上报几次都无妨;没事,哪怕几年没有折子也不会怪罪。”他反复强调:“只务实行,不在章奏。”
———任德山、毛双民《中国大历史》
甭想随便皇帝套近乎……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2.中枢机构的变化:雍正时,军机处的设立
南书房
内阁
议政王
大臣会议
三足鼎立
康熙画像
1.奏折制度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雍正年间,在西北地区有军事行动,世宗以内阁位于太和门之外,日夜值班者众,深恐军事机密会易被泄露,于是开始在隆宗门内设军需房……后来改名为军机处。它的位置在宫禁附近,方便皇帝召见大臣议事或宣布旨意,能当上军机大臣的,都是皇帝亲信及重臣,于是领受帝旨,政令所出都在这了。 ——据赵翼《檐曝杂记》
2.中枢机构的变化:雍正时,军机处的设立
1.奏折制度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雍正年间,在西北地区有军事行动,世宗以内阁位于太和门之外,日夜值班者众,深恐军事机密会易被泄露,于是开始在隆宗门内设军需房……后来改名为军机处。它的位置在宫禁附近,方便皇帝召见大臣议事或宣布旨意,能当上军机大臣的,都是皇帝亲信及重臣,于是领受帝旨,政令所出都在这了。 ——据赵翼《檐曝杂记》
2.中枢机构的变化:雍正时,军机处的设立
1.奏折制度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在办理军机处的人,就叫军机大臣,名义上是大臣,照制度法理讲,并不是大臣,因为他是皇帝御用的,而不是政府的正式最高行政首长啊。这种上谕封好,办理军机处的印盖了,就交给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并不能拆看,只要他加一个封袋,直接发给受命令的人。如是则一切事情,全国中外各长官,都直接向皇帝发生关系,其他旁人全都不知道。这不是全国政治,都变成秘密不再公开了!秘密政治这当然只能说是一种法术,而不能说是一种制度呀! ——钱穆(摘自任德山、毛双民《中国大历史》)
2.中枢机构的变化:雍正时,军机处的设立
1.奏折制度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职责: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性质:中枢秘书机构
军机处结构简练,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层;每日奏折多者五、六 十件,年终十二月二十五日为末一日,奏折多至百余件者,皆于当天办完,没有耽搁过一日者。紧急事当时交下,随撰随进;军机值庐, 不准任何人窥探打听。
——摘编自赵奇《军机处——清王朝中央秘书处》
2.中枢机构的变化:雍正时,军机处的设立
1.奏折制度
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雍正身边的军机大臣......
爱新觉罗·胤祥
张廷玉
蒋廷锡
君主专制的强化:大兴文字狱
清朝翰林学士胡中藻有句诗曰“一把心肠论浊清”,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加‘浊’字于国号‘清’字之上,是何肺腑 ”胡中藻遂因一“浊”字被杀,并罪及师友。
二、疆域的奠定
1、东南:
1662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3 清朝统一台湾
1684 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郑成功(1624-1662),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施琅大将军
施琅阐述台湾的经济、政治重要性,得到大学士李蔚、工部侍郎苏拜、都察院左御史赵麟等人的赞同和支持,于是康熙帝始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并派兵8000人驻防,设总兵一员,副将二员,澎湖亦派副将一员统兵2000人驻防。这样,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窥边场,逼近门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
二、疆域的奠定
2、东北
(1) 17世纪清朝抗击沙俄
(2)1689年中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
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是中国领土)
沙俄之野心......
17世纪50年代,俄军在黑龙江上做长距离的流窜、骚扰。这次新进攻开始后,俄侵略军为避免孤军深入,转而采取建立侵略据点、逐渐推进的方式。除尼布楚、雅克萨、楚库柏兴三个最重要的据点外,他们还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建立了一些较小的侵略据点。他们修筑工事,巩固堡垒;开辟道路,保持和后方联络畅通;从据点派兵四处推进,再建新据点。他们以据点为掩护,不断抢掠我国索伦、赫哲、费牙喀、奇勒尔等各族人民的财物和人口,“构乱不休”, “子女参貂,抢据殆尽”。
——刘亚玲编《正说满清十二帝》
首席谈判大臣:索额图 VS 戈洛文
索额图
戈洛文
沙俄通过《尼布楚条约》,把贝加尔湖以东尼布楚一带地方纳入它的版图,并获得重大的通商利益。中国政府作了让步,条约的签订使东北边疆获得了比较长久的安宁。在以后的150多年间,两国按照这一条约管理边界,使黑龙江流域在此期间没有发生过重大的边界冲突。
彼得大帝 VS 康熙
二、疆域的奠定
3、西北
(1)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叛乱
(2)平定维吾尔族大、小和卓叛乱
(3)在蒙古族设立盟旗制度
(4)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
自大清开国以来,准噶尔汗国这个敌对势力就如同一片黑色的魅影徘徊在西部,窥视着内地,让连续几代清朝最高统治者席不安寝。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准噶尔汗国的野心......
雄心勃勃的噶尔丹颇有手段,他改革了草原法典,第一个开始在蒙古制造铜币,稳定了草原经济,壮大了蒙古骑兵,很快征服了大半个新疆。中亚一带的民族,已经把他和西面的俄罗斯彼得大帝及东方的康熙皇帝相提并论,称他为“博硕克图汗”,认为他们是欧亚大陆上鼎足而三的三位大帝。如果不是遇到了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他很可能会问鼎北京,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蒙古族统治者。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乾隆的平准之战......
在进军过程中,清军一直是以抢劫作为补充军粮的唯一手段。那些被抢走了所有牲畜的准噶尔蒙古人后来大多死于饥饿。准噶尔人一开始以为清军是自己的救星,及至发现他们其实是强盗后,越来越多的人自发地反抗清军,对他们展开袭击。因此,在第二次出兵时,清军已经开始大肆屠杀平民。他们“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凡遇到可疑的蒙古民众,一律杀掉了事,以维护自身的安全。而这一策略也得到乾隆的首肯甚至鼓励。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二、疆域的奠定
4、西南
(1)册封达赖、班禅
(2)1727年遣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设立金瓶掣签制度,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对西藏的管理权。
清朝建立了与现代中国版图基本吻合的多民族国家,将中华民族与边疆民族分而治之,并整合在同一个王朝秩序之中,以保持历史的延续性。
——许纪霖《华夏与边疆:另种视野看“中国”》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自噶布伦下官员及管事喇嘛等,事无大小,均须禀明驻藏大臣;※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圆寂后,在驻藏大臣的亲自监督下,灵童转世用金奔巴瓶掣签决定;
※西藏对邻国贸易必须进行登记;
※西藏货币一律用白银铸造,正面铸“乾隆宝藏”四个字;
※建立三千人的驻藏军队,分驻前藏、后藏;
※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收支需经驻藏大臣审核;
※驻藏大臣每年春、秋两次巡视前、后藏,检阅军队;
※处理外务以驻藏大臣为主,同达赖喇嘛协商处理,等等。
六世班禅
金奔巴瓶制度
凡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圆寂后,寻找转世灵童若干人,将其名字各写在象牙签上,装入金瓶中,焚香诵经七日,由驻藏大臣会同大喇嘛等,在公众前抽签决定。金奔巴瓶储于拉萨大昭寺内。又设一瓶,放在北京雍和宫内,凡大活佛章嘉呼图克图、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等灵童转世,由理藩院尚书监督,有关官员、僧侣等亲临,抽签掣定。
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
男,藏族,1990年2月13日生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嘉黎县,为中国政府批准认定的藏传佛教格鲁派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
现任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西藏分会第十一届理事会会长。
90后的活佛
思考点: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元朝疆域辽阔,但明朝的疆域又有明显收缩,对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比较薄弱。这种情况到了清朝才又改变,不仅版图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如何评价清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政策?
——清政府对边疆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意义是什么
1、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
2、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直接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交融。
4、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若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开始营建算起,至乾隆九年(1744年)基本建成为止,前后大约经历了三十五年之久。此后清朝的各代皇帝仍在园内不断有所修葺和增建,使这座巨大的皇家园林成为一座艺术宝库,集中了我国南北造园艺术和中西合璧建筑的精华,不啻为一本活的造园艺术的百科全书,堪称“万园之园”。
“万园之园”:圆明园
饥饿的盛世(一)
(1793年英国)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
乾隆南巡图卷.
回銮至京
饥饿的盛世(二)
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
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饥饿的盛世》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经济:人口膨胀导致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政治: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发展,阶级矛盾尖锐,社会乱象萌生。
时间 人口
元始二年 5959.6万
南宋绍熙年间 达到1亿
明朝中期 1.5亿
乾隆十八年 1.83亿
乾隆三十一年 2.08亿
统计于张宏杰著: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和珅之死: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
和珅抄家清单:
房屋3000间、田地8000顷、赤金60000两、大金元宝(100两一个的)100个、小银元宝56600个、洋钱15800元……所有物品总计约10亿两白银,合人民币约1620-1800亿元之间。
乾隆八十大寿时,和珅进献的寿山石“圆音寿耋”套印,共120方
和珅像
白莲教起义
乾隆末年、嘉庆初年震动全国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可以看作人口压力与社会危机的一个标志……这场斗争……持续九年,蔓延湖北、陕西、四川、河南、甘肃五省……清朝政府调动了十六个省的军队,耗费军费2亿两白银,才把它平定下去……清朝从此由盛转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经济:人口膨胀导致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政治: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发展,阶级矛盾尖锐,社会乱象萌生。
2.外部: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东南沿海活动频繁,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而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马戛尔尼、广州十三行)
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八十大寿)
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
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
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
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
国的土特产若干。
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内部:经济:人口膨胀导致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政治: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发展,阶级矛盾尖锐,社会乱象萌生。
2.外部: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东南沿海活动频繁,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而清朝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马戛尔尼、广州十三行)
★态度:以天朝上国的态度对待西方
根源: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
——戴逸《论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