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唱歌 《山谷回音真好听》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唱歌 《山谷回音真好听》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07-25 17:4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唱歌 《山谷回音真好听》
【教学目标】
1、能够用优美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掌握力度记号和含义;初步学会轮唱。
2、在聆听、练习、编创等活动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
3、了解“回音”这一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
【教学重点】 在聆听中感悟音乐;有表情地歌唱;掌握力度记号和含义。
【教学难点】 编创音乐活动;学会轮唱。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
师:同学们,田野上春风拂面,景色迷人,大自然也奏响了春天的旋律!听,它在召唤我们呢!生:随《郊游》表演唱。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律动,在活动中拉近师生关系,增进情感交流,创设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
二、熟悉旋律
1、听音乐,猜地点
师:踏着愉快的步伐,我们来到了一个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地方!会是哪呢?谜底就藏在这首音乐里!你听!(播放伴奏)生:聆听音乐。师:听出是哪了吗?生:......
2、听音乐,画旋律线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呀!现在,跟随着音乐,我们用旋律线把这个地方画出来吧!师生:随伴奏画旋律线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和画旋律线的方法,学生能够保持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同时于反复聆听音乐中不知不觉地熟悉了旋律,为准确地视唱乐谱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
3、唱旋律,找朋友
师:我们手牵手来到了大山脚下!旋律线也想和它的小伙伴们一起,加入到我们的郊游队伍,大家欢迎吗?生:欢迎!
师:瞧,她的小伙伴来了!哦,是一条旋律啊!你认为,它和哪条旋律线是最好的朋友呢?生:找朋友。师生:为旋律线寻找相应的乐句。
4、唱旋律,找特点
师:好朋友们都手牵手的站好了,我们再来观察一下,旋律线和旋律有什么特点呢?生:第1、2、5乐句的特点:前两小节相同,结尾不同;第3、4乐句是由两个小节的反复形成的。师:你们的观察力可真强!5、完整演唱简谱生:随钢伴唱谱。
【设计意图】用“找朋友”的游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启发学生发现旋律线和乐句旋律之间的关系,提高音乐感知力;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拉近音乐知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引领学生遨游于音乐天地,掌握相应的音乐基本知识。
三、学唱歌曲
1、完整聆听歌曲
师:旋律线和旋律告诉我们,这里是大山!我们再来听听歌词是怎样唱的?(播放歌曲)师:这是什么地方啊?生:美丽山谷。
师: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生:唱歌、讲话、喊回音......师:谁知道回音是怎样形成的?生:声音传到对面山上,又返回来形成的。
师:回音有什么特点呢?生:原声大,回音小。师:你说的很对。(板书:)在音乐里,大的、重的声音称为强音,用f表示,小的、轻的声音称为弱音,用p表示。因此,原声唱的要强,回音唱的弱。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强音和弱音?生:......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老师想体验一下这个回音的游戏,你想一起参加吗?生:想。师:我来当原声,同学们来当回音!师生:回音游戏师:我们配合的可真默契!除了演唱,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表现力度的强弱吗?生:......师:我们来试试吧!生:边唱边用动作表现原声和回音。师生:随钢琴伴奏,分乐句齐唱。
【设计意图】在“回音游戏”中,巧妙的将原声和回音的对话过渡到旋律学唱中。通过思考生活中的强音和弱音,以及用其他方法表现力度,从单独的音乐活动中发散思维,将音乐和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师生齐唱师: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地玩耍,大家开心吗?生:开心!
师:那就用我们的热情,再来演唱一遍吧!师生:完整演唱《山谷回音真好听》。
【设计意图】学生充分释放热情,能够用优美的、有感情的声音完整演唱歌曲。四、活动拓展学生分小组编创并表演,师巡回指导。
四、轮唱编创
师:我们来学学轮唱的部分。师:现在,请1、2组唱第一声部,3、4组唱第二声部。生:看指挥轮唱。师:我们完整的演唱一遍!生:随钢伴演唱
师:听同学们唱歌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啊!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集体的力量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完成编创,让学生的个性和共性相结合,在快乐的音乐中提供给学生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五、总结本课
师: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啊?生1:怎么唱回音。生2:能够用旋律线来表示音乐的起伏高低。生3: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师总结: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在这个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切都充满着美好的多彩季节里,希望同学们能抓住这美好的时光,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无限的乐趣!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老师及时予以补充和完善。同时进行爱自然、爱生活的教育,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这节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