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的歌会[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5-15 17:07:00

文档简介

《云南的歌会》说课稿
说课者:兰维珍
各位评委,我说课的课题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云南的歌会》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手段、学法指导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设想进行说明。
第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这种认识,本课我确立了三个教学目标:
  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特点
②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③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初二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对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对文章主题理解的深度上还有待提高。而且我们北方的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可能存在陌生感,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
  1、揣摩文中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朗读、揣摩文章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第二、教学方法、手段
  本文所写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充满了情趣,根据文章这一特点,我将充分发挥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等电教手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使学生深入体会云南歌会的美,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
  第三、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的: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在我国西南边陲地区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水灵秀,那里的人民淳朴,尤其是那里的歌会更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幻灯展示云南美景并配以音乐)(析书:云南的歌会)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解决生字词,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通过初步的阅读思考,归纳出“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这三种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
  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作者的表现手法,更好的体会云南歌会的美,我分两步来讲清本课的教学重点。
  (二)讲析重点
  第一步:以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采用比较阅读,分析比较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在内容上的侧重点和写作手法上的差异。
  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学生能够明确:
  山野对歌具有对抗赛的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写唱歌人,在外貌,神态等方面对演唱者进行工笔描绘,云南女子的独特服饰,高超的打秋千本领,显示了她们开朗、活泼和充满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会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作者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村寨传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参加者来自各行各业,不论男女老幼,全都热情高涨,六人围坐一桌,足足有三十来桌。传歌盹地点是住处院子的两楼和长长的屋廊下,人们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传歌的目的是老一辈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作者写传歌的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点面结合,生动精妙的向我们展示了云南的民风民俗,让我们领略到一种独特的地域美。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课文中的一些手法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第二步,我让学生找出自己特别喜爱的场景或句子,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云南歌会蕴含的美。
  自古以来,云南人民能歌善舞,大量的民歌流传至今,具有独特的风俗美,这种风俗美与特定的环境,当地的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地方,因此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体会“山路漫歌”这个片断的立体美。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风俗美与特定环境、’当地人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精读“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并设置三个问题,突破难点。
  第一个问题:“山路漫歌”这个片断几乎没有写所唱的歌,写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能够分析出这个片断重在描写景物:蓝蓝的。天,成片的树林,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和蓝天相呼应的粉蓝色报春花,着重写了两种鸟:一种是喜欢独唱的戴胜鸟,另一种是喜欢群唱的云雀。这些景物构成了云南四季如春、自由奔放地域环境。
  第二个问题:作者写这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
  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后明确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调动多种感觉器官,绘形、绘声、绘色,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描写:蓝天白云、葱翠的树林、山花烂漫的小山坡是静态的,是色彩斑谰的;戴胜鸟和云雀边飞边唱,嬉戏呜叫是动态的,它们的歌唱是欢快悦耳的。
  作者运用动静结合、声色相融的手法,使这幅立体自然画卷真得是美不胜收。赶马女孩子面对如此美景,心中充满喜悦,为之陶醉,情动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怎能不情不自禁的纵情歌唱呢
  设置这个问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营造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能在想象中身临其境,真正体验在这种宛如画卷的环境中,当地的人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欲望,赶马女孩子热情、奔放、好歌的性格的形成和环境有着根本的联系。从而学生会真正体会和思考:民俗的形成与环境、人物的密切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云南的人美、歌美,主要是因为云南秀丽明媚的环境美,这种歌会的风俗也代代相传下来。
  (四)、课堂内外
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品味之后,为了领会文章内容,我让学生欣赏两段民歌,并介绍身边的民俗。
(五)、归纳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介绍云南民俗风情的散文,我所确定的重点、难点,不仅能让学生   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还能引导学生关注民俗,了解民间文化,感悟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1、到田野村间搜集民谚民歌别让身边的文明失传
2、仿照课文也写一段描绘家乡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的文字
第四、时间安排
启发导入3分钟 讲授新课25分钟
巩固应用8分钟 归纳小结2分钟
余下的时间让学生读书、质疑、反馈矫正,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第五、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民歌美
民俗美
民情美
歌唱生活
歌唱人生《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执教:兰维珍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垢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朗读、揣摩文章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音画欣赏,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知道,在我国西南边陲地区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水灵秀,那里的人民淳朴,尤其是那里的歌会更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幻灯展示云南美景并配以音乐)(析书:云南的歌会)
(设计目的:此环节主要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下面教学做铺垫。)
二、走进作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你知道了什么?
明确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面。
比较三个场面,作者描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四、以不同形式赏析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比较品析(多媒体显示)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多媒体显示)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交流(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乙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
五、课堂小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美,即民歌美、民俗美、民情美,(板书),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六、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现在,就让大家来欣赏两段民歌。
七、布置作业
1、到田野村间搜集民谚民歌别让身边的文明失传。
2、仿照课文也写一段描绘家乡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的文字
九、板书设计
民歌美
民俗美
民情美

歌唱生活
歌唱人生
云南的歌会
PAGE
1(共19张PPT)
云南地图
泸沽湖和她独特的猪槽船 相互依存,述说着动人的故事
民 歌
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大多不知作者姓名。如被称为“东方小夜曲”的《小河淌水》就由云南傣族民歌的曲调改编而成。
歌 会
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如在云南各地都有不同民族的歌会。
作者简介
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
赏析品味
拓展作业
走近作者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的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研究家。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只身到北京,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自学写作。先后出版过20多个作品集,中篇小说《边城》
识记文中重点字词,品读、赏析文中精彩的语言。
整体把握文章框架,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写法。
了解有关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
学习目标
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
整体感知
山 野 对 歌
山 路 漫 歌
村 寨 传 歌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人物
环境
场面
民歌美
民俗美
民情美
比一比,辨一辨,说一说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你喜欢哪种?为什么?
赏析品味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1、这种年轻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后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第二段着力写人物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2
1
课堂内外
2、你能仿照课文也写一段描绘家乡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的文字吗?
1、到田野村间搜集民谚民歌,别让身边的文明失传。
课外作业
月光下的凤尾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