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 亲爱的爸爸妈妈
亲爱的爸爸妈妈
是你们给我一个家
是你们教我很听话,很爱家,
教我为人处事从不邋遢
我最挂念的爸爸妈妈,
让我为你们唱首歌吧,
唱一首赞美你们的歌,一首动听的歌,
告诉你们孩子已长大
还记得小时候,总有人为我守在那温馨的烛光下,
还有柔美的歌声陪我在温暖的被窝里躺下
终于长大后,总有人还在为我的明天而牵挂,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会给你们更加幸福美满的家
亲爱的爸爸妈妈,
是你们给我一个家,
是你们教我很听话,很爱家
教我为人处事从不邋遢
我最挂念的爸爸妈妈,
如果有天我将离开家,
会为你们泡最香的茶,最暖心的茶,
永远爱你们的茶
还记得小时候,总有人为我守在那温馨的烛光下
还有柔美的歌声陪我在温暖的被窝里躺下
终于长大后,总有人还在为我的明天而牵挂,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会给你们更加幸福美满的家还记得小时候,总有人为我守在那温馨的烛光下
还有柔美的歌声陪我在温暖的被窝里躺下
终于长大后,总有人还在为我的明天而牵挂,
亲爱的爸爸妈妈,在我心中,
爸爸是山,妈妈是美丽的彩霞
爸爸是山,妈妈永远是美丽的彩霞
我亲爱的爸爸妈妈聂华苓 作者介绍
聂华苓,著名华裔旅美作家。1948 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49 年到台湾。1967 年聂华苓和美国诗人安格尔共同创办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每年邀请世界各地作家到爱荷华四个月,写作,讨论,旅行。她目前已出版小说、散文及文
学评论著作 22 种,其中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聂华苓在美获得三个荣誉博士学位,获得过美
国五十州州长所颁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匈牙利政
府所颁文化贡献奖,波兰政府的国际文化交流贡献
奖等。???? 1988年10月21日,作者在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参加悼念活动。47年前,纳粹在这座小城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了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47年来,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这段沉重的历史,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作者在当年纳粹大屠杀的地点,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与沉痛,感受到人民的悲哀和愿望,写下了这篇文章。
塞尔维亚是前南斯拉夫的成员共和国。在国境北部,包括伏伊伏丁那和科索沃两个自治省,面积8.84万平方公里。人口977.9万(1991年资料)主要是塞尔维亚人。首府贝尔格莱德是南斯拉夫经济最集中的地区,工业都较为发达。 塞尔维亚肃穆 荒谬 憧憬
呵护 杀戮 悼念
屹立 蜿蜒 恍惚
明赫白 聂华苓sù mùmiù chōng jǐnghēlùdàoyìwān yánhǎng hūhèlíng读准字音1、复述课文内容
提示:抓住文中记叙的要素梳理情节
2、课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几个片断读课文,思考:概括起来,四个部分记述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除了与纪念活动有关的文字,作者还写了些什么?有什么用意? 课文还联系到南京大屠杀。作为华裔作家,一颗“中国心”使她想到了南京大屠杀,那更是惨绝人寰的杀戮,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惨无人道。作者把西方与东方联系起来,在宽广的层面上突出世界和平这个主题。
另外,课文还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日本作家则是自私的狡辩,想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只能引来人们的反感与冷落。作者这样写,意在警示人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关键词句:“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关键词为“沉重”“美丽”。 齐读引文,筛选关键词句。 “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沉重的记忆“指什么?“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回味起来,又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后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不好。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法西斯的残酷。“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探究思考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易激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跟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是何等荒谬。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如何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4.他们坐在书桌前……
(引用迪桑卡的诗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孩子们的生命才起步,他们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们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5.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这个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6.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涵义) (为什么给“人”字加引号?)7.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称他为“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日本作家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他在自私地狡辩。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说“日本人”,表明了作者对他的鄙弃。许多人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人们对日本人的反感和唾弃。 8.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情感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拓展请你站起来说一段话,反驳日本人的发言。课后练习与研讨一、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记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本题抓住引文中两个关键词,作为把握课文内容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萨特说到,克拉库耶伐次这座小城成了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个被残杀的人。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那一段残酷的历史,一天之内,纳粹杀死7000人,其中包括300名孩子,鲜血染红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被残杀者临死前的哀号仿佛就在我们耳畔回响。大屠杀惨绝人寰,历史是沉重的,记忆是沉重的。 面对屠杀,塞尔维亚人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课文中写到一位不愿苟且偷生,宁死不屈的老师,就是一个例子。这一方面的记忆又是美丽的。 二、课文中有不少意味深长的描写和议论,请仔细体味其中的含义,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见课件的p20—26】 三、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200字左右。 教师可以用安格尔的话启发学生思考。关键是区别侵略与被侵略。要抓住关键,探究这个日本人的思想根源是什么,言论的实质是什么,危害是什么 课内一练打牢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恍惚(hū)??? 模糊(mú)??? 肃穆(mù)??? 纳粹(nà)
B.蜿蜒(wǎn)??? 残酷(ù)??? 屠杀(tú)??? 荒谬mlù
c.屹(yì)立??? 憧憬(jǐng)??? 石雕(diāo)??? 韵律(yùn)
D.笼罩(1ǒng)??? 融合(róng)?? 云霄(xiāo)??? 杀戮(lū)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纳粹? 杀戮? 荒谬? 恍惚? B.屹立? 残酷? 蜿蜒? 肃穆
C.缭绕? 溶合? 笼罩? 赤裸? D.盟誓? 憧憬? 倾泻? 仪式3.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释义,并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 (1)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 )
?A.流淌??? B.发生??? C.尽量发出??? D.发展
?(2)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 )
?A.神情兴奋? B.神志不清 C.神态激动??? D.颤抖
?(3)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 )
?A.向往??? B.设计??? c.猜测??? D.害怕
4.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修辞方法。
? (1)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
? (2)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
? (3)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5.选择合适的词填在横线上。
? (1)我们在 ?????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型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 (2)我????? 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
? (3)孩子们对未来的 ???????,对生命的喜悦,对死亡的恐惧……
? (4)回音在倾泻的雨中????? 不绝。
? (备选词:缭绕、向往、恍惚、缠绕、憧憬、蜿蜒、曲折)
?发掘潜力读课文“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到“也有一片沉寂。”完成6~9题。
6.六十几位作家在一起讨论,作者为什么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
???????????????????????????????????????????????????????????????????????????? ????????????
7.安格尔的诗“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其具体含义是什么?简要分析。
?????????????????????????????? ?????????????????????????????????????????????????????????????? ??????????
8.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发言,态度有什么不同?
??????????????????????????????????????????????????????????????? ???
9.从这段文字看,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 ????? 课外一试 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用原子弹去杀伤大量和平人民,这是大家反对的。但是。倘然不先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日本帝国主义还不会立即投降,战争还可能拖下去,各国人民和日本人民将承受更大的损失。
??? 但二次大战之后,日本却抓住这颗原子弹大做文章,首先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的模样,一说二战,先说广岛,却把自己在二战中的侵略暴行掩盖起来了。
??? 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看,日本空军所犯的罪行,更是罄竹难书的。1939年5月3日和4日对重庆的大轰炸,我是亲身经历的。日军投下了无数燃烧弹,重庆全市陷入火海中,而且水管被炸断了,无法救火,伤亡在万人左右。其后,日军又对重庆采取了“疲劳轰炸”的办法,即日机分批起飞,轮流来袭击,我们的警报时间,长达五天五夜,使人们在一百几十小时中不敢离开防空洞。1941年,日机空袭重庆,长达七天七夜。造成防空洞内万人窒息的惨案。据统计,这一年,日机对川、甘、陕、滇、黔、湘、桂各省的轰炸达l 878次,出动飞机达12 300余架次,中国人民受到的威胁和损失,恐怕大大超过了广岛人民。当年经历过这种场面的朋友,残酷情状,永世难忘。? 但日本有些人却左一个广岛,右一个广岛,面对自己在二战中的罪行,闭口不谈。
今年6月9日通过那条“不战决议”,既无“不战”字样,也无“道歉”字样,非驴非马。
不伦不类。一句话,根本不想认错,自然也就不想道歉了。
??? 但是,日本群众的眼睛却是雪亮的,特别是广岛群众,他们受到战争的惨重损失,但是他们也清楚,广岛之所以遭炸,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扩张侵略的结果,那颗原子弹,是日本军国主义把它引来的。7月27日,日本天皇明仁在广岛参加悼念原子弹受害者时,广岛群众举行了静坐示威,要求明仁代表死去的裕仁天皇。为发动侵略战争表示道歉,这就说明了问题。
裕仁功过,早有定评。日本的侵略罪行,也无可推脱。广岛事件,说明了日本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和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远在有些阁员和议员之上。这一个精神世界,比那颗原子弹重要得多了。1.美国为什么要在日本广岛投入原子弹(用原文回答)?
?????????????????????????????????????????????????????? ????????????????????????? ???
2.结合具体的语境,说出“罄竹难书”的意思。
?????????????????????????????????????????????????????????????????????????? ?? ??????
3.本文写了哪些事实?
????????????????????????????????????????????????????????????????????????? ??????????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 ????????????? 答案一览1.C(A“模糊”的“模”读“mó”;B“蜿蜒”的“蜿”读“wān”;D“杀戮”的“戮”读“lù”)
2.C(“溶”应为“融”)???
3.(1)C(2)B(“恍惚”多指人的精神思想等。)? (3)A
4.(1)排比(2)设问(3)比喻
5.(1)蜿蜒(2)恍惚(3)憧憬(4)缭绕发掘潜力
6.作者从选材上体现了写作意图: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所以选择了中国作家、西德作家、日本作家等有代表性的作家发言。
7.黑色是最不明亮的颜色,而在这里“黑色”都“太明亮了”。作者以一种对比的方法来表现那场屠杀的惨无人道,以及对那场屠杀的发动者的憎恨,对受害者的同情。 全句的意思:灾难、悲哀在这儿也太突出了。
8.西德作家是真诚的忏悔,日本作家是自私的狡辩。
9.我们不能忽视,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行为辩护,这是潜伏的新的危险。课外一试
1.倘然不先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日本帝国主义还不会立即投降,战争还可能拖下去,各国人民和日本人民将承受更大的损失。
2.比喻罪恶的事实太多,难以写完。
3.(1)美军在广岛投原子弹;(2)日机对重庆等地大轰炸;(3)日本天皇在广岛参加悼念原子弹受害者。
4.批判某些日本人顽固坚持军国主义的反动立场。“趁热打铁”一、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杀戮( ) 纳粹( ) 蜿蜒( )( ) 屹立( ) 恍惚( )( )
荒谬( ) 憧憬( )( ) 云霄( ) 赤裸( )
二、你一定能准确地解释下列词语的!(相信你!)
①杀戮:
②荒谬:
③憧憬:三、知识迁移(让我们再来看一看战争给人民带来了什么吧!)奥斯威辛,波兰最著名的城市之一。距华沙约171千米,坐落在莫拉维亚关卡东端的一片沼泽地上。它与波兰的另一座城市布热津卡共同构成了一座周密组织起来的大型杀人工厂的一部分,被纳粹称为奥斯威辛集中营。
从最后一批战俘脱光了衣服在狗和卫兵的驱赶下走进毒气室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4年,奥斯威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许多次了。在集中营呆过的一些人曾写过许多回忆录,回忆录中提到的事是一般正常的人难以想像的。集中营总监鲁道夫·弗朗茨·费迪南德·豪斯在被处死前曾写下一部回忆录,叙述了大规模杀人以及在活人身上做试验的情况。据波兰人说,有400万人死在这里。
对于每个参观者来说,都有某些他认为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特别恐怖之处。有的人在奥斯威辛感受最深的是重新修复的毒气室,据说这还是“小的”。而对另一些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在布热津卡,德国人撤退时破坏了的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已长满了雏菊。许多参观者目瞪口呆地盯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因为他们觉得这一切都不可思议。当他们看到玻璃窗后堆积得像小山似的头发,看到一堆堆婴孩的小鞋,看到一排排堆放着被窒息而死的人的尸体的砖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一位参观者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他看到好多木箱,一排排地放在牢房里。每只木箱都有三层,宽6英尺,高3英尺。每只箱子晚上都要塞进5至10名女囚,她们就在里面过夜。
一条长廊,一排排面孔从墙上死盯着你。成千上万张照片,囚徒的照片,他们都离开人世了。这些曾经站在照相机前的男人和女人都清楚死亡在等待着他们。他们目光呆滞。但是,中间一排有一张照片却使人们回顾良久,思绪万千。一个年轻姑娘,大约只有22岁,丰满可爱,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像想起了什么甜蜜美妙的事情。究竟是什么念头在这个姑娘的脑海中闪过呢?
人们又被带进地下窒息室呆了一会儿,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1.通读这篇文章之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2.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那个“温柔地微笑着”的照片,作用是什么?
3.留言簿: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我能行【答案】一、lù cuì wān yán yì huǎnɡ hū miù chōnɡ jǐnɡ xiāo luǒ
二、①杀害。②极其错误,非常不合情理。③向往。
三、1.略(说出真情实感即可)
2.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纳粹残酷地扼杀了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充满对未来无限幻想的生命。
3.如“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不要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等即可。在最后让我们一起说一声:亲爱的爸爸妈妈我爱你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