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全国各地历史真题分类汇编】(第02期)
18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考点77 民族大团结
1.(2022年黑龙江大庆)下图为黑龙江省大庆市政区图其中①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它的建立体现了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选举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再结合所学,国家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治地区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A项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举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选举制度,是指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或其他公职人员的制度的总称,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年广西梧州)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A.经济开发 B.文化传承 C.科技创新 D.民族平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表明少数民族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进行文化传承,B项正确;材料商没有提到经济开发、科技和其他民族的信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202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B.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袁隆平经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中国于2001年12月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答案】A
【解析】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彩;历史结论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是历史结论,A项正确;BCD项是历史事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4.(2022年广东)如下表。这表明,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
工业总产值 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9.5亿元,1965年为66.8亿元,增长133.2%。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1963年同1958年相比,发电量增长2.5倍,钢产量增长3.5倍,棉纱产量增长2倍,化肥产量增长20多倍。
A.工业取得较大成就 B.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彻底摆脱贫困落后 D.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工业总产值“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9.5亿元,1965年为66.8亿元,增长133.2%”和工业主要产品产量“1963年同1958年相比,发电量增长2.5倍,钢产量增长3.5倍,棉纱产量增长2倍,化肥产量增长20多倍”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取得较大成就,A项正确;社会主义公有制在1956年就建立了,排除B项;表格数据不能看出彻底摆脱贫困落后,排除C项;表格数据比较的是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与文化教育事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2年山东临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提出“中国梦”、邓小平提出“小康”等理念都是源自儒家学说。儒家学说对历代中国人的世界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摘自共产党员网
(1)“中国梦”这一“理念”的思想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哪位思想家?这位思想家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什么?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材料二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空谈误国,实千兴邦。我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摘自习近平在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2)为了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近代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最后找到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请写出这条道路的主要特点和最初开辟时的重要史实。
材料三 见下图(来源:中国文明网)
(3)图中的“中国道路”是在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为了“凝聚中国力量”,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怎样的制度、政策或措施?
(4)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对图进行怎样的解释?
【答案】(1)孔子。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工农武装割据。(答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或农村包围城市或井冈山道路亦可)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会师。
(3)中共十二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优惠政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兴边富民行动。
(4)解释:
层次一:仅从中国梦的内涵或仅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进行正确解释。
层次二:能够从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但解释不够准确。
层次三:能够从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作出如下正确解释: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解析】
(1)依据材料一的“习近平提出‘中国梦’、邓小平提出‘小康’等理念都是源自儒家学说。”可知“中国梦”这一“理念”的思想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孔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最后找到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这条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的主要特点是工农武装割据。最初开辟时的重要史实有: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会师。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图中的“中国道路”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了“凝聚中国力量”,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进行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优惠政策;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兴边富民行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4)依据材料三图片信息“中国梦、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能够从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两个方面作出如下正确解释: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考点78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
1.(2022年内蒙古赤峰)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内涵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里的“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故B符合题意;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不是独立的中国,排除A;两制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和D。故选B。
2.(2022年辽宁营口)2022年5月3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出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主题曲——《前》。歌曲呈现出香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繁荣局面。使香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是
A.地理位置优越 B.人民共同心愿 C.科技发展进步 D.实行“一国两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香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是实行“一国两制”,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当时针对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后来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得到了成功实践,D项正确;ABC项有利于促进香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排除ABC项。故选D项。
3.(2022年山东临沂)邓小平说,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即使武装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从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台湾问题必须使用和平解决模式 B.武力统一后也可实行“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构想排斥使用武力 D.只有通过武力才能解决台湾问题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即使武装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可知邓小平并没有说一定要用和平统一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即使武力统一的方式解决了台湾问题,也可以实行“一国两制”,B项正确。ACD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4.(2022年江苏泰州)近年来,驻澳军队广泛开展“中国故事”系列文化联谊活动,创作了(可爱的中国)(澳门同胞的中国心》(吉祥澳门)等作品,受到澳门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些举措
A.是对“九二共识”的认同 B.促进了内地与澳门的经贸联系
C.彰显了澳门的高度自治权 D.增强了澳门民众的祖国认同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近年来,驻澳军队广泛开展“中国故事”系列文化联谊活动,创作了(可爱的中国)(澳门同胞的中国心》(吉祥澳门)等作品,受到澳门民众的热烈欢迎”可得出多措并举,增进澳门民众归属感认同感,D项正确;“九二共识”是大陆与台湾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排除A项;材料与经贸联系、澳门的高度自治权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5.(2022年广西桂林)2022年5月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功进行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香港社会各界表示,新任行政长官必将更好地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爱国者治港”践行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国两制”方针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新任行政长官必将更好地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可知“爱国者治港”践行了“一国两制”方针。“一国两制”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与我国外交有关,排除AD项。故选B项。
6.(2022年浙江宁波)“改变,意味着进步与成长;不变,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下列选项能反映港澳回归所带来的“改变”是
A.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B.原有的生活方式
C.主权的行使 D.同根同源的血脉
【答案】C
【解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在这一构想的指引下,我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成功收回了香港和澳门。我国政府在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后,香港、澳门的现行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制度基本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主权归属发生了变化,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C项正确;香港、澳门的社会制度不变,排除A项;原有的生活方式不变,排除B项;同根同源的血脉也不变,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2年辽宁抚顺、本溪铁岭、葫芦岛)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的事件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达成“九二共识”
C.“海基会”成立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分别回归祖国,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D项正确;西藏和平解放在1951年,1992年 达成“九二共识”, “海基会”成立在1990年,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8.(2022年黑龙江绥化)为了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江泽民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即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9.(2022年福建)“香港欣归祖国,颂歌高唱未来”“两制光昭四海,五星辉耀寰球”的对联体现了
A.“九二共识”的达成 B.“一国两制”的实践
C.军队建设的成就 D.两岸“三通的实现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对联反映的是香港回归,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的实践,B项正确;AD强调是两岸关系,排除AD项;C强调是国防,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
10.(2022年黑龙江龙东)“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中表达了台湾同胞对回归祖国的渴望。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我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
A.和平统一 B.坚持一个中国 C.“三不”政策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答案】D
【解析】为了顺利推进解决台湾问题,我国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排除A项,D项正确;坚持一个中国是九二共识的内容,是解决台湾的前提,排除B项;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 一般指“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不利于解决台湾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2年黑龙江牡丹江、鸡西)中国历史的主流是统一,统一是历史大势,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据此回答问题:
(1)元朝结束了唐以后37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统一,成为我国古代版图最辽阔的朝代。元朝设置的正式管辖台湾和西藏两地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2)清朝前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清政府是怎样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的?
(3)依据“一国两制”的方针,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一方针最重要的前提是什么?
(4)请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大业问题的看法。
【答案】(1)澎湖巡检司和宣政院。
(2)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坚持一个中国。
(4)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统一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解析】
(1)依据所学可知,元朝时期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现在的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元朝建立后,将西藏划为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2) 1684 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依据所学可知,一国两制的内涵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 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4)依据所学可知,统一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主流,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统一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12.(2022年湖北十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就祖国统一问题进行探究。
【增设机构巩固边疆】
(1)元朝和清朝对边疆进行了有效治理。元朝由中央哪一机构直接统辖西藏?清朝设置哪一机构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
【国共合作台湾回归】
(2)近代史上,台湾曾离开祖国半个世纪。国共合作取得哪一战争的胜利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哪一事件是该战争的起点?列举一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取得胜利的战役。
【制度创新促进统一】
(3)180年前,英国通过哪一条约割占了香港岛?谁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简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材料一: 2021年1至11月,两岸贸易总额2982.8亿美元,同比增长27.3%。……自台进口2275.1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大陆新设台资企业5923个、同比增长34.7%。
——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答记者问
材料二:西方反华势力“以台制华”与民进党当局和岛内“台独”势力“倚美谋独”一拍即合,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小动作不断。
——人民网
(4)材料一体现了当前实现祖国统一的哪一有利因素?
(5)从国家统一的角度出发,请你对材料二中西方反华势力和“台独”势力的言行进行驳斥。
【答案】(1)宣政院;伊犁将军。
(2)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平型关大捷等。
(3)《南京条约》;邓小平;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4)两岸经贸往来密切。
(5)分裂祖国,搞独立不得人心,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任何分裂祖国的行径;“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违背了广大人民的心愿,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他们的倒行逆施必将遭致失败。
【解析】
(1)结合所学,元朝时设立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清朝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
(2)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抗日战争以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共领导的战役有: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和19400年下半年的百团大战等。
(3)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香港澳门的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4)材料“两岸贸易总额2982.8亿美元,同比增长27.3%。……自台进口2275.1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大陆新设台资企业5923个、同比增长34.7%”,可得出两岸经贸往来密切。
(5)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如:分裂祖国,搞独立不得人心,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任何分裂祖国的行径;“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违背了广大人民的心愿,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他们的倒行逆施必将遭致失败。
13.(2022年甘肃白银)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戚厚杰著《台湾光复》目录节选(见下图)
引言 直挂云帆复台湾,两岸统一会有时 一 两岸骨肉根连根,海盗垂涎强侵占 二 义正驱红夷,统一铭青史 三 跨海征战入版图,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 骨肉分离天落泪,烽火遍岛不臣倭 五 驱逐倭奴,恢复中华 六 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台湾土地是中国的土地
材料三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驱逐倭奴,恢复中华”叙述的历史事件。
(3)依据材料三,指出“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祖国统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1)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事件: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
(3)性质:中国的内政问题;看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维护国家统一。(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 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并结所学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义正驱红夷,统一铭青史”指的是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宣告投降。至此,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驱逐倭奴,恢复中华”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台湾光复。
(3)依据材料三“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可知,“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中国的内政。最后一问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维护国家统一等。
14.(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节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掘主动。纵横历史,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以创新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
【古代篇一中华智慧】
(1)请运用所学,依次填写上方图示方框内的历史知识。选择图示中的任意一项成就,写出其影响。
【现代篇--中国力量】
(3)依据所学知识,写出知识结构图中①战争名称。②是哪一历史事件?将③对台基本方针填写完整。④具体时间是什么?
【感悟篇-展望未来】
(4)通过以上探究性学习,你有怎样的感悟?
【答案】(1)东汉,毕昇、《本草纲目》、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祖冲之把圆周本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率,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答出以上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
(3)①抗美援朝。②三大改造.③“和平统一,一国两制”、④1997年7月1日
(4)①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②为国家的发展和富强贡献白己的力量;③刻苦钻研,不是图难,培养创新精神;④增强拼搏勇于创新。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实政能力;⑤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进步;⑦国家统一是大药所趋,民心所向,是国家发展的前提;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解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
(1)根据材料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蔡侯纸”;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字,制成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圣”,写成《本草纲目》,总结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我国医药学宝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祖冲之把圆周本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率,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根据知识结构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1950年6月,爆发朝鲜南北战争,美国乘机发动侵朝战争,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率领下,入朝作战.入朝半年内,就五战五捷,把美国军赶回“三八线”附近,至1953年,美国与中国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②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④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4)开放性设问,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如:①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理想;②为国家的发展和富强贡献白己的力量;③刻苦钻研,不是图难,培养创新精神;④增强拼搏勇于创新。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实政能力;⑤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进步;⑦国家统一是大药所趋,民心所向,是国家发展的前提;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成就解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15.(2022年江苏盐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举法》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材料二 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追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鉴于情况复杂,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材料三 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系。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根据中国国请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光辉范例。
——胡维革、胡晓岩《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思考》
(1)据材料一概括《选举法》的特点。该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归纳民族问题复杂表现。为此,中共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材料三中“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构想是什么 请写出其成功实践的范例。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确立制度、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答案】(1)特点: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表现: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追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一国两制香港回归或澳门回归
(4)出发点:基本国情、人民利益
【解析】
(1)特点根据“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得出是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表现根据“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得出是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此中共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根据“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可知构想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范例有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我国确立制度、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基本国情和人民利益。
16.(2022年广西百色)下表概括了我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进程(部分)。阅读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进程 朝代 关键人物
形成和初步发展 秦朝 秦始皇
汉朝 汉武帝
大发展 隋朝 隋文帝、隋炀帝
唐朝 唐太宗
民族交融高潮 元朝 元世祖
巩固和发展 明朝 明太祖、明成祖
清朝 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
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 邓小平
(1)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在政治、汉朝在思想方面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根据表格,分别结合清朝巩固西北、东北边疆的相关史实,论证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3)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 其首次成功运用于哪一地区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
【答案】(1)措施: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或实行郡县制; 汉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2)西北: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维护了国家统一;清朝设置伊犁将军,派兵驻扎新疆各地,设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该部的回归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东北:康熙帝时期,清政府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侵略者,粉碎沙俄妄图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维护领土主杈;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城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构想:“一国两制”。地区:香港。
行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安全、利益的义务;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坚决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言行、势力作斗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等。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时期巩固西北边疆的史实有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维护了国家统一;清朝设置伊犁将军,派兵驻扎新疆各地,设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清政府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该部的回归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东北地区,康熙帝时期,清政府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打败沙俄侵略者,粉碎沙俄妄图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维护领土主杈;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城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其首次成功运用于香港问题,1997年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最后一小问是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安全、利益的义务;坚决拥护《反分裂国家法坚决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言行、势力作斗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努力学习,增长知识、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等。
考点79 钢铁长城
1.(2022年四川眉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旭华(1926——),“中国核潜艇之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生活在战乱时代的黄旭华少年求学时立志学习航空和造船,抵御外敌的侵略。1945年,黄旭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舰系。1958年黄旭华奉命调往中国“造船技术研究室”,负责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从此隐姓埋名三十载。黄旭华带领团队从调查研究入手,在报纸杂志里面去寻找拼凑世界保密控制很严的核潜艇资料,在没有任何技术外援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了数以亿计的数据,用了8年时间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等7个核潜艇关键技术,使中国在1964年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62岁的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痴心不改强国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旭华获得共和国勋章的理由并简析他取得成就的原因。
【答案】理由: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攻克核潜艇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中国国防军事能力和国际地位;亲自深潜试验,推动核潜艇事业发展等。
取得成就的原因:国家支持;加强团队合作;胸怀爱国之心;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志存高远;使命担当;脚踏实地实践等
【解析】
第一问依据材料“中国核潜艇之父”、“负责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用了8年时间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等7个核潜艇关键技术”、“使中国在1964年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62岁的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深潜试验的第一人”,指出黄旭华获得共和国勋章的理由是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攻克核潜艇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中国国防军事能力和国际地位;亲自深潜试验,推动核潜艇事业发展等。第二问简析他取得成就的原因,据“生活在战乱时代的黄旭华少年求学时立志学习航空和造船,抵御外敌的侵略”得出胸怀爱国之心;据“黄旭华带领团队从调查研究入手……用了8年时间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等7个核潜艇关键技术”得出加强团队合作;据“1988年62岁的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深潜试验的第一人”得出脚踏实地实践,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国家支持、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志存高远、使命担当等。
考点80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2022年浙江舟山)某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作了精彩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此次会议
A.推动了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B.促使中国站在了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C.引发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热潮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周恩来的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可知,“国际会议”指万隆会议。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D项正确;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外交成就,排除A项;“促使中国站在了社会主义国家一边”是一边倒外交政策,排除B项;引发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热潮的是中美关系的缓和,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年浙江宁波)俄乌冲突伊始,我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希望当事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中国这一立场是基于
A.对国际事务的主导地位 B.对国际规则的决定权力
C.对国际局势的完全掌控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不对立。据“希望当事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这一立场是基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D项正确;中国外交并不是对国际事务主导,排除A项;中国的立场也不是对国际规则的决定权力,排除B项;中国对国际事务并不是完全掌控,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2年贵族黔东南)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在访华欢迎宴会上致辞说:“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这与我国哪一项外交方针相近?
A.互不侵犯 B.互不干涉内政
C.互相尊重领土完整 D.求同存异
【答案】D
【解析】1955年,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尼克松在访华欢迎宴会上致辞的内容与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相近,D项正确;尼克松的观点体现了求同存异,与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4.(2022年黑龙江大庆)下列关于我国外交搭配正确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能出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A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在万隆会议中的提出,万隆会议是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召开和自己作主的国际会议,排除B项;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排除C项;“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为解决合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问题上,并取得成功,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2年广西梧州)1954年10月,周恩来指出:“它不应该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它”是指
A.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954年10月,周恩来指出:“它不应该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再结合所学,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于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和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B项正确;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排除A项;“求同存异”的方针是1955年再万隆会议上提出,排除C项;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初制定的外交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6.(2022年广西贺州)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体现了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A.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多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D.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体现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B项正确;ACD说法都不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排除ACD项。故选B项。
7.(2022年广东)万隆会议前夕,中国代表团就认为,应该在会上多提亚非国家的共同性问题,不突出我国的特殊问题,为此,周恩来在大会发言时提出
A.“求同存异”的方针 B.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万隆会议”、“多提亚非国家的共同性问题,不突出我国的特殊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周恩来在1955年4月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针对某些国家针对中国、制造矛盾的行径,为推动会议顺利进行、增强与会国的团结、表明中国的立场而提出的一项基本方针。求同存异,意思就是要寻求大家的共同利益,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A项正确;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是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倡导各方共同应对全球治理挑战,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贯奉行的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时期得到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8.(2022年河南)1955年,亚非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提出“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大小国家平等”等十项原则。这发展了我国主张的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1955年……提出‘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大小国家平等’等十项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发展了我国主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项正确;我国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排除B项;2014年11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排除C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9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发表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理论,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2年吉林)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求同存异”的方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B项正确;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初制定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和各民主党派相互关系的方针,排除C项;“求同存异”的方针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2年四川凉山)举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访问印度、缅甸时与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要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1.(2022年辽宁抚顺、本溪铁岭、葫芦岛节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也是帝国主义发动的不义战争中的觉醒者和奋起反抗者,正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国际格局动荡和殖民体系瓦解,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摆脱外侮、结束内乱的重要机会。随着自身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3)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哪一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5)结合以上内容,围绕中国外交地位的发展变化,谈谈有何感悟?
【答案】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新中国成立)求同存异
(4)和平与发展
(5)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弱国无外交;国家要实现民族独立等
【解析】
(3)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根据所学可知,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5)根据所学可知,结合以上内容,围绕中国外交地位的发展变化,感悟是,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弱国无外交;国家要实现民族独立等。
12.(2022年内蒙古包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日报》1949~1955年的部分社论
时 间 标 题
1949年9月24日 新纪元开始了——记政协代表关于 国旗、国都、纪元的讨论
1949年10月1日 万岁,新中国!
1950年7月16日 土改法带来幸福远景,关中农民无限喜悦
1950年11月6日 首都文艺界集会讨论,纷纷签名志愿抗美援朝
1953年11月9日 必须大张旗鼓地向农民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4年6月29日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1954年9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
1955年4月27日 从万隆开始
——摘编自陈月明《使命与主体:〈人民日报〉社论(1949~2008) 的话语呈现》
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个主题,请你任选一个,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三个相关联的史事,围绕主题,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符合逻辑。)
【答案】示例一:
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
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但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示例二:
主题: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史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
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结束了我国百年的屈辱外交。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推动下,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政府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封锁遇制,维护了世界和平,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示例三:主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史事:土地改革;过渡时期总路线;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说明:1952年底,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巩固了人民政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工业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题型,首先依据材料提取三个事件,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论述。比如本题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三个事件中提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这一主题。说明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但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内外形势:外部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威胁,内部由于多年战乱,经济残破,困难重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回答。当然还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主题。说明结合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进行说明即可。
考点81 外交事业的发展
1.(2022年湖北恩施)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则公告发布之后
A.中国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中美关系开始逐步走向正常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D.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B
【解析】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开始走向正常化。故这则公告发布之后,中美关系开始逐步走向正常化,B项正确;中国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排除C项;1971年,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年广西百色)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结束长达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为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此举
A.彻底消除了中美两国矛盾 B.使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成为新中国外交的转折点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为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可得出中美关系正常化,引发了西方各国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成为新中国外交的转折点,C项正确;彻底消除了中美两国矛盾与现实不符,排除A项;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B项;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年辽宁盘锦)下面图表可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加入联合国 B.中国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联合国支持我国的票数不断增减。到1971年,支持我国的票数多,比例高,这样我国就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项正确;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不是加入联合国,排除A项;我国是1972年与日本建交,1979年与美国建交,排除BD。故选C项。
4.(2022年江苏泰州)《人民日报》真实记录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下列文章刊登在20世纪70年代《人民日报》上的是
A.《决胜全面小康迈向新的征程》
B.《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会议受到热烈欢迎》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1971年11月15日出席了联合国大会第二十六届会议的全体会议,受到热烈欢迎,D项正确;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迈向新的征程,排除A项;2003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宇宙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排除B项;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2年山东临沂)“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个“新时代”到来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中国推进全方位外交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尼克松访华,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排除B项;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排除C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推进全方位外交,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2年湖北荆州)“我们的朋友遍天下”,20世纪70年代,我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A.外交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D.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从而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而导致的外交僵局,打开了外交的新局面,推动了新中国在70年代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A项正确;1953年我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D项;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排除C项。故选A项。
7.(2022年辽宁抚顺、本溪铁岭、葫芦岛)1972年,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这表明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中国参与不结盟运动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72年,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这表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这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C项正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在2001年同, 中国参与不结盟运动体现了中国对第三世界的支持,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8.(2022年四川眉山)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为此他
A.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B.以敌视态度对待中国
C.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D.放弃美国的国家利益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可以看出,尼克松谋求改善同中国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双方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项正确;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尼克松以敌视态度对待中国,排除B项;尼克松作为美国总统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2年湖北黄冈)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和孤立政策,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然而到了1971年,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表明
A.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美苏两极格局彻底崩溃
C.中美之间的对抗不断加剧 D.美国已经放弃霸权政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长期战争导致国民经济遭到破坏,工业十分落后,所以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随着国家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的开展,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高,再加上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到了1971年,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A项正确;美苏两极格局彻底崩溃在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B项;1971年美国乒乓队访华,没有加剧,排除C项;美国没有放弃霸权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2年四川广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现在
A.参加万隆会议,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
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D.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表现之一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项正确;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日建交,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一国两制”构想是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与外交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2022年湖北江汉、潜江节选)【学有所思】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事关中国的外交大局。在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显得尤为复杂和敏感。
材料二 在为期一周的访问中,尼克松和周恩来进行了五次会谈。“在台湾问题上,尼克松重申了美国的承诺,即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不再说‘台湾地位未定’,也不支持‘台湾独立’;美国将谋求实现与中国关系正常化,并在四年内逐步从台湾撤军。”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对于美方近期不断在“一个中国原则”以及所谓“一个中国政策”上玩文字游戏,声称“美方不认同中方的一个中国原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3日(2022年5月)表示,美方有关说法歪曲历史、扭曲事实。汪文斌指出,不论是一个中国原则还是一个中国政策,其核心都是一个中国,这是中美双方达成的政治共识。没有这个共识,中美两国不可能接触、不可能建交,中美关系也不可能发展。汪文斌同时指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方捍卫自身主权安全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在台湾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空间。
——摘自环球网
请回答:
(2)材料二中尼克松的此次访华在中美关系史上有何重要意义?你认为尼克松此番表态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当前美国政府在涉台问题上的一系列“小动作”,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2)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实现中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方捍卫自身主权安全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在台湾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空间。美方应遵循中美双方达成的“一个中国”的政治共识,恪守承诺,不干涉中国内政。
【解析】
(2)意义:根据材料二“在为期一周的访问中,尼克松和周恩来进行了五次会谈”可得出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内容:根据材料二“在台湾问题上,尼克松重申了美国的承诺,即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不再说‘台湾地位未定’,也不支持‘台湾独立”可得出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实现中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方捍卫自身主权安全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在台湾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空间。美方应遵循中美双方达成的“一个中国”的政治共识,恪守承诺,不干涉中国内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全国各地历史真题分类汇编】(第02期)
18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考点77 民族大团结
1.(2022年黑龙江大庆)下图为黑龙江省大庆市政区图其中①是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它的建立体现了我国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选举制度
2.(2022年广西梧州)广西在农历三月三开展壮族歌圩、抢花炮、打扁担、打铜鼓等民族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受壮乡民族风情、壮族传统文化的魅力。这反映少数民族重视
A.经济开发 B.文化传承 C.科技创新 D.民族平等
3.(2022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历史学习要学会区分史实和史论,史论就是根据史实得出的历史结论。下列属于史论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维护民族团结具有重大意义
B.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C.袁隆平经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D.中国于2001年12月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4.(2022年广东)如下表。这表明,20世纪60年代,我国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地方工业发展情况
工业总产值 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9.5亿元,1965年为66.8亿元,增长133.2%。
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1963年同1958年相比,发电量增长2.5倍,钢产量增长3.5倍,棉纱产量增长2倍,化肥产量增长20多倍。
A.工业取得较大成就 B.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C.彻底摆脱贫困落后 D.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5.(2022年山东临沂)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习近平提出“中国梦”、邓小平提出“小康”等理念都是源自儒家学说。儒家学说对历代中国人的世界观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摘自共产党员网
(1)“中国梦”这一“理念”的思想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哪位思想家?这位思想家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什么?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是什么?
材料二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空谈误国,实千兴邦。我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摘自习近平在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2)为了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近代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辛探索,最后找到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革命道路,请写出这条道路的主要特点和最初开辟时的重要史实。
材料三 见下图(来源:中国文明网)
(3)图中的“中国道路”是在哪次会议上明确提出的?为了“凝聚中国力量”,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怎样的制度、政策或措施?
(4)根据所学知识,我们应该对图进行怎样的解释?
考点78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
1.(2022年内蒙古赤峰)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022年辽宁营口)2022年5月3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推出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主题曲——《前》。歌曲呈现出香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繁荣局面。使香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原因是
A.地理位置优越 B.人民共同心愿 C.科技发展进步 D.实行“一国两制”
3.(2022年山东临沂)邓小平说,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即使武装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从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A.台湾问题必须使用和平解决模式 B.武力统一后也可实行“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构想排斥使用武力 D.只有通过武力才能解决台湾问题
4.(2022年江苏泰州)近年来,驻澳军队广泛开展“中国故事”系列文化联谊活动,创作了(可爱的中国)(澳门同胞的中国心》(吉祥澳门)等作品,受到澳门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些举措
A.是对“九二共识”的认同 B.促进了内地与澳门的经贸联系
C.彰显了澳门的高度自治权 D.增强了澳门民众的祖国认同感
5.(2022年广西桂林)2022年5月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功进行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香港社会各界表示,新任行政长官必将更好地贯彻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爱国者治港”践行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国两制”方针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求同存异”方针
6.(2022年浙江宁波)“改变,意味着进步与成长;不变,则是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下列选项能反映港澳回归所带来的“改变”是
A.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B.原有的生活方式
C.主权的行使 D.同根同源的血脉
7.(2022年辽宁抚顺、本溪铁岭、葫芦岛)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的事件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达成“九二共识”
C.“海基会”成立 D.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8.(2022年黑龙江绥化)为了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周恩来 D.江泽民
9.(2022年福建)“香港欣归祖国,颂歌高唱未来”“两制光昭四海,五星辉耀寰球”的对联体现了
A.“九二共识”的达成 B.“一国两制”的实践
C.军队建设的成就 D.两岸“三通的实现
10.(2022年黑龙江龙东)“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中表达了台湾同胞对回归祖国的渴望。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我国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
A.和平统一 B.坚持一个中国 C.“三不”政策 D.“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1.(2022年黑龙江牡丹江、鸡西)中国历史的主流是统一,统一是历史大势,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据此回答问题:
(1)元朝结束了唐以后370多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统一,成为我国古代版图最辽阔的朝代。元朝设置的正式管辖台湾和西藏两地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2)清朝前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清政府是怎样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的?
(3)依据“一国两制”的方针,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这一方针最重要的前提是什么?
(4)请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大业问题的看法。
12.(2022年湖北十堰)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就祖国统一问题进行探究。
【增设机构巩固边疆】
(1)元朝和清朝对边疆进行了有效治理。元朝由中央哪一机构直接统辖西藏?清朝设置哪一机构加强了对新疆的管辖?
【国共合作台湾回归】
(2)近代史上,台湾曾离开祖国半个世纪。国共合作取得哪一战争的胜利使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哪一事件是该战争的起点?列举一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取得胜利的战役。
【制度创新促进统一】
(3)180年前,英国通过哪一条约割占了香港岛?谁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为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提供了制度保障?简析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意义。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材料一: 2021年1至11月,两岸贸易总额2982.8亿美元,同比增长27.3%。……自台进口2275.1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大陆新设台资企业5923个、同比增长34.7%。
——国台办发言人马晓光答记者问
材料二:西方反华势力“以台制华”与民进党当局和岛内“台独”势力“倚美谋独”一拍即合,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小动作不断。
——人民网
(4)材料一体现了当前实现祖国统一的哪一有利因素?
(5)从国家统一的角度出发,请你对材料二中西方反华势力和“台独”势力的言行进行驳斥。
13.(2022年甘肃白银)国家统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
——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戚厚杰著《台湾光复》目录节选(见下图)
引言 直挂云帆复台湾,两岸统一会有时 一 两岸骨肉根连根,海盗垂涎强侵占 二 义正驱红夷,统一铭青史 三 跨海征战入版图,耕凿从今九壤同 四 骨肉分离天落泪,烽火遍岛不臣倭 五 驱逐倭奴,恢复中华 六 中国是我们的祖国,台湾土地是中国的土地
材料三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不容任何外来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任务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10月9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中国历史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驱逐倭奴,恢复中华”叙述的历史事件。
(3)依据材料三,指出“台湾问题”的性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祖国统一问题的看法。
14.(2022年黑龙江齐齐哈尔节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掘主动。纵横历史,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以创新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
【古代篇一中华智慧】
(1)请运用所学,依次填写上方图示方框内的历史知识。选择图示中的任意一项成就,写出其影响。
【现代篇--中国力量】
(3)依据所学知识,写出知识结构图中①战争名称。②是哪一历史事件?将③对台基本方针填写完整。④具体时间是什么?
【感悟篇-展望未来】
(4)通过以上探究性学习,你有怎样的感悟?
15.(2022年江苏盐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进举法》以一定人口的比例为基础,又适当照顾地区和单位,在城市与乡村间、少数民族与汉族间,作了不同比例的规定,使全国各阶层、各民族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相应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材料二 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追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鉴于情况复杂,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材料三 不管大陆还是港、澳、台地区,都只有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地区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它们与中央人民政府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系。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根据中国国请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光辉范例。
——胡维革、胡晓岩《关于香港回归祖国的思考》
(1)据材料一概括《选举法》的特点。该材料体现了我国哪一政治制度
(2)据材料二归纳民族问题复杂表现。为此,中共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材料三中“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构想是什么 请写出其成功实践的范例。
(4)综合以上材料,分析我国确立制度、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16.(2022年广西百色)下表概括了我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进程(部分)。阅读表格,完成下列要求。
进程 朝代 关键人物
形成和初步发展 秦朝 秦始皇
汉朝 汉武帝
大发展 隋朝 隋文帝、隋炀帝
唐朝 唐太宗
民族交融高潮 元朝 元世祖
巩固和发展 明朝 明太祖、明成祖
清朝 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
祖国统一大业 新中国 邓小平
(1)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秦朝在政治、汉朝在思想方面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2)根据表格,分别结合清朝巩固西北、东北边疆的相关史实,论证清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3)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什么伟大构想 其首次成功运用于哪一地区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祖国统一
考点79 钢铁长城
1.(2022年四川眉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黄旭华(1926——),“中国核潜艇之父”,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生活在战乱时代的黄旭华少年求学时立志学习航空和造船,抵御外敌的侵略。1945年,黄旭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造舰系。1958年黄旭华奉命调往中国“造船技术研究室”,负责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体设计工作,从此隐姓埋名三十载。黄旭华带领团队从调查研究入手,在报纸杂志里面去寻找拼凑世界保密控制很严的核潜艇资料,在没有任何技术外援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了数以亿计的数据,用了8年时间攻克了反应堆技术、艇体线型设计、水下发射等7个核潜艇关键技术,使中国在1964年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1988年62岁的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痴心不改强国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旭华获得共和国勋章的理由并简析他取得成就的原因。
考点80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2022年浙江舟山)某次国际会议上,周恩来作了精彩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此次会议
A.推动了中国全方位外交格局的建立B.促使中国站在了社会主义国家一边
C.引发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热潮D.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合作
2.(2022年浙江宁波)俄乌冲突伊始,我国外交部发表声明:希望当事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问题。中国这一立场是基于
A.对国际事务的主导地位 B.对国际规则的决定权力
C.对国际局势的完全掌控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2022年贵族黔东南)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在访华欢迎宴会上致辞说:“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我们有超过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这与我国哪一项外交方针相近?
A.互不侵犯 B.互不干涉内政
C.互相尊重领土完整 D.求同存异
4.(2022年黑龙江大庆)下列关于我国外交搭配正确的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标志着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5.(2022年广西梧州)1954年10月,周恩来指出:“它不应该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以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它”是指
A.全方位的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6.(2022年广西贺州)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各国人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本国的社会制度,有权维护本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体现了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A.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多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D.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
7.(2022年广东)万隆会议前夕,中国代表团就认为,应该在会上多提亚非国家的共同性问题,不突出我国的特殊问题,为此,周恩来在大会发言时提出
A.“求同存异”的方针 B.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8.(2022年河南)1955年,亚非会议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提出“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承认一切大小国家平等”等十项原则。这发展了我国主张的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9.(2022年吉林)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求同存异”的方针
10.(2022年四川凉山)举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1.(2022年辽宁抚顺、本溪铁岭、葫芦岛节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受害者,也是帝国主义发动的不义战争中的觉醒者和奋起反抗者,正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国际格局动荡和殖民体系瓦解,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摆脱外侮、结束内乱的重要机会。随着自身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3)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哪一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5)结合以上内容,围绕中国外交地位的发展变化,谈谈有何感悟?
12.(2022年内蒙古包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民日报》1949~1955年的部分社论
时 间 标 题
1949年9月24日 新纪元开始了——记政协代表关于 国旗、国都、纪元的讨论
1949年10月1日 万岁,新中国!
1950年7月16日 土改法带来幸福远景,关中农民无限喜悦
1950年11月6日 首都文艺界集会讨论,纷纷签名志愿抗美援朝
1953年11月9日 必须大张旗鼓地向农民宣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4年6月29日 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1954年9月2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有力武器
1955年4月27日 从万隆开始
——摘编自陈月明《使命与主体:〈人民日报〉社论(1949~2008) 的话语呈现》
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个主题,请你任选一个,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三个相关联的史事,围绕主题,加以说明。(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楚,符合逻辑。)
考点81 外交事业的发展
1.(2022年湖北恩施)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则公告发布之后
A.中国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B.中美关系开始逐步走向正常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D.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2022年广西百色)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两国领导人都认为有必要结束长达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为此,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此举
A.彻底消除了中美两国矛盾 B.使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成为新中国外交的转折点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2022年辽宁盘锦)下面图表可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加入联合国 B.中国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4.(2022年江苏泰州)《人民日报》真实记录了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下列文章刊登在20世纪70年代《人民日报》上的是
A.《决胜全面小康迈向新的征程》
B.《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第二十六届联大会议受到热烈欢迎》
5.(2022年山东临沂)“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这个“新时代”到来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中国推进全方位外交
6.(2022年湖北荆州)“我们的朋友遍天下”,20世纪70年代,我国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第二次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
A.外交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B.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D.促进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7.(2022年辽宁抚顺、本溪铁岭、葫芦岛)1972年,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这表明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中国参与不结盟运动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8.(2022年四川眉山)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份对外报告中说,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为此他
A.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B.以敌视态度对待中国
C.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 D.放弃美国的国家利益
9.(2022年湖北黄冈)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和孤立政策,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然而到了1971年,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表明
A.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美苏两极格局彻底崩溃
C.中美之间的对抗不断加剧 D.美国已经放弃霸权政策
10.(2022年四川广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现在
A.参加万隆会议,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B.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建交
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D.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1.(2022年湖北江汉、潜江节选)【学有所思】中美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关系之一,事关中国的外交大局。在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显得尤为复杂和敏感。
材料二 在为期一周的访问中,尼克松和周恩来进行了五次会谈。“在台湾问题上,尼克松重申了美国的承诺,即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不再说‘台湾地位未定’,也不支持‘台湾独立’;美国将谋求实现与中国关系正常化,并在四年内逐步从台湾撤军。”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对于美方近期不断在“一个中国原则”以及所谓“一个中国政策”上玩文字游戏,声称“美方不认同中方的一个中国原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23日(2022年5月)表示,美方有关说法歪曲历史、扭曲事实。汪文斌指出,不论是一个中国原则还是一个中国政策,其核心都是一个中国,这是中美双方达成的政治共识。没有这个共识,中美两国不可能接触、不可能建交,中美关系也不可能发展。汪文斌同时指出,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中方捍卫自身主权安全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在台湾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空间。
——摘自环球网
请回答:
(2)材料二中尼克松的此次访华在中美关系史上有何重要意义?你认为尼克松此番表态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三,结合当前美国政府在涉台问题上的一系列“小动作”,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