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高考语文一轮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讲义 02 名词的词类活用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高考语文一轮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讲义 02 名词的词类活用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27 07:1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讲 词类活用
2.1 认识古汉语的词性和句子成分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古人就已奠定了基础,但和今天现代汉语划分不同。古人划分的实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4类;虚词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7类。老师们讲虚词时把“代词”按照虚词来讲,同学们就不要感觉奇怪了。古汉语中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 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当然,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词性,作句子谓语,这就出现了“词类活用”。有词类活用而构成的句子是和正常的现代汉语不一样的。如:判断句,由名词或者名词短语构成的谓语句,可以叫名词谓语句,其结构为:
名词+(者)+名词或名词短语+(也)。【“主语+(者)+副词+名词+(也)”】
动词谓语句,即由动词构成的谓语句,又叫叙述句,
(状语)+动词+(补语)
形容词谓语句,即由形容词构成的谓语是句子,也叫描写句,形容句。
(状语)+形容词+(补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即把用作甲类的词,当作乙类的词来用 词类活用的特点是临时性 语境性,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活用义就消失了
1、总的说来,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自由地用作主语、宾语,而动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主语和宾语,如果动词、形容词出现在主语、宾语的位置上, 那么就是活用为名词;动词一般也不用作定语,而名词、形容词却经常用作定语, 如果动词出现在定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名词或形容词。
惧有伏焉 “伏”意为“伏兵”(动词活用名词)
吊有忧,贺有喜 “忧”“喜”意为“丧失”“喜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以上为动词、形容词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活用为名词。
2、动词一般用作叙述句的谓语,而且可以带宾语, 而名词、形容词一般不用作叙述句的谓语, 不带宾语,如果名词、形容词出现在称述句谓语的位置上,那么就活用为动词。
晋军函陵, 秦军范南。 (军,驻扎)
越国以鄙远, 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作边邑)
秦伯说, 与郑人盟。 (盟,结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衣,穿。)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衣,穿;王,称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襟,连带)
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学习)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学习)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遇)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的动词可以带宾语,有的则不能带,借用英语语法既是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故此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就活用为“使动用法”,特别注意:动词无意动用法(原因后面讲)!
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屈、窜现代汉语中不可以带宾语即不及物动词,在古汉语中活用。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同理,“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中“却”也活用译为“使……退却”
4、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现象,而且有多个类型。如
A、表方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向上;下,向下) ;骊山北构而西折。(北,向北;西,向西 )。
B、表示工具或依据或方式: 故令人持璧,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用席子)。
C、含有比喻意味的,更形象逼真 : 雄洲雾列,俊采星驰。(雾,像雾一样;星,像星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翅膀一样)。
D、表示对人的态度等 : 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奴隶一样)
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完全一致,但意思完全不同。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2.2 名词词类活用的具体表现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数词活用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严格来说,属于句法,高中阶段,我们暂且按照词法来讲。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活用为一般动词:
(1)第一种情况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而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时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活用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可以翻译成“作……”“成为……”或相应的动词。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籍”为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不能带宾语,而在古汉语中,却与“吏民”构成动宾关系,因此“籍”活用为动词,译为“登记”。
再如“左右欲刃相如”的“刃”字,可以翻译成“杀”;“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中的“职”可以翻译为“任职”。
(2)第二种情况
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这时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补充说明谓语动词),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翻译时应译为与名词相应的且能够搭配的动词。如:
沛公军(于)霸上。“军”为名词,后面带介词结构“(于)霸上”,与“军”构成动补关系,因此“军”活用为动词,译为“驻扎、驻军”。
(3)第三种情况
名词前有副词,在语句子中,副词只能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不可以修饰名词,此时我们把名词看成活用,活用为动词。翻译时,译成与名词相关的动词意。如:“范增数目项王”中“数”为副词,在句中应当修饰动词,作状语,“数”修饰了名词“目”,故“目”活用为动词,译为“使眼色”。又如“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何”副词,修饰名词“龙”,此时活用,译作“出现龙”。
(4)第四种情况
名词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中间用连词“而”连接(有时中间往往省略连词“而”)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又有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两种情况。
表示修饰关系
如:“扣舷而歌之”中“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动词,即“扣舷”修饰动词“歌”,此时“歌”表示行为状态。故“歌”需要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唱歌”。再如“缇骑按剑而前”中“按剑”修饰名词“前”,故“前”活用,译成“走上前”。
承接(顺承)关系
如“于是相如前进缶”“前”和“进”之间省略了连词“而”,“前”与“进”顺承关系,这里表示前后相连的两个动作,“前”此时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走上前”;再如“一觞一咏”中“觞“(喝酒)也是这种用法。
(5)第五种情况
名词后面有代词或者“之”字(作代词)时,一般名词要活用为动词。【“之”有时候可以按照音节助词处理】如:
“无乃尔是过与?”本句为宾语前置句,调整语序后“无乃过尔与”中“过”后面是代词“尔”,此时,“过”字活用为动词,翻译为“责备”;再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名词“树”后有“之”,“树”活用翻译为“种植”。
(6)第六种情况
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能愿动词与动词组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 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名词“水”前有能愿动词“能”,来修饰,故“水”活用为动词,翻译为“游泳”;再如“沛公欲王关中 ”中“王”前有能愿动词“欲”,故名词“王”活用为动词,翻译成“统治”。
(7)第七种情况
在“所”字结构与“者”字结构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即“所+动词”“动词+者”格式,翻译时名词应该翻译为相应准确的动词。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中“寓”出现在“所”后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为:“住宿 寓居”;再如“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学”为动词,加“者”活用为名词,翻译为“学习的人”、
二、名词的使动用法
判断名词的使动意动,首先判断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然后再看主语和宾语的关系。
名词的使动就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或者物成为这个名词表示的人或者物,简而言之“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如:
“徐孺下陈蕃之榻”“下”为方位名词,与名词短语“陈蕃之榻”构成动宾关系,“下”活用为动词,主语“徐孺”和“陈蕃之榻”之间有一种使动关系,“故“下”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放下”。又如“舍相如广成传”中“舍”首先活用为动词,再看与宾语是一种使动关系,因此“舍”可以翻译为“使······住宿”。
三、名词的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或“对……感到……”如:
“侣鱼虾而友麋鹿”中“侣”和“友”,首先判定两个名词连用,一个名词必活用为动词;再看主语与宾语关系,主语认为“鱼虾”是伴侣,把“麋鹿” 当作朋友,故译为“把……看作伴侣”“把……看作朋友”
四、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而作状语的,但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凡谓语前面的名词如果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在翻译时可以译为“介词+名词”的形式。名词作状语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方位名词、地点名词作状语
方位词、地点名词如“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地点名词则表示“介词加地点”,把这些词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在”“从”“往”“向”“到”“对”等,即“向(到、在、从等)+方位名词”的形式。如: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上、下”为地点名词,与动词“食、饮”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上、下”用作状语,译为“向上、向下”。“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中“草、露”分别作动词“行、宿”的状语,翻译为“在草地里,在露天或者露水地里”
又如:内外多置小门(内外,在里面,在外面);使不上漏(上,从上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在外面);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向上);骊山北构而西折(北,北从北面;西,向西面);上出重宵,下临无地 (“上”“下”,译为“向上”“向下”);水击三千里(在水面上);下临无地(向下)等
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和有比喻意味的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及有比喻意味的名词来修饰动词或者形容词,此时构成了名词作状语,翻译时往往在名词前加上“像”“好像”“犹如”等,然后加上名词的含义,即如“我要用招待……的方式招待(对待)他”或者“像对待……一样”“像……一样”式样。如:
“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解释为“翅膀”,为名词,放在动词“蔽”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的某种状态,故“翼”用作状语,译为“像翅膀一样”。 又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中“雾”“星”均为名词作状语,表示状态,修饰动词,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中“兄”解释为“兄长”,为名词,放在动词“事”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对人的某种态度,故“兄”用作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人皆得以隶使之” 中 “隶”翻译为“像对待奴隶一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中“灰、烟”;“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中“鲤”,像孔鲤一样);“廊腰缦回”中“腰”译“像腰一样”;“蜂房水涡”中“蜂、涡”译“像蜂窝;水涡,像水涡”等等。
工具方式的名词作状语
表示工具方式的名词在文言句子中修饰谓语,构成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翻译时要在活用的名词前加上介词“用”,即“用(以)…… (相应名词)”的形式,有时“用(以)”省略。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箕畚”为名词,放在动词“运”之前,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时使用的工具,故“箕畚”用作状语,译为“用竹筐”。
又如,“辇来于秦”中的“辇”翻译成“坐辇车”;“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中“手”翻译为“亲手”等。
(4)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频率、事物层进的发展变化,活用的名词时。在翻译时可加介词“每”,即“每+时间名词”;也可将名词重叠后前边加“一”,还可译为“一……比……”等,即“一天天(月月、年年)地……”或者“一天(月、年)比一天(月、年)地……”的形式。在保证意思不变的情况下,灵活译出。
a.表示每一 b.表示渐进 c.表示往昔。
如:“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中“日”为时间名词,与动词“笃”构成状语与中心词的修饰关系,故“日”用作状语,译为“一天天地”;“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中“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又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日”译为“每天”;“独夫之心日益骄固”中“日”翻译为“天,一天天地”等。
五、名词的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就是名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可译为“为……”。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丧”为名词,此处是为动用法,其宾语是“死”,“丧死”即“为死人办理丧事”又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序,为……作序)。
2.3 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判定
判断名词的词类活用,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包括一般动词,使动、意动),二是名词作状语。名词做状语可以按语法结构分析就可以了,我们重点讲述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不管是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名词的使动,意动还是为动,首先要判定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然后再仔细甄别,看看属于哪个类型。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了相应的动词。在翻译时成“作……”“成为……”或相应的动词等。
1、两个名词连用
即名词+名词(代),其中一个必定活用为动词。
如:“道芷阳间行”,道,芷阳,两个名词连用,“道”活用译“取道”;“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中“原、庄宗都是名词,连用,“原”活用为动词,译为“推究”;“目吴会于云间”中“目、吴会”,“目”作动词,翻译为“用眼睛看”等。
下面句子中名词活用也是同理: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节活用“以礼相待”);垣墙周庭(墙,砌上围墙);青雀黄龙之舳(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梓泽丘墟 (“丘墟”,成为荒丘废墟);与郑人盟(盟,盟约,订立盟约);映带左右(带,环绕);其下圣人也远矣(下,下面活用“低于”);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合族之人活用“灭族”);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旌,旗帜活用“表彰”)。
小结:两个名词连用,两者之间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形成主谓关系,那么后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果这两个名词是动宾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补语
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做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如:沛公军(于)霸上
分析:“军”为名词,与介词短语“(于)霸上”构成动补关系,故“军”活用为动词,译为“驻扎、驻军”。
小结:名词本来不能带补语,但有时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有了动词的特点,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3、副词+名词
“一言均赋”中“均”为副词,修饰“赋”字,根据副词修饰动词的原理,名词“赋”活用作动词,译为“铺陈”;“臣少多疾病”“多”,副词,“疾病”名词,据副词修饰动词的语法功能,“疾病”活用为动词,译为“患疾病”;
同理:范增数目项王(目,活用为动词,以为“目视、看”等;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彩虹活用“出现彩虹”)君子不齿。(齿,牙齿,活用“提起”)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义,道义活用“合乎道义”)不毛之地 (生长草木);然,犹有未树也 (树立)
小结规律:被副词修饰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4、动词或者动词短语+而(表修饰)+名词
名词同动词或动宾短语连接时,当连词“而”表修饰关系时,有时会省略连词“而”,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
如:“扣舷而歌之”中“扣舷”为动词,“而”表示修饰关系,修饰“歌”,因此“歌”活用为动词,与前面动词短语形成连动关系;“客逾庖而宴”中“逾庖”为动词短语修饰“宴”字,因此“宴”活用为动词,译为“赴宴”;
同理:缇骑按剑而前(前,活用为动词,译“走上前”);去今之墓而葬焉。(墓,活用为动词,译为“修墓”;其疾病而死;(疾病,活用为动词,译为“患病”);烟光凝而暮山紫(“紫”,活用为动词,译为“呈现出紫色”);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 “上”活用为动词,译为“向上飞”“ 下”译为“落下,降落”);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活用,译为“向南飞”);于是相如前进缶 (“前”和“进”之间省略了连词“而”,这里表示前后相连的两个动作,“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一觞一咏(“觞”与“咏”,省略修饰关系的“而”,翻译成“喝酒”)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以”连词,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而”,因此,“朝”活用为动词,译为“上朝”)
小结规律:名词前或者后面如果有动词或者动词短语时,不管有没有“而或者以”,都要关注是否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5、“名词+代词 ”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名”为名词,“之”为代词,构成动宾关系,故“名”活用为动词,译为“给……命名”;
“无乃尔是过与?”中“过”,后有代词“尔”,因此“过”活用为动词,译为“责备”(本句调整语序后“无乃过尔与”)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中“过”为名词,“之”为代词,那么“过”就活用为动词,译为“责备”);
下面语句是同样道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树木活用“种植”)填然鼓之。(鼓,“击鼓”)如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用匣子装)
分析:小结:名词+代词 代词作宾语,其前边的名词要活用作动词。
6、能愿动词+名词
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而组合成谓语。名词等于处在动词的位置上,因此它便活用为动词 如:
“沛公欲王关中”中能愿动词“欲”在名词“王”之前,修饰“王”故“王”活用。翻译为“统治”;“五十者可以衣帛”中能愿动词“可以”在名词“衣”之前,“衣”处在动词位置,因此“衣”活用为动词,译为“穿上”);
同理:左右欲刃相如(刃,“杀”)“虽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泳)
7、所+名词
构成“所”字结构,“者”字结构,即“所+动词”“动词+者”格式,翻译为相应准确的动词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中”名词“寓”出现在“所”后,活用为动词,译为:“住宿、寓居”
“置人所罾鱼腹中”中名词“罾”在“所”后,活用为动词,译为:“用网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