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八上·浈江期末)下列数字中,单位应该是cm的是( )
A.手掌的宽度约为10 B.课桌的高度约为0.8
C.一张试卷的厚度约为70 D.小明身高约为1.68
2.(2021八上·宜州期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的大小与所用的单位有关系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
C.在记录测量结果时,估读的位数越多越精确
D.在记录测量结果时,一般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2021八上·钦北期末)下面有关误差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C.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D.测量工具越精密,实验方法越合理,误差就越小
4.(2021八上·尚志期末)如图所示,小明利用学生刻度尺测量了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2.15cm B.1.15cm C. D.
5.(2021八上·南丹期末)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方法不正确会造成误差
B.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除误差
C.误差是错误测量值与正确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D.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除
6.(2021八上·绥滨期末)图为试卷示意图,你正在使用的物理试卷宽约为( )
A.27m B.27nm C.270cm D.270mm
7.(2021八上·天峨期末)用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1.58cm B.1.58mm C.1.60cm D.8.60cm
8.(2021八上·瑶海期末)某同学用一把最小刻度为1mm的直尺,先后测量同木块的厚度,三次测量结果分别是3.12cm、3.13cm、3.12cm,下列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3.12cm B.3.13cm C.3.123cm D.3.1233cm
9.(2021八上·和平期末)下列四个表达式是某班四位同学在学习“长度与时间单位换算”时的演算过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
A.2.5km=2.5km×104cm=2.5×104cm
B.3.0×106cm=3.0×106×10﹣2m=3.0×104m
C.30min=30min×60=1800s
D.2h=2×60=120min
10.(2021八上·环江期中)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就做成了一个摆,某同学测出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周期)是0.9s,下列做法中能使这个摆的周期刚好为1s的是( )
A.减小摆绳的长度 B.增加摆绳的长度
C.将铁块换小一点 D.将铁块换大一点
11.(2021八上·滦州期中)关于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测量时,选用的仪器越精密越好
B.使用测量工具时,只了解量程就可以,不用看分度值
C.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小数点后的数字要多保留几位
D.测量中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12.(2021八上·天河期末)如图,中学生的手掌长度约为( )
A.15m B. C. D.
13.(2021八上·宝安期末)本学期,你平均每天完成物理书面作业的时长是( )
A.1小时以上 B.30-60分钟 C.20-30分钟 D.20分钟以下
二、填空题
14.(2021八上·浈江期末)图中,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是 cm;秒表的读数为 s。
15.(2021八上·富川期末)如图所示,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16.(2021八上·密山期末)小丽在测量一个物体长度时记录的数据为14.51dm、14.50dm、14.53dm,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 dm。
17.(2021八上·道里期末)如图所示小明在测铁块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铁块的长度为 cm。
18.(2021八上·弋江期末)美军侦察机拍摄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旁的导弹发射基地,在照片中量得发射场长5cm,宽3.5cm,比例尺为1:200000,发射场是规则长方形,则发射场实际长是 ,实际面积为 m2。
19.(2021八上·肃州期末)如图所示,用刻度尺A和B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用其测量的物体长度为 厘米;用B刻度尺测物体时长度为 毫米。
20.(2021八上·弋江期末)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1.2m= dm= nm;
(2)30dm2= cm2= m2;
(3)360cm3= m3= L。
21.(2021八上·云浮期末)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实验室常用 测量时间。
22.(2021八上·电白期末)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这是为了 。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75.1cm、75.2cm、75.1cm、77.2cm、75.3cm,但以上测量记录有一次记错了,是第 次。剔除错误数据后,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
23.(2021八上·长宁期末)如图所示的测量仪器是 ,通电时,振针每秒上下振动50次,每次向下打1个点,这样,每打两个点时间间隔就是 秒。用它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时,打出的纸带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 相同,距离间隔 相同(均选填“一定”或“不一定”)。
三、实验探究题
24.(2021八上·越秀期末)小羽同学通过阅读课本《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内容,了解到“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小羽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螺母做成了一个摆,如图所示,想用停表测出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周期);(注:摆长L是指绳子固定点O到重物重心的距离)小羽发现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时间比较短,用停表难以测准,只利用现有器材,想测得更准确的方法是: 。
25.(2021八上·永年期中)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cm、12.83cm、12.8cm、14.82cm、12.80cm。
(1)根据测量结果显示,存在明显错误操作的是 同学,这个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其他各个同学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是因为测量时存在 ,这是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消除的。
(3)剔除明显错误的数据后,若剩下的四位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其中一位的结果仍然与其他三位存在明显不同,其原因是这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的 与其他三位的不同。
(4)在这次测量中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多次测量,终测得钢笔的长度应该是 cm。
26.(2021八上·滦州期中)在某次测量活动中,小明同学对一个圆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并将五次测量的数据记录如下:
(1)请在图中把测量圆的直径画完整。
(2)表中测量数据中有两个是错误的,错误数据1是
cm。理由是 ;错误数据2是
cm,理由是 。
(3)他这次测量的结果应该为
cm。
实验次数 1 2 3 4 5
测量值(cm) 1.32 1.31 1.3 1.11 1.31
27.(2021八上·平遥期中)物理活动课上,同学们练习测量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厚度,记为L;
②查看物理课本的页码,记为n;
③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小明的实验过程存在两处错误:
(1)错误步骤为 (填步骤序号);应改为 ;
(2)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表格第一行(“实验序号”所在行)的两空中应分别写A: ;他做了三次实验,并分别算出一张纸的厚度分别为0.086mm、0.088mm 和0.087mm,则这张纸的厚度可记录为 mm。
实验序号 A 纸张的总厚度 一张纸的厚度L0/mm 平均值L/mm
1
2
3
四、计算题
28.(2021八上·凤山期末)一包A4型号的复印纸共 500 张,小吴用刻度尺测出这包复印纸的厚度为 5cm,求∶
(1)一张该型号复印纸厚度的h为多少 mm?合多少 m?
(2)小吴用到的测量方法叫什么?
29.(2021八上·长丰月考)有五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为L1=18.82cm、L2=18.83cm、L3=18.28cm、L4=18.81cm、L5=18.82cm。请问:
(1)哪个测量的数据是错误的?其他测量数据的准确值为多少?
(2)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记为多少?
30.(2021八上·新余月考)小丽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支笔的长度,六次测量记录分别是17.28cm、17.29cm、16.90cm、17.30cm、17.27cm、17.25cm,则这支笔的长度是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手掌的宽度约为10cm,A符合题意;
B.课桌的高度约为0.8m,B不符合题意;
C.一张试卷的厚度约为70μm,C不符合题意;
D.小明身高约为1.68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结合数据,填写合理单位。
2.【答案】C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的大小与所用的单位有关系,比如1m=100cm,同一个结果,数值越大,单位越小,A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需要同时写数字和单位,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B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在记录测量结果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不是估读的位数越多越精确,C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在记录测量结果时,一般是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D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记录测量结果时,需要同时写数字和单位,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刻度尺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错误是实验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误差是避免不了的,A不符合题意;
B.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B不符合题意;
C.认真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C不符合题意;
D.选精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答案】B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物体一端和1.00cm刻度线对齐,一端的读数为2.15cm,测量结果为2.15cm-1.00cm=1.15cm
记录的测量结果应为1.15cm,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结合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即可,注意刻度尺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测量方法不正确,结果是错误而不是误差,A不符合题意;
B.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减小误差,B不符合题意;
C.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C不符合题意;
D.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不可避免,即不能消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多次测量可以减小误差。
6.【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我们使用的物理试卷的宽度在27cm左右,合270mm,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及数值大小进行判断。
7.【答案】A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测量结果为L=8.58cm-7.00cm=1.58cm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
8.【答案】A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根据三次测量结果,可以观察出三次数据结果接近,依据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在最后结果除不尽时采取四舍五入,与题中数据一致保留到1mm分度值的下一位,求出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多次测量的平均值计算长度,可以减小误差。
9.【答案】B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在运算过程中, 2.5km×104cm中是将km转为cm不应该在运算过程中带km,且1km=1×105m,A不符合题意;
B、该运算符合演算过程,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1min=60s,正确的运算过程是30min=30×60s=1800s ,C不符合题意;
D、2h=2×60min=120min,2×60没有单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结合长度的换算方法逐项分析判断。
10.【答案】B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与铁块大小无关,摆长越长,周期越大,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周期越大。
11.【答案】D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测量时,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取测量的工具,不是越精密越好,比如不能用刻度尺取测量人的身高,A不符合题意;
BC.使用测量工具时,不仅要了解量程就可以,还要看分度值,因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BC不符合题意;
D.错误是由于测量操作过程中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测量过程中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错误是由于测量操作过程中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测量过程中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12.【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中学生手掌的宽度约为10cm,手掌的长度比宽度稍大一些,大约是15cm,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13.【答案】C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
【解析】【解答】物理书面作业总量控制在每天20~30分钟内可完成。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及数据大小进行估测。
14.【答案】1mm;2.90;229.2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9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90cm﹣1.00cm=2.90cm
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180s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9.2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9.2s,即秒表的读数为180s+49.2s=229.2s
【分析】刻度尺上最小的单位是分度值;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根据秒表的分钟盘和秒钟盘的指针,测量时间。
15.【答案】1mm;1.50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则分度值为1mm。
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4.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5.50cm,物体长度为l=5.50cm﹣4.00cm=1.50cm
【分析】结合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注意刻度尺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6.【答案】14.51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得到了3个数据,那么这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该取它们的平均值,即
物体长度测量值应约为14.51dm。
【分析】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该取它们的平均值。
17.【答案】1;1.85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刻度尺一大格表示 1cm ,一大格包含10个小格,故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铁块的长度为
【分析】刻度尺上最小的长度,是分度值;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
18.【答案】1×104m;7×107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根据比例尺为1:200000,则发射场实际长为
发射场实际宽为
所以实际面积为
【分析】根据测量的长度,结合比例尺,计算实际长度;根据边长计算面积。
19.【答案】0.5cm;2.30;23.4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由图得,刻度尺A的1cm被分为2格,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5cm。
刻度尺A测量时是从4.00cm(最后的那个零是估计值)开始测起的,末端刻度值为6.30cm,物体的长度为
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1cm,测量是从4.00cm开始测起的,末端刻度值为6.34cm,物体的长度为
【分析】刻度尺上最小的长度表示分度值;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
20.【答案】(1)12;1.2×109
(2)3000;0.3
(3)3.6×10-4;0.36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1)由单位换算得:
(2)由单位换算得:
(3)由单位换算得:
【分析】(1)根据长度的单位换算解答;
(2)根据面积的单位换算解答;
(3)根据体积的单位换算解答。
21.【答案】刻度尺;米;停表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在实验室中,常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在实验室中,用来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停表。
【分析】结合常见物理量的单位及测量仪器解答。
22.【答案】减小误差;四;75.2cm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这是为了减小误差;
77.2cm与其它四个测量结果比较,差别最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物体的长度为 。
【分析】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平均值并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更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注意区分分度值的拉长变大后,但分度值的读数没有变化,其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23.【答案】打点计时器;0.02;一定;不一定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图中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打点计时器。
因为打点计时器每秒钟打点50次,所以每次打点的时间间隔为
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时,每打两个点时间间隔是0.02s,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如果小车做变速运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不同,所以距离间隔是不相同的;如果小车做匀速运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相同,那么距离间隔是相同的。
【分析】根据打点计时器振针振动的等时性判断,已知打点计时器振针每秒振动的次数,可以得到振动一次(也就是每打两个点)所用时间。
24.【答案】用停表测量这个摆摆动N个来回所用的时间t,然后用 求出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摆球多次摆动所需时间,计算摆动一次时间的长短。
25.【答案】(1)丁
(2)读数误差;不可以
(3)分度值
(4)12.82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其它几位同学的测量结果均在12.80cm左右,而丁同学的测量结果为14.82cm,丁同学的数据与其他同学的数据明显差距较大,明显读数错误。
(2)其他几个同学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差异,是测量误差,这是不可以消除的。
(3)测量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由数据可看出,丙同学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其它同学所用刻度尺的会度值为1mm,所以,丙同学的数据与其它同学明显不同,其原因是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与其他三位的不同。
(4)求平均值得钢笔的长度为
【分析】去掉偏差较大的数据,求平均值即可。
26.【答案】(1)
(2)1.3;测量结果没有估计值;1.11;测量的准确值错误
(3)1.31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因为是圆,需要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圆夹在中间,放到刻度尺上测出它的直径。测量方法如下图:
(2)由表中数据可知,第3次数据1.3cm与其他四个数值不同,没有估计值。
第4次数据1.11cm与其他三个相差太大,测量的准确值错误。
(3)测量的结果应该为其它三次测量的平均值 =1.31cm
【分析】(1)对一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需要借助于一些其他器材。因为是球直径不好测量,需要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圆夹在中间找出它的直径,再通过两块直角三角板在刻度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用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的刻度值求出圆的直径。
(2)刻度尺读数时注意分度值和物体两端与刻度尺刻线对齐的位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在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求平均值时,要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判断,把错误数据删除,然后进行平均,并且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与原始数据保持一致。
27.【答案】(1)①(或③);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内文的厚度(不含封面封底),记为L(或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
(2)纸的张数;0.087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 错误的步骤是①,因为封面比纸张后,故测量纸张的厚度时,需要去掉封面;故改进步骤为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内文的厚度(不含封面封底),记为L。
错误步骤③错误之处为页与张的概念不同,一张有两页,故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
(2) 计算一张纸的厚度是总厚度除以纸张数,故需要记录纸的张数;这张纸的厚度可记录为
【分析】当一个物体的长度太小无法测量时,可以测量n个相同物体的长度后除以n得一个物体的长度;要注意课本的页码数不是课本的张数,一张纸是两页;将多次测量的纸的厚度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
28.【答案】(1)解:一张该型号复印纸的厚度
答:一张该型号复印纸厚度的h为0.1mm,合 ;
(2)解:单独一张纸的厚度太小,无法测量,可以取多张纸测量厚度,用总厚度除以张数,就是每一张纸的厚度,这种方法叫累积测量法。
答:小吴用到的测量方法叫累积测量法。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多个物体的总长度,结合数量,计算单个的长度;
(2)利用测量多个数量来测量微小量,是累积测量法。
29.【答案】(1)解:从五个测量结果看,L3=18.28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记录;测量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最末一位数值为估读值,所以其他测量数据的准确值为18.8cm;
答:数据L3=18.28cm是错误的;其他测量数据的准确值为18.8cm;
(2)解: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四次测量的平均值
答: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为18.82cm。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分析】(1)多次测量中,差距较大的数据,是错误数据;测量中最后一位数据是估计值;
(2)根据多次测量的平均值,计算物体的长度。
30.【答案】解:由六次记录数据知,16.90cm应是错误数据,因为与其它数据相差太远。所以这支笔的长度
答:这支笔的长度是17.28cm。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分析】去掉偏差较大的数值,求平均值即可。
1 / 1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八上·浈江期末)下列数字中,单位应该是cm的是( )
A.手掌的宽度约为10 B.课桌的高度约为0.8
C.一张试卷的厚度约为70 D.小明身高约为1.68
【答案】A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A.手掌的宽度约为10cm,A符合题意;
B.课桌的高度约为0.8m,B不符合题意;
C.一张试卷的厚度约为70μm,C不符合题意;
D.小明身高约为1.68m,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常见物体的长度结合数据,填写合理单位。
2.(2021八上·宜州期末)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的大小与所用的单位有关系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
C.在记录测量结果时,估读的位数越多越精确
D.在记录测量结果时,一般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答案】C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A.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的大小与所用的单位有关系,比如1m=100cm,同一个结果,数值越大,单位越小,A符合题意,A不符合题意;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需要同时写数字和单位,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B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在记录测量结果时,需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不是估读的位数越多越精确,C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在记录测量结果时,一般是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D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在记录测量结果时,需要同时写数字和单位,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刻度尺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2021八上·钦北期末)下面有关误差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误差是测量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
B.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C.认真细致的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D.测量工具越精密,实验方法越合理,误差就越小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错误是实验时不遵守操作规则而引起的,误差是避免不了的,A不符合题意;
B.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B不符合题意;
C.认真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C不符合题意;
D.选精密测量仪器,改进实验方法,可以减小误差,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4.(2021八上·尚志期末)如图所示,小明利用学生刻度尺测量了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2.15cm B.1.15cm C. D.
【答案】B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物体一端和1.00cm刻度线对齐,一端的读数为2.15cm,测量结果为2.15cm-1.00cm=1.15cm
记录的测量结果应为1.15cm,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结合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即可,注意刻度尺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2021八上·南丹期末)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方法不正确会造成误差
B.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除误差
C.误差是错误测量值与正确测量值之间的差异
D.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除
【答案】D
【知识点】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测量方法不正确,结果是错误而不是误差,A不符合题意;
B.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减小误差,B不符合题意;
C.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C不符合题意;
D.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不可避免,即不能消除,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多次测量可以减小误差。
6.(2021八上·绥滨期末)图为试卷示意图,你正在使用的物理试卷宽约为( )
A.27m B.27nm C.270cm D.270mm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我们使用的物理试卷的宽度在27cm左右,合270mm,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及数值大小进行判断。
7.(2021八上·天峨期末)用图所示的刻度尺来测金属块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正确的是( )
A.1.58cm B.1.58mm C.1.60cm D.8.60cm
【答案】A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由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测量结果为L=8.58cm-7.00cm=1.58cm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
8.(2021八上·瑶海期末)某同学用一把最小刻度为1mm的直尺,先后测量同木块的厚度,三次测量结果分别是3.12cm、3.13cm、3.12cm,下列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
A.3.12cm B.3.13cm C.3.123cm D.3.1233cm
【答案】A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根据三次测量结果,可以观察出三次数据结果接近,依据多次测量平均值的方法,在最后结果除不尽时采取四舍五入,与题中数据一致保留到1mm分度值的下一位,求出结果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多次测量的平均值计算长度,可以减小误差。
9.(2021八上·和平期末)下列四个表达式是某班四位同学在学习“长度与时间单位换算”时的演算过程记录,其中正确的是( )
A.2.5km=2.5km×104cm=2.5×104cm
B.3.0×106cm=3.0×106×10﹣2m=3.0×104m
C.30min=30min×60=1800s
D.2h=2×60=120min
【答案】B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A、在运算过程中, 2.5km×104cm中是将km转为cm不应该在运算过程中带km,且1km=1×105m,A不符合题意;
B、该运算符合演算过程,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C、1min=60s,正确的运算过程是30min=30×60s=1800s ,C不符合题意;
D、2h=2×60min=120min,2×60没有单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结合长度的换算方法逐项分析判断。
10.(2021八上·环江期中)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就做成了一个摆,某同学测出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周期)是0.9s,下列做法中能使这个摆的周期刚好为1s的是( )
A.减小摆绳的长度 B.增加摆绳的长度
C.将铁块换小一点 D.将铁块换大一点
【答案】B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与铁块大小无关,摆长越长,周期越大,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单摆的周期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周期越大。
11.(2021八上·滦州期中)关于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测量时,选用的仪器越精密越好
B.使用测量工具时,只了解量程就可以,不用看分度值
C.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小数点后的数字要多保留几位
D.测量中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答案】D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解答】A.测量时,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取测量的工具,不是越精密越好,比如不能用刻度尺取测量人的身高,A不符合题意;
BC.使用测量工具时,不仅要了解量程就可以,还要看分度值,因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后一位,BC不符合题意;
D.错误是由于测量操作过程中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测量过程中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错误是由于测量操作过程中操作不规范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测量过程中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12.(2021八上·天河期末)如图,中学生的手掌长度约为( )
A.15m B. C. D.
【答案】D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中学生手掌的宽度约为10cm,手掌的长度比宽度稍大一些,大约是15cm,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13.(2021八上·宝安期末)本学期,你平均每天完成物理书面作业的时长是( )
A.1小时以上 B.30-60分钟 C.20-30分钟 D.20分钟以下
【答案】C
【知识点】时间的估测
【解析】【解答】物理书面作业总量控制在每天20~30分钟内可完成。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结合生活实际及数据大小进行估测。
二、填空题
14.(2021八上·浈江期末)图中,所使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体的长度是 cm;秒表的读数为 s。
【答案】1mm;2.90;229.2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A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9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90cm﹣1.00cm=2.90cm
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3”和“4”之间,偏向“4”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3min=180s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9.2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9.2s,即秒表的读数为180s+49.2s=229.2s
【分析】刻度尺上最小的单位是分度值;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根据秒表的分钟盘和秒钟盘的指针,测量时间。
15.(2021八上·富川期末)如图所示,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所测物体的长度是 cm。
【答案】1mm;1.50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图示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则分度值为1mm。
物体起始端对应的刻度值为4.00cm,末端对应的刻度值为5.50cm,物体长度为l=5.50cm﹣4.00cm=1.50cm
【分析】结合刻度尺的分度值读数,注意刻度尺读数时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16.(2021八上·密山期末)小丽在测量一个物体长度时记录的数据为14.51dm、14.50dm、14.53dm,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记 dm。
【答案】14.51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由题意可知,得到了3个数据,那么这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该取它们的平均值,即
物体长度测量值应约为14.51dm。
【分析】物体长度测量值应该取它们的平均值。
17.(2021八上·道里期末)如图所示小明在测铁块长度,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铁块的长度为 cm。
【答案】1;1.85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刻度尺一大格表示 1cm ,一大格包含10个小格,故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铁块的长度为
【分析】刻度尺上最小的长度,是分度值;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
18.(2021八上·弋江期末)美军侦察机拍摄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旁的导弹发射基地,在照片中量得发射场长5cm,宽3.5cm,比例尺为1:200000,发射场是规则长方形,则发射场实际长是 ,实际面积为 m2。
【答案】1×104m;7×107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根据比例尺为1:200000,则发射场实际长为
发射场实际宽为
所以实际面积为
【分析】根据测量的长度,结合比例尺,计算实际长度;根据边长计算面积。
19.(2021八上·肃州期末)如图所示,用刻度尺A和B分别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其中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用其测量的物体长度为 厘米;用B刻度尺测物体时长度为 毫米。
【答案】0.5cm;2.30;23.4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由图得,刻度尺A的1cm被分为2格,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5cm。
刻度尺A测量时是从4.00cm(最后的那个零是估计值)开始测起的,末端刻度值为6.30cm,物体的长度为
刻度尺B的分度值是0.1cm,测量是从4.00cm开始测起的,末端刻度值为6.34cm,物体的长度为
【分析】刻度尺上最小的长度表示分度值;根据物体对应刻度尺的位置,测量长度。
20.(2021八上·弋江期末)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1.2m= dm= nm;
(2)30dm2= cm2= m2;
(3)360cm3= m3= L。
【答案】(1)12;1.2×109
(2)3000;0.3
(3)3.6×10-4;0.36
【知识点】长度的估测
【解析】【解答】(1)由单位换算得:
(2)由单位换算得:
(3)由单位换算得:
【分析】(1)根据长度的单位换算解答;
(2)根据面积的单位换算解答;
(3)根据体积的单位换算解答。
21.(2021八上·云浮期末)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实验室常用 测量时间。
【答案】刻度尺;米;停表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在实验室中,常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在实验室中,用来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停表。
【分析】结合常见物理量的单位及测量仪器解答。
22.(2021八上·电白期末)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这是为了 。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75.1cm、75.2cm、75.1cm、77.2cm、75.3cm,但以上测量记录有一次记错了,是第 次。剔除错误数据后,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 。
【答案】减小误差;四;75.2cm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小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他不怕麻烦测了五次,这是为了减小误差;
77.2cm与其它四个测量结果比较,差别最大,所以此数值是错误的,应该舍去;
物体的长度为 。
【分析】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平均值并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更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注意区分分度值的拉长变大后,但分度值的读数没有变化,其结果比真实值偏小。
23.(2021八上·长宁期末)如图所示的测量仪器是 ,通电时,振针每秒上下振动50次,每次向下打1个点,这样,每打两个点时间间隔就是 秒。用它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时,打出的纸带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 相同,距离间隔 相同(均选填“一定”或“不一定”)。
【答案】打点计时器;0.02;一定;不一定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图中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打点计时器。
因为打点计时器每秒钟打点50次,所以每次打点的时间间隔为
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时,每打两个点时间间隔是0.02s,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如果小车做变速运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不同,所以距离间隔是不相同的;如果小车做匀速运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相同,那么距离间隔是相同的。
【分析】根据打点计时器振针振动的等时性判断,已知打点计时器振针每秒振动的次数,可以得到振动一次(也就是每打两个点)所用时间。
三、实验探究题
24.(2021八上·越秀期末)小羽同学通过阅读课本《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内容,了解到“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小羽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螺母做成了一个摆,如图所示,想用停表测出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周期);(注:摆长L是指绳子固定点O到重物重心的距离)小羽发现它摆动一个来回所用时间比较短,用停表难以测准,只利用现有器材,想测得更准确的方法是: 。
【答案】用停表测量这个摆摆动N个来回所用的时间t,然后用 求出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知识点】时间及其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摆球多次摆动所需时间,计算摆动一次时间的长短。
25.(2021八上·永年期中)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cm、12.83cm、12.8cm、14.82cm、12.80cm。
(1)根据测量结果显示,存在明显错误操作的是 同学,这个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2)其他各个同学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是因为测量时存在 ,这是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消除的。
(3)剔除明显错误的数据后,若剩下的四位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其中一位的结果仍然与其他三位存在明显不同,其原因是这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的 与其他三位的不同。
(4)在这次测量中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多次测量,终测得钢笔的长度应该是 cm。
【答案】(1)丁
(2)读数误差;不可以
(3)分度值
(4)12.82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解答】(1)其它几位同学的测量结果均在12.80cm左右,而丁同学的测量结果为14.82cm,丁同学的数据与其他同学的数据明显差距较大,明显读数错误。
(2)其他几个同学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差异,是测量误差,这是不可以消除的。
(3)测量时,要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由数据可看出,丙同学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其它同学所用刻度尺的会度值为1mm,所以,丙同学的数据与其它同学明显不同,其原因是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与其他三位的不同。
(4)求平均值得钢笔的长度为
【分析】去掉偏差较大的数据,求平均值即可。
26.(2021八上·滦州期中)在某次测量活动中,小明同学对一个圆的直径进行了测量,并将五次测量的数据记录如下:
(1)请在图中把测量圆的直径画完整。
(2)表中测量数据中有两个是错误的,错误数据1是
cm。理由是 ;错误数据2是
cm,理由是 。
(3)他这次测量的结果应该为
cm。
实验次数 1 2 3 4 5
测量值(cm) 1.32 1.31 1.3 1.11 1.31
【答案】(1)
(2)1.3;测量结果没有估计值;1.11;测量的准确值错误
(3)1.31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因为是圆,需要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圆夹在中间,放到刻度尺上测出它的直径。测量方法如下图:
(2)由表中数据可知,第3次数据1.3cm与其他四个数值不同,没有估计值。
第4次数据1.11cm与其他三个相差太大,测量的准确值错误。
(3)测量的结果应该为其它三次测量的平均值 =1.31cm
【分析】(1)对一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需要借助于一些其他器材。因为是球直径不好测量,需要用两块直角三角板把圆夹在中间找出它的直径,再通过两块直角三角板在刻度尺上所对应的刻度值,用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的刻度值求出圆的直径。
(2)刻度尺读数时注意分度值和物体两端与刻度尺刻线对齐的位置,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在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有效途径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在求平均值时,要先对所有数据进行判断,把错误数据删除,然后进行平均,并且平均值的有效数字与原始数据保持一致。
27.(2021八上·平遥期中)物理活动课上,同学们练习测量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厚度,记为L;
②查看物理课本的页码,记为n;
③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小明的实验过程存在两处错误:
(1)错误步骤为 (填步骤序号);应改为 ;
(2)某同学设计了如下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表格第一行(“实验序号”所在行)的两空中应分别写A: ;他做了三次实验,并分别算出一张纸的厚度分别为0.086mm、0.088mm 和0.087mm,则这张纸的厚度可记录为 mm。
实验序号 A 纸张的总厚度 一张纸的厚度L0/mm 平均值L/mm
1
2
3
【答案】(1)①(或③);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内文的厚度(不含封面封底),记为L(或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
(2)纸的张数;0.087
【知识点】刻度尺的使用
【解析】【解答】(1) 错误的步骤是①,因为封面比纸张后,故测量纸张的厚度时,需要去掉封面;故改进步骤为用刻度尺测出一本崭新物理课本的内文的厚度(不含封面封底),记为L。
错误步骤③错误之处为页与张的概念不同,一张有两页,故计算物理课本中纸张的厚度,表达式为
(2) 计算一张纸的厚度是总厚度除以纸张数,故需要记录纸的张数;这张纸的厚度可记录为
【分析】当一个物体的长度太小无法测量时,可以测量n个相同物体的长度后除以n得一个物体的长度;要注意课本的页码数不是课本的张数,一张纸是两页;将多次测量的纸的厚度取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
四、计算题
28.(2021八上·凤山期末)一包A4型号的复印纸共 500 张,小吴用刻度尺测出这包复印纸的厚度为 5cm,求∶
(1)一张该型号复印纸厚度的h为多少 mm?合多少 m?
(2)小吴用到的测量方法叫什么?
【答案】(1)解:一张该型号复印纸的厚度
答:一张该型号复印纸厚度的h为0.1mm,合 ;
(2)解:单独一张纸的厚度太小,无法测量,可以取多张纸测量厚度,用总厚度除以张数,就是每一张纸的厚度,这种方法叫累积测量法。
答:小吴用到的测量方法叫累积测量法。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分析】(1)根据多个物体的总长度,结合数量,计算单个的长度;
(2)利用测量多个数量来测量微小量,是累积测量法。
29.(2021八上·长丰月考)有五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为L1=18.82cm、L2=18.83cm、L3=18.28cm、L4=18.81cm、L5=18.82cm。请问:
(1)哪个测量的数据是错误的?其他测量数据的准确值为多少?
(2)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记为多少?
【答案】(1)解:从五个测量结果看,L3=18.28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记录;测量数据由准确值和估读值组成,最末一位数值为估读值,所以其他测量数据的准确值为18.8cm;
答:数据L3=18.28cm是错误的;其他测量数据的准确值为18.8cm;
(2)解: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四次测量的平均值
答: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为18.82cm。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
【解析】【分析】(1)多次测量中,差距较大的数据,是错误数据;测量中最后一位数据是估计值;
(2)根据多次测量的平均值,计算物体的长度。
30.(2021八上·新余月考)小丽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支笔的长度,六次测量记录分别是17.28cm、17.29cm、16.90cm、17.30cm、17.27cm、17.25cm,则这支笔的长度是多少?
【答案】解:由六次记录数据知,16.90cm应是错误数据,因为与其它数据相差太远。所以这支笔的长度
答:这支笔的长度是17.28cm。
【知识点】长度及其测量
【解析】【分析】去掉偏差较大的数值,求平均值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