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7-27 16:3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4课 欧洲文化的形成
学习目标:
1.能够理解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
2.知道并比较基督教文化与东正教文化间的异同;
3.辩证认识基督教文化在欧洲文化史上的作用。
希腊文化
罗马文化
中古西欧: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中古东欧:东正教文明
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系统
古代的自由观念和人文精神
维护私有财产的法律精神
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但欧洲文化不是单一区域文化的直接延续。这里所指的“欧洲文化”包括“中古西欧文化”和“拜占庭、俄罗斯文化”、它们都是在古典文明阶段结束(以西罗马帝国灭亡为标志)后形成的,是中古时期的文化形态,具有各自的区域文化特征。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1)古希腊文化
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古希腊的政治、经济状况
①政治:小国寡民的城邦政体
②经济:工商业经济、海外贸易发达;③社会:平民阶层力量强大;
④地理:多山地少平原,三面环海多优良港湾;
“古典时代”:
时间: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上半叶
特征:古希腊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高峰时期;
——西方人文精神和民主的源头
1.产生背景
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古希腊哲学家力图用理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
2.发展历程
(1)公元前7世纪以前:古希腊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都是神创造的,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鬼使神差的结果。
(2)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有人开始怀疑宗教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一)古希腊文化—哲学
泰勒斯—西方哲学之父
万物皆由水生成
赫拉克利特
万物皆由火生成
德谟克里特
宇宙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一)古希腊文化—哲学
1.产生背景
2.发展历程
(3)公元前5世纪中叶:智者学派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闪烁着人文光芒。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一)古希腊文化—哲学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万物的存在与否,全在于人的感觉。一阵风吹过,有人觉得冷,有人觉得凉爽。难受与惬意,全在于人的感觉。” ——普罗塔戈拉
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标准,而不是神
对智者学派的评价?
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积极:重视人的作用,否定了神,树立了人的尊严。
消极: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易出现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只重视人的作用,忽视了人的道德。
智者学派又称诡辩学派
1.产生背景
2.发展历程
(4)古希腊“三大哲人”(希腊三贤)
A.苏格拉底
主张:
①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提出“知识即美德”;
③强调“善”和教育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前469一前399)
雅典著名的哲学家。他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重点研究人的伦理道德问题。
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用对话形式提出哲学思想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一)古希腊文化—哲学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关注人的思想,强调人本身的发展,在《理想国》一书中,他把人的智慧品德和社会分工联系在一起,强调人的后天发展超过先天血缘。
成就:创建“学园”;在几何学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奠定了基础
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创办于约公元前385,以后历代相传,至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封闭为止,前后延续将近千年之久。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他最大的哲学贡献在于创立了逻辑学。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其著作涉及哲学、政治学等诸多科学领域,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荷马史诗》:史诗中的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②戏剧:古典时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雅典城邦时代的戏剧,悲剧和喜剧是杰出代表。
——“古希腊人的圣经”
史诗的主题思想是歌颂氏族社会的英雄,因而只要代表氏族理想的英雄,不管属于战争的哪一方,都在歌颂之列。《伊利亚特》的基调是把战争看成正当、合理、伟大的事业,但同时又描写了战争的残酷、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人民的厌战反战情绪,并通过英雄们的凄惨结局,隐约地表达了对战争的谴责。《奥德赛》是歌颂英雄们在与大自然和社会作斗争中,表现出的勇敢机智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雅典古剧场遗址
《荷马史诗》展示的是一曲英雄的赞歌,希腊悲剧则表达了人与命运抗争的主题,它的基调是悲壮的、崇高的。
——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一)古希腊文化—文学成就
——相当高的水平
米隆 掷铁饼者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
雅典娜女神像
帕提侬神庙的角柱有侧脚、檐部略向内倾,以校正视差柱子有卷杀,避免中部显细的错觉
——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一)古希腊文化—雕塑和建筑成就
“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古希腊是欧洲史学的源头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第一卷中写道:“我的职责是记录人们所讲的一切,但我绝无义务相信他们,这适用于整个这部书。”这一材料可以体现
①审慎的质疑精神 ②注重历史客观真实的态度
③历史记录的主观感受 ④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A
公元前5世纪,希腊联军在希波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间,以雅典为首组建了提洛同盟,雅典国力进一步增强,这引起原有霸主斯巴达及其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敌视。在伯利克里时期,双方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战争爆发。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认为,“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后人把这一现象称为“修昔底德陷阱”。
——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概括材料中“修昔底德陷阱”的基本含义,你认为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含义:新兴大国的崛起,引起原有霸主的恐惧,双方矛盾加剧,引发战争。
避免:“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还可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一)古希腊文化—史学成就
探究:古希腊人思想变化?
前七世纪自然哲学
“万物由水生”
前五世纪智者学派
“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
“知识即美德”
亚里士多德
“尤爱真理”
认识自然,重人的觉醒
认识社会,重人的价值
认识自己, 重知识与美德
认识人的思维,重理性精神
关注神
关注人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罗马王政时期 前753~前509年
罗马共和国 前509~前 27年
罗马帝国 前27~476年
罗马帝国灭亡 1453年
一、古典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
(二)古罗马文化
(1)法律:
材料1:《十二铜表法》部分条款:
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第六表:缔结(“现金借贷” 或“要式买卖” )契约后又否认的,处以双倍于标的的罚金。
第七表:建筑物的周围应用二尺半宽的空地,以便通行。
第八表: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
第九表 :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根据材料完成表格内容。
材料2:教材P22页:史料阅读
颁布时间
地位
内容
评价
特点
公元前450年左右
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
包括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
以维护(奴隶主)贵族和富人的财产利益为核心;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平民利益;成为后来陆续颁布的一系列公民法的基础。
保护财产私有制
——法治建设的先声
(2)建筑:
万神殿
万神殿内景
古罗马大竞技场一般指罗马斗兽场
帕特农神庙
罗马人将希腊柱式与罗马拱券技术相结合,从而有机融汇形成罗马独特的建筑特色。——说明在继承基础上的推陈出新。
——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建筑艺术
(3)其它:
文学
史学
历法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儒略历是由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凯撒颁布的一种历法。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平年365日,闰年366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因为恺撒七月出生,故将此月改为恺撒的名字“儒略”(July)。因为屋大维生于八月,故将此月改为大月,并改名为他的称号“奥古斯都”(August)。
凯撒大帝
卢克莱修、西塞罗、维吉尔是古罗马时期杰出的文学家。
李维的《罗马史》和塔西佗的《编年史》代表了古罗马史学的最高成就。
凯撒时期制定的儒略历后经修订成为世界通用的公历。
探究:古希腊罗马文化对西方文明产生的影响?
①对欧洲建筑历法史学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古希腊哲学思想对现代科学和现代哲学提供了借鉴。
③古希腊民主与古罗马法制为近代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成为理论源头
二、中古西欧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
中世纪:指从公元5世纪后期到公元15世纪中期,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古典时代、中世纪、近现代)的一个中间时期。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最终融入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中。术语“黑暗时代”一般指中世纪早期。
回顾中古西欧政治经济的主要特征。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文化特征?
在中古时期,西欧地区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一)背景:
1.中古时期西欧政权的更替:西罗马灭亡,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日耳曼封建国家
8世纪全盛,查理建立查理曼帝国。
9世纪中期查理曼帝国分裂。
751年,宫相矮子丕平篡夺王位,开始加洛林王朝的统治。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日耳曼人所灭
486年,法兰克人克洛维(日耳曼人中一支强大部落)建法兰克王国最大(墨洛温王朝)
二、中古西欧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
1.中古时期西欧政权的更替:西罗马灭亡,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日耳曼封建国家
(一)背景:
8世纪全盛,查理建立查理曼帝国。
9世纪中期查理曼帝国分裂。
751年,宫相矮子丕平篡夺王位,开始加洛林王朝的统治。
476年,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日耳曼人所灭
486年,法兰克人克洛维(日耳曼人中一支强大部落)建法兰克王国最大(墨洛温王朝)
2.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
产生于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巴勒斯坦地区的犹太团体。
393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49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教会多项特权;
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为酬谢教会助其掌权,将罗马附近土地献给教皇,建立教皇国,史称丕平献土。
影响(政治格局):基督教逐渐形成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教权高于王权);教权与王权互相利用、竞争共存。
我的天职是用武力保卫教会,使它不受异教徒的攻击蹂躏,在教会内部确保教会的纯正信仰。而圣父,你的职责是用祈祷支持我的武力。
——查理曼大帝 796年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1198—1216年在位)
二、中古西欧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
496年克洛维在兰斯受洗
756年丕平献土
概念解读:“丕平献土”
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创建加洛林王朝。丕平即位后,为了酬谢教会相助,两次出兵意大利。 公元756年,丕平把他夺到的意大利中部一部分土地,包括罗马周围地区,送给罗马教皇,史称“丕平献土”。“丕平献土”,使教权介入世俗权力,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我的天职是用武力保卫教会,使它不受异教徒的攻击蹂躏,在教会内部确保教会的纯正信仰。而圣父,你的职责是用祈祷支持我的武力。——查理曼大帝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教皇英诺森三世
卡诺莎之辱
2.表现
(1)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①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②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A.基督教文化的载体:
B.神学家的作用:
C.神学家的影响:
《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
神学家用形式逻辑论证基督教教义,发展出经院哲学,维护基督教会和封建主的统治。
他们的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哲学是神学的婢女。”
托马斯·阿奎纳
中世纪西欧神学家
“神学界之王”
在巴黎、罗马等地讲授神学和哲学。
著作:《神学大全》
托马斯·阿奎纳用逻辑学论证上帝的存在
大前提:世间万物都有不同的完善程度,而上帝是最完美的存在;
小前提:世界上一定有一种最完美的存在;
结论:所以上帝是存在的。
二、中古西欧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
2.表现
(1)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①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②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③《圣经》对西欧文学艺术有重要的影响
《创造亚当》
《最后的晚餐》
二、中古西欧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
2.表现
(1)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的地域文化
①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②基督教会控制着西欧社会的精神生活
③《圣经》对西欧文学艺术有重要的影响
(2)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3.评价
中世纪的奥古斯丁神学体系继承了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托马斯·阿奎那神学体系奉行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哲学,他们都充分利用了古典文化遗留下来的理性资源为信仰服务,强调信仰是出发点和目的,理性是手段和途径,确立了中世纪特有的精神文化形态——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中世纪古希腊文化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1)消极:中古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以基督教文化为主要特征,少有科学成就
(2)积极: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中古西欧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
三、中古东欧文化: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以东正教为主要特征)
(一)拜占庭文化
①政治上:罗马帝国分裂:395年,分裂成东西罗马
②宗教上: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东正教(希腊正教)和天主教
1.背景
③地理位置:由于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
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基督教文化
西亚
形成了独树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北非
三、中古东欧文化: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以东正教为主要特征)
(一)拜占庭文化
2.表现
①宗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的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德国法学家耶林
②法律: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
三、中古东欧文化: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以东正教为主要特征)
(一)拜占庭文化
2.表现
①宗教: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
②法律: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
③艺术: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其建筑和雕塑艺术也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发展。
④建筑:矗立于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
圣索非亚大教堂
拜占庭皇室的主教堂,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东正教的中心教堂。1453年后被土耳其人改为清真寺。教堂屋顶以穹隆覆盖。
穹窿顶
三、中古东欧文化: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以东正教为主要特征)
(二)俄罗斯文化
1.背景
①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在精神上,俄国人的母体是拜占庭。——雅斯贝斯
②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
基辅罗斯受洗
基辅罗斯
三、中古东欧文化:拜占庭、俄罗斯文化(以东正教为主要特征)
(二)俄罗斯文化
2.表现
①神学:
拜占庭帝国灭亡后,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东正教逐渐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
②文学:史诗《伊戈尔远征记》
③建筑: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被视作东正教的象征
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
前5世纪
476年
1453年
上古时期
中古时期
近代
古罗马文化
希腊文化
东欧拜占庭文化
俄罗斯文化
西欧基督教文化
近代文化
3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