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课《鸿门宴》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面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飨(xiǎng) 美姬(jī) 卮(zhī)酒
B.瞋(zhēn)目 戮(lù)力 数(shù)目项王
C.参乘(shèng) 目眦(zì) 鲰(zōu)生
D.啖(dàn) 刀俎(zǔ) 须臾(y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朝济而夕设版焉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张良出,要项伯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秋毫不敢有所近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②今者有小人之言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日夜望将军至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4.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比较形象生动的一个人物。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5.下列对各句中划线词按其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④沛公军霸上 ⑤籍吏民,封府库 ⑥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⑧吾得兄事之
A.①⑤⑥/②③④⑧/⑦ 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
C.①④⑤⑥/②③/⑦⑧ D.①④⑤⑥/②⑧/③⑦
6.对下列划线词的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作动词,称王)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上前)
D.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击破)
7.下列句子属状语后置的一句是( )
A.此天子气也 B.毋从俱死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将军战河北
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洎牧以谗诛 B.沛公安在
C.夫晋,何厌之有 D.彼且奚适
9.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顷之未发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⑥臣请入,与之同命
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⑧是寡人之过也
⑨怅恨久之 (10)公从之
A.(1)(9)/(2)(10)/(3)(5)/(4)/(6)(7)(8)
B.(1)(3)/(2)/(4)(5)/(7)(10)/(6)(8)(9)
C.(1)(9)/(2)/ (3)(5)/(4)(6)(10)/(7)(8)
D.(1)(3)/(2)(10)/(5)(8)/(4)(6)/(7)(9)
10.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彼且恶乎待哉。——他还有什么要依赖呢?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出生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想想他们死去的祖父,暴身于霜露之中,披荆斩棘。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怕得不到秦国的城,只是被欺骗。
二、文言文阅读
11.(2020高一下·宁波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鸿门宴(节选)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B.大礼不辞小让 辞:推辞
C.沛公则置车骑 置:留下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过:责备
(2)下列句子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为我献之。
A.为之奈何 B.客何为者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善于把巨大的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细节描写相结合,善于把生动的场面叙写与细节描绘相结合。
B.选段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的性格。
C.交代两军驻地及彼此距离,与刘邦“道芷阳间行”相呼应。
D.“拔剑撞而破之”等细节描写,表现范增鲁莽、暴躁的性格。
(4)用“/”给以下文字断句。
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12.(2015高一上·盐城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恩施好处)。”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构筑壁垒)垓下
B.持短兵(军队)接战
C.纵江东父兄怜(同情)而王我
D.有美人名虞,常幸(被宠幸)从
(2)对下面句中的省略部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 B.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C.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D.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B.项羽的军队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幕“霸王别姬”的悲剧。
C.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是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D.项羽败亡乌江,已抱必死的决心,但不忍心杀死跟随自己作战多年的爱驹,把它赠送给了乌江亭长。
(4)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三、语言表达
13.下面是一位网友在QQ上发布的一段推销茶叶的文字,有三处表达不够得体,请指出来并修改。
先生您好!小妹在百忙之中与您联系,希望不会打扰您。小妹家是福建安溪承包茶园的,主销铁观音、金骏眉、大红袍。如果您有喝茶的习惯,我可以先给您寄一袋新鲜的茶。无需任何订金,邮费由我们出,货到付款,您不能失信,如有疑问,我随时垂询。
1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过去人们都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即有了知识就有了力量。教师认真地教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知识本身没有力量,学生必须掌握独立探索的方法,因为有方法才能解决所有问题。可见,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①知识不一定能转化为力量。
② 。
③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鸿门宴
【解析】【分析】瞋目读chēn;数读shuò.
【点评】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通假字;鸿门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通假字。
B项,“倍”通“背”/“要”通“邀”
A项,“距”通“拒”/无
C项,“蚤”通“早”/无
D项,无/“卒”通“猝”
故答案为:B
【点评】学生平时要积累好课文中的通假字,通过做题来熟练掌握它们。
3.【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鸿门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今异义词。
①婚姻:古指儿女亲家,今为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②小人:此指搬弄是非者,古今义同。
③非常:古指意外的变故,今为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④日夜:日日夜夜,古今义同。
⑤细说:古指小人的谗言,今意为详细地叙述。
⑥鱼肉:此指鱼和肉,现指鱼的肉。
故答案为:D
【点评】对于古今异义词,一要做好课内的积累,二要根据题目中所给的具体语境来判断。
4.【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鸿门宴
【解析】【分析】A项,“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有误,《史记》应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5.【答案】B
【知识点】词类活用;鸿门宴
【解析】【分析】①④⑤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②③⑦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⑥⑧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
6.【答案】C
【知识点】词类活用;鸿门宴
【解析】【分析】“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7.【答案】D
【知识点】文言句式;鸿门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需要结合具体句子,逐项加以分析、判断。A.判断句;B.省略句;C.被动句。
8.【答案】A
【知识点】文言句式;鸿门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及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A项,被动句;其余三项为宾语前置。故选A。
9.【答案】C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鸿门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1)(9)是时间副词;(2)是动词,到;(3)(5)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用翻译;(4)(6)(10)是代词,作宾语;(7)(8)是结构助词,的。
10.【答案】A
【知识点】翻译;鸿门宴
【解析】B项,“生”应翻译为“天赋”,是通假字,同“性”;C项,“祖父”指祖辈和父辈,这是古今异义词;D项,“徒”句中意为“白白地”。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1.【答案】(1)B
(2)D
(3)D
(4)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
(5)①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那么大的中国,能有几个呢?
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课文理解;鸿门宴
【解析】【分析】(1)A项,正确。“杀人如不能举”译为:杀人惟恐不能杀尽。B项,错误。“辞”,计较;“大礼不辞小让”译为: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C项,正确。“沛公则置车骑” 译为: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D项,正确。“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译为: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的过错。故选B。
(2)例句中“为”,介词,替;“公为我献之”意思是:请你(指项羽)替我献给他吧。A项,“为”,介词,对;“为之奈何”意思是:对这件事该怎样办呢?B项,“为”,动词,做;“客何为者”意思是:客人是干什么的。C项,“为”,介词,被;“吾属今为之虏矣”意思是: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D项,“为”,介词,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意思是:于是秦王很不高兴,替赵王敲了一下瓦缶。选项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项。故选D。
(3)D项,“表现范增鲁莽、暴躁的性格”说法错误。“拔剑撞而破之”有范增鲁莽、暴躁的的一面,更表现范增对项羽错失良机的失望,体现范增的远见卓识。选项说法片面。故选D。
(4)本题中,“予见中峰”,“予”是主语,“见”是谓语,“中锋”是宾语,本句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应该停顿;“魁岸踞肆”是“中峰”的特点,形容词,做“中峰”的谓语,可以单独成句,“肆”后停顿;“意气端重”,“意气”是本句的主语,“端重”是形容词,“意气”的谓语,后面可以停顿;“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主语“中峰”承前省略,“有”是谓语,“以服其旁之二峰”宾语,“服”使动用法,使……服,根据文意,应该是(中峰)若有使“其旁之二峰”服(的办法),故本句相对独立,前后断开;“二峰者”“庄栗刻削”,“者”表判断,可停顿;“二峰”是“庄栗刻削”的主语,谓语是形容词,后面可停顿;“凛然不可侵犯”,本句主语(中峰)省略,“不可侵犯”作谓语,“凛然”做“不可侵犯”的状语,故本句相对独立,前后断开。本句译为:我看到中峰,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二峰倾服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凛然不可侵犯。
(5)第一句得分点:“缙绅”,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易”,改变;“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而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大四海;第二句得分点:“亡”,灭亡;“敢”,谦词,冒昧;“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故答案为:⑴B;⑵D;⑶D
⑷ 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
⑸ ①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那么大的中国,能有几个呢?
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⑶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⑸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12.【答案】(1)B
(2)D
(3)B
(4)①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②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③这样之后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写了文章来记这件事.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鸿门宴
【解析】【分析】(1)B项这里的“兵”,意思是“兵器”,应结合文言实词所处的语境分析。(2)D项“指王翳曰”意思是“指给王翳说”,“指”后面没有省略的成分。(3)B项“项羽的军队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错误,应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而不是项羽的军队唱楚歌。(4)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关键字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上”“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的意思、“一”是“专一”的意思;②“是”是“这”的意思、“藏”是“宝藏”的意思、“适”是“拥有”的意思;③“然后”是古今异义词,“这样之后”的意思、“向”是从前的意思、“于是”是古今异义词,“在这”的意思、“志”是动词“记载”的意思。
【点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答案】①“在百忙之中”改为“冒昧”。②“您不能失信”改为“相信您一定不会让小妹失望”。③“垂询”改为“解答”。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在百忙之中”是在打扰别人的时候所用的客套话,如果说自己可以改为“冒昧”;“您不能失信”太生硬,可以委婉一些;“垂询”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询问,此处可以改为“解答”。
故答案为: ①“在百忙之中”改为“冒昧”。
②“您不能失信”改为“相信您一定不会让小妹失望”。
③“垂询”改为“解答”。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14.【答案】有方法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掌握方法不一定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知识点】逻辑推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逻辑推理角度考虑,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逻辑问题,找到段落中表示条件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复句,分析条件和结果是否有必然联系。注意说法特别绝对的词语,比如“只要……就”“只有…...才”等。拟写答案时注意句式与例句句式基本一致。所给例句指出“只要教师教,学生就能掌握知识”这句话推断存在问题,不是只要教师教,学生就能掌握知识。以此为出发点,结合相关经验审视语段就会发现,还有两处存在问题:有方法才能解决所有问题;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重要。前者“所有”一词大绝对,后者太武断,推理错误。然后仿照例句拟写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有方法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掌握方法不一定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结构找仿写点,每一个仿写题抛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可以分析,这个分析出来的基本格式,就是我们仿写句子的仿点。其次仔细看清题目要求,有的是规定了主题,有的是隐藏着需要自己去揣摩,不管怎样,仿写句在结构上要求与例句一致,做到材料紧扣观点,事例典型合理。最后就是按照要求组织文字材料,注意隐藏的信息,做到既要 “形似”又要 “神似”。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课《鸿门宴》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面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飨(xiǎng) 美姬(jī) 卮(zhī)酒
B.瞋(zhēn)目 戮(lù)力 数(shù)目项王
C.参乘(shèng) 目眦(zì) 鲰(zōu)生
D.啖(dàn) 刀俎(zǔ) 须臾(yú)
【答案】B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鸿门宴
【解析】【分析】瞋目读chēn;数读shuò.
【点评】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生准确认读拼音的能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距关,毋内诸侯 朝济而夕设版焉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张良出,要项伯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秋毫不敢有所近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答案】B
【知识点】通假字;鸿门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通假字。
B项,“倍”通“背”/“要”通“邀”
A项,“距”通“拒”/无
C项,“蚤”通“早”/无
D项,无/“卒”通“猝”
故答案为:B
【点评】学生平时要积累好课文中的通假字,通过做题来熟练掌握它们。
3.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②今者有小人之言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日夜望将军至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⑤⑥
【答案】D
【知识点】古今异义;鸿门宴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今异义词。
①婚姻:古指儿女亲家,今为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②小人:此指搬弄是非者,古今义同。
③非常:古指意外的变故,今为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④日夜:日日夜夜,古今义同。
⑤细说:古指小人的谗言,今意为详细地叙述。
⑥鱼肉:此指鱼和肉,现指鱼的肉。
故答案为:D
【点评】对于古今异义词,一要做好课内的积累,二要根据题目中所给的具体语境来判断。
4.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鸿门宴》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紧扣住情节的发展,通过人物间的矛盾和斗争以及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情态等来体现的。
C.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比较形象生动的一个人物。
D.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答案】A
【知识点】文学常识;鸿门宴
【解析】【分析】A项,“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有误,《史记》应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
5.下列对各句中划线词按其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④沛公军霸上 ⑤籍吏民,封府库 ⑥常以身翼蔽沛公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⑧吾得兄事之
A.①⑤⑥/②③④⑧/⑦ B.①④⑤/②③⑦/⑥⑧
C.①④⑤⑥/②③/⑦⑧ D.①④⑤⑥/②⑧/③⑦
【答案】B
【知识点】词类活用;鸿门宴
【解析】【分析】①④⑤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②③⑦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⑥⑧均为名词活用作状语。
6.对下列划线词的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B.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作动词,称王)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上前)
D.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破,击破)
【答案】C
【知识点】词类活用;鸿门宴
【解析】【分析】“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7.下列句子属状语后置的一句是( )
A.此天子气也 B.毋从俱死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将军战河北
【答案】D
【知识点】文言句式;鸿门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需要结合具体句子,逐项加以分析、判断。A.判断句;B.省略句;C.被动句。
8.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洎牧以谗诛 B.沛公安在
C.夫晋,何厌之有 D.彼且奚适
【答案】A
【知识点】文言句式;鸿门宴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及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A项,被动句;其余三项为宾语前置。故选A。
9.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顷之未发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④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⑤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⑥臣请入,与之同命
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⑧是寡人之过也
⑨怅恨久之 (10)公从之
A.(1)(9)/(2)(10)/(3)(5)/(4)/(6)(7)(8)
B.(1)(3)/(2)/(4)(5)/(7)(10)/(6)(8)(9)
C.(1)(9)/(2)/ (3)(5)/(4)(6)(10)/(7)(8)
D.(1)(3)/(2)(10)/(5)(8)/(4)(6)/(7)(9)
【答案】C
【知识点】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鸿门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1)(9)是时间副词;(2)是动词,到;(3)(5)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用翻译;(4)(6)(10)是代词,作宾语;(7)(8)是结构助词,的。
10.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彼且恶乎待哉。——他还有什么要依赖呢?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君子的出生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C.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想想他们死去的祖父,暴身于霜露之中,披荆斩棘。
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怕得不到秦国的城,只是被欺骗。
【答案】A
【知识点】翻译;鸿门宴
【解析】B项,“生”应翻译为“天赋”,是通假字,同“性”;C项,“祖父”指祖辈和父辈,这是古今异义词;D项,“徒”句中意为“白白地”。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二、文言文阅读
11.(2020高一下·宁波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鸿门宴(节选)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B.大礼不辞小让 辞:推辞
C.沛公则置车骑 置:留下
D.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过:责备
(2)下列句子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公为我献之。
A.为之奈何 B.客何为者
C.吾属今为之虏矣 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善于把巨大的历史事件与丰富的细节描写相结合,善于把生动的场面叙写与细节描绘相结合。
B.选段集中表现了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的性格。
C.交代两军驻地及彼此距离,与刘邦“道芷阳间行”相呼应。
D.“拔剑撞而破之”等细节描写,表现范增鲁莽、暴躁的性格。
(4)用“/”给以下文字断句。
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答案】(1)B
(2)D
(3)D
(4)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
(5)①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那么大的中国,能有几个呢?
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课文理解;鸿门宴
【解析】【分析】(1)A项,正确。“杀人如不能举”译为:杀人惟恐不能杀尽。B项,错误。“辞”,计较;“大礼不辞小让”译为: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C项,正确。“沛公则置车骑” 译为: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D项,正确。“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译为: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的过错。故选B。
(2)例句中“为”,介词,替;“公为我献之”意思是:请你(指项羽)替我献给他吧。A项,“为”,介词,对;“为之奈何”意思是:对这件事该怎样办呢?B项,“为”,动词,做;“客何为者”意思是:客人是干什么的。C项,“为”,介词,被;“吾属今为之虏矣”意思是: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D项,“为”,介词,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意思是:于是秦王很不高兴,替赵王敲了一下瓦缶。选项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项。故选D。
(3)D项,“表现范增鲁莽、暴躁的性格”说法错误。“拔剑撞而破之”有范增鲁莽、暴躁的的一面,更表现范增对项羽错失良机的失望,体现范增的远见卓识。选项说法片面。故选D。
(4)本题中,“予见中峰”,“予”是主语,“见”是谓语,“中锋”是宾语,本句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应该停顿;“魁岸踞肆”是“中峰”的特点,形容词,做“中峰”的谓语,可以单独成句,“肆”后停顿;“意气端重”,“意气”是本句的主语,“端重”是形容词,“意气”的谓语,后面可以停顿;“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主语“中峰”承前省略,“有”是谓语,“以服其旁之二峰”宾语,“服”使动用法,使……服,根据文意,应该是(中峰)若有使“其旁之二峰”服(的办法),故本句相对独立,前后断开;“二峰者”“庄栗刻削”,“者”表判断,可停顿;“二峰”是“庄栗刻削”的主语,谓语是形容词,后面可停顿;“凛然不可侵犯”,本句主语(中峰)省略,“不可侵犯”作谓语,“凛然”做“不可侵犯”的状语,故本句相对独立,前后断开。本句译为:我看到中峰,魁梧奇伟,神情高傲舒展,意态气概端正庄重,好像有什么办法使它旁边二峰倾服似的。旁边的两座山峰,庄重谨慎,威严挺拔,凛然不可侵犯。
(5)第一句得分点:“缙绅”,指有官职的或做过官的人;“易”,改变;“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而能不易其志(之)缙绅;“四海之大”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大四海;第二句得分点:“亡”,灭亡;“敢”,谦词,冒昧;“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故答案为:⑴B;⑵D;⑶D
⑷ 予见中峰/魁岸踞肆/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凛乎不可犯
⑸ ①当魏忠贤作乱的时候,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那么大的中国,能有几个呢?
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⑶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⑷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⑸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
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刘邦禁受不起酒力,不能当面告辞。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拜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拜献给大将军。”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敲碎了它,说:“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12.(2015高一上·盐城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恩施好处)。”乃自刎而死。
(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构筑壁垒)垓下
B.持短兵(军队)接战
C.纵江东父兄怜(同情)而王我
D.有美人名虞,常幸(被宠幸)从
(2)对下面句中的省略部分补充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 B.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C.不忍杀之,以(之)赐公 D.马童面之,指(于)王翳曰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均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B.项羽的军队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幕“霸王别姬”的悲剧。
C.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是老天要灭掉自己,且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
D.项羽败亡乌江,已抱必死的决心,但不忍心杀死跟随自己作战多年的爱驹,把它赠送给了乌江亭长。
(4)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答案】(1)B
(2)D
(3)B
(4)①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②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③这样之后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写了文章来记这件事.
【知识点】文言语段综合训练;鸿门宴
【解析】【分析】(1)B项这里的“兵”,意思是“兵器”,应结合文言实词所处的语境分析。(2)D项“指王翳曰”意思是“指给王翳说”,“指”后面没有省略的成分。(3)B项“项羽的军队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错误,应是汉军在唱楚地的歌,而不是项羽的军队唱楚歌。(4)文言翻译应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字字落实,尤其要抓住一些关键字。关键字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上”“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的意思、“一”是“专一”的意思;②“是”是“这”的意思、“藏”是“宝藏”的意思、“适”是“拥有”的意思;③“然后”是古今异义词,“这样之后”的意思、“向”是从前的意思、“于是”是古今异义词,“在这”的意思、“志”是动词“记载”的意思。
【点评】(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2)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语言表达
13.下面是一位网友在QQ上发布的一段推销茶叶的文字,有三处表达不够得体,请指出来并修改。
先生您好!小妹在百忙之中与您联系,希望不会打扰您。小妹家是福建安溪承包茶园的,主销铁观音、金骏眉、大红袍。如果您有喝茶的习惯,我可以先给您寄一袋新鲜的茶。无需任何订金,邮费由我们出,货到付款,您不能失信,如有疑问,我随时垂询。
【答案】①“在百忙之中”改为“冒昧”。②“您不能失信”改为“相信您一定不会让小妹失望”。③“垂询”改为“解答”。
【知识点】语言得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在百忙之中”是在打扰别人的时候所用的客套话,如果说自己可以改为“冒昧”;“您不能失信”太生硬,可以委婉一些;“垂询”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询问,此处可以改为“解答”。
故答案为: ①“在百忙之中”改为“冒昧”。
②“您不能失信”改为“相信您一定不会让小妹失望”。
③“垂询”改为“解答”。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1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过去人们都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即有了知识就有了力量。教师认真地教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知识本身没有力量,学生必须掌握独立探索的方法,因为有方法才能解决所有问题。可见,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①知识不一定能转化为力量。
② 。
③ 。
【答案】有方法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掌握方法不一定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知识点】逻辑推理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逻辑推理角度考虑,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有无判断错误、推理偏颇以及说法绝对等逻辑问题,找到段落中表示条件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复句,分析条件和结果是否有必然联系。注意说法特别绝对的词语,比如“只要……就”“只有…...才”等。拟写答案时注意句式与例句句式基本一致。所给例句指出“只要教师教,学生就能掌握知识”这句话推断存在问题,不是只要教师教,学生就能掌握知识。以此为出发点,结合相关经验审视语段就会发现,还有两处存在问题:有方法才能解决所有问题;掌握方法比掌握知识重要。前者“所有”一词大绝对,后者太武断,推理错误。然后仿照例句拟写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有方法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掌握方法不一定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结构找仿写点,每一个仿写题抛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可以分析,这个分析出来的基本格式,就是我们仿写句子的仿点。其次仔细看清题目要求,有的是规定了主题,有的是隐藏着需要自己去揣摩,不管怎样,仿写句在结构上要求与例句一致,做到材料紧扣观点,事例典型合理。最后就是按照要求组织文字材料,注意隐藏的信息,做到既要 “形似”又要 “神似”。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