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二单元5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二单元5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07 11:48:42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二单元5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股肱(gōng) 百福并臻(zhēn) 韶光(sháo) 不稂不莠(liáng)
B.崔嵬(wéi) 运筹帷幄(wù) 秉承(bǐng) 草木菁菁(jīng)
C.巢穴(xué) 独当一面(dāng) 诤友(zhèng) 流水浅浅(jiān)
D.起讫(qì) 嗟来之食(jiē) 镌刻(juàn) 泥古不化(nì)
【答案】C
【知识点】习惯性误读字
【解析】【分析】A.“稂”应读“láng”;B.“幄”应读“wó”;D.“镌”应读“juān”。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凋伤 沟壑 排遣 飘泊 B.催促  渲染 落魄
C.文藻 逶迤 悲怆 沉郁 D.慨叹 朔漠 霜鬓 苍凉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B项中的箫瑟应改为萧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辨析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难度为中等。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无边落木萧萧下(树上落下的树枝)
C.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极其遗憾)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登高
【解析】【分析】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标题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A项、C项和D项这三个句子都是表意不明的句子,也就是说每个句子都可以理解成两个意思,因此都是表意不明。
4.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答案】B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祝福
【解析】【分析】A.“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歧义;C.“看不上”歧义; D.“表示愤慨”歧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标题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A项、C项和D项这三个句子都是表意不明的句子,也就是说每个句子都可以理解成两个意思,因此都是表意不明。
5.选出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亮,沸反盈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B.老师为我们订复习资料,可我身边没有钱,连借几位同学,也都没有,百无聊赖,只得请假回家。
C.这几天天气闷热,上床以后总是惴惴不安,难以入睡。
D.前有警车当道,后有群众追赶,歹徒走投无路,扔下凶器,向警察投降。
【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宇宙的边疆
【解析】【分析】A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与语境不合;B百无聊赖指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此处应用毫无办法;C惴惴不安是害怕发愁的样子,此处难发入睡与害怕无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6.对下列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着重描写王昭君的故乡的自然环境,感叹人逝村存,点出题意。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句的大意是说,王昭君一别汉宫而去了和大漠相连的紫台,最后只留下青冢一座沉寂在黄昏中。“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颔联紧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王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
C.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颈联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
D.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的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了对汉元帝的批判,收束全诗。
【答案】B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登高
【解析】【分析】“去”是离开的意思,“紫台”是宫廷。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歌四联的思想内容的了解程度。做该类题时,首先要通读全诗,在全面了解诗歌内容和基本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了解作者生平和性情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每一联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7.与《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环珮空归月夜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昭君不惯胡沙远 ②但暗忆江南江北
③想珮环月夜归来 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登高
【解析】【分析】①③和例句都是表达王昭君受不了大漠之苦,而幽魂归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8.对《秋兴八首》(其一)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所在地点,开门见山。此联下笔密重,用“凋伤”和“萧森”给诗的意境笼罩上了败落景象,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是对“气萧森”的悲壮景象的展开,“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塞上风云”既写景也寓时事。
C.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秋天的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故园心”表明了作者急于回家过一种“独善其身”安定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愿望。
D.尾联在时序推移之中叙写秋声,关合全诗。
【答案】C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登高
【解析】
9.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主题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昭君不被汉皇所重,终于葬身塞北的悲剧。
B.写昭君对汉皇的恨,也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写昭君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长安汉宫的无限向往。
D.诗人借昭君的不幸身世,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思。
【答案】D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登高
【解析】【分析】本诗是作者借抒写王昭君远嫁匈奴,客死他乡的悲剧,来抒发自己不被朝廷重用,怀才不遇的政治无奈,而不是ABC三项所说,ABC三项只能是评价得比较片面。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本诗歌主旨的把握程度。要想把握主旨,一定要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分清文章的文体。感受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
10.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答案】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秋兴八首(其一)
【解析】【分析】“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做题之前,首先要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了解作者的生平、性情、思想等等,再结合作品内容从篇、段、句、字词等方面进行赏析。
二、填空题
11.杜甫,字   ,尝自称   ,伟大的   诗人,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他还被称为   、   ,杜甫一生撰写一千四百多首诗,其诗显示了唐朝   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其诗风格多样,多以为主。
【答案】子美;少陵野老;现实主义;杜拾遗;杜工部;由盛转衰;“史诗”沉郁悲怆
【知识点】文学常识;秋兴八首(其一)
【解析】【分析】杜甫,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他还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生撰写一千四百多首诗,其诗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史诗”,其诗风格多样,多以沉郁悲怆为主。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2.律诗分   言和   言,总共有   句,每两句为一联,上句为   ,下句为   ,全诗四联的名称依次为   、   、   和   ,其中   和   必须对偶。
【答案】五言;七言;8句;出句;对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秋兴八首(其一)
【解析】【分析】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高峰,期间涌现出了大量的大诗人,诗歌流派各异,数量众多,其中律师和绝句占大多数。律诗每首8句,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每两句为一联。每联第一句为出句,第二句为对句。四联的名称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尾联必须对仗。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有关知识的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关注一些涉及到课文相关知识的课外内容,比如相关地文体知识以及天文、节气、地理、宗教等等方面的知识。
13.作者在《秋兴八首》其一中描绘了   的景色,表达了   、   
   的情感,在诗中作者主要运用了   的艺术手法。
【答案】蜀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条;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情景交融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秋兴八首(其一)
【解析】【分析】在《秋兴八首》其一中作者借描绘巫山巫峡的秋色,抒发了其虽漂流在外,也心系家国之事的情感,也就是说,作者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旨的把握能力。要想把握主旨,一定要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分清文章的文体。感受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
14.欣赏诗歌要做到四抓:分别是   、   、   和   。
【答案】抓题目;抓作者;抓诗句;抓注释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秋兴八首(其一)
【解析】【分析】欣赏诗歌要做到四抓,即为抓题目、抓作者、抓诗句、抓注释。具体来说,抓题目,就是抓住题目中隐含的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方面的信息;抓作者,就是要学生知人论世 (知其生平遭际、性情风格、思想功绩);抓诗句,就是要学生了解作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要考虑作品的意境、意象、技巧以及情感等;抓注释,就是要学生通过察看注释。了解作品中难理解的词语以及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以及情感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欣赏方面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难度为中等。
15.《秋兴八首》中,诗人不仅是   ,也是   、   ,全诗充溢着   ,和   。
【答案】悲自然之秋;悲人生之秋;国运衰落之秋;苍凉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秋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秋兴八首(其一)
【解析】【分析】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也是悲人生之秋、国运衰落之秋,全诗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旨的把握能力。要想把握主旨,一定要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分清文章的文体。感受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
三、阅读题
16.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3)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4)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5)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①“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惨蓄势。②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
(3)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群童抱茅,自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说群童“对面为盗贼”,是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4)表达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夏”,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5)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士都得以安乐,表现了诗人关怀人民疾苦的宽广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秋兴八首(其一)
【解析】(1)首先在诗歌中找到相应的诗句,然后可以通过不同的感觉去分析。最后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分析这样描写景色的原因。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从描写方法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做题之前,首先要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了解作者的生平、性情、思想等等,再结合作品内容从篇、段、句、字词等方面进行赏析。把握作品的主旨。(2)杜甫的大多数诗歌都寄予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本首诗也不例外。只是作者在这首诗中写的主要人物是自己。即便如此,也是从宁可自己受冻受饿,也要老百姓面授饥寒的思想浓浓的表现出来了。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作品中寄予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作品当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字、词语或句子,并对这些字词句进行不同方面的赏析,然后对赏析的结果进行整合,最后把能表达作者感情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即可。(3)作者一生中都心系民生,关注百姓生活。在此之所以这样说,是在孩童调皮抱茅、屡说不止的情况下,无奈有自我叹息而说的,并没有真正把孩童们说成是盗贼。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4)做此题要联系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先写八月秋风怒号,作者屋破被单,夜不能寐。即便如此,还盼望千万间的广厦能让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安然过冬,这是怎样一种境界?诗歌读到最后,作者的高尚品德和广阔心胸意境跃然纸上。【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5)要分析这句诗的本义和言外之意,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大多数诗歌的主题,还要注意答案语言的组织。【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把握作品的主旨。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高二第五册第二单元5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股肱(gōng) 百福并臻(zhēn) 韶光(sháo) 不稂不莠(liáng)
B.崔嵬(wéi) 运筹帷幄(wù) 秉承(bǐng) 草木菁菁(jīng)
C.巢穴(xué) 独当一面(dāng) 诤友(zhèng) 流水浅浅(jiān)
D.起讫(qì) 嗟来之食(jiē) 镌刻(juàn) 泥古不化(nì)
2.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凋伤 沟壑 排遣 飘泊 B.催促  渲染 落魄
C.文藻 逶迤 悲怆 沉郁 D.慨叹 朔漠 霜鬓 苍凉
3.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无边落木萧萧下(树上落下的树枝)
C.万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乡)
D.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极其遗憾)
4.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
5.选出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军训结束那天,我们举行队列表演,下午三时,操场上歌声嘹亮,沸反盈天,校园成了欢乐的海洋。
B.老师为我们订复习资料,可我身边没有钱,连借几位同学,也都没有,百无聊赖,只得请假回家。
C.这几天天气闷热,上床以后总是惴惴不安,难以入睡。
D.前有警车当道,后有群众追赶,歹徒走投无路,扔下凶器,向警察投降。
6.对下列诗句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首联着重描写王昭君的故乡的自然环境,感叹人逝村存,点出题意。
B.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句的大意是说,王昭君一别汉宫而去了和大漠相连的紫台,最后只留下青冢一座沉寂在黄昏中。“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颔联紧接人逝村存之意,竭力渲染王昭君生前及死后的凄凉。
C.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颈联一方面揭示汉元帝的昏庸,一方面写昭君不忘故土,魂魄夜归。
D.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尾联的琵琶乐曲将昭君的怨恨传之千载,从侧面加强了对汉元帝的批判,收束全诗。
7.与《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中“环珮空归月夜魂”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①昭君不惯胡沙远 ②但暗忆江南江北
③想珮环月夜归来 ④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8.对《秋兴八首》(其一)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出所在地点,开门见山。此联下笔密重,用“凋伤”和“萧森”给诗的意境笼罩上了败落景象,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是对“气萧森”的悲壮景象的展开,“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塞上风云”既写景也寓时事。
C.颈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由秋天的景物触动羁旅情思。“故园心”表明了作者急于回家过一种“独善其身”安定舒适的家庭生活的愿望。
D.尾联在时序推移之中叙写秋声,关合全诗。
9.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主题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写昭君不被汉皇所重,终于葬身塞北的悲剧。
B.写昭君对汉皇的恨,也寄托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C.写昭君对亲人的思念和对长安汉宫的无限向往。
D.诗人借昭君的不幸身世,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思。
10.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二、填空题
11.杜甫,字   ,尝自称   ,伟大的   诗人,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他还被称为   、   ,杜甫一生撰写一千四百多首诗,其诗显示了唐朝   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其诗风格多样,多以为主。
12.律诗分   言和   言,总共有   句,每两句为一联,上句为   ,下句为   ,全诗四联的名称依次为   、   、   和   ,其中   和   必须对偶。
13.作者在《秋兴八首》其一中描绘了   的景色,表达了   、   
   的情感,在诗中作者主要运用了   的艺术手法。
14.欣赏诗歌要做到四抓:分别是   、   、   和   。
15.《秋兴八首》中,诗人不仅是   ,也是   、   ,全诗充溢着   ,和   。
三、阅读题
16.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下面各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3)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4)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5)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习惯性误读字
【解析】【分析】A.“稂”应读“láng”;B.“幄”应读“wó”;D.“镌”应读“juān”。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字形相近,字音相近、或者两者兼有的字,以及多音字的每种读音,要明确区分、准确记忆。
2.【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的分辨
【解析】【分析】B项中的箫瑟应改为萧瑟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辨析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难度为中等。
3.【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登高
【解析】【分析】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标题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A项、C项和D项这三个句子都是表意不明的句子,也就是说每个句子都可以理解成两个意思,因此都是表意不明。
4.【答案】B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祝福
【解析】【分析】A.“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歧义;C.“看不上”歧义; D.“表示愤慨”歧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新闻标题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A项、C项和D项这三个句子都是表意不明的句子,也就是说每个句子都可以理解成两个意思,因此都是表意不明。
5.【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宇宙的边疆
【解析】【分析】A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与语境不合;B百无聊赖指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此处应用毫无办法;C惴惴不安是害怕发愁的样子,此处难发入睡与害怕无关。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弄错的常用成语的辨析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平时对这些成语的意思进行准确记忆,并区分与之意思相近的成语的意思,多进行相关地练习。
6.【答案】B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登高
【解析】【分析】“去”是离开的意思,“紫台”是宫廷。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歌四联的思想内容的了解程度。做该类题时,首先要通读全诗,在全面了解诗歌内容和基本把握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了解作者生平和性情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每一联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7.【答案】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登高
【解析】【分析】①③和例句都是表达王昭君受不了大漠之苦,而幽魂归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8.【答案】C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登高
【解析】
9.【答案】D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登高
【解析】【分析】本诗是作者借抒写王昭君远嫁匈奴,客死他乡的悲剧,来抒发自己不被朝廷重用,怀才不遇的政治无奈,而不是ABC三项所说,ABC三项只能是评价得比较片面。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本诗歌主旨的把握程度。要想把握主旨,一定要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分清文章的文体。感受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
10.【答案】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秋兴八首(其一)
【解析】【分析】“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做题之前,首先要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了解作者的生平、性情、思想等等,再结合作品内容从篇、段、句、字词等方面进行赏析。
11.【答案】子美;少陵野老;现实主义;杜拾遗;杜工部;由盛转衰;“史诗”沉郁悲怆
【知识点】文学常识;秋兴八首(其一)
【解析】【分析】杜甫,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他还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生撰写一千四百多首诗,其诗显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史诗”,其诗风格多样,多以沉郁悲怆为主。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2.【答案】五言;七言;8句;出句;对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秋兴八首(其一)
【解析】【分析】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高峰,期间涌现出了大量的大诗人,诗歌流派各异,数量众多,其中律师和绝句占大多数。律诗每首8句,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每两句为一联。每联第一句为出句,第二句为对句。四联的名称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和尾联必须对仗。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有关知识的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经常关注一些涉及到课文相关知识的课外内容,比如相关地文体知识以及天文、节气、地理、宗教等等方面的知识。
13.【答案】蜀地露冷枫丹;万物萧条;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情景交融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秋兴八首(其一)
【解析】【分析】在《秋兴八首》其一中作者借描绘巫山巫峡的秋色,抒发了其虽漂流在外,也心系家国之事的情感,也就是说,作者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旨的把握能力。要想把握主旨,一定要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分清文章的文体。感受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
14.【答案】抓题目;抓作者;抓诗句;抓注释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秋兴八首(其一)
【解析】【分析】欣赏诗歌要做到四抓,即为抓题目、抓作者、抓诗句、抓注释。具体来说,抓题目,就是抓住题目中隐含的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方面的信息;抓作者,就是要学生知人论世 (知其生平遭际、性情风格、思想功绩);抓诗句,就是要学生了解作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怎么写?,要考虑作品的意境、意象、技巧以及情感等;抓注释,就是要学生通过察看注释。了解作品中难理解的词语以及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以及情感等)。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品欣赏方面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难度为中等。
15.【答案】悲自然之秋;悲人生之秋;国运衰落之秋;苍凉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秋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秋兴八首(其一)
【解析】【分析】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也是悲人生之秋、国运衰落之秋,全诗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主旨的把握能力。要想把握主旨,一定要学生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分清文章的文体。感受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感情倾向,这样才能更好的把握作品的主旨。
16.【答案】(1)①“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惨蓄势。②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
(3)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群童抱茅,自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说群童“对面为盗贼”,是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4)表达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夏”,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5)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士都得以安乐,表现了诗人关怀人民疾苦的宽广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秋兴八首(其一)
【解析】(1)首先在诗歌中找到相应的诗句,然后可以通过不同的感觉去分析。最后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分析这样描写景色的原因。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从描写方法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做题之前,首先要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了解作者的生平、性情、思想等等,再结合作品内容从篇、段、句、字词等方面进行赏析。把握作品的主旨。(2)杜甫的大多数诗歌都寄予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本首诗也不例外。只是作者在这首诗中写的主要人物是自己。即便如此,也是从宁可自己受冻受饿,也要老百姓面授饥寒的思想浓浓的表现出来了。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作品中寄予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作品当中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字、词语或句子,并对这些字词句进行不同方面的赏析,然后对赏析的结果进行整合,最后把能表达作者感情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来即可。(3)作者一生中都心系民生,关注百姓生活。在此之所以这样说,是在孩童调皮抱茅、屡说不止的情况下,无奈有自我叹息而说的,并没有真正把孩童们说成是盗贼。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4)做此题要联系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先写八月秋风怒号,作者屋破被单,夜不能寐。即便如此,还盼望千万间的广厦能让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安然过冬,这是怎样一种境界?诗歌读到最后,作者的高尚品德和广阔心胸意境跃然纸上。【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5)要分析这句诗的本义和言外之意,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大多数诗歌的主题,还要注意答案语言的组织。【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
把握作品的主旨。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