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五课《苏轼词两首》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五课《苏轼词两首》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03 19:31:5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五课《苏轼词两首》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qiáng) 酹(lèi) 吟啸(xiào) 羽扇纶巾(guān)
B.笺注(qiān) 赤鼻矶(jī) 蓑衣(suō) 料峭(qiāo)
C.针砭(biǎn) 粗糙(cāo)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 万箭攒心(cuán)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风流 念奴姣 故垒西边 B.遥想 浪涛尽 小乔初嫁
C.萧瑟 人道是 乱石川空 D.周郎 任平生 山头斜照
3.下列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三首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语言平白如话,情感却直率奔放,而又毫无矫揉作态之感,这样决绝的誓言,任你心似铁也要化为绕指柔吧。
B.这两年矿难不断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有些领导对安全生产规程和规章制度的不屑一顾,肯定是酿成安全生产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C.中新网8月24日报道,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致辞中宣布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并称本届奥运会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D.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防腐倡廉的工作,实际上也反映出党和国家领导人也认识到了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 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A.词中写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波涛,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富有动感的画面。
B.此词借穿插的“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描写塑造了一个青春年少、志得意满、谈笑自若、指挥镇定的儒将周瑜的形象。
C.此词善用衬托,比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来反衬周郎,又用“早生华发”的词人自我正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D.全词环环相扣。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6.(2018高一下·舟山开学考)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樯橹灰飞烟灭”运用了拟人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7.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词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词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词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围绕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词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8.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诗人气质了,禁不住 ,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 ,但他的五尺之躯 。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却容不了当权派
⑥却不见容于当权派
⑦无论是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⑧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①④⑥⑧ B.②③⑤⑧ C.①④⑤⑦ D.②④⑤⑦
9.“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副对联的“三父子”,指的是(  )
A.曹操 曹丕 曹植 B.苏洵 苏轼 苏辙
C.班彪 班固 班超 D.杜甫 杜牧 杜荀鹤
二、诗歌鉴赏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D.“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2)作者在另一首《独觉》诗中写道:“翛(xiā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后两句与题中词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为什么独爱这两句?
11.诗词鉴赏
念奴娇 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萨都剌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三、语言表达
12.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例句: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正确;
B项,笺(jiān)注,料峭(qiào);
C项,针砭(biān);
D项,对称(chèn)。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语音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养成注意读准字音的习惯,特别要注意那些多音字和容易被声旁误导读音的字以及报刊上常见但容易人们读错的字。本题考查的是:笺、峭、砭、称等。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解析】【分析】A.、念奴姣应是念奴娇;B、.浪涛尽应是浪淘尽;C. 乱石川空 应是乱石穿空。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要仔细区分它们的字形上的细微区别,并能够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3.【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A异曲同工。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
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B不屑一顾。不屑:不值得,不愿意(去);一顾:看一下。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对某事物极端轻视鄙夷。这里可用“熟视无睹”。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C无与伦比。伦:类,伦比:类比,匹敌。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与它相比的。D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4.【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分析】把“苏轼”去掉。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5.【答案】C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借“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用词人来反衬周郎
6.【答案】A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分析】B.指词人想象当年周瑜大破曹军的情形。C.借代和比喻。D.文将(名士)的装束。
故答案为:A
【点评】要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学和文化知识,注意积累。借喻与借代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
1、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2、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4、修辞效果不同,借喻重在形象美感,借代则靠相关联想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以达到渲染气氛,将情感与形象融为一体的目的。
7.【答案】B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分析】并没有表现词人归隐田园的决心。
故答案为:B。
【点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8.【答案】A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解析】【分析】可根据句间关系和句子的主语来确定。第一空选①,①句前后分句之间有递进关系;第二空选④,由“一时”到“百世”,程度深入;第三空选⑥,要注意前面的主语是“他的五尺之躯”,故应用被动句;第四空选⑧,有程度的深入。
9.【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解析】【分析】 苏门三父子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都有名诗名赋流传,而且他们的出生地就在四川眉山,由此我们可推知这副对联说的是“苏洵、苏轼、苏辙”。
10.【答案】(1)D
(2)作者之所以独爱这两句诗,在于它反映了带有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诗人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略感凉意,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既已云消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经过阵风骤雨,依然轻松平静,自然如此,人生之旅亦然。实写遇雨,暗写的却是自己一生经历政治风雨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态度。作者在雨中悟出人生哲理,“风雨”即人生坎坷。作者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就是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分析】(1)D项,“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理解不正确。词句表现了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淡然处世的态度。
(2)解答此题,可从这诗句的本义出发,结合诗句大意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重点是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就题目要求赏析句子,答出句子的表面含义,再回答出句子的情感表达答题时最好采用先具体后概括、或先分析后总结等形式,首先对诗句加以解释,然后再对其作用做总体概括。
故答案为:
(1)D
(2)作者之所以独爱这两句诗,在于它反映了带有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诗人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略感凉意,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既已云消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经过阵风骤雨,依然轻松平静,自然如此,人生之旅亦然。实写遇雨,暗写的却是自己一生经历政治风雨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态度。作者在雨中悟出人生哲理,“风雨”即人生坎坷。作者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就是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D选项涉及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错误。
11.【答案】(1)此词上下阕皆先实后虚,实写了石头城、青山,离宫、辇路芳草、松径、鬼火等空冷阴森之景;虚写了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以及歌女的歌舞、临镜等。虚实结合使得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2)相同点:
①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怀古伤今。②对光阴虚掷的感伤。
不同点:
萨都剌词有对战争残酷的心痛;而苏词抒发自己的有志报国,却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1)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考虑的有四个方面:修辞手法、写景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而题干中已经给了明确的手法,而考生只需要解析这种手法,也就是从技巧题的第二步开始,分析手法+表达效果。虚的就是回忆中的梦想中的未来世界的,只要不在眼前的都是虚的,依据这个原则到诗句中找提示性的词,比如上片的“惟有青山如壁”“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可见中间都是昔日之事“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下片“伤心千古”可见前面“歌舞尊前,繁华镜里”都是昔日。除此之外都是实的。而虚实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虚实相生(两者同类),一是虚实相衬(两者相反,一般是虚衬实)。本词中昔日繁华兴盛,今日寥落萧条,昔胜今衰。(2)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又是比较题。这类题目要注意题干给出的要求。比如本题,比较的点是“情感”,答案的要求是要写出异和同,同时组织答案要规范,一般先说同,然后再说异。两首词中都有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本词中的句子是“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苏词中“早生花发”;都有怀古伤今之感,本词通过今昔对比可以看出;苏词中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万千惆怅尽在句中;昔盛今衰,苏词中“遥想公瑾当年……故国神游”可以看出。不同点是:本词中更多的是说战争的残酷,“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昔日白骨如雪,今日鬼火明灭;而苏词中更多的是感慨自己功业未成,壮志未酬,从遥想公瑾谈笑间灭敌千万,到自己早生花发,即可体会出。
12.【答案】(示例)①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②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
【知识点】仿写句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①以古代诗歌为内容;②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③既然给出了例句,仿句要做到与例句的句式尽量一致,即“××在……的……,……,用……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五课《苏轼词两首》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樯橹(qiáng) 酹(lèi) 吟啸(xiào) 羽扇纶巾(guān)
B.笺注(qiān) 赤鼻矶(jī) 蓑衣(suō) 料峭(qiāo)
C.针砭(biǎn) 粗糙(cāo) 差别(chā) 创伤(chuāng)
D.战栗(zhàn) 炽烈(chì) 对称(chèng) 万箭攒心(cuán)
【答案】A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正确;
B项,笺(jiān)注,料峭(qiào);
C项,针砭(biān);
D项,对称(chèn)。
故答案为:A。
【点评】解答语音题的关键主要在于平时的积累,要养成注意读准字音的习惯,特别要注意那些多音字和容易被声旁误导读音的字以及报刊上常见但容易人们读错的字。本题考查的是:笺、峭、砭、称等。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风流 念奴姣 故垒西边 B.遥想 浪涛尽 小乔初嫁
C.萧瑟 人道是 乱石川空 D.周郎 任平生 山头斜照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解析】【分析】A.、念奴姣应是念奴娇;B、.浪涛尽应是浪淘尽;C. 乱石川空 应是乱石穿空。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同音或者形似的字形的准确区分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要仔细区分它们的字形上的细微区别,并能够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3.下列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三首诗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语言平白如话,情感却直率奔放,而又毫无矫揉作态之感,这样决绝的誓言,任你心似铁也要化为绕指柔吧。
B.这两年矿难不断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而有些领导对安全生产规程和规章制度的不屑一顾,肯定是酿成安全生产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C.中新网8月24日报道,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致辞中宣布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并称本届奥运会是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D.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防腐倡廉的工作,实际上也反映出党和国家领导人也认识到了腐败问题的严重性。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A异曲同工。工:细致,巧妙;异:不同的。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话的说
法不一而用意相同,或一件事情的做法不同而都巧妙地达到目的。B不屑一顾。不屑:不值得,不愿意(去);一顾:看一下。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对某事物极端轻视鄙夷。这里可用“熟视无睹”。熟视:经常看到,看惯;无睹:没有看见。看惯了就像没看见一样。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C无与伦比。伦:类,伦比:类比,匹敌。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与它相比的。D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 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分析】把“苏轼”去掉。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点评】 “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1)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2)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3)识记文学体裁常识。
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A.词中写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波涛,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富有动感的画面。
B.此词借穿插的“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描写塑造了一个青春年少、志得意满、谈笑自若、指挥镇定的儒将周瑜的形象。
C.此词善用衬托,比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来反衬周郎,又用“早生华发”的词人自我正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D.全词环环相扣。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答案】C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借“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陪衬周郎;用词人来反衬周郎
6.(2018高一下·舟山开学考)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樯橹灰飞烟灭”运用了拟人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答案】A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分析】B.指词人想象当年周瑜大破曹军的情形。C.借代和比喻。D.文将(名士)的装束。
故答案为:A
【点评】要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学和文化知识,注意积累。借喻与借代有相近的地方,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它们的性质却完全不同。
1、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2、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借喻是一种省略了本体和比喻词的比喻,完全可以根据具体语境把本体找出来,再加一个“像”字将借喻还原成明喻的形式。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4、修辞效果不同,借喻重在形象美感,借代则靠相关联想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以达到渲染气氛,将情感与形象融为一体的目的。
7.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词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词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词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围绕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词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答案】B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分析】并没有表现词人归隐田园的决心。
故答案为:B。
【点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8.依次填入下文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诗人气质了,禁不住 ,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 ,但他的五尺之躯 。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却容不了当权派
⑥却不见容于当权派
⑦无论是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⑧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①④⑥⑧ B.②③⑤⑧ C.①④⑤⑦ D.②④⑤⑦
【答案】A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解析】【分析】可根据句间关系和句子的主语来确定。第一空选①,①句前后分句之间有递进关系;第二空选④,由“一时”到“百世”,程度深入;第三空选⑥,要注意前面的主语是“他的五尺之躯”,故应用被动句;第四空选⑧,有程度的深入。
9.“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副对联的“三父子”,指的是(  )
A.曹操 曹丕 曹植 B.苏洵 苏轼 苏辙
C.班彪 班固 班超 D.杜甫 杜牧 杜荀鹤
【答案】B
【知识点】文学常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解析】【分析】 苏门三父子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都有名诗名赋流传,而且他们的出生地就在四川眉山,由此我们可推知这副对联说的是“苏洵、苏轼、苏辙”。
二、诗歌鉴赏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全篇即景抒情,语言自然流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东坡词独特的审美风格。
B.这首词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作者苦乐随缘、开朗乐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C.“莫听”“何妨”两句是作者的人生写照,也是全词的主题,以下词情都是由此而发。
D.“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表达了词人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的精神。
(2)作者在另一首《独觉》诗中写道:“翛(xiāo,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诗的后两句与题中词的后两句大体相同,作者为什么独爱这两句?
【答案】(1)D
(2)作者之所以独爱这两句诗,在于它反映了带有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诗人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略感凉意,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既已云消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经过阵风骤雨,依然轻松平静,自然如此,人生之旅亦然。实写遇雨,暗写的却是自己一生经历政治风雨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态度。作者在雨中悟出人生哲理,“风雨”即人生坎坷。作者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就是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分析】(1)D项,“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对仕途风浪无所畏惧”理解不正确。词句表现了苏轼坦然面对人生风雨,淡然处世的态度。
(2)解答此题,可从这诗句的本义出发,结合诗句大意分析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重点是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就题目要求赏析句子,答出句子的表面含义,再回答出句子的情感表达答题时最好采用先具体后概括、或先分析后总结等形式,首先对诗句加以解释,然后再对其作用做总体概括。
故答案为:
(1)D
(2)作者之所以独爱这两句诗,在于它反映了带有作者独特个性的心理过程:诗人沐浴着雨后的清新的风光,虽略感凉意,回首刚刚走过的风雨萧瑟处,既已云消雨霁,斜阳也收敛了光辉,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经过阵风骤雨,依然轻松平静,自然如此,人生之旅亦然。实写遇雨,暗写的却是自己一生经历政治风雨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态度。作者在雨中悟出人生哲理,“风雨”即人生坎坷。作者的人生体验与处世态度,就是履险如夷,泰然自若。
【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D选项涉及的是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错误。
11.诗词鉴赏
念奴娇 登石头城①次东坡韵
(元)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1)萨都剌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1)此词上下阕皆先实后虚,实写了石头城、青山,离宫、辇路芳草、松径、鬼火等空冷阴森之景;虚写了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以及歌女的歌舞、临镜等。虚实结合使得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
(2)相同点:
①对世事变迁,昔盛今衰的悲哀,怀古伤今。②对光阴虚掷的感伤。
不同点:
萨都剌词有对战争残酷的心痛;而苏词抒发自己的有志报国,却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感慨。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1)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考虑的有四个方面:修辞手法、写景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而题干中已经给了明确的手法,而考生只需要解析这种手法,也就是从技巧题的第二步开始,分析手法+表达效果。虚的就是回忆中的梦想中的未来世界的,只要不在眼前的都是虚的,依据这个原则到诗句中找提示性的词,比如上片的“惟有青山如壁”“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可见中间都是昔日之事“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下片“伤心千古”可见前面“歌舞尊前,繁华镜里”都是昔日。除此之外都是实的。而虚实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虚实相生(两者同类),一是虚实相衬(两者相反,一般是虚衬实)。本词中昔日繁华兴盛,今日寥落萧条,昔胜今衰。(2)这道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又是比较题。这类题目要注意题干给出的要求。比如本题,比较的点是“情感”,答案的要求是要写出异和同,同时组织答案要规范,一般先说同,然后再说异。两首词中都有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本词中的句子是“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苏词中“早生花发”;都有怀古伤今之感,本词通过今昔对比可以看出;苏词中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万千惆怅尽在句中;昔盛今衰,苏词中“遥想公瑾当年……故国神游”可以看出。不同点是:本词中更多的是说战争的残酷,“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落日无人松径冷,鬼火高低明灭”,昔日白骨如雪,今日鬼火明灭;而苏词中更多的是感慨自己功业未成,壮志未酬,从遥想公瑾谈笑间灭敌千万,到自己早生花发,即可体会出。
三、语言表达
12.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
例句: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
【答案】(示例)①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②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
【知识点】仿写句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①以古代诗歌为内容;②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③既然给出了例句,仿句要做到与例句的句式尽量一致,即“××在……的……,……,用……了……”。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