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孤独之旅》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油麻地家底最hòu shi 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2)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xī nào 的可能。
(3)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qū chú 杜小康的恐慌。
(4)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xiē sī dǐ lǐ 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2.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运用比喻,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坚实阶梯。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3.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①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②等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的席子上。
③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④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4.《孤独之旅》作者是 ,选自 ,本文主人公是 。
5.“孤独之旅”是什么含义?结合本文的内容谈一谈。
6.“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他都受了什么磨难?
7.对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独之旅”主要指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过程。
B.具体指杜小康随父放鸭,远离了自己熟悉的村庄及人群,缺少与人交流的孤独。
C.文题想告诉我们经历孤独的考验,人才能迅速长大的道理。
D.作者希望每个孩子都像杜小康一样,去经历孤独的考验,快快长大。
二、现代文阅读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象报仇二十年不晚
①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新科学家》杂志16日公布了科学家进行大象行为研究的结果。负责这一研究的科学家乔伊斯·普尔认为:大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的记忆力,它们会在遭人类虐待多年后时人类进行报复。
②科学家介绍说,他们最初在乌干达发现,那里的象群数目从未减少,它们的食物种类更是日益繁多。但大象挡路和践踏村庄的事件仍时有发生,这些举动看起来似乎并无任何动机缘由。
③通过一系列研究,科学家们推刚,20世纪70~80年代偷猎者大肆捕杀大象的行为可能给当年的幼象们造成了心理阴影。在人们的肆意捕猎中,幼象们因为父母被捕杀而沦落为孤儿,它们可能还目睹了亲人惨遭屠戮的情景,受到精神创伤。此后,落单的小象不得不跟着经验欠缺的“少女妈妈”将就过活,加上缺乏成年象的成长指导,这一代小象们长大后极易发生“青少年犯罪”。
④研究表明,缺乏长辈榜样指引的幼年动物对同类以及其他动物都存在暴力倾向。南非阿多大象国家公园就是一个例证,公园90%的公象都是遭同类袭击而亡,这一数字是正常数值的1.5倍。
⑤科学家认为,大象在饱经人类长年虐待后,很可能因此“记仇”,并袭击人类的居住区。如果人类长此以往摧残大象,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⑥乔伊斯说:“也许野外管理者们认为,击毙一些所谓的‘问题大象’比舒缓人们的愤怒更简单轻松,于是射杀了这些大象。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对大象家庭成员的影响,这极有可能造成暴力的恶性循环。”
(1)本文主要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③段中“青少年犯罪”的含义,并指出这一词语使用的好处。
(3)阅读文中“如果人类长此以往摧残大象,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这一句,你得到什么启发?
9.阅读《孤独之旅》选段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杜小康摇 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
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
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 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概括上面选段的主要内容。
(2)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请你结合文章,谈谈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厚实
(2)嬉闹
(3)驱除
(4)歇斯底里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孤独之旅
【解析】【分析】根据语境用普通话读准拼音。书写词语注意形声字的特点判断汉字的写法,不要写错字,书写时应注意。如:
(1)“实”易错写成“时”(2)“嬉”易错写成“戏”(3)“驱”易错写成“去”(4)“实”易错写成“时”(5)“歇”易错写成“邪”
【点评】先用普通话读准拼音,然后根据语境写词语,注意理解词义,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A
【知识点】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比喻;拟人;排比;反问
【解析】【分析】A把纺车比作旅伴和战友,表明和纺车的亲密关系,表达对纺车的深厚感情。B把青年一代比作初升的太阳,运用比喻修辞,不是拟人。C把奋斗比作杠杆和阶梯,运用比喻,不是排比。D运用反问修辞,表明再多颜色也画不出祖国的面貌,强调祖国的丰富多彩、美丽富饶。
【点评】本题考查常用修辞方法的辨析。要记住常见的修辞方法的种类,熟悉其特点和表达作用。修辞效果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和体会。
3.【答案】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景物描写;语言描写
【知识点】孤独之旅;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首先要了解描写方法为两大类,一是景物描写二是人物描写,而人物描写有四种: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根据各句内容判断即可。
【点评】描写方法是阅读与写作方面的常识,要了解并学会运用。
4.【答案】曹文轩;《草房子》;杜小康
【知识点】孤独之旅;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注意“轩”写的写法,不要错写成“斩”,《草房子》要用书名号。
【点评】关于作品作家的文学常识平时要注意记忆,文字的写法要记清楚。
5.【答案】“孤独之旅”主要指杜小康在孤独中的成长的过程。具体而言,因家道中落而失学,失去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是孤独;随父亲一同放鸭,远离了自己熟悉的村庄及人群是孤独;父子间干巴巴的交流更让人寂寞和孤独;无边无际的芦苇荡让他有一种“永远也逃不走的感觉”,未卜的前途更让他恐惧和迷茫。就在这孤独之中他长大了,坚强了。
【知识点】孤独之旅;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作品的故事内容,理解分析。“孤独”是杜小康离开了小伙伴不得上学被迫跟着父亲放鸭的里感受,而“旅”有“走过”“路程”的含义,暗示着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从这两方面理解即可。
【点评】分析作品的重要句子的含意,要结合作品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6.【答案】孤独的磨难,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磨难。
【知识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孤独之旅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作品的故事内容,抓住题目中的答点“磨难”根据文中具体的情节从人物的处的环境与内心感受两方面来解答。
【点评】此类针对作品人物或情节某一问题的解答,要注意抓住题中的答点,据此梳理作品内容,找到相关信息概括作答。
7.【答案】D
【知识点】孤独之旅;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作者并没有希望每个孩子去经历孤独的考验这个意思。故选D。
8.【答案】(1)举例子;列数据
(2)小象缺乏成年象的指导,对人类和同类肆意袭击。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幽默性和生动性。
(3)我们应当保护动物,珍爱生命;人类如果不爱护动物,就会遭到报复。
【知识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孤独之旅
【解析】【分析】(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2)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点评】(1)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2)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述正确即可。(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9.【答案】(1)经历风雨,护鸭成长。
(2)写出了暴风雨来临时天气的恶劣,渲染了可怕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杜小康的成长以及变得坚强作铺垫。
(3)这是写鸭群同主人一起经历风风雨雨成长起来,并承接了上文杜小康所经受的磨练、坚强和成熟,来暗示人物杜小康的成长、成熟。
【知识点】孤独之旅;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从以物写人来考虑,作者其实是在说经过了风雨考虑,杜小康成长了。这样说表现了语言的含蓄而耐人寻味。
【点评】分析作品的重要句子的含意,要结合作品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孤独之旅》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油麻地家底最hòu shi 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
(2)杜雍和现在只是要求它们向前游去,不停顿地游去,不肯给它们一点觅食或xī nào 的可能。
(3)但,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qū chú 杜小康的恐慌。
(4)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xiē sī dǐ lǐ 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
【答案】(1)厚实
(2)嬉闹
(3)驱除
(4)歇斯底里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孤独之旅
【解析】【分析】根据语境用普通话读准拼音。书写词语注意形声字的特点判断汉字的写法,不要写错字,书写时应注意。如:
(1)“实”易错写成“时”(2)“嬉”易错写成“戏”(3)“驱”易错写成“去”(4)“实”易错写成“时”(5)“歇”易错写成“邪”
【点评】先用普通话读准拼音,然后根据语境写词语,注意理解词义,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意义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起它(纺车),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运用比喻,抒发作者对延安纺车深厚真挚的感情。
B.你们是早晨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运用拟人,抒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朝气蓬勃的青年一代寄予厚望。
C.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现代化高峰的坚实阶梯。运用排比,使抽象的概念和道理变得更加严谨。
D.你就是调尽五颜六色,又怎能画出祖国的面貌呢?运用夸张,意在表明多调一些颜色,祖国的面貌是可以画出来的。
【答案】A
【知识点】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比喻;拟人;排比;反问
【解析】【分析】A把纺车比作旅伴和战友,表明和纺车的亲密关系,表达对纺车的深厚感情。B把青年一代比作初升的太阳,运用比喻修辞,不是拟人。C把奋斗比作杠杆和阶梯,运用比喻,不是排比。D运用反问修辞,表明再多颜色也画不出祖国的面貌,强调祖国的丰富多彩、美丽富饶。
【点评】本题考查常用修辞方法的辨析。要记住常见的修辞方法的种类,熟悉其特点和表达作用。修辞效果要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和体会。
3.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①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②等杜小康终于有了倦意,躺到船舱的席子上。
③水边的芦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
④他甚至向儿子保证,“我要让你读书,无忧无虑地读书……”
【答案】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景物描写;语言描写
【知识点】孤独之旅;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解析】【分析】首先要了解描写方法为两大类,一是景物描写二是人物描写,而人物描写有四种: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根据各句内容判断即可。
【点评】描写方法是阅读与写作方面的常识,要了解并学会运用。
4.《孤独之旅》作者是 ,选自 ,本文主人公是 。
【答案】曹文轩;《草房子》;杜小康
【知识点】孤独之旅;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注意“轩”写的写法,不要错写成“斩”,《草房子》要用书名号。
【点评】关于作品作家的文学常识平时要注意记忆,文字的写法要记清楚。
5.“孤独之旅”是什么含义?结合本文的内容谈一谈。
【答案】“孤独之旅”主要指杜小康在孤独中的成长的过程。具体而言,因家道中落而失学,失去了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是孤独;随父亲一同放鸭,远离了自己熟悉的村庄及人群是孤独;父子间干巴巴的交流更让人寂寞和孤独;无边无际的芦苇荡让他有一种“永远也逃不走的感觉”,未卜的前途更让他恐惧和迷茫。就在这孤独之中他长大了,坚强了。
【知识点】孤独之旅;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作品的故事内容,理解分析。“孤独”是杜小康离开了小伙伴不得上学被迫跟着父亲放鸭的里感受,而“旅”有“走过”“路程”的含义,暗示着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从这两方面理解即可。
【点评】分析作品的重要句子的含意,要结合作品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6.“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他都受了什么磨难?
【答案】孤独的磨难,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磨难。
【知识点】梳理、概括故事情节;孤独之旅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作品的故事内容,抓住题目中的答点“磨难”根据文中具体的情节从人物的处的环境与内心感受两方面来解答。
【点评】此类针对作品人物或情节某一问题的解答,要注意抓住题中的答点,据此梳理作品内容,找到相关信息概括作答。
7.对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独之旅”主要指杜小康在孤独中成长的过程。
B.具体指杜小康随父放鸭,远离了自己熟悉的村庄及人群,缺少与人交流的孤独。
C.文题想告诉我们经历孤独的考验,人才能迅速长大的道理。
D.作者希望每个孩子都像杜小康一样,去经历孤独的考验,快快长大。
【答案】D
【知识点】孤独之旅;文章标题及其作用
【解析】【分析】作者并没有希望每个孩子去经历孤独的考验这个意思。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
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大象报仇二十年不晚
①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新科学家》杂志16日公布了科学家进行大象行为研究的结果。负责这一研究的科学家乔伊斯·普尔认为:大象有足够的聪明才智和良好的记忆力,它们会在遭人类虐待多年后时人类进行报复。
②科学家介绍说,他们最初在乌干达发现,那里的象群数目从未减少,它们的食物种类更是日益繁多。但大象挡路和践踏村庄的事件仍时有发生,这些举动看起来似乎并无任何动机缘由。
③通过一系列研究,科学家们推刚,20世纪70~80年代偷猎者大肆捕杀大象的行为可能给当年的幼象们造成了心理阴影。在人们的肆意捕猎中,幼象们因为父母被捕杀而沦落为孤儿,它们可能还目睹了亲人惨遭屠戮的情景,受到精神创伤。此后,落单的小象不得不跟着经验欠缺的“少女妈妈”将就过活,加上缺乏成年象的成长指导,这一代小象们长大后极易发生“青少年犯罪”。
④研究表明,缺乏长辈榜样指引的幼年动物对同类以及其他动物都存在暴力倾向。南非阿多大象国家公园就是一个例证,公园90%的公象都是遭同类袭击而亡,这一数字是正常数值的1.5倍。
⑤科学家认为,大象在饱经人类长年虐待后,很可能因此“记仇”,并袭击人类的居住区。如果人类长此以往摧残大象,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⑥乔伊斯说:“也许野外管理者们认为,击毙一些所谓的‘问题大象’比舒缓人们的愤怒更简单轻松,于是射杀了这些大象。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行为对大象家庭成员的影响,这极有可能造成暴力的恶性循环。”
(1)本文主要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③段中“青少年犯罪”的含义,并指出这一词语使用的好处。
(3)阅读文中“如果人类长此以往摧残大象,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这一句,你得到什么启发?
【答案】(1)举例子;列数据
(2)小象缺乏成年象的指导,对人类和同类肆意袭击。增强了说明文语言的幽默性和生动性。
(3)我们应当保护动物,珍爱生命;人类如果不爱护动物,就会遭到报复。
【知识点】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孤独之旅
【解析】【分析】(1)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2)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意思表述正确即可。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点评】(1)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2)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意思表述正确即可。(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9.阅读《孤独之旅》选段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到暴风雨将歇时,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杜雍和望着儿子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说:“你进窝棚里歇一会,我去找。”
杜小康摇 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说完,就又走了。
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就大声叫起来。但除了雨后的寂静之外,没有任何回应。他就朝杜小康走去的方向,寻找过去。
杜小康找到了那十几只鸭,但在芦荡里迷路了。一样的芦苇,一样重重叠叠无边无际。鸭们
东钻西钻,不一会工夫就使他失去了方向。眼见着天黑了。他停住了,大声地呼喊着父亲。就像父亲听不到他的回应一样,他也没有听到父亲的回应。
杜小康突然感到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
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寸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
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 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 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地明亮。
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第二天早晨,杜雍和找到了杜小康。当时杜小康正在芦苇上静静地躺着。不知是因为太困了,还是因为他又饿又累坚持不住了,杜雍和居然没有能够将他叫醒。杜雍和背起了疲软的儿子,朝窝棚方向走去。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八月的一天早晨,杜小康打开鸭栏,让鸭们走到水中时,突然在草里看到了一颗白色的东西。他惊喜地跑过去捡起,然后朝窝棚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
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
(1)概括上面选段的主要内容。
(2)小说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请你结合文章,谈谈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3)“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杜小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答案】(1)经历风雨,护鸭成长。
(2)写出了暴风雨来临时天气的恶劣,渲染了可怕的气氛,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杜小康的成长以及变得坚强作铺垫。
(3)这是写鸭群同主人一起经历风风雨雨成长起来,并承接了上文杜小康所经受的磨练、坚强和成熟,来暗示人物杜小康的成长、成熟。
【知识点】孤独之旅;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解析】【分析】从以物写人来考虑,作者其实是在说经过了风雨考虑,杜小康成长了。这样说表现了语言的含蓄而耐人寻味。
【点评】分析作品的重要句子的含意,要结合作品的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