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0.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3-19 19:42:49

文档简介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残羹冷炙(ɡēnɡ) 冠冕(miǎn) 脑髓(suǐ) 吝啬(lìnɡ)
B.礼尚往来(shànɡ) 自诩(xǔ) 蹩进(biē) 鱼翅(chì)
C.发扬国光(yánɡ) 国粹(cuì) 玄虚(xuán) 磕头(kē)
D.佳节大典(jiā) 孱头(chán) 摩登(mó) 针灸(jiǔ)
【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A项,“吝”应读作“lìn”;
B项,“蹩”应读作“bié”;
C项,正确;
D项,“孱”应读作“càn”。
故答案为:C。
【点评】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千万不可放过,也不要想当然地去读,一定要及时地查工具书,以便准确地识读和记忆。本题易误读的字有:羹、炙、冕、髓、蹩、灸。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A、澄辙 涯岸 企盼 云蒸霞蔚 B.B、蹒珊 苍苔 汲水 茫若无涯
C.C、莽苍 冈峦 堆垛 振耳欲聋 D.D、深潭 彩练 荡漾 浩浩荡荡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A.辙—澈,B.珊—跚,C.振—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辨析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难度为中等。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意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意的修辞手法。反语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A项,“进步”使用反语;
B项,“发扬国光”使用反语;
C项,“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使用反语;
D项,没有反语。
故答案为:D。
【点评】反话一般是用来批判、揭露坏人坏事,在文章中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善于使用反语增强表现力。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表明,人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放弃的事物。
①一旦别人代替自己做出选择 ②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 ③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 ④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 ⑤而不愿意做被人控制的傀儡 ⑥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
A.①⑥②③④⑤ B.③⑤①⑥④②
C.④①②③⑤⑥ D.⑤①⑥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语句连贯;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都希望”之后可以顺承解释,也可以转折对举。由此可知,④⑤均有可能成为第一句,但是④①②③⑤⑥中③⑤⑥无法在逻辑上建立关系,可知⑤①⑥②③④正确。
5.下列句子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领导作决策,明明违背法律、法规,却很容易地戴上冠冕堂皇的“帽子”得以实施。
B.大量的残羹冷炙都被专利拥有者盘剥而去,对我们的企业而言,剩下的利润也能使人胃口大开啊。 
C.因为台湾当局拒绝公布贿选人名单,岛内民众在星期四对此勃然大怒。
D.社会大环境是中小学生“礼尚往来”的主要原因,而家长的言传身教亦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大量”与“残羹冷炙”相矛盾。而且也不符合句意。
【点评】要想正确使用成语就知道成语的出处,词义,词性,感彩,适合的语境。
6.读课文 《拿来主义》,理解“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的“捧”字,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答案】C
【知识点】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用“捧”显示出“大师”们为了送出国宝而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点评】鲁迅的杂文常用比喻句,使说理变得幽默而形象。
7.读《拿来主义》,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  )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答案】C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可根据此段前后文内容来判断,它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中语句意义的理解。
8.选出不是比喻的一句(  )
A.美丽的南海之花——鼓浪屿,假如有十分姿色,三分姿色应该分给这朵朵白帆。
B.片中,婉怡是个托戏、衬戏、接戏的人物,演婉怡的我是排球场上的“二传手”,自己跳起来“扣球”就不对了。
C.五四时代介绍了一个易卜生,名声倒还好,今年介绍了一个肖伯纳,可就糟了,至今还有人肚子发胀。
D.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话剧来。
【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肚子发胀”借代不舒服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正确辨别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用法,以及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做题时,要根据题干选项中所给句子,判断运用的修辞手法。
9.下面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D.如果不加紧治理,南水北调这一造福工程可能会成为纵贯南北的污水网,成为贻笑大方的劣质工程。
【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礼尚往来”不能用在夫妻之间,“故弄玄虚“感彩与语境不合,”残羹冷炙“与”剩下的“意思重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意思的辨析和应用能力。难度不大。
二、现代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下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理解文中画线的“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的含义。
(2)鲁迅先生在否定种种错误的做法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有人认为这是排除推理法。结构是:原因,或A或B或C或D;推理,非A,非B,非C;结论,所以D。请你根据这个结构,写出选文的推理过程。
(3)“送去”“送来”与“拿来”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的后果?
【答案】(1)这一句话是反语,意思是:用活人代替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宠愈演愈烈的一种表现,正话反说,讽刺意味更强。
(2)[推理过程如下]原因: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推理:①闭关主义,实行不通;②送去主义,沦为乞丐;③听凭送来,大受其害。结论:所以,要自己来拿。
(3)“送去主义”是统治集团由惧外变为崇外、媚外的一种表现,它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这势必要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送来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手段,是进一步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钓饵。帝国主义无孔不入的侵略,使中国丧权失地,经济破产,内战不休,民生凋敝,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进程。“拿来主义”则不然,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以便使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国家成为新国家。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 “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推理过程如下——原因: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推论:闭关主义,实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结论:所以,要自己来拿。
(3)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故答案为:(1) 这一句话是反语,意思是:用活人代替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宠愈演愈烈的一种表现,正话反说,讽刺意味更强。
(2) [推理过程如下]原因: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推理:①闭关主义,实行不通;②送去主义,沦为乞丐;③听凭送来,大受其害。结论:所以,要自己来拿。
(3) “送去主义”是统治集团由惧外变为崇外、媚外的一种表现,它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这势必要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送来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手段,是进一步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钓饵。帝国主义无孔不入的侵略,使中国丧权失地,经济破产,内战不休,民生凋敝,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进程。“拿来主义”则不然,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以便使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国家成为新国家。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2)本题考查考生推断的能力。要通读语段,了解语段大意。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文段的内容和句内逻辑关系,对文段的语境有充分的了解。通过通读文段,由语感初步感知出有逻辑推断错误的地方,这是做题的前提和基础。
(3)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11.(2018高一下·温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1)下列对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礼尚往来(高尚) B.自诩是太阳(夸耀)
C.残羹冷炙(烤肉) D.冠冕(古代帝王的帽子)
(2)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写起,其目的是否定二者,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此句采用反语修辞,表达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讽刺和否定。
C.作者举尼采为例,其目的是说明“送去主义”的危害,如果中国只是一味“送去”,迟早会象尼采一样结局悲惨。
D.作者认为,一味“送去”虽然不妥,但这样做,客观上展现了我们国家的强大与大度,并非一无是处。
(3)文中划线词“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有什么区别?
【答案】(1)A
(2)D
(3)“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拿来主义;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⑴A项,礼:礼节;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也就是说朋友之间应该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⑵D项,结合文本内容“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分析可知,“客观上展现了我们国家的强大与大度”错。
⑶“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区别,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抛给”犹如“嗟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那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颇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抛来”是中性的,无轻蔑、侮辱的意味。“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
故答案为:⑴A;⑵D;⑶“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和收束句,这些句子往往起到总领或者收束全文的作用。结合找出的中心句关键句,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把握文章脉络,提纲挈领。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文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于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
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玄学、天文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与官学相比,家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同辈之间的切磋探讨也是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之一。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他与表兄文同在创作过程中的互相借鉴探讨也功不可没。不仅是学识技艺的传授,家学中道德品行的培养也历来受重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叔叔王廙曾为爱侄绘制了一幅《孔子十弟子图》,并在《平南论画》中解释说,自己亲自画画、题字,意在激励王羲之,希望他明白“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不要单单着意技法,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家学正是通过这种以上感下,前后相继,左右相渗,彼此研习的传统,在乱世之中,存续了学术文化,又在官学之外,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为文化传承打下了基础。
98岁高龄的钱学森曾反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莫衷一是,但纵观中国的家学传统,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中华遗产》)2013年第12期)
(1)下列对“家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种中国式文化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的关系密不可分。
B.钱穆先生认为,家学是家教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家族希望后世子孙能具备经籍文史学业的修养。
C.家学的形成有一些途径,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
D.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能为子弟们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这也是家学的一个优势。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朝廷垄断了文化,有“学在官府”之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
B.两汉时期的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从内容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这与当时的文化政策不够宽松有关。
C.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也使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发展。
D.宋代三苏、明代三袁等佳话不胜枚举,体现了家学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带来的学业与门庭相因相成的结果,促使当时“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B.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还得益于同辈之间切磋探讨这一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
C.王廙绘制《孔子十弟子图》来激励王羲之,表明家学中不仅重视传授学识技艺,也重视道德品行的培养。
D.钱学森晚年提出“钱学森之问”或许与他四岁开始就受家学影响有关,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
【答案】(1)B
(2)A
(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1)是“希望的表现”,而非“希望本身”。可从文章“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这句话理解。
(2)“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3)“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说法绝对,这一个例子不足以说明所有的家庭教育优于学校教育,原文是“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故答案为:
(1)B
(2)A
(3)D
【点评】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第(1)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概念的理解。注意题干中要求回答不正确的,根据原文中“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可知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是家学的内容之一,是“希望的表现”。
三、语言表达
13.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少于200字。
【答案】我将您的画像挂在我书桌的正上方。当我疲倦想偷懒的时候,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犀利的目光像闪电,灼烧着我混沌的思想,我想到活着就该跟您一样,“我以我血荐轩辕”;当我目睹不良现象却不敢挺身而出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上指的头发像利剑直刺我懦弱的灵魂,年轻 人就该“横眉冷对千夫指”,敢于跟坏人坏事作斗争;当我遭受同学的误会而伤心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慈祥的面庞像广阔的海洋融化了我心中的寒冰,让我有宽厚博大的胸怀……您伟岸凛然,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年青一代永远向前。
【知识点】图文转换;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要了解鲁迅的事迹,并仔细观察这幅画像,还要注意符合四点要求。
故答案为:我将您的画像挂在我书桌的正上方。当我疲倦想偷懒的时候,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犀利的目光像闪电,灼烧着我混沌的思想,我想到活着就该跟您一样,“我以我血荐轩辕”;当我目睹不良现象却不敢挺身而出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上指的头发像利剑直刺我懦弱的灵魂,年轻 人就该“横眉冷对千夫指”,敢于跟坏人坏事作斗争;当我遭受同学的误会而伤心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慈祥的面庞像广阔的海洋融化了我心中的寒冰,让我有宽厚博大的胸怀……您伟岸凛然,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年青一代永远向前。
【点评】画像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外貌的一些特点:脸型瘦削,头发有点乱,但是笔直地竖着,眉毛呈“一”字型,胡须很浓密,炯炯有神的双眼。描写时不一定面面俱到,可选择一些细节进行一些联想。整理概括答案是要注意题目的要求。
14.阅读下列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苏格拉底有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
钱钟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时,主管者引导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问及钱钟书的感想,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①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
②钱钟书要表达的观点是:
【答案】①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俭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②书籍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该题实际上就是对材料中人物的观点的概括,关键是准确和简明。
1 / 1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残羹冷炙(ɡēnɡ) 冠冕(miǎn) 脑髓(suǐ) 吝啬(lìnɡ)
B.礼尚往来(shànɡ) 自诩(xǔ) 蹩进(biē) 鱼翅(chì)
C.发扬国光(yánɡ) 国粹(cuì) 玄虚(xuán) 磕头(kē)
D.佳节大典(jiā) 孱头(chán) 摩登(mó) 针灸(jiǔ)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A、澄辙 涯岸 企盼 云蒸霞蔚 B.B、蹒珊 苍苔 汲水 茫若无涯
C.C、莽苍 冈峦 堆垛 振耳欲聋 D.D、深潭 彩练 荡漾 浩浩荡荡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
A.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D.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表明,人人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放弃的事物。
①一旦别人代替自己做出选择 ②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 ③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 ④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 ⑤而不愿意做被人控制的傀儡 ⑥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
A.①⑥②③④⑤ B.③⑤①⑥④②
C.④①②③⑤⑥ D.⑤①⑥②③④
5.下列句子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领导作决策,明明违背法律、法规,却很容易地戴上冠冕堂皇的“帽子”得以实施。
B.大量的残羹冷炙都被专利拥有者盘剥而去,对我们的企业而言,剩下的利润也能使人胃口大开啊。 
C.因为台湾当局拒绝公布贿选人名单,岛内民众在星期四对此勃然大怒。
D.社会大环境是中小学生“礼尚往来”的主要原因,而家长的言传身教亦给学生带来了直接的影响。
6.读课文 《拿来主义》,理解“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一句中的“捧”字,最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自豪。
C.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7.读《拿来主义》,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  )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8.选出不是比喻的一句(  )
A.美丽的南海之花——鼓浪屿,假如有十分姿色,三分姿色应该分给这朵朵白帆。
B.片中,婉怡是个托戏、衬戏、接戏的人物,演婉怡的我是排球场上的“二传手”,自己跳起来“扣球”就不对了。
C.五四时代介绍了一个易卜生,名声倒还好,今年介绍了一个肖伯纳,可就糟了,至今还有人肚子发胀。
D.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上面,然而军事家凭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话剧来。
9.下面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夫妻俩在工作上互相理解支持,在生活中互相照顾,真是恩爱和睦、礼尚往来的一对儿。
B.张老师教学有方,经常在课堂上故弄玄虚,以启发学生,收到了深入浅出的效果。
C.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D.如果不加紧治理,南水北调这一造福工程可能会成为纵贯南北的污水网,成为贻笑大方的劣质工程。
二、现代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下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理解文中画线的“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的含义。
(2)鲁迅先生在否定种种错误的做法后,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有人认为这是排除推理法。结构是:原因,或A或B或C或D;推理,非A,非B,非C;结论,所以D。请你根据这个结构,写出选文的推理过程。
(3)“送去”“送来”与“拿来”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的后果?
11.(2018高一下·温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1)下列对划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礼尚往来(高尚) B.自诩是太阳(夸耀)
C.残羹冷炙(烤肉) D.冠冕(古代帝王的帽子)
(2)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写起,其目的是否定二者,反面论证拿来主义的正确。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此句采用反语修辞,表达了作者对“送去主义”的讽刺和否定。
C.作者举尼采为例,其目的是说明“送去主义”的危害,如果中国只是一味“送去”,迟早会象尼采一样结局悲惨。
D.作者认为,一味“送去”虽然不妥,但这样做,客观上展现了我们国家的强大与大度,并非一无是处。
(3)文中划线词“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有什么区别?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会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诸如汉魏三曹、西晋三张、宋代三苏、明代三袁……这样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此独特的中国式文化现象,与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的关系密不可分。
钱穆先生认为,一个家族对于后世子孙的期冀无外乎“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先秦时期,记载学术、文化的简牍十分珍贵,朝廷藏之秘府,遣职官专守,文化被垄断,因而有“学在官府”之说;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宗法制度的确立,逐渐出现了父死子继、子承父业的情形。于是,掌握文化知识的为官者,业有专守,不传他人,只传弟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如儒、道、法、医等不同学派,各家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这是早期家学形成的另一重要途径。
至魏晋南北朝,家学从内容和规模上都有了突破。此前,两汉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内容多以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文化政策变得宽松,儒家不再独大,史学、医学、文学、书法、绘画、玄学、天文历法、科技等,都成为世族家学的内容。在选官制度方面,魏晋南北朝一改两汉注重考察品行的“察举制”,采用“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择优入仕,把“家世”与品行才能同时列为考察对象。至此,学业与门庭形成了相因相成的关系,要想力保门第不衰,唯有“籍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由此,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家学的一大优势,就是能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尤其世家子弟往往三四岁便开始接触史书典籍。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回忆童年生活时说,自己从四岁开始,就要每天在父母面前背诵儒家经典、唐诗宋词。与官学相比,家学最大的特点在于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同辈之间的切磋探讨也是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之一。比如宋代大文豪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他与表兄文同在创作过程中的互相借鉴探讨也功不可没。不仅是学识技艺的传授,家学中道德品行的培养也历来受重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叔叔王廙曾为爱侄绘制了一幅《孔子十弟子图》,并在《平南论画》中解释说,自己亲自画画、题字,意在激励王羲之,希望他明白“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己之道”,不要单单着意技法,更要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家学正是通过这种以上感下,前后相继,左右相渗,彼此研习的传统,在乱世之中,存续了学术文化,又在官学之外,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为文化传承打下了基础。
98岁高龄的钱学森曾反复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虽然对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的回答莫衷一是,但纵观中国的家学传统,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摘编自《中华遗产》)2013年第12期)
(1)下列对“家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学与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种中国式文化现象——凡是大师巨擘,往往一门数杰——的关系密不可分。
B.钱穆先生认为,家学是家教的内容之一,是一个家族希望后世子孙能具备经籍文史学业的修养。
C.家学的形成有一些途径,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的后人、弟子视其学术为衣钵,历代传承。
D.作为一门特殊的学问,家学能为子弟们提供较早开展“开蒙教育”的条件,这也是家学的一个优势。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先秦时期,朝廷垄断了文化,有“学在官府”之说,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
B.两汉时期的家学受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从内容和规模上有所突破,这与当时的文化政策不够宽松有关。
C.魏晋南北朝采用“九品中正制”选官,也使家学的传承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形势下得到了极大发展。
D.宋代三苏、明代三袁等佳话不胜枚举,体现了家学的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亲师合一,倾囊相授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带来的学业与门庭相因相成的结果,促使当时“家门人才济济,簪缨相继,同族引援”。
B.苏轼的丹青以石竹闻名,除了他的天赋和勤奋,还得益于同辈之间切磋探讨这一保障家学昌盛的法宝。
C.王廙绘制《孔子十弟子图》来激励王羲之,表明家学中不仅重视传授学识技艺,也重视道德品行的培养。
D.钱学森晚年提出“钱学森之问”或许与他四岁开始就受家学影响有关,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
三、语言表达
13.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刻画你心目中鲁迅的形象。
要求:①使用第二人称,侧重肖像描写。②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③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④不少于200字。
14.阅读下列语段,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问题。
苏格拉底有一个传说,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
钱钟书访问美国国会图书馆时,主管者引导参观藏书库,显得很得意。问及钱钟书的感想,他说:“我亦充满惊奇,惊奇世界上有那么多我所不要看的书。”
①苏格拉底要表达的观点是:
②钱钟书要表达的观点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习惯性误读字字音;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A项,“吝”应读作“lìn”;
B项,“蹩”应读作“bié”;
C项,正确;
D项,“孱”应读作“càn”。
故答案为:C。
【点评】要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千万不可放过,也不要想当然地去读,一定要及时地查工具书,以便准确地识读和记忆。本题易误读的字有:羹、炙、冕、髓、蹩、灸。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A.辙—澈,B.珊—跚,C.振—震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字形辨析能力,其实也是考查对词语的意思的理解。难度为中等。
3.【答案】D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反语也叫倒反,就是说反话,使用同本意相反的词语以表达本意的修辞手法。反语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A项,“进步”使用反语;
B项,“发扬国光”使用反语;
C项,“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使用反语;
D项,没有反语。
故答案为:D。
【点评】反话一般是用来批判、揭露坏人坏事,在文章中可以取得幽默、讽刺的表达效果,增强文章的战斗力。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善于使用反语增强表现力。
4.【答案】D
【知识点】语句连贯;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都希望”之后可以顺承解释,也可以转折对举。由此可知,④⑤均有可能成为第一句,但是④①②③⑤⑥中③⑤⑥无法在逻辑上建立关系,可知⑤①⑥②③④正确。
5.【答案】B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大量”与“残羹冷炙”相矛盾。而且也不符合句意。
【点评】要想正确使用成语就知道成语的出处,词义,词性,感彩,适合的语境。
6.【答案】C
【知识点】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用“捧”显示出“大师”们为了送出国宝而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颜。
【点评】鲁迅的杂文常用比喻句,使说理变得幽默而形象。
7.【答案】C
【知识点】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可根据此段前后文内容来判断,它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中语句意义的理解。
8.【答案】C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肚子发胀”借代不舒服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正确辨别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准确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用法,以及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做题时,要根据题干选项中所给句子,判断运用的修辞手法。
9.【答案】D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礼尚往来”不能用在夫妻之间,“故弄玄虚“感彩与语境不合,”残羹冷炙“与”剩下的“意思重复。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意思的辨析和应用能力。难度不大。
10.【答案】(1)这一句话是反语,意思是:用活人代替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宠愈演愈烈的一种表现,正话反说,讽刺意味更强。
(2)[推理过程如下]原因: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推理:①闭关主义,实行不通;②送去主义,沦为乞丐;③听凭送来,大受其害。结论:所以,要自己来拿。
(3)“送去主义”是统治集团由惧外变为崇外、媚外的一种表现,它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这势必要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送来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手段,是进一步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钓饵。帝国主义无孔不入的侵略,使中国丧权失地,经济破产,内战不休,民生凋敝,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进程。“拿来主义”则不然,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以便使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国家成为新国家。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1) “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推理过程如下——原因: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推论:闭关主义,实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结论:所以,要自己来拿。
(3) 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在“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一味的“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故答案为:(1) 这一句话是反语,意思是:用活人代替古董并不是什么进步,而是媚外求宠愈演愈烈的一种表现,正话反说,讽刺意味更强。
(2) [推理过程如下]原因: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推理:①闭关主义,实行不通;②送去主义,沦为乞丐;③听凭送来,大受其害。结论:所以,要自己来拿。
(3) “送去主义”是统治集团由惧外变为崇外、媚外的一种表现,它常常以“丰富”“大度”自诩,其实这不过是一种拙劣的自欺欺人的伎俩,是掩盖他们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这势必要使中国国势日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送来主义”是帝国主义的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侵略手段,是进一步榨取中国人民血汗的钓饵。帝国主义无孔不入的侵略,使中国丧权失地,经济破产,内战不休,民生凋敝,加速了殖民地化的进程。“拿来主义”则不然,它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以便使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国家成为新国家。
【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2)本题考查考生推断的能力。要通读语段,了解语段大意。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文段的内容和句内逻辑关系,对文段的语境有充分的了解。通过通读文段,由语感初步感知出有逻辑推断错误的地方,这是做题的前提和基础。
(3)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11.【答案】(1)A
(2)D
(3)“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拿来主义;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⑴A项,礼:礼节;尚:注重。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也就是说朋友之间应该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⑵D项,结合文本内容“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分析可知,“客观上展现了我们国家的强大与大度”错。
⑶“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区别,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抛给”犹如“嗟来之食”,意味着轻蔑、侮辱。“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那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颇体面,实际上并非如此。而“抛来”是中性的,无轻蔑、侮辱的意味。“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
故答案为:⑴A;⑵D;⑶“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和收束句,这些句子往往起到总领或者收束全文的作用。结合找出的中心句关键句,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把握文章脉络,提纲挈领。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12.【答案】(1)B
(2)A
(3)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1)是“希望的表现”,而非“希望本身”。可从文章“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这句话理解。
(2)“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早期家学形成的源头”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3)“这表明家学传承的结果优于学校教育”说法绝对,这一个例子不足以说明所有的家庭教育优于学校教育,原文是“我们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故答案为:
(1)B
(2)A
(3)D
【点评】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第(1)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概念的理解。注意题干中要求回答不正确的,根据原文中“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可知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是家学的内容之一,是“希望的表现”。
13.【答案】我将您的画像挂在我书桌的正上方。当我疲倦想偷懒的时候,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犀利的目光像闪电,灼烧着我混沌的思想,我想到活着就该跟您一样,“我以我血荐轩辕”;当我目睹不良现象却不敢挺身而出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上指的头发像利剑直刺我懦弱的灵魂,年轻 人就该“横眉冷对千夫指”,敢于跟坏人坏事作斗争;当我遭受同学的误会而伤心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慈祥的面庞像广阔的海洋融化了我心中的寒冰,让我有宽厚博大的胸怀……您伟岸凛然,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年青一代永远向前。
【知识点】图文转换;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要了解鲁迅的事迹,并仔细观察这幅画像,还要注意符合四点要求。
故答案为:我将您的画像挂在我书桌的正上方。当我疲倦想偷懒的时候,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犀利的目光像闪电,灼烧着我混沌的思想,我想到活着就该跟您一样,“我以我血荐轩辕”;当我目睹不良现象却不敢挺身而出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上指的头发像利剑直刺我懦弱的灵魂,年轻 人就该“横眉冷对千夫指”,敢于跟坏人坏事作斗争;当我遭受同学的误会而伤心时,我抬头看到了您,您那慈祥的面庞像广阔的海洋融化了我心中的寒冰,让我有宽厚博大的胸怀……您伟岸凛然,像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年青一代永远向前。
【点评】画像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外貌的一些特点:脸型瘦削,头发有点乱,但是笔直地竖着,眉毛呈“一”字型,胡须很浓密,炯炯有神的双眼。描写时不一定面面俱到,可选择一些细节进行一些联想。整理概括答案是要注意题目的要求。
14.【答案】①一个追求精神境界的人要安于俭朴的生活,淡于物质的奢华。②书籍永远读不完,只有善于选择,精心研究,方能有所成就。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拿来主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该题实际上就是对材料中人物的观点的概括,关键是准确和简明。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