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课《蒲柳人家》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握着gǎn 面杖要梆他。
(2)一听见篱笆外柳树梢上莺啼燕啭,就想zuō 着嘴唇学鸟叫。
(3)一丈青大娘见孙子天天挨打,心疼得就像一块一块wān 肉。
(4)不能叫你们ā zā 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手屈一指 先发制人 销声匿迹 斩露头角
B.风尘仆仆 天造地设 司空见贯 心有余悸
C.如失重负 首当其冲 鬼使神猜 与日俱增
D.一劳永逸 弄巧成拙 风度翩翩 脍炙人口
3.下面各句,句中词语运用恰当的是( )
A.见异思迁:在学习上,他虚心好学,见异思迁,因此取得了优异成绩。
B.妙手偶得: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赛场上屡创佳绩,实属妙手偶得。
C.敝帚自珍:北京水资源日渐匮乏,所以我们应该敝帚自珍,节约用水。
D.骇人听闻:恐怖分子制造了骇人听闻的“9·11事件”,激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强烈愤慨。
4.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出人头地: 熏陶: 勒令:
5.下列各项中划线的“了”字与“但是,前思后想,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到了儿点了头”中的前一个“了”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你看过电影《没完没了》没有?那是一部喜剧色彩很浓的片子。
B.毛泽东不愧是军事家,不用到前线去,对战场的情况就了如指掌。
C.这个人说话一套一套的,其实对事情不甚了了。
D.事情已拖了近一年,到现在了无进展。
6.从下面备选词组中选择恰当的项填入这段文字的空缺处。
本来,孔夫子门前早已冷落,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 ,只剩下 ,埋没于 之中,成为鸟兽 ;他这一作揖,一烧香,只吓得麻雀 ,野兔望影而逃。
备选词语:
A.满天飞叫 B. 栖聚之地 C.坍塌破败 D.断壁残垣 E.蓬蒿荆棘
7.《蒲柳人家》是我国 (时代)作家 (姓名)的中篇小说代表作。 “蒲柳人家”在作品中代指 。
8.阅读课文《蒲柳人家》,对划线的字在语境中的意思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里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咬牙切齿————形容极端愤恨或仇视。
B.阎王爷老眼昏花的看不真切,也就起不了勾魂索命的恶念。老眼昏花————指老年人视力模糊。
C.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不知好歹————不知道好坏。
D.可是,掂量一下自己这点财力,供他念完小学,已经是鼓着肚子充胖。掂量————用手托着东西上下晃动来估量轻重。
9.仔细品味下面几段文字,体会这篇小说《蒲柳人家》的语言特色(如词语和句式的选用、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等)。
(1)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2)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3)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4)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二、现代文阅读
10.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戮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1)一丈青大娘为什么要同一帮纤夫打架,由此可见她具有怎样的性格?
(2)简述节选文字刻画一丈青大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这个结局,能否改为“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一丈青大娘才开恩放行”,为什么?
(4)请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挑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5)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
(6)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句的妙处。
①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②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7)找出选文中与“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相对应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8)你还在哪部作品中读到与主人公类似的人物形象,试分析她们性格的共同之处。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拳脚上也有两下子。以后,他给地主家当赶车把式,会摆弄牲口,打一手好鞭花。他这个人好说大话,自吹站在通州东门外的北运河头,抽一个响脆的鞭花,借着水音,天津海河边上都震耳朵。他又好 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呆不长。于是,他就改了行,给牲口贩子赶马;一年有七八个月出入古北口,往返于塞外和通州骡马大市之间,奔走在长城内外的古驿道上。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沿路的偷马贼,一听见他的鞭花在山谷间回响,急忙四散奔逃,躲他远远的。所以,他不但是赶马的,还是保镖的,牲口贩子都抢着雇 他。这一来,他的架子大了,不三顾茅庐,他是不出山的;至于脚钱多少,倒在其次,要的就是刘皇叔那样的礼贤下士。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在这个小村,数他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他又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出一趟口外,本来挣不了多少钱,而且到家之前已经花得不剩分文,但是回到村来,却要装得好像腰缠万贯;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要大摆酒筵,请他的知音相好们前来聚会,听他谈讲过五关,斩六将,云山雾罩。他这个人非常富有想象力,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于是,人们一半是戏谑,一半是尊敬,就给他送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1)第一段写了何大学问哪几方面的内容?请简要说明。
(2)如何理解“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杯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这句话?
(3)第二段写了何大学问哪些个性和品质?
(4)第三段写了什么?(用不到20字来概括)
(5)从这三段中揣摩此文的语言特色,请举例说明。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擀
(2)嘬
(3)剜
(4)腌臜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蒲柳人家
【解析】【分析】根据语境用普通话读准拼音。书写词语注意形声字的特点判断汉字的写法,不要写错字,如:(1)“擀”易错写成“杆”(2)“嘬”易错写成“撮”(3)“剜”易错写成“碗”。(4)“臜”易错写成“脏”。
【点评】先用普通话读准拼音,然后根据语境写词语,注意理解词义,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近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蒲柳人家
【解析】【分析】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A项“手屈一指”的“手”应为“首”;“斩露头角”的“斩”为“崭”;“如失重负”的“失”应为“释”;
B项“司空见贯”的“贯”应为“惯”;
C项“鬼使神猜”的“猜”应为“差”。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成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
3.【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蒲柳人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词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
A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与对应的语境不符。
B妙手偶得:指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灵感或作品。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得:偶然得到。与对应的语境不符。
C敝帚自珍::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与对应的语境不符。
D骇人听闻:意为 使人听后非常惊讶,恐惧,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与对应的语境相符。
【点评】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4.【答案】超出一般人;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等逐渐产生的影响;用命令方式人做某事
【知识点】词义理解;蒲柳人家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要根据词在文章当中的语境含义来解释。
【点评】将词语拆分,根据词中不同的文字辨析词语意义的细微差别,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
5.【答案】A
【知识点】助词;蒲柳人家
【解析】【分析】A和题干中的“了”都是完毕、结束的意思;
B项中的“了”是掌握、明白的意思;
C项中的“了”是明白、懂得的意思;
D项中的“了”是书面语,完全、一点的意思。
故答案为:A
【点评 】此题主要是考查对助词“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答案】C;D;E;B;A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蒲柳人家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准确用词,根据事物的特点选择准确的答案。
【点评】阅读全段,了解语境,根据空处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根据人物的性格和事迹,就要考虑与其后内容搭配问题,填空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从词义、情感色彩、适用范围来判断词语是否表达准确。
7.【答案】当代;刘绍棠;普通穷苦农家
【知识点】蒲柳人家;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作者刘绍棠的相关常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初中阶段的作品,所以有必要要求学生识记他的相关知识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8.【答案】D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蒲柳人家
【解析】【分析】此题是词语理解题,重点在于辨析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题目要求是找出“意思解释不当的一项”。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D掂量:再三考虑,斟酌 估量;斟酌。 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9.【答案】(1)这句话中用比喻“热得像天上下火”十分贴切,而正是在这大地灼人的中伏大晌午中,何满子被爷爷用拴贼的扣儿系在立柱上。作者写出了火辣辣的典型环境,以衬托典型人物在此时的处境。
(2)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生动传神,“剃”“盖”“光”“晒”“只剩下”“裂”写出了何满子大夏天是什么模样。特别是“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句生动形象,读起来不得不佩服作者想像奇特,高出常人,关键在于有生活根基。
(3)这段人物描写生动传神,读起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当然也埋下了伏笔,如此能人,泼辣无比的人,也有一个“克星”。
(4)爷爷何大学问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不仅长得像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
【知识点】蒲柳人家;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语言特色,又称语言特点,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基本介绍语言特色,又称语言特点,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从这三段中可知此文语言通俗,善用口语化的语言;形象生动,多运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注重句式的变化,如长句、短句交错使用,排比句、对偶句比比皆是。(1)这句话中用比喻“热得像天上下火”十分贴切,而正是在这大地灼人的中伏大晌午中,何满子被爷爷用拴贼的扣儿系在立柱上。作者写出了火辣辣的典型环境,以衬托典型人物在此时的处境。(2)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生动传神,“剃”“盖”“光”“晒”“只剩下”“裂”写出了何满子大夏天是什么模样。特别是“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句生动形象,读起来不得不佩服作者想像奇特,高出常人,关键在于有生活根基。(3)这段人物描写生动传神,读起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当然也埋下了伏笔,如此能人,泼辣无比的人,也有一个“克星”。(4)爷爷何大学问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不仅长得像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
【点评】考查小说的语言特色(如词语和句式的选用、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等)的把握能力。
10.【答案】(1)因为这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不允许他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不怕天,不畏地,爱管闲事,敢于打抱不平的刚直泼辣的性格。
(2)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
(3)不能。原文的结尾,通过一个细节的描写,更能突出一丈青大娘泼辣、刚正不阿,敢于打抱不平的性格。
(4)略
(5)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6)①口语化的表述中加入书面语,诙谐幽默。②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7)从“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到“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怒打纤夫,纤夫毫无招架之力。
(8)如《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共同点:泼辣能干厉害,有正义感。
【知识点】蒲柳人家;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外貌描写
【解析】【分析】(1)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2)描写方法按人物描写概括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等。结合刻画一丈青大娘句子可知,运用了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
(3)考查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找出喜欢的句子,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6)赏析词语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在分析效果和情感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才行。
(7)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8)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然后找出共同之处。
【点评】(1)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2)此题主要考查对常用描写方法的掌握能力。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3)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6)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精妙词语的能力。(7)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8))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11.【答案】(1)此段介绍了何大学问的关公相貌、年轻时的生活经、喜爱自吹和打抱不平等个性及擅长赶马等情况。
(2)这句话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何大学问赶马的才能。
(3)何大学问是一位重义轻财、扶贫济困、爽朗大方的朴实的农民。
(4)好讲排场摆阔气,又介绍何大学问名字的来历。
(5)语言通俗,善用口语化的语言;形象生动,多运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注重句式的变化,如长句、短句交错使用,排比句、对偶句比比皆是。
【知识点】蒲柳人家;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
(2)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4)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5)语言特色,又称语言特点,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基本介绍语言特色,又称语言特点,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从这三段中可知此文语言通俗,善用口语化的语言;形象生动,多运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注重句式的变化,如长句、短句交错使用,排比句、对偶句比比皆是。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4)此题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5)考查从这三段中揣摩语言特色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6课《蒲柳人家》同步练习
一、基础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握着gǎn 面杖要梆他。
(2)一听见篱笆外柳树梢上莺啼燕啭,就想zuō 着嘴唇学鸟叫。
(3)一丈青大娘见孙子天天挨打,心疼得就像一块一块wān 肉。
(4)不能叫你们ā zā 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
【答案】(1)擀
(2)嘬
(3)剜
(4)腌臜
【知识点】汉字或汉字拼音;蒲柳人家
【解析】【分析】根据语境用普通话读准拼音。书写词语注意形声字的特点判断汉字的写法,不要写错字,如:(1)“擀”易错写成“杆”(2)“嘬”易错写成“撮”(3)“剜”易错写成“碗”。(4)“臜”易错写成“脏”。
【点评】先用普通话读准拼音,然后根据语境写词语,注意理解词义,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手屈一指 先发制人 销声匿迹 斩露头角
B.风尘仆仆 天造地设 司空见贯 心有余悸
C.如失重负 首当其冲 鬼使神猜 与日俱增
D.一劳永逸 弄巧成拙 风度翩翩 脍炙人口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近字字形辨析;形近字字形辨析;蒲柳人家
【解析】【分析】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
A项“手屈一指”的“手”应为“首”;“斩露头角”的“斩”为“崭”;“如失重负”的“失”应为“释”;
B项“司空见贯”的“贯”应为“惯”;
C项“鬼使神猜”的“猜”应为“差”。
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 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四字词语(成语),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
3.下面各句,句中词语运用恰当的是( )
A.见异思迁:在学习上,他虚心好学,见异思迁,因此取得了优异成绩。
B.妙手偶得: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赛场上屡创佳绩,实属妙手偶得。
C.敝帚自珍:北京水资源日渐匮乏,所以我们应该敝帚自珍,节约用水。
D.骇人听闻:恐怖分子制造了骇人听闻的“9·11事件”,激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强烈愤慨。
【答案】D
【知识点】词义理解;蒲柳人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词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
A见异思迁:迁:变动。看见另一个事物就想改变原来的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与对应的语境不符。
B妙手偶得:指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得到的灵感或作品。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得:偶然得到。与对应的语境不符。
C敝帚自珍::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与对应的语境不符。
D骇人听闻:意为 使人听后非常惊讶,恐惧,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与对应的语境相符。
【点评】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4.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出人头地: 熏陶: 勒令:
【答案】超出一般人;长期接触的人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等逐渐产生的影响;用命令方式人做某事
【知识点】词义理解;蒲柳人家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要根据词在文章当中的语境含义来解释。
【点评】将词语拆分,根据词中不同的文字辨析词语意义的细微差别,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注意词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
5.下列各项中划线的“了”字与“但是,前思后想,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到了儿点了头”中的前一个“了”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你看过电影《没完没了》没有?那是一部喜剧色彩很浓的片子。
B.毛泽东不愧是军事家,不用到前线去,对战场的情况就了如指掌。
C.这个人说话一套一套的,其实对事情不甚了了。
D.事情已拖了近一年,到现在了无进展。
【答案】A
【知识点】助词;蒲柳人家
【解析】【分析】A和题干中的“了”都是完毕、结束的意思;
B项中的“了”是掌握、明白的意思;
C项中的“了”是明白、懂得的意思;
D项中的“了”是书面语,完全、一点的意思。
故答案为:A
【点评 】此题主要是考查对助词“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从下面备选词组中选择恰当的项填入这段文字的空缺处。
本来,孔夫子门前早已冷落,小城镇的文庙十有八九 ,只剩下 ,埋没于 之中,成为鸟兽 ;他这一作揖,一烧香,只吓得麻雀 ,野兔望影而逃。
备选词语:
A.满天飞叫 B. 栖聚之地 C.坍塌破败 D.断壁残垣 E.蓬蒿荆棘
【答案】C;D;E;B;A
【知识点】词语的使用(搭配);蒲柳人家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准确用词,根据事物的特点选择准确的答案。
【点评】阅读全段,了解语境,根据空处前后语言表达的意思选填最贴切的词语。根据人物的性格和事迹,就要考虑与其后内容搭配问题,填空后要读一读,看句子是否通顺,从词义、情感色彩、适用范围来判断词语是否表达准确。
7.《蒲柳人家》是我国 (时代)作家 (姓名)的中篇小说代表作。 “蒲柳人家”在作品中代指 。
【答案】当代;刘绍棠;普通穷苦农家
【知识点】蒲柳人家;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了作者刘绍棠的相关常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初中阶段的作品,所以有必要要求学生识记他的相关知识点。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将相关知识记牢,同时要对名著的精彩内容以及人物形象细细品味,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
8.阅读课文《蒲柳人家》,对划线的字在语境中的意思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里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咬牙切齿————形容极端愤恨或仇视。
B.阎王爷老眼昏花的看不真切,也就起不了勾魂索命的恶念。老眼昏花————指老年人视力模糊。
C.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不知好歹————不知道好坏。
D.可是,掂量一下自己这点财力,供他念完小学,已经是鼓着肚子充胖。掂量————用手托着东西上下晃动来估量轻重。
【答案】D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蒲柳人家
【解析】【分析】此题是词语理解题,重点在于辨析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题目要求是找出“意思解释不当的一项”。
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D掂量:再三考虑,斟酌 估量;斟酌。 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9.仔细品味下面几段文字,体会这篇小说《蒲柳人家》的语言特色(如词语和句式的选用、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等)。
(1)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拴贼扣儿。
(2)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3)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4)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答案】(1)这句话中用比喻“热得像天上下火”十分贴切,而正是在这大地灼人的中伏大晌午中,何满子被爷爷用拴贼的扣儿系在立柱上。作者写出了火辣辣的典型环境,以衬托典型人物在此时的处境。
(2)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生动传神,“剃”“盖”“光”“晒”“只剩下”“裂”写出了何满子大夏天是什么模样。特别是“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句生动形象,读起来不得不佩服作者想像奇特,高出常人,关键在于有生活根基。
(3)这段人物描写生动传神,读起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当然也埋下了伏笔,如此能人,泼辣无比的人,也有一个“克星”。
(4)爷爷何大学问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不仅长得像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
【知识点】蒲柳人家;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解析】【分析】语言特色,又称语言特点,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基本介绍语言特色,又称语言特点,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从这三段中可知此文语言通俗,善用口语化的语言;形象生动,多运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注重句式的变化,如长句、短句交错使用,排比句、对偶句比比皆是。(1)这句话中用比喻“热得像天上下火”十分贴切,而正是在这大地灼人的中伏大晌午中,何满子被爷爷用拴贼的扣儿系在立柱上。作者写出了火辣辣的典型环境,以衬托典型人物在此时的处境。(2)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生动传神,“剃”“盖”“光”“晒”“只剩下”“裂”写出了何满子大夏天是什么模样。特别是“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句生动形象,读起来不得不佩服作者想像奇特,高出常人,关键在于有生活根基。(3)这段人物描写生动传神,读起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当然也埋下了伏笔,如此能人,泼辣无比的人,也有一个“克星”。(4)爷爷何大学问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不仅长得像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
【点评】考查小说的语言特色(如词语和句式的选用、修辞方法和语言风格等)的把握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
10.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戮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1)一丈青大娘为什么要同一帮纤夫打架,由此可见她具有怎样的性格?
(2)简述节选文字刻画一丈青大娘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这个结局,能否改为“最后,在众人的劝说下,一丈青大娘才开恩放行”,为什么?
(4)请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挑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处,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5)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
(6)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句的妙处。
①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②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捯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
(7)找出选文中与“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相对应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
(8)你还在哪部作品中读到与主人公类似的人物形象,试分析她们性格的共同之处。
【答案】(1)因为这帮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一丈青大娘不允许他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不怕天,不畏地,爱管闲事,敢于打抱不平的刚直泼辣的性格。
(2)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
(3)不能。原文的结尾,通过一个细节的描写,更能突出一丈青大娘泼辣、刚正不阿,敢于打抱不平的性格。
(4)略
(5)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
(6)①口语化的表述中加入书面语,诙谐幽默。②这段话中的动词用得非常生动传神,“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捯气”“呻吟”,则写出了一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7)从“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到“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怒打纤夫,纤夫毫无招架之力。
(8)如《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共同点:泼辣能干厉害,有正义感。
【知识点】蒲柳人家;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外貌描写
【解析】【分析】(1)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2)描写方法按人物描写概括为:肖像描写、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等。结合刻画一丈青大娘句子可知,运用了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
(3)考查辨析能力。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4)找出喜欢的句子,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5)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6)赏析词语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在分析效果和情感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才行。
(7)考查照应句。解题思路引导: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说到了后面又作必要的交代;有的内容虽然主要在后面说但在前面也有必要提一下这就是前后照应要根据文章整体意思找相照应的句子。
(8)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然后找出共同之处。
【点评】(1)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2)此题主要考查对常用描写方法的掌握能力。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3)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对画线句子的赏析能力。(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6)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精妙词语的能力。(7)此题考查对照应句的把握能力。(8))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拳脚上也有两下子。以后,他给地主家当赶车把式,会摆弄牲口,打一手好鞭花。他这个人好说大话,自吹站在通州东门外的北运河头,抽一个响脆的鞭花,借着水音,天津海河边上都震耳朵。他又好 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呆不长。于是,他就改了行,给牲口贩子赶马;一年有七八个月出入古北口,往返于塞外和通州骡马大市之间,奔走在长城内外的古驿道上。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沿路的偷马贼,一听见他的鞭花在山谷间回响,急忙四散奔逃,躲他远远的。所以,他不但是赶马的,还是保镖的,牲口贩子都抢着雇 他。这一来,他的架子大了,不三顾茅庐,他是不出山的;至于脚钱多少,倒在其次,要的就是刘皇叔那样的礼贤下士。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在这个小村,数他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他又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出一趟口外,本来挣不了多少钱,而且到家之前已经花得不剩分文,但是回到村来,却要装得好像腰缠万贯;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要大摆酒筵,请他的知音相好们前来聚会,听他谈讲过五关,斩六将,云山雾罩。他这个人非常富有想象力,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于是,人们一半是戏谑,一半是尊敬,就给他送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1)第一段写了何大学问哪几方面的内容?请简要说明。
(2)如何理解“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杯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这句话?
(3)第二段写了何大学问哪些个性和品质?
(4)第三段写了什么?(用不到20字来概括)
(5)从这三段中揣摩此文的语言特色,请举例说明。
【答案】(1)此段介绍了何大学问的关公相貌、年轻时的生活经、喜爱自吹和打抱不平等个性及擅长赶马等情况。
(2)这句话运用比喻形象地描写何大学问赶马的才能。
(3)何大学问是一位重义轻财、扶贫济困、爽朗大方的朴实的农民。
(4)好讲排场摆阔气,又介绍何大学问名字的来历。
(5)语言通俗,善用口语化的语言;形象生动,多运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注重句式的变化,如长句、短句交错使用,排比句、对偶句比比皆是。
【知识点】蒲柳人家;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
(2)学生应培养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4)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5)语言特色,又称语言特点,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基本介绍语言特色,又称语言特点,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从这三段中可知此文语言通俗,善用口语化的语言;形象生动,多运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注重句式的变化,如长句、短句交错使用,排比句、对偶句比比皆是。
【点评】(1)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2)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4)此题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5)考查从这三段中揣摩语言特色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