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与父 、弟 合称“三苏”,三人同为 之列。我们学过他的文章(词)有 、 、 。
【答案】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古文八大家”;《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浣溪沙》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如第七空为“唐宋大八家”,而不能填“唐宋散文家”。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读《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
①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
②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主旨句 )
【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知识点】理解型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学生填写时应重点突破“藻”“荇”等这些重点字词的书写。
【点评】古诗文名句填写一般有三种样式:直接填写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字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类别积累更考查了学生积累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3.理解课文《记承天寺夜游》,默写。
①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②《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答案】月色入户,无与为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知识点】理解型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学生填写时应重点突破“藻”“荇”等这些重点字词的书写。
【点评】古诗文名句填写一般有三种样式:直接填写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字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类别积累更考查了学生积累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4.理解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 心境。
【答案】“月光”;旷达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作者因为月色入户睡不着,找朋友赏月,月下抒怀,均围绕“月”字展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则能看出作者的心境是放开的。
【点评】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字。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的复杂感情。
① ;② ;③人生感慨;④赏月喜悦;⑤ 。
【答案】旷达胸怀;贬谪悲凉;漫步悠闲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点评】此类题要仔细分辨,根据提干中的答题要求,选排除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缩小判断的范围,最后再确定答案。
6.下面对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答案】A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念:考虑,想到。
【点评】解释文言实词,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7.下列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答案】A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A项中“户”是古今异义,古义是门窗,今义是窗户。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解答此题要知道词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8.下面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代
B.《潮》——周密——明代
C.《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
D.《归园田居》——陶渊明——晋代
【答案】B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B项中周密是宋代作家,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主要涉及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能力。
9.苏轼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游记中抒发的“闲人”情感和下面哪篇文章的感情最为接近?( )。
A.范仲淹《岳阳楼记》 B.欧阳修《醉翁亭记》
C.柳宗元《小石潭记》 D.陶渊明《桃花源记》
【答案】C
【知识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柳宗元《小石潭记》是他被贬到永州做司马所写,本文也是苏轼被贬之后写的,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结合作品写作背景来理解。
10.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C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C项应是副词间要有停顿,应该从“遂”后边断开。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11.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D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是短语,可按词性划分,A“遂”于是,就,是副词。至是到的意思,是动词,应分开;B想与与步是两个词。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评】文言断句虽然不常考到,但学习掌握此项知识,对于学习文言文是有帮助的,便于学习古文,读懂文章内容。
12.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答案】A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小石潭记》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记承天寺夜游》表现作者虽遭贬谪自我排遣的旷达。
【点评】此类题要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写作背景来理解,再结合文章中作者写景抒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来体会。
13.对《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答案】C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C项应是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点评】理解句子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
14.借月抒情的古诗文句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内容,选出有误的一项(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
B.“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人借月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抒发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以表达亡国哀思
【答案】B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 B项应是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因物喜,因己悲”的情怀。
【点评】 本题要从句子的意思来回答。景物好心情好,景物不好,心情也不好。
15.对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答案】B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故B不对。
【点评】理解文章内容抓住相关句子来分析。
16.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B.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C.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D.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答案】D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D正确,在原句中,“水”是喻体,形容月之透明,所以直接说是“水”,皆是错的。
【点评】本题有难度,虽然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过此句,学生熟悉,但各项表达的意义差别较小,不太容易分辨。做题时要细心,抓住每个字来比较,理解判断。
17.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 。
【答案】盖/竹柏影也。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点评】文言文断句注意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18.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答案】①欣然:高兴地②念:想③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理解文言文,文言实词是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6)根据词语结构推断词义(7)根据修辞推断词义(8)通过归纳推断词义(9)通过比较推断词义。注意“念”是古今异义。
【点评】解释文言实词,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归纳.积累、记忆。
19.翻译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1)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注意多义词、字词的活用,如第一句中的“但”为古今异义,译为“只,仅乐”,第二句“空明”为形容水的澄澈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20.《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答案】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记承天寺夜游;比喻
【解析】【分析】赏析句子先判断修辞,题干中“如”是比喻词,因此修辞是比喻,好处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某某特点。
【点评】了解比喻的特点,根据“本体”与“喻体”两物有相似点。
2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答案】月光像湖水一样,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记承天寺夜游;比喻
【解析】【分析】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比喻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点评】了解比喻的特点,根据“本体”与“喻体”两物有相似点。
22.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记承天寺夜游》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答案】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第一层:(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点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
23.本文《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写了什么景色?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妙处?
【答案】第一问:描写庭中月色。第二问:运用比喻手法,以“积水”比喻月色,表现“空明”的特点,以“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写月影交横,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巧妙地表现出宁静淡雅的境界。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抓住句子中作者所写到景物的字词“空明”“竹柏影”两词,根据句子描写的内容分析作者写“庭院”的月夜之景,从作者丰富的想像和运用的比喻手法分析其写法的妙趣。
【点评】本题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写了什么,二是如何写的。此类题要紧扣语句中的字词,体会作用的表达意图来分析作答。
二、阅读题
24.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与下面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A.念念有词 B.心无杂念 C.念念不忘 D.念过大学
(2)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欣然起行。
②遂至承天寺。
③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1)C
(2)①欣然:愉快地。②遂:于是,就。③相与:共同,一起。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项的“念”形容不断发出的声音,B项的“念”指“想法、欲望”,C项的“念”是“考虑、想到”,D项的“念”是指在某地学习过(读书)。例句中的“念”是“考虑到”,所以C项与例句相同。第一小题是一字一义,在拆分译准两个字即“高兴”“的样子”,而第三题也是两个字,但不能拆分理解,“相”“与”是复合义。第二小题最好译全“于是就”,不要少一字。
【点评】本题不难,各项中的词义明确,易于判断。汉语中多义词很多,平时学习要注意举一反三,注意辨析词的多义,弄清楚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用法。注意古文中字词大多数都是一字一义的,像本题中的“欣然”在古文中一定在解释为两个词合义。
25.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 笑曰:“有是哉!”
注释:①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②陂(bēi):水田。 ③傃(sù):向,向着,沿着。 ④悒(yì):通:“揖”,作揖。
(1)下列各组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欣然起行 ②大道之行也
B.①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①作亭于其上 ②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D.①好之则亡其国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
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王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
D.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
【答案】(1)B
(2)①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②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3)C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远看 A.①行走 ②实行、施行、推行 C.①建造 ②产生D.①使……灭亡 ②逃跑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这道试题中,注意准确把握以下词语解释:“闲人、虽”的解释。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点评】注意古文中字词大多数都是一字一义的,像本题中的“欣然”在古文中一定在解释为两个词合义。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根据文中语境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句式和语气要译出来,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本题有难度,虽然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过此句,学生熟悉,但各项表达的意义差别较小,不太容易分辨。做题时要细心。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与父 、弟 合称“三苏”,三人同为 之列。我们学过他的文章(词)有 、 、 。
2.读《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性默写。
①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 。
②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主旨句 )
3.理解课文《记承天寺夜游》,默写。
①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
②《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理解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 心境。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的复杂感情。
① ;② ;③人生感慨;④赏月喜悦;⑤ 。
6.下面对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7.下列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8.下面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宋代
B.《潮》——周密——明代
C.《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
D.《归园田居》——陶渊明——晋代
9.苏轼在这篇《记承天寺夜游》游记中抒发的“闲人”情感和下面哪篇文章的感情最为接近?( )。
A.范仲淹《岳阳楼记》 B.欧阳修《醉翁亭记》
C.柳宗元《小石潭记》 D.陶渊明《桃花源记》
10.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11.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13.对《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14.借月抒情的古诗文句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内容,选出有误的一项(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
B.“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人借月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抒发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以表达亡国哀思
15.对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16.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B.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C.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D.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17.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 。
18.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19.翻译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0.《记承天寺夜游》体会“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妙处。
2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22.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记承天寺夜游》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3.本文《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描写了什么景色?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妙处?
二、阅读题
24.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与下面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A.念念有词 B.心无杂念 C.念念不忘 D.念过大学
(2)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欣然起行。
②遂至承天寺。
③相与步于中庭。
25.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 笑曰:“有是哉!”
注释:①放鹤亭: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 ②陂(bēi):水田。 ③傃(sù):向,向着,沿着。 ④悒(yì):通:“揖”,作揖。
(1)下列各组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欣然起行 ②大道之行也
B.①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①作亭于其上 ②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D.①好之则亡其国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闲人”包含两层意思,既指自己和友人都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B.乙文是诗人被贬徐州时所作,记述了他拜访云龙山人时的一番问答。
C.乙文指出,好鹤与纵酒两种嗜好,君主因之败乱王国,隐士却可以因之怡情,所以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豁达向上的生活态度。
D.乙文的着眼点不在“亭”,也不在“鹤”,而在赞颂它们高雅的主人。苏轼以极其欣赏的态度摹写了张山人隐居生活的无穷乐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唐宋古文八大家”;《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浣溪沙》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如第七空为“唐宋大八家”,而不能填“唐宋散文家”。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知识点】理解型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学生填写时应重点突破“藻”“荇”等这些重点字词的书写。
【点评】古诗文名句填写一般有三种样式:直接填写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字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类别积累更考查了学生积累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3.【答案】月色入户,无与为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知识点】理解型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学生填写时应重点突破“藻”“荇”等这些重点字词的书写。
【点评】古诗文名句填写一般有三种样式:直接填写考查了突破书写障碍字的能力,理解填写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类别积累更考查了学生积累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4.【答案】“月光”;旷达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作者因为月色入户睡不着,找朋友赏月,月下抒怀,均围绕“月”字展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则能看出作者的心境是放开的。
【点评】文章线索就是贯穿一篇文章,即在文章的不同段落中都可见的词、句子或是情况等等字。
5.【答案】旷达胸怀;贬谪悲凉;漫步悠闲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点评】此类题要仔细分辨,根据提干中的答题要求,选排除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缩小判断的范围,最后再确定答案。
6.【答案】A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A念:考虑,想到。
【点评】解释文言实词,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7.【答案】A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古今异义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A项中“户”是古今异义,古义是门窗,今义是窗户。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文中重点实词。解答此题要知道词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8.【答案】B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B项中周密是宋代作家,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主要涉及对课内文章和中外名著的理解。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课文有总体的把握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柳宗元《小石潭记》是他被贬到永州做司马所写,本文也是苏轼被贬之后写的,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结合作品写作背景来理解。
10.【答案】C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C项应是副词间要有停顿,应该从“遂”后边断开。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11.【答案】D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了解句子的大致意思,是短语,可按词性划分,A“遂”于是,就,是副词。至是到的意思,是动词,应分开;B想与与步是两个词。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评】文言断句虽然不常考到,但学习掌握此项知识,对于学习文言文是有帮助的,便于学习古文,读懂文章内容。
12.【答案】A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小石潭记》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记承天寺夜游》表现作者虽遭贬谪自我排遣的旷达。
【点评】此类题要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写作背景来理解,再结合文章中作者写景抒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来体会。
13.【答案】C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C项应是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点评】理解句子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
14.【答案】B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 B项应是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因物喜,因己悲”的情怀。
【点评】 本题要从句子的意思来回答。景物好心情好,景物不好,心情也不好。
15.【答案】B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故B不对。
【点评】理解文章内容抓住相关句子来分析。
16.【答案】D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D正确,在原句中,“水”是喻体,形容月之透明,所以直接说是“水”,皆是错的。
【点评】本题有难度,虽然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过此句,学生熟悉,但各项表达的意义差别较小,不太容易分辨。做题时要细心,抓住每个字来比较,理解判断。
17.【答案】盖/竹柏影也。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点评】文言文断句注意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18.【答案】①欣然:高兴地②念:想③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理解文言文,文言实词是关键。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技巧:(1)根据文意推断词义(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词义(3)依据字形推断词义(4)根据通假字推断词义(5)用今双音词推断古单音词义(6)根据词语结构推断词义(7)根据修辞推断词义(8)通过归纳推断词义(9)通过比较推断词义。注意“念”是古今异义。
【点评】解释文言实词,学习要要注意归纳记忆,考试时要根据句意判断字词的含义和作用。平时学习时要注意归纳.积累、记忆。
19.【答案】(1)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注意多义词、字词的活用,如第一句中的“但”为古今异义,译为“只,仅乐”,第二句“空明”为形容水的澄澈的意思。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20.【答案】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记承天寺夜游;比喻
【解析】【分析】赏析句子先判断修辞,题干中“如”是比喻词,因此修辞是比喻,好处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某某特点。
【点评】了解比喻的特点,根据“本体”与“喻体”两物有相似点。
21.【答案】月光像湖水一样,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记承天寺夜游;比喻
【解析】【分析】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比喻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点评】了解比喻的特点,根据“本体”与“喻体”两物有相似点。
22.【答案】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第一层:(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点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
23.【答案】第一问:描写庭中月色。第二问:运用比喻手法,以“积水”比喻月色,表现“空明”的特点,以“藻荇”比喻竹柏的影子,写月影交横,非常新颖而又贴切,巧妙地表现出宁静淡雅的境界。
【知识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记承天寺夜游
【解析】【分析】抓住句子中作者所写到景物的字词“空明”“竹柏影”两词,根据句子描写的内容分析作者写“庭院”的月夜之景,从作者丰富的想像和运用的比喻手法分析其写法的妙趣。
【点评】本题要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写了什么,二是如何写的。此类题要紧扣语句中的字词,体会作用的表达意图来分析作答。
24.【答案】(1)C
(2)①欣然:愉快地。②遂:于是,就。③相与:共同,一起。
【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一词多义
【解析】【分析】A项的“念”形容不断发出的声音,B项的“念”指“想法、欲望”,C项的“念”是“考虑、想到”,D项的“念”是指在某地学习过(读书)。例句中的“念”是“考虑到”,所以C项与例句相同。第一小题是一字一义,在拆分译准两个字即“高兴”“的样子”,而第三题也是两个字,但不能拆分理解,“相”“与”是复合义。第二小题最好译全“于是就”,不要少一字。
【点评】本题不难,各项中的词义明确,易于判断。汉语中多义词很多,平时学习要注意举一反三,注意辨析词的多义,弄清楚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用法。注意古文中字词大多数都是一字一义的,像本题中的“欣然”在古文中一定在解释为两个词合义。
25.【答案】(1)B
(2)①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②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3)C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译
【解析】【分析】远看 A.①行走 ②实行、施行、推行 C.①建造 ②产生D.①使……灭亡 ②逃跑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这道试题中,注意准确把握以下词语解释:“闲人、虽”的解释。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点评】注意古文中字词大多数都是一字一义的,像本题中的“欣然”在古文中一定在解释为两个词合义。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根据文中语境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句式和语气要译出来,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本题有难度,虽然学习中老师重点讲解过此句,学生熟悉,但各项表达的意义差别较小,不太容易分辨。做题时要细心。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