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使至塞上》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使至塞上》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1-15 09:50:5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使至塞上》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单于 B.单独 C.单数 D.单位
2.对《使至塞上》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侯骑,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3.对《使至塞上》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4.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 燕然 ”两字中。
5.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6.下列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凉."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7.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8.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征蓬:飘飞的蓬草。 B.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C.长河:黄河、长江。 D.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二、填空题
9.《使至塞上》作者   ,字   ,   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   ”。
10.“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
11.《使至塞上》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它传神地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12.诗《使至塞上》从体裁看是   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   ”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
13.《使至塞上》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两个字中。 
三、阅读理解
1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2)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A项“单”读chán,其他都读dān。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答案】B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B项应为春天。大雁由南往北飞,故是春天。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答案】A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B项中,“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表述不当,诗歌中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上。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5.【答案】B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激动兴奋的心情错误。这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飘泊无定之感。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6.【答案】B,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B、“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解得不妥.征蓬出汉塞,把自己比作无根之征蓬,只能随风而去,写出无奈.归雁入胡天,写春回雁归,自由自在.反衬自己出使的身不由己;D、(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此两句谓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 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但并非留下想像余地的意思。故选B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形声字的辨析。
7.【答案】A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8.【答案】C
【知识点】词义理解;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长河:单指“黄河”。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9.【答案】王维;摩诘;唐;诗佛
【知识点】使至塞上;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10.【答案】比喻;对偶
【知识点】使至塞上;比喻;对偶
【解析】【分析】熟读课文,归纳并找出文章六要素。
【点评】考查学生对修辞的判定。
11.【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知识点】理解型默写;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点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古诗分析能力。
12.【答案】五律;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熟悉古诗的分类,把握作者情感。
【点评】考查学生对古诗知识的掌握。
13.【答案】燕然
【知识点】文化典籍;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14.【答案】(1)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2)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二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1)作者通过边塞地区特有的景物描写了一幅塞外风光图。(2)把握诗歌内容,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抓住关键词进行赏析。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诗的阅读分析。(2)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使至塞上》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划线字读音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单于 B.单独 C.单数 D.单位
【答案】A
【知识点】多音字字音;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A项“单”读chán,其他都读dān。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字音的掌握情况。
2.对《使至塞上》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五六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侯骑,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答案】B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B项应为春天。大雁由南往北飞,故是春天。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3.对《使至塞上》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答案】A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故答案选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分析。
4.对(唐)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故乡水;诗人自己。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怀念故乡,热爱故乡感情。“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B.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已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C.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 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D.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 燕然 ”两字中。
【答案】B
【知识点】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B项中,“诗人以浓郁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表述不当,诗歌中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上。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5.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答案】B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激动兴奋的心情错误。这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飘泊无定之感。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
6.下列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首联写作者出使,已经过了属国的居延这一地方.一个"单"字,写出了他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借用比喻,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显得形象而生动。
C.颈联中"孤烟","长河","落日",写出了大漠景色的单调与荒凉."直""圆"写出了边塞人民不惧生活艰苦,奋勇向前以圆美好愿望的豪情斗志。
D.尾联意思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才知道都护还在很远的燕然山.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
【答案】B,D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B、“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解得不妥.征蓬出汉塞,把自己比作无根之征蓬,只能随风而去,写出无奈.归雁入胡天,写春回雁归,自由自在.反衬自己出使的身不由己;D、(至此,并未交待“出使”结束,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此两句谓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 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但并非留下想像余地的意思。故选B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形声字的辨析。
7.对《使至塞上》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答案】A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归雁”是北归的雁,雁往北归,是归家;自己也往北去,与雁同行,却是离家。表达内心的寂寞伤感。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8.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征蓬:飘飞的蓬草。 B.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C.长河:黄河、长江。 D.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答案】C
【知识点】词义理解;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长河:单指“黄河”。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二、填空题
9.《使至塞上》作者   ,字   ,   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   ”。
【答案】王维;摩诘;唐;诗佛
【知识点】使至塞上;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背诵默写一定的文学常识。
【点评】主要考查对文学常识等考点的掌握。
10.“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   等修辞手法。
【答案】比喻;对偶
【知识点】使至塞上;比喻;对偶
【解析】【分析】熟读课文,归纳并找出文章六要素。
【点评】考查学生对修辞的判定。
11.《使至塞上》中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它传神地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答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知识点】理解型默写;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
【点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古诗分析能力。
12.诗《使至塞上》从体裁看是   诗,从内容看,文学史上称之为“   ”诗;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   。
【答案】五律;边塞;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熟悉古诗的分类,把握作者情感。
【点评】考查学生对古诗知识的掌握。
13.《使至塞上》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   两个字中。 
【答案】燕然
【知识点】文化典籍;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点评】考查学生对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三、阅读理解
1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全诗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来叙事、写景?
(2)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画面,并赏析这一千古名句。
【答案】(1)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2)大漠无垠,一缕孤烟直冲云天;黄河如带,映衬西天落日残红。塞外风光多么雄奇壮观。 对仗工整,写塞外景象,开阔鲜明,气势雄浑。“直”表现孤烟之高,“圆”表现落日之低。二词表现大漠、长河地区的平旷。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使至塞上
【解析】【分析】(1)作者通过边塞地区特有的景物描写了一幅塞外风光图。(2)把握诗歌内容,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抓住关键词进行赏析。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诗的阅读分析。(2)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