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3 石榴 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安mì 的校园,被暮色浸透了。细柳、扁柏、小池、曲径……一切都蒙上了凄迷的调子,带着些凉薄的意味。独有一圃大理菊却盛放着,②wěng wěng 郁郁地开出一片花海。在沉沉的夕阳影里,鲜明极了。那些硕大的花朵,每一朵都像一团火球,逼近去凝视,火球中含③yùn 着生命的烈焰,让人有④zhuó 热的感觉。
【答案】谧;蓊;蓊;蕴;灼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石榴
【解析】【分析】掌握积累常用字词的字形。
【点评】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
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翡翠 虬枝 秀颀 迸溅 B.婆娑 沉淀 犀利 飞窜
C.伫立 绽开 丰腴 藤萝 D.圆晕 楠木 胆怯 奇岖
【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石榴
【解析】【分析】D 项中应为“崎岖”。其余三项均正确。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字词的书写能力。
3.下列加横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看到弟弟那顽皮的样子,奶奶忍俊不禁地笑了。
B.“杨贵妃”那丰腴的面庞,美妙的舞姿,给观众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
C.这荒凉的土地生长着这样奇崛的梅树,仿佛它们本身就具有了意境。
D.这部电脑动画制作的古味盎然、光怪陆离的景象,会让小朋友们大开眼界。
【答案】A
【知识点】词义理解;错用修改;石榴
【解析】【分析】A“忍俊不禁”意思是忍不住笑,和后文的“笑”重复。B“丰腴”(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符合句意。C“奇崛”独特不凡。符合句意。D“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 符合句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成语的理解。熟读课文,根据成语所在具体语境来理解它的含义。
4.对下列语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②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
③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④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A.设问 设问 排比 拟人 B.反问 拟人 排比 反复
C.反问 设问 拟人 拟人 D.反问 拟人 拟人 反复
【答案】B
【知识点】石榴;拟人;反复;反问
【解析】【分析】“反问”是问中有答,“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准确判断常见的修辞方法。
5.课文《石榴》按 石榴——— 石榴——— 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答案】爱;画;赞
【知识点】石榴;文章脉络
【解析】【分析】通读全文基础上,把握散文脉络。
【点评】考查学生对散文脉络的掌握。
6.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法则。它青睐不断拼搏的强者,某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收获也最多。
A.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B.强者尽管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C.虽然生活让强者失去太多 D.在生活中失去太多的强者
【答案】D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石榴
【解析】【分析】衔接要保持陈述对象一致和句子的连贯,主语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对象,它要求后面连带的一些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防止出现暗换主语现象。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
7.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者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④,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1)选文紧扣“ ”三个字依次描摹石榴的 、 、 、 、 ,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突出了石榴美丽清逸的气度。
(2)在选文中找出至少三种修辞手法,并各举一例。
① 例句: 。
② 例句: 。
③ 例句: 。
【答案】(1)“最可爱”;枝叶;花;骨朵;果实;子粒
(2)比喻;“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拟人;“它会笑你呢”;反问;“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晔,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知识点】石榴;文章线索;比喻;拟人;夸张
【解析】【分析】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熟练找出并能适当分析。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的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荒漠”,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第④段说:“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4)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答案】(1)突出“苇”的生长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做铺垫,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望无际的芦苇在风中悠悠起舞的情状。
(3)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以“初生小女的头发”和“耄耋老者的胡须”来描写芦苇的稀疏、不成气势,但仍顽强生长的特点。
(4)托物言志或象征。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或来歌颂那些像沙漠中的苇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
【知识点】石榴;象征;自然环境描写;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环境描写一般有渲染氛围、烘托形象、突出主题等作用。此处写“苇”的生长环境恶劣,是为了烘托其顽强的生命力,进而表达作者的情感。(2)此题考查对词语表达作用的赏析能力。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语境义,体会“苇”在风中的情状。(3)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能力。首先根据常用修辞的特点判断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句内容体会这种修辞在句中的表达效果。(4)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及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作者赞美“苇”的生命力顽强,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作者赞美“苇”的精神,其实是赞美像“苇”一样的人。
【点评】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3 石榴 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安mì 的校园,被暮色浸透了。细柳、扁柏、小池、曲径……一切都蒙上了凄迷的调子,带着些凉薄的意味。独有一圃大理菊却盛放着,②wěng wěng 郁郁地开出一片花海。在沉沉的夕阳影里,鲜明极了。那些硕大的花朵,每一朵都像一团火球,逼近去凝视,火球中含③yùn 着生命的烈焰,让人有④zhuó 热的感觉。
2.下列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翡翠 虬枝 秀颀 迸溅 B.婆娑 沉淀 犀利 飞窜
C.伫立 绽开 丰腴 藤萝 D.圆晕 楠木 胆怯 奇岖
3.下列加横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看到弟弟那顽皮的样子,奶奶忍俊不禁地笑了。
B.“杨贵妃”那丰腴的面庞,美妙的舞姿,给观众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
C.这荒凉的土地生长着这样奇崛的梅树,仿佛它们本身就具有了意境。
D.这部电脑动画制作的古味盎然、光怪陆离的景象,会让小朋友们大开眼界。
4.对下列语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
②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
③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④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A.设问 设问 排比 拟人 B.反问 拟人 排比 反复
C.反问 设问 拟人 拟人 D.反问 拟人 拟人 反复
5.课文《石榴》按 石榴——— 石榴——— 石榴的思路结构全文。
6.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法则。它青睐不断拼搏的强者,某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收获也最多。
A.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B.强者尽管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C.虽然生活让强者失去太多 D.在生活中失去太多的强者
二、现代文阅读
7.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单那小茄形的骨朵已经就是一种奇迹了。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单瓣的花虽没有双瓣者的豪华,但它却更有一段妙幻的演艺,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④,它都是具备着的。
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罍吗?它会笑你呢。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
我本来就喜欢夏天。夏天是整个宇宙向上的一个阶段,在这时使人的身心解脱尽重重的束缚。因而我更喜欢这夏天的心脏。
(1)选文紧扣“ ”三个字依次描摹石榴的 、 、 、 、 ,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突出了石榴美丽清逸的气度。
(2)在选文中找出至少三种修辞手法,并各举一例。
① 例句: 。
② 例句: 。
③ 例句: 。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的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1)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荒漠”,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第④段说:“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这句话中加点的词好在哪里?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4)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谧;蓊;蓊;蕴;灼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石榴
【解析】【分析】掌握积累常用字词的字形。
【点评】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石榴
【解析】【分析】D 项中应为“崎岖”。其余三项均正确。故选D。
【点评】考查学生对字词的书写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词义理解;错用修改;石榴
【解析】【分析】A“忍俊不禁”意思是忍不住笑,和后文的“笑”重复。B“丰腴”(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符合句意。C“奇崛”独特不凡。符合句意。D“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 符合句意。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成语的理解。熟读课文,根据成语所在具体语境来理解它的含义。
4.【答案】B
【知识点】石榴;拟人;反复;反问
【解析】【分析】“反问”是问中有答,“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故选B。
【点评】考查学生准确判断常见的修辞方法。
5.【答案】爱;画;赞
【知识点】石榴;文章脉络
【解析】【分析】通读全文基础上,把握散文脉络。
【点评】考查学生对散文脉络的掌握。
6.【答案】D
【知识点】根据语境补写句子;石榴
【解析】【分析】衔接要保持陈述对象一致和句子的连贯,主语是句子的发端和陈述对象,它要求后面连带的一些句子必须兼顾上下文,与陈述对象保持一致,防止出现暗换主语现象。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句子衔接的能力。
7.【答案】(1)“最可爱”;枝叶;花;骨朵;果实;子粒
(2)比喻;“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拟人;“它会笑你呢”;反问;“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晔,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
【知识点】石榴;文章线索;比喻;拟人;夸张
【解析】【分析】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熟练找出并能适当分析。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的理解。
8.【答案】(1)突出“苇”的生长环境的恶劣,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顽强的生命力)做铺垫,表达了作者的赞颂之情。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一望无际的芦苇在风中悠悠起舞的情状。
(3)运用比喻、拟人手法,以“初生小女的头发”和“耄耋老者的胡须”来描写芦苇的稀疏、不成气势,但仍顽强生长的特点。
(4)托物言志或象征。作者借对苇身处荒漠却顽强活着的生命意识及身处逆境却顽强向上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自己也会在任何恶劣的环境中珍惜生命,努力生活的愿望。(或来歌颂那些像沙漠中的苇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
【知识点】石榴;象征;自然环境描写;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环境描写一般有渲染氛围、烘托形象、突出主题等作用。此处写“苇”的生长环境恶劣,是为了烘托其顽强的生命力,进而表达作者的情感。(2)此题考查对词语表达作用的赏析能力。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语境义,体会“苇”在风中的情状。(3)此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能力。首先根据常用修辞的特点判断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语句内容体会这种修辞在句中的表达效果。(4)此题考查对写作手法及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作者赞美“苇”的生命力顽强,运用的是象征手法,作者赞美“苇”的精神,其实是赞美像“苇”一样的人。
【点评】做好每一个小题,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锻炼了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