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2课《梅岭三章》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从《梅岭三章》这首诗所写的内容看,这首诗属于( )
A.状物诗 B.述志诗 C.叙事诗 D.写景诗
2.诗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与下面哪一句诗的意境相同 ( )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C.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诗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用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革“阎罗”命的说法,对这样写的好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阎罗来借指世上反动势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了,耐人寻味。
B.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意思。
C.鬼神怪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比较常见的,能更容易地让读者理解。
D.使诗中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4.“舍生而取义” “杀身以成仁”是古代志士仁人推崇的一种生死观, 这首诗中的 ,就是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
5.写出下列诗句意思和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南国烽烟正十年 意思: 修辞:
②血雨腥风应有涯 意思: 修辞:
③取义成仁今日事 意思: 修辞:
④人间遍种自由花 意思: 修辞: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血雨腥 风应有涯
(2)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即 为家
②应有涯
③取 义成 仁
(3)这首诗从体裁来看,属 ;从内容来看,是 。诗中押韵的字是 。
(4)下边句子中朗读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7.“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两句中的“即”“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8.“此去泉台招旧部”“后死诸君多努力”两句中“旧部”与“诸君”所代有什么不同?
二、诗歌鉴赏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1)注释:
①南国: 。
②烽烟: 。
③正: 。
④国门: 。
⑤诸君: 。
(2)“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在本诗中表现什么?
(3)“南国烽烟正十年”指哪十年?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且又有民族特色的诗句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赏析“人间遍种自由花”一句。
(2)诗中如何表现作者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旌旗
阎罗
血雨腥风自由花
(2)小序中划线的两个“得”字意思不同:第一个“得”意思是 ,第二个“得”的意思是 。
(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捷报飞来当纸钱。
②血雨腥风应有涯。
(4)情绪激昂地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注释:
①意如何: 。
②泉台: 。
③旧部: 。
④阎罗: 。
(6)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
(7)哪是实写,哪是虚写?
(8)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哪一句?
(9)“斩”与“杀”同义,把“斩阎罗” 改为“杀阎罗”是否可以?
12.阅读《再别康桥》片段,回答问题。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写出押韵的字。
(2)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现代文阅读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军刀
赵恺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它追摹当年喜峰口大刀队的壮举,使金属获得物资之上的品质。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一声插在我俩之间的桑木方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背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磔磔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字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的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依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兀然停下了脚步。为甚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pēng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报告军长——1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訇然涌出,砰的一声给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是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来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认真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的大额头和方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
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生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两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待:侯万山的孩子就是第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18岁后,他们还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得来这么动人的一个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瓯,热泪顺着面颊砰然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jié立,磔磔闪动冷峻的光。
(1)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pēng jié
然一动 兀自 立
(2)文中画线的句子都写了什么?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侯万山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侯万山话的意思是什么?“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是抗日军人!’”,宋哲元话的意思是什么?
(4)“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请对这句话作简要赏析。
(5)文中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诗;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中的答点提示“所写内容”,根据知识积累直接判断即可。古诗中的“述志诗”类似于现代的抒情诗,诗中作者主要是表达自己情感。《梅岭三章》虽然也有“叙”的内容,但这不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作者主要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志向”,即诗最后一句的内容。
【点评】学习古诗词,对诗诗词有关的文体常识要有所了解。
2.【答案】A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理解“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的内容即誓死与反动派作斗争,A项中“死亦为鬼雄”与其意境相同。
【点评】本题解答关键是对诗句内容的准确把握,学习时要注意理解诗歌内容。
3.【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C错,本诗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作者想像丰富,是借民间说法来比喻,表达自己革命到底的决心,而不是用“鬼神怪异让读者理解”
【点评】本题解答关键是对诗句内容的准确把握,理解作者写作方法和表达意图,学习时要注意理解。
4.【答案】取义成仁今日事
【知识点】理解型默写;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本题根据所学的记,根据题干提示的答点“生死观”即可填答出诗句,注意不要写错字,如“仁”字。
【点评】此类题,是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拓展联系,学习中要注意将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记忆。
5.【答案】这里指1927年以来的国内革命战争;借代;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借喻;这里指为了真理,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引用;虚构的化名,指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借喻
【知识点】体会诗歌意象;梅岭三章;借代;引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理解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说明修辞手法。
【点评】本题中涉及“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手法,要注意辨析。比喻,是指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指两物有相关点。
6.【答案】(1)xīng;yá
(2)就,便;边际、止境;选取;成全、实现
(3)绝句;抒情诗;家、涯、花
(4)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停顿与节奏;词义理解;诗;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①腥:xīng;②涯:yá。
(2)本题考查理解词义。联系上下文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①即使:连词,就,便;②涯:名词,边际、止境;③取:动词,选取;④成:动词,成全、实现。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体裁内容和押韵。《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从形式看是七言绝句,从内容和情感表达看是抒情诗,根据每句话押韵的最后一个字,韵脚是家、涯、花。
(4)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D项应该是:人间/遍种/自由花。
故答案为:(1)①xīng;②yá。
(2)①就,便;②边际、止境;③选取;④成全、实现。
(3)①绝句;②抒情诗;③家、涯、花。
(4)D
【点评】(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答题时应注意,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词语的理解,即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让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体裁内容和押韵。答题时应注意,陈毅的《梅岭三章》是用旧体诗的形式写成,根据古体诗的形式特点,对照内容一一判别。
(4)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
7.【答案】“即”意思为“就是”,“应”意思为“应当”,表达作者对革命的忠诚,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先理解字词的意思,再根据诗句的内容,结合全诗的思想情感来分析字词的表达意义。
【点评】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是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法之一,学习中要掌握这个方法。
8.【答案】牺牲的部下;继续战斗的革命者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根据“断头今日”“此去泉台”来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再根据“百战多”结合作者身份即可理解“旧部”的含义;根据“后者”“多努力”两词即可理解“诸君”所指的内容。
【点评】学习诗歌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诗句的含义及其与其它内容的关系要有所了解。
9.【答案】(1)南方;战争,战火;恰好;城门;各位同志。君,对人的尊称
(2)死不瞑目,要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
(3)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知识点】词义理解;把握诗歌主题;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①南国:一般指南方;②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这里指当时的国内革命战争。战争,战火;③正:恰好;城门;④各位同志。⑤君:君,对人的尊称。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接下来两句文气渐缓。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主旨。“南国烽烟正十年”,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故答案为:(1)①南方;②战争,战火;③恰好;城门;④各位同志。⑤君,对人的尊称。
(2)死不瞑目,要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
(3)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且又有民族特色的诗句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主旨。答题时应注意,准确理解文章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10.【答案】(1)作者用“自由花”比喻革命胜利的前景,“遍”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展望,表达了作者胜利的信心。此句想像丰富,充分表现了诗作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他对于生者、对于战友的最大期望。
【知识点】体会诗歌意象;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中作者想像的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点评】赏析诗句,要从内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评析,要点析其中生动的字词,说明其精妙的作用。
11.【答案】(1)jīng;yán;xuè
(2)能够;得到、写下
(3)略
(4)略
(5)想什么;阴间;过去的部下,指牺牲的同志们代部队;借指反动势力
(6)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
(7)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8)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
(9)不可。“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杀”太一般化了,且褒贬不分。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把握诗歌主题;感悟诗歌的特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血”是多音字,固定词语一般读“xuè”,①旌:jīng ;②阎:yán;③血:xuè。
(2)本题考查理解词义。联系上下文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第一个得,意思是“能够”,就是说,考虑到可能是不能够逃出去了;第二个得字,则是得到、写下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①捷报飞来当纸钱,南方已经打了十年仗了,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②血雨腥风应有涯,说自己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虽然一直处于艰难创业之中,眼前祖国大地还处于反动派的血腥残暴之中,但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必会到来。
(4)本题考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朗读要突出诗人的革命必胜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结合句意理解比喻义,语境义,还有引申其他方面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原来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义。①意如何:心里想什么;②泉台:传说中的阴间;③旧部:过去的部下,指牺牲的同志们代部队;④阎罗:借指反动势力。
(6)本题考查归纳诗歌主旨。主旨一般都不直接在文章里写出来,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自己领会和归纳。“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
(7)本题考查分析详略写作手法。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断头今日意如何”两句实写,突出革命创业的艰难,“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虚写作结,表现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8)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的战友,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泉台:传说中的阴间。旧部:从前的部下。这里指牺牲了的战友。旌旗:这里借指部队。旌,古代用于指挥或开道的一种旗帜。
(9)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斩”与“杀”同义,把“斩阎罗” 改为“杀阎罗”,表面看区别不大,实际不可。“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突出诗人斩钉截铁的革命气势,体现对反动派的蔑视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杀”太一般化了,且褒贬不分。
故答案为:(1)①旌:jīng ;②阎:yán;③血:xuè。
(2)①能够;②得到、写下。
(3)略
(4)略
(5)①想什么;②阴间;③过去的部下,指牺牲的同志们代部队;④借指反动势力。
(6)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
(7)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8)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
(9)不可。“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杀”太一般化了,且褒贬不分。
【点评】(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答题时应注意,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词语的理解,即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让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4)本题考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陈毅在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
(5)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答题时应注意,常用方法有:一、据词定义法,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也不同,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义;.二、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三、以旧带新法,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
(6)本题考查归纳诗歌主旨。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本文的主旨大意做法有,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与态度,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7)本题考查分析详略写作手法。答题时应注意,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考试时联系具体内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8)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阅读中可以采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彩强烈的句子等方法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入情入境,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9)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派生义、特定义、隐含义),而不是词典义。可以试用同义词、近义词替代,解释时注意联系语境分析原因,保持词性一致,最后代入验证。
12.【答案】(1)来、彩、娘、漾、桥
(2)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对爱情的向往。
【知识点】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第一题,根据所掌握的诗歌知识,根据诗歌结尾字的韵母来判断;第二题,阅读诗歌内容,抓住最后几句来理解作者对美好情感的留恋与向往。
【点评】赏析诗歌,要从内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评析。
13.【答案】(1)怦;孑
(2)长城、壮士、钢刀、西风,景物描写烘托了出征前悲壮的气氛,揭示了五百壮士为保卫长城,保卫家乡血战沙场的意义。
(3)侯万山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军人,为了抗击日寇侵略,愿意献出身躯;宋哲元的意思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有重大的事要去做。
(4)先是神态、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对壮士们的无比崇敬;接着是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特定的背景下,运用拟人手法写他立成一座雪人,把他对壮士的敬重写得生动形象,形象地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5)详写了喜峰口战斗前宋哲元将军为五百壮士阵前送行的场面及与战士侯万山的对话。略写了喜峰口的战斗经过。因为本文的中心不是记叙这场战斗,而是重点歌颂我们中华民族这种团结一致不怕牺牲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梅岭三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人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与辨析能力。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怦:Pēng;孑:jié。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划线句子描写的景物有:巍巍长城、巍巍列队,长城、壮士、钢刀、西风,景物描写烘托了出征前悲壮的气氛,揭示了五百壮士为保卫长城,保卫家乡血战沙场的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易水歌》: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侯万山的意思是为了抗击日寇侵略,愿意献出身躯;宋哲元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有重大的事要去做。
(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和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是神态、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对壮士们的无比崇敬;接着是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特定的背景下,运用拟人手法写他立成一座雪人,把他对壮士的敬重写得生动形象,形象地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详略写法的作用。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宋哲元将军,五百壮士,战士侯万山,为了表现壮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详写了喜峰口战斗前宋哲元将军为五百壮士阵前送行的场面及与战士侯万山的对话,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略写了喜峰口的战斗经过。这样安排是因为文章重点歌颂我们中华民族这种团结一致不怕牺牲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故答案为:(1)①怦;②孑。
(2)长城、壮士、钢刀、西风,景物描写烘托了出征前悲壮的气氛,揭示了五百壮士为保卫长城,保卫家乡血战沙场的意义。
(3)侯万山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军人,为了抗击日寇侵略,愿意献出身躯;宋哲元的意思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有重大的事要去做。
(4)先是神态、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对壮士们的无比崇敬;接着是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特定的背景下,运用拟人手法写他立成一座雪人,把他对壮士的敬重写得生动形象,形象地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5)详写了喜峰口战斗前宋哲元将军为五百壮士阵前送行的场面及与战士侯万山的对话。略写了喜峰口的战斗经过。因为本文的中心不是记叙这场战斗,而是重点歌颂我们中华民族这种团结一致不怕牺牲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点评】(1)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景物描写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详略写法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叙事作品安排详略要根据表现主旨,刻画人物的需要来安排,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2课《梅岭三章》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从《梅岭三章》这首诗所写的内容看,这首诗属于( )
A.状物诗 B.述志诗 C.叙事诗 D.写景诗
【答案】B
【知识点】诗;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抓住题干中的答点提示“所写内容”,根据知识积累直接判断即可。古诗中的“述志诗”类似于现代的抒情诗,诗中作者主要是表达自己情感。《梅岭三章》虽然也有“叙”的内容,但这不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作者主要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志向”,即诗最后一句的内容。
【点评】学习古诗词,对诗诗词有关的文体常识要有所了解。
2.诗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与下面哪一句诗的意境相同 ( )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B.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C.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答案】A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理解“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达的内容即誓死与反动派作斗争,A项中“死亦为鬼雄”与其意境相同。
【点评】本题解答关键是对诗句内容的准确把握,学习时要注意理解诗歌内容。
3.诗中为了表现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用死了也要去“泉台”集合“旧部”革“阎罗”命的说法,对这样写的好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阎罗来借指世上反动势力,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化了,耐人寻味。
B.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意思。
C.鬼神怪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比较常见的,能更容易地让读者理解。
D.使诗中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答案】C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C错,本诗具有浪漫主义风格,作者想像丰富,是借民间说法来比喻,表达自己革命到底的决心,而不是用“鬼神怪异让读者理解”
【点评】本题解答关键是对诗句内容的准确把握,理解作者写作方法和表达意图,学习时要注意理解。
4.“舍生而取义” “杀身以成仁”是古代志士仁人推崇的一种生死观, 这首诗中的 ,就是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
【答案】取义成仁今日事
【知识点】理解型默写;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本题根据所学的记,根据题干提示的答点“生死观”即可填答出诗句,注意不要写错字,如“仁”字。
【点评】此类题,是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的拓展联系,学习中要注意将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记忆。
5.写出下列诗句意思和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南国烽烟正十年 意思: 修辞:
②血雨腥风应有涯 意思: 修辞:
③取义成仁今日事 意思: 修辞:
④人间遍种自由花 意思: 修辞:
【答案】这里指1927年以来的国内革命战争;借代;指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血腥镇压;借喻;这里指为了真理,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引用;虚构的化名,指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借喻
【知识点】体会诗歌意象;梅岭三章;借代;引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理解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说明修辞手法。
【点评】本题中涉及“借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手法,要注意辨析。比喻,是指本体与喻体有相似点;借代指两物有相关点。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血雨腥 风应有涯
(2)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即 为家
②应有涯
③取 义成 仁
(3)这首诗从体裁来看,属 ;从内容来看,是 。诗中押韵的字是 。
(4)下边句子中朗读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答案】(1)xīng;yá
(2)就,便;边际、止境;选取;成全、实现
(3)绝句;抒情诗;家、涯、花
(4)D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停顿与节奏;词义理解;诗;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①腥:xīng;②涯:yá。
(2)本题考查理解词义。联系上下文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①即使:连词,就,便;②涯:名词,边际、止境;③取:动词,选取;④成:动词,成全、实现。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体裁内容和押韵。《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从形式看是七言绝句,从内容和情感表达看是抒情诗,根据每句话押韵的最后一个字,韵脚是家、涯、花。
(4)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D项应该是:人间/遍种/自由花。
故答案为:(1)①xīng;②yá。
(2)①就,便;②边际、止境;③选取;④成全、实现。
(3)①绝句;②抒情诗;③家、涯、花。
(4)D
【点评】(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答题时应注意,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词语的理解,即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让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
(3)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体裁内容和押韵。答题时应注意,陈毅的《梅岭三章》是用旧体诗的形式写成,根据古体诗的形式特点,对照内容一一判别。
(4)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
7.“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两句中的“即”“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即”意思为“就是”,“应”意思为“应当”,表达作者对革命的忠诚,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先理解字词的意思,再根据诗句的内容,结合全诗的思想情感来分析字词的表达意义。
【点评】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是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方法之一,学习中要掌握这个方法。
8.“此去泉台招旧部”“后死诸君多努力”两句中“旧部”与“诸君”所代有什么不同?
【答案】牺牲的部下;继续战斗的革命者
【知识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根据“断头今日”“此去泉台”来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再根据“百战多”结合作者身份即可理解“旧部”的含义;根据“后者”“多努力”两词即可理解“诸君”所指的内容。
【点评】学习诗歌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诗句的含义及其与其它内容的关系要有所了解。
二、诗歌鉴赏
9.阅读下面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1)注释:
①南国: 。
②烽烟: 。
③正: 。
④国门: 。
⑤诸君: 。
(2)“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在本诗中表现什么?
(3)“南国烽烟正十年”指哪十年?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且又有民族特色的诗句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答案】(1)南方;战争,战火;恰好;城门;各位同志。君,对人的尊称
(2)死不瞑目,要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
(3)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知识点】词义理解;把握诗歌主题;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①南国:一般指南方;②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这里指当时的国内革命战争。战争,战火;③正:恰好;城门;④各位同志。⑤君:君,对人的尊称。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此头须向国门悬”句,化用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中伍子胥的故事,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悲壮之感。接下来两句文气渐缓。结句“捷报飞来当纸钱”尤为精绝,不仅与上首诗紧密呼应,而且从这一出人意表的想象中,透露着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在临危之际,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主旨。“南国烽烟正十年”,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抒写壮志未酬,死难瞑目的情怀,以及对战友满怀激情的鼓励。《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故答案为:(1)①南方;②战争,战火;③恰好;城门;④各位同志。⑤君,对人的尊称。
(2)死不瞑目,要亲眼看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表现革命必胜的信心。
(3)1927~1936。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且又有民族特色的诗句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主旨。答题时应注意,准确理解文章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10.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赏析“人间遍种自由花”一句。
(2)诗中如何表现作者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答案】(1)作者用“自由花”比喻革命胜利的前景,“遍”字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展望,表达了作者胜利的信心。此句想像丰富,充分表现了诗作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他对于生者、对于战友的最大期望。
【知识点】体会诗歌意象;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所记,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中作者想像的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点评】赏析诗句,要从内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评析,要点析其中生动的字词,说明其精妙的作用。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旌旗
阎罗
血雨腥风自由花
(2)小序中划线的两个“得”字意思不同:第一个“得”意思是 ,第二个“得”的意思是 。
(3)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捷报飞来当纸钱。
②血雨腥风应有涯。
(4)情绪激昂地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注释:
①意如何: 。
②泉台: 。
③旧部: 。
④阎罗: 。
(6)这一章的主旨是什么?
(7)哪是实写,哪是虚写?
(8)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哪一句?
(9)“斩”与“杀”同义,把“斩阎罗” 改为“杀阎罗”是否可以?
【答案】(1)jīng;yán;xuè
(2)能够;得到、写下
(3)略
(4)略
(5)想什么;阴间;过去的部下,指牺牲的同志们代部队;借指反动势力
(6)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
(7)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8)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
(9)不可。“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杀”太一般化了,且褒贬不分。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把握诗歌主题;感悟诗歌的特点;推敲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血”是多音字,固定词语一般读“xuè”,①旌:jīng ;②阎:yán;③血:xuè。
(2)本题考查理解词义。联系上下文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第一个得,意思是“能够”,就是说,考虑到可能是不能够逃出去了;第二个得字,则是得到、写下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①捷报飞来当纸钱,南方已经打了十年仗了,死后头颅要挂在城门,那些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一定要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我。②血雨腥风应有涯,说自己从参加革命之日起,就把革命事业当作自己的家,并决心为之奋斗终身,虽然一直处于艰难创业之中,眼前祖国大地还处于反动派的血腥残暴之中,但黑夜即将过去,黎明必会到来。
(4)本题考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后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艰苦创业,勇往直前。朗读要突出诗人的革命必胜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结合句意理解比喻义,语境义,还有引申其他方面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我们要先弄清它的原来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义。①意如何:心里想什么;②泉台:传说中的阴间;③旧部:过去的部下,指牺牲的同志们代部队;④阎罗:借指反动势力。
(6)本题考查归纳诗歌主旨。主旨一般都不直接在文章里写出来,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自己领会和归纳。“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作结,以一种奇特的悬想,形象地表明了陈毅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至死不渝的心迹,即使化作鬼魂,也要在九泉之下带领雄兵十万,将反动的统治者彻底埋葬!
(7)本题考查分析详略写作手法。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断头今日意如何”两句实写,突出革命创业的艰难,“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虚写作结,表现一个视死如归,正气凛然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昂然挺立在读者的面前。
(8)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次我要到阴间去召集已经牺牲的战友,带领十万英灵击败国民党反动派!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泉台:传说中的阴间。旧部:从前的部下。这里指牺牲了的战友。旌旗:这里借指部队。旌,古代用于指挥或开道的一种旗帜。
(9)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斩”与“杀”同义,把“斩阎罗” 改为“杀阎罗”,表面看区别不大,实际不可。“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突出诗人斩钉截铁的革命气势,体现对反动派的蔑视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杀”太一般化了,且褒贬不分。
故答案为:(1)①旌:jīng ;②阎:yán;③血:xuè。
(2)①能够;②得到、写下。
(3)略
(4)略
(5)①想什么;②阴间;③过去的部下,指牺牲的同志们代部队;④借指反动势力。
(6)面对死亡,回顾艰难创业的征战历程,表示死后也要招集旧部英魂,与“阎罗”血战到底。
(7)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
(8)此去泉台招旧部,旗旗十万斩阎罗。
(9)不可。“斩”字力度强,速度快,有居高临下的气势。“杀”太一般化了,且褒贬不分。
【点评】(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答题时应注意,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词语的理解,即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让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
(4)本题考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陈毅在赣南的三年游击战,“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梅岭三章》可以说是反映这一历史阶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杰作。诗人以其崇高的革命情操,临危而斗志弥坚的豪迈胸怀,谱写成这一不朽的壮烈诗篇。
(5)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答题时应注意,常用方法有:一、据词定义法,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也不同,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义;.二、分解组合法,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三、以旧带新法,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带出新词的含义。
(6)本题考查归纳诗歌主旨。答题时应注意,概括本文的主旨大意做法有,找文章标题,语段中开头结尾处的抒情议论性句子,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文中作者的感情倾向与态度,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
(7)本题考查分析详略写作手法。答题时应注意,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考试时联系具体内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
(8)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阅读中可以采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彩强烈的句子等方法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入情入境,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9)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派生义、特定义、隐含义),而不是词典义。可以试用同义词、近义词替代,解释时注意联系语境分析原因,保持词性一致,最后代入验证。
12.阅读《再别康桥》片段,回答问题。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写出押韵的字。
(2)体会诗人的感情。
【答案】(1)来、彩、娘、漾、桥
(2)对往日生活的留恋,对爱情的向往。
【知识点】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感悟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梅岭三章
【解析】【分析】第一题,根据所掌握的诗歌知识,根据诗歌结尾字的韵母来判断;第二题,阅读诗歌内容,抓住最后几句来理解作者对美好情感的留恋与向往。
【点评】赏析诗歌,要从内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评析。
三、现代文阅读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军刀
赵恺
不是军人,我却拥有一把军刀。不是真正的军刀,却是真正的好刀。准确地说是一件金属雕塑作品:它追摹当年喜峰口大刀队的壮举,使金属获得物资之上的品质。
军刀出自一位军旅雕塑家之手,燕赵壮汉,宋哲元将军29军之后裔。雕塑家赠我燕山刀,我赠雕塑家淮河酒,钢刀遇烈酒仿佛骨骼遇血。酒酣耳热,胆气舒张,雕塑家缓缓抽出他的作品,砰一声插在我俩之间的桑木方桌上。军刀闪闪晃动中,热酒在木桌上流成北方的河。遥隔酒河,他给我讲述了一则关于军刀的故事。
1933年3月,日寇占领喜峰口西侧两个阵地,企图对主峰形成迂回包围。宋哲元决心把鬼子赶下山去,筹划出一个出奇制胜、静夜袭营的方案。他秘密约请精良工匠,认真锻打五百把上品军刀,并挑选五百士兵组成大刀队,充分准备,严格训练。临战,宋哲元亲赴阵前送行。巍巍长城脚下,五百男儿巍巍列队,仿佛天地之间矗起一座血肉长城。刀柄在肩,刀背在背,硬瘦西风敲打在金属上,五百钢刀发出磔磔雷韵。一个、一个、一个,宋哲元从五百条汉字面前一一走过。士兵年轻得像是刚刚抽叶的红高粱,抚摸他们的肩膀,仿佛抚摸黑土地。五百双眼睛映出一幅相同的画面:飞雪、长城、一只盘旋在长城上空的鹰。宋哲元想,如果不是日本的侵略,他们当是在垄亩间劳作,还是在学堂里习字呢?如果不是日本侵略,此刻,夕阳西下,暮色将临,五百位母亲不是正依倚在五百扇门边,殷殷瞩盼着五百个孩子回家吃晚饭吗?可是如今……想到这里,宋哲元兀然停下了脚步。为甚么停下脚步,他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觉得,面对这个士兵有话要说。
大额头、方嘴唇,一副聪慧与质朴的自然组合——宋哲元心头pēng然一动。
他问:“你叫什么名字”回答:“报告军长——1班班长侯万山。”
他问:“你身上背的是什么?”回答:“报告军长——是大刀。”
他问:“背着大刀去干什么?”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他问:“不简单,还是个诗人,在家读过书?”回答:“报告军长——临上轿扎耳眼:我们队长现教的。”
他问:“队伍明天就要出发,有话要说吗?”
一听这话,侯万山热泪訇然涌出,砰的一声给宋哲元跪下了。
宋哲元冷峻如铁:“你是男子汉吗?”侯万山仰面作答:“报告军长——是男子汉。”
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是抗日军人!”
侯万山含泪站起来作答:“我侯万山别无牵挂,只是家有一个临产之妻,如果我壮烈了,孤儿寡母能得军长体恤,我也就死而瞑目了。”
听完,宋哲元认真望着侯万山那双闪烁的大额头和方唇之间的眼睛,之后,蓦然转脸作狮子吼:“军务处!”
军务处高声报告:“在!”
宋哲元说:“把侯万山的话记下来,也把大刀队全体官兵的要求记下来。”说完面对侯万山也面对他的五百壮士,久久,久久,只轻轻讲了一句:“你们放心去吧。”之后,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
喜峰口役,侯万山牺牲在长城脚下的罗文峪中。目击者说,他一人砍死七个鬼子,直到军刀卷刃。
遵照诺言,宋哲元对烈士遗愿一一妥作安排。
他派人到侯万山老家,接来烈士的妻子和一对刚刚出生的双胞胎,把他们安置在自己家里,还请来两个奶妈哺育幼婴。他对部下郑重交待:侯万山的孩子就是第29军的孩子,就是我宋哲元的孩子。这两个孩子一个就叫做宋记峰,一个叫做宋记峪。作为对喜峰口和罗文峪的纪念。18岁后,他们还随他们的父亲,改姓为侯。
我问:“从哪里得来这么动人的一个故事?”
他答:“家父所言——他当时是29军军务处的副官,侯万山的遗属就是他去接的。”
说到这里雕塑家连喝三瓯,热泪顺着面颊砰然落下,滴滴溶进桑木桌上那条北方的河。
军刀兀自jié立,磔磔闪动冷峻的光。
(1)据文中的注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pēng jié
然一动 兀自 立
(2)文中画线的句子都写了什么?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侯万山回答:‘报告军长——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侯万山话的意思是什么?“宋哲元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更何况是抗日军人!’”,宋哲元话的意思是什么?
(4)“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请对这句话作简要赏析。
(5)文中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案】(1)怦;孑
(2)长城、壮士、钢刀、西风,景物描写烘托了出征前悲壮的气氛,揭示了五百壮士为保卫长城,保卫家乡血战沙场的意义。
(3)侯万山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军人,为了抗击日寇侵略,愿意献出身躯;宋哲元的意思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有重大的事要去做。
(4)先是神态、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对壮士们的无比崇敬;接着是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特定的背景下,运用拟人手法写他立成一座雪人,把他对壮士的敬重写得生动形象,形象地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5)详写了喜峰口战斗前宋哲元将军为五百壮士阵前送行的场面及与战士侯万山的对话。略写了喜峰口的战斗经过。因为本文的中心不是记叙这场战斗,而是重点歌颂我们中华民族这种团结一致不怕牺牲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知识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梅岭三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人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与辨析能力。注意多音字、形近音同字、形近音异字,形似字的区别,要读准字音,仔细辨析字形的细微差别,在组词造句中找出差别。怦:Pēng;孑:jié。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划线句子描写的景物有:巍巍长城、巍巍列队,长城、壮士、钢刀、西风,景物描写烘托了出征前悲壮的气氛,揭示了五百壮士为保卫长城,保卫家乡血战沙场的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易水歌》: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边为他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侯万山的意思是为了抗击日寇侵略,愿意献出身躯;宋哲元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有重大的事要去做。
(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他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帽檐,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下,立成一座雪人”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和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庄重、立定、缓缓把手掌举向”是神态、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对壮士们的无比崇敬;接着是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特定的背景下,运用拟人手法写他立成一座雪人,把他对壮士的敬重写得生动形象,形象地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详略写法的作用。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宋哲元将军,五百壮士,战士侯万山,为了表现壮士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所以详写了喜峰口战斗前宋哲元将军为五百壮士阵前送行的场面及与战士侯万山的对话,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略写了喜峰口的战斗经过。这样安排是因为文章重点歌颂我们中华民族这种团结一致不怕牺牲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故答案为:(1)①怦;②孑。
(2)长城、壮士、钢刀、西风,景物描写烘托了出征前悲壮的气氛,揭示了五百壮士为保卫长城,保卫家乡血战沙场的意义。
(3)侯万山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军人,为了抗击日寇侵略,愿意献出身躯;宋哲元的意思是,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儿有重大的事要去做。
(4)先是神态、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他对壮士们的无比崇敬;接着是在巍巍盘旋的苍鹰翅膀特定的背景下,运用拟人手法写他立成一座雪人,把他对壮士的敬重写得生动形象,形象地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5)详写了喜峰口战斗前宋哲元将军为五百壮士阵前送行的场面及与战士侯万山的对话。略写了喜峰口的战斗经过。因为本文的中心不是记叙这场战斗,而是重点歌颂我们中华民族这种团结一致不怕牺牲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点评】(1)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与辨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景物描写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4)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详略写法的作用。答题时应注意,叙事作品安排详略要根据表现主旨,刻画人物的需要来安排,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