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平均数的应用(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知道可以使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 2.通过小组合作,观察比较,使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样本的数据。
教学重点 使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
教学难点 通过计算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数据。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教学课件
教学 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 关注点
一、 复习引入 对应教学目标1 提问: (1)小丁丁和小胖比赛投篮。站在同一条线上,投进一个球算2分。(课件出示)比赛结束时,小丁丁投篮得了24分,小胖投篮得了18分,你们说谁投得更准?那现在我告诉大家我们投的次数,小丁丁投了20次,小胖投了10次,现在能比较出了吗?怎么比? (2)用每人的总分数÷投的次数=平均每次投篮得的分数 (3)引申揭题: 每人的总分数÷投的次数=平均每次投篮得的分数 总数 ÷ 总份数= 平均数 2、揭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平均数的应用(1) 1、能根据补充条件计算得:小丁丁:1.2分/次;小胖:1.8分/次)
二、 探究新知 对应教学目标2 出示例题:班级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折纸鹤比赛,小巧小组有5人,小胖小组有6人折纸鹤情况如下: 小巧小组 序号 1 2 3 4 5 纸鹤(只) 57 56 62 58 57 小胖小组 序号 1 2 3 4 5 6 纸鹤(只) 56 57 58 55 61 55 哪个小组折纸鹤折得快? 1、讨论:比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2、交流方法。 3、比较自己的算法与小丁丁的算法,归纳总结:小丁丁的方法长处在哪里?适用于怎样的一组数据求平均数? 4、师生分析: (1)由于两个小组人数同,完成纸鹤数也有很大差异,使用总纸鹤数比较,或使用人数进行比较都不能很好地反映哪个小组折得快 (2)在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时,可以使用每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描述各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并进行两组数据的比较。 5、小结:在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时,可以使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 1、能通过计算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数据。
三、 深化探究 对应教学目标2 1、A栏有9头奶牛,B栏有8头奶牛,某天这两栏奶牛的产量如下表所示,问A栏牛的平均产奶量高,还是B栏牛的平均产奶量高。 学生单独解题(草稿本上) 学生汇报: 2、小亚和小巧一起打保龄球,下面是两人打到球瓶数量的统计表,平均每轮谁打到的球瓶数量多? (1)有什么注意点要提醒队友的? (2)学生单独解题 (3)学生汇报 小亚平均每轮打倒球瓶数量: (3+4+5+0+10+7+6+8)÷8 =43÷8 =5.375(个) 小巧平均每轮打倒球瓶数量: (4+2+9+8+5+0+6+5)÷8 =39÷8 =4.875(个) 4.875个﹤ 5.375个 答:平均每轮小亚打倒的球瓶数量多。 3、拓展: 第二小队平均每人摘桔子18个,小巧摘了多少个桔子? (2)平均哪个小队摘桔子的个数多? 引导思考:利用平均数求组内数! 总和 ÷ 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人数=总和 再从总数中减去其余个人的数量,就得到小巧摘的桔子数量 列式计算:(1)18×4-20-19-18 =72-20-19-18 =15(个) 答:小巧摘了15个桔子。 分析:先算出第1小队平均每人摘桔子多少个,再进行比较 (2) (16+14+20+18+17)÷5 =85÷5 =17(个) 17个<18个 答:平均第二小队摘桔子个数多。 1、正确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对于求平均数样本中有0值数据的正确使用。 3、能掌握求平均数方法的拓展。平均数×人数=总数
四、 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 2. 自评这节课的学习情况。
板 书 设 计 平均数的应用(一) 每人的总分数÷投的次数=平均每次投篮得的分数 总和÷ 总份数= 平均数 平均数×人数=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