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复习
运动的世界
教材图片 图片解读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正在上升的电梯中的乘客,以电梯为参照物是 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是 的。地球同步卫星相对于地球是 的,相对于太阳是 的。这说明运动和静止是 的
(2)长度的测量 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物体的长度为2.12 cm;其中准确值为 cm,估读值为 cm
(3)比较运动的快慢 在观看赛跑运动时,观众是采用相同 比较 来判断运动员的快慢的;裁判员是采用相同 比较 来判断运动员的快慢的
(4)变速直线运动 图中天鹅在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理由是:天鹅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并对错误的说法分析指正。
( )1.研究运动时,选太阳为参照物最合适,因为太阳是不动的。
分析指正: 。
( )2.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分析指正: 。
( )3.参照物一定要选取静止不动的物体。
分析指正: 。
( )4.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所以分度值越小的刻度尺越好。
分析指正: 。
( )5.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读数是2.0 cm 和2.00 cm没有什么区别。
分析指正: 。
( )6.测物体长度时,改进测量方法,采用精密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分析指正: 。
( )7.测量长度要估读,估读的数字越多越好。
分析指正: 。
( )8.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分析指正: 。
( )9.速度为1 km/h的物体比速度为1 m/s的物体运动得慢。
分析指正: 。
( )10.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越大。
分析指正: 。
( )11.平均速度就是速度的平均值。
分析指正: 。
( )12.用平均速度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时,必须提出是哪段路程(或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分析指正: 。
( )13.在测量运动员100 m跑过程中的速度变化时,分的段数越多,测量越精准。
分析指正: 。
考点●1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2020·湘西州] 外卖小哥正骑着电动车穿行于大街小巷,若认为他是静止的,则选取的参照物是 ( )
A.来来往往的行人 B.迎面而来的车辆
C.他所骑的电动车 D.街道两旁的房屋
2.[2020·常州] 2020年6月30日,随着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定点于地球同步轨道,标志着中国建成世界领先的“北斗”导航系统。这里的“同步”是指卫星 ( )
A.相对于太阳静止 B.相对于火星静止
C.相对于地球静止 D.相对于月球静止
3.[2020·河北] 如图所示,小明和小红坐在停靠在站台的火车里,他们分别向两面的窗外看,对火车的运动情况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小明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说火车是静止的;小红以窗外行驶的动车为参照物,说火车是运动的。则( )
A.只有小明的说法正确
B.只有小红的说法正确
C.两个人的说法均正确
D.两个人的说法均不正确
4.[2020·丹东] 小明爸爸乘坐汽车前往武汉抗疫,汽车启动后,小明对着远去的汽车挥手作别。小明爸爸看到小明逐渐向后退去,是以 (选填“汽车”或“地面”)为参照物,而小明看到汽车远去,是以 (选填“汽车”或“地面”)为参照物。
5.[2019·鞍山]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是 的;以树木为参照物,青山是 (前两空均选填“运动”或“静止”)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 而言的。
考点●2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6.[2020·无锡] 如图所示是服装店内贴在墙壁上的刻度尺,方便儿童测量身高,该刻度尺上的数字对应的单位是 ( )
A.mm B.cm C.dm D.m
7.[2020·泰安改编] 下列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
A.一张纸的厚度约为0.1 mm
B.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C.一支新2B铅笔的长度约为40 cm
D.一名中学生正常步行的速度约是3 m/s
8.[2020·威海] 有很多古老文明利用人的身体测量物体的长度,用人手臂的长度、脚的长度等定义长度单位。我国殷墟出土的一支骨尺,其长约合中等身高的人拇指至中指之间一拃的长度(约17 cm),下列物体的长度与该骨尺长度相近的是( )
A.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
B.乒乓球的直径
C.课桌的高度
D.粉笔的长度
9.[2019·赤峰] 如图所示,请你估测运动员从蹦床中心点跳起的实际高度大约是( )
A.1 cm B.0.2 m
C.1.7 m D.4.5 m
10.[2019·广东] 如图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cm;停表的读数是 s。
考点●3 速度的计算
11.[2020·泰安] 一辆长20 m的货车,以72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为100 m的大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是5 s
②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是4 s
③货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6 s
④货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7 s
A.只有①和④ B.只有②和④
C.只有①和③ D.只有②和③
12.[2020·武汉节选] 2020年6月23日,我国“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最后一颗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它能为全球提供导航、定位、高精度授时和短报文等服务。在公交车站,某同学从电子站牌上看到公交车需要用时6 min、行驶3.2 km才能到达该站,由此他预测该车的速度是 km/h,若公交车提前8 s到达该站,则它的行驶的速度是 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3.[2020·南京] 南京长江五桥于2020年年底全线通车,如图所示。
(1)南京长江五桥全长约10.33 。
(2)以航行的船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 的。
(3)通车后,一辆汽车以72 km/h 的速度匀速行驶5 min,通过的路程为 m。
14.[2019·泰州] 下表为小明用某手机软件记录自己某一次跑步的数据。分析表中数据可知:他本次跑步的时间为 min,通过的路程为 km,每跑一步的平均长度为
m。
2250 总步数:步 150 步频:步/min
8.10 时速:km/h 124 消耗:大卡
15.[2019·贵港] 小林家门口到贵港新世纪广场的公交路线全长9 km,周末,小林从家门口的公交车站乘坐公共汽车用时15 min到达新世纪广场公交车站与同学汇合。求:
(1)公共汽车从小林家门口的公交车站到新世纪广场公交车站的平均速度v1是多少千米每时,合多少米每秒。
(2)新世纪广场到园博园的公交路线全长20 km,则小林和同学从新世纪广场公交车站乘坐公共汽车到园博园公交车站需要用多长时间。(假定此公共汽车的速度v2与v1相同)
考点●4 图像问题
16.[2020·黄石] 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0~5 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3 m/s
B.3~5 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4 s时,乙在甲前方5 m处
D.5 s时,甲、乙的速度相等
17.[2020·鞍山] 如图所示是甲、乙两车运动的s-t图像,当两车同时、同向从同一地点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是 (选填“静止”或“运动”)的;当t=
s时,两车相距8 m。
18.[2020·德州] 甲、乙两汽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同向出发,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甲车的速度 (选填“<”“=”或“>”)乙车的速度,甲车的速度为
m/s,当t=40 s时,甲、乙两车相距 m。
考点●5 测量平均速度
19.[2020·泰州] 小明在一段长200 m的平直道路上测量自己的跑步速度,从起点开始计时,跑到终点时停止计时,停表的示数如图 所示。小明跑完这段路程用时 s,平均速度为 m/s。
20.[2020·枣庄] 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运动,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如图所示。
(1)由图可知,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直线运动。
(2)如图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 s拍摄一次,测得sAB=5 cm,sBC=15 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
(3)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像是 。
(4)小球在AD段运动的过程中,经过tAD时的速度为v1,经过sAD中点时的速度为v2,则v1
(选填“>”“<”或“=”)v2。
答案
知识梳理
①位置的改变 ②参照标准 ③参照物
④运动快慢 ⑤运动方向 ⑥米 ⑦m ⑧km
⑨dm ⑩cm mm μm nm 103
10 100 103 106 109 量程
分度值 零刻度线 正 紧贴 垂直
估读 下一位 单位 误差 秒
s h min ms μs 60 3600
103 106 停表 偏差 误差
平均值 路程 时间 路程 时间
比 快慢 v= m/s km/h
3.6 不变 直线 相等 变化
不相等 v= v= 停表 刻度尺
图说教材
(1)静止 运动 静止 运动 相对
(2)1 mm 2.1 0.02
(3)时间 路程 路程 时间
(4)变速 不相等
易错辨析
1.×,除研究对象本身外,任意物体都可选作参照物;一切物体(包括太阳)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
3.×,参照物的选取一般是为了便于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并不一定要选择静止的物体
4.×,刻度尺的精确程度是由分度值决定的,但是并不是越精密的刻度尺越好,需要根据实际测量要求来选择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5.×,在长度测量时,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2.0 cm是分度值为1 cm的刻度尺的测量结果,2.00 cm是分度值为1 mm的刻度尺的测量结果,所以2.0 cm和2.00 cm是不同的
6.×,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消除
7.×,测量长度时只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读值已经是不准确的了,再往下估读没有意义
8.×,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大小和方向均保持不变,因此速度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没有任何关系
9.√
10.×,物体通过路程的多少不仅与物体运动的速度有关,还与运动的时间有关,时间未知,速度大的物体,其通过的路程不一定长
11.×,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而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12.√
13.×,分的段数过多,会给时间的测量带来较大的误差甚至错误
中考链接
1.C
2.C “同步”卫星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处于静止状态的卫星。因此,这里的“同步”是指卫星相对于地球静止,故C正确。
3.C 小明以窗外的站台为参照物,火车相对于站台没有发生位置变化,所以说火车是静止的;小红以窗外行驶的动车为参照物,火车相对于动车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说火车是运动的,所以两人的说法均正确,故选C。
4.汽车 地面
小明爸爸看到小明逐渐向后退去,说明小明是向后运动的,小明爸爸选择的参照物是汽车。小明看到汽车远去,说明汽车是运动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地面。
5.运动 静止 地面 以竹排为参照物,青山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青山是运动的;以树木为参照物,青山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青山是静止的。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地面而言的。
6.B 测量身高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一般为1 cm,所以该刻度尺上的数字对应的单位是cm。
7.A
8.A 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7 cm,故A符合题意;乒乓球的直径约为4 cm,故B不符合题意;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 cm,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约为80 cm,故C不符合题意;粉笔的长度约为8 cm,故D不符合题意。
9.C 运动员的身高在1.7 m左右,由图知,运动员脚部到蹦床的距离与身高差不多,所以运动员从蹦床中心点跳起的实际高度大约为1.7 m。
10.1.95(1.93~1.95均可) 335
11.D 货车的速度:v=72 km/h=20 m/s
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路程:s1=100 m-20 m=80 m,
货车完全在桥上行驶的时间:
t1===4 s;
货车完全通过大桥行驶的路程:s2=100 m+20 m=120 m,
货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t2===6 s,
故②和③正确。
12.32 9.09
由v=可得,该车的速度是v===32 km/h,
该车实际上提前8 s到达此站,它的行驶速度是v'===9.09 m/s。
13.(1)km (2)运动 (3)6000
(1)根据生活经验可知,南京长江五桥全长约10.33 km。
(2)以航行的船为参照物,桥上的路灯相对于航行的船的位置发生改变,所以桥上的路灯是运动的。
(3)汽车通过的路程:s=vt=72 km/h× h=6 km=6000 m。
14.15 2.025 0.9 由表中数据可知,跑步步数为2250步,步频为150步/min,跑步时间:t==15 min=0.25 h,由v=得跑步距离:s=vt=8.10 km/h×0.25 h=2.025 km=2025 m,每跑一步的平均长度:L==0.9 m。
15.(1)公共汽车从小林家门口的公交车站到新世纪广场公交车站的平均速度:
v1===36 km/h;
36 km/h=36× m/s=10 m/s。
(2)假定此公共汽车的速度v2与v1相同,由v=可得,从新世纪广场公交车站乘坐公共汽车到园博园公交车站需要的时间:
t2===2×103 s。
16.A 由s-t图像可知,0~3 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乙通过的距离是15 m,3~5 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所以0~5 s内,乙的平均速度:v乙===3 m/s,故A正确,B错误;由图像可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v甲===3 m/s,4 s时,甲的距离:s甲1=v甲t1=3 m/s×4 s=12 m,4 s时,乙通过的距离为15 m,所以此时乙在甲前方3 m,故C错误;5 s时,甲的速度是3 m/s,乙是静止状态,它们的速度不同,故D错误。
17.运动 4
由图像可知,甲、乙都做匀速直线运动,且甲的速度大,乙的速度小,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甲的速度:v甲===6 m/s;乙的速度:v乙===4 m/s,所以,两车相距8 m所用的时间:t===4 s。
18.> 20 200
由图得出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t甲=55 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s甲=1100 m,甲车的速度:v甲===20 m/s;
在t乙=20 s时,乙车行驶的路程:s乙=400 m-200 m=200 m,乙车的速度:v乙===10 m/s,由此可见,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由图可得,当t=40 s时,甲车行驶的路程s甲'=800 m,乙车行驶的路程s乙'=600 m,所以甲、乙两车相距200 m。
19.40 5
20.(1)加速 (2)0.75 0.5 (3)C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