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选择题
1.[2020·湘西州] 按照民间传统习俗,迎亲队伍时常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如图所示。关于唢呐与锣鼓的发声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B.只有唢呐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C.只有鼓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D.只有锣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2.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当它们接触时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
A.将音叉的振动时间延迟
B.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C.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D.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3.如图所示,小华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
A.声音的产生原因 B.声音的传播条件
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4.在相同的条件下,声音在下列三种介质中传播速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铝、海水、空气 B.铝、空气、海水
C.空气、铝、海水 D.空气、海水、铝
5. 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B.传播声音的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
C.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6.我们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 )
A.有正常的听觉器官 B.有传声介质
C.有声源振动发声 D.以上条件缺一不可
7.当我们在山谷中大声呼喊时,往往会重复听到自己的呼喊声,这是由于 ( )
A.山谷中有录音机,能将呼喊声录制再播放
B.有很多人在模仿我们呼喊
C.呼喊声在山谷中不断反射,经不同时间回到我们耳中
D.山谷中有不同的介质传播声音,使呼喊声以不同的速度传到我们耳中
8.下表是部分物质中的声速。下列关于声速的说法正确的是 ( )
几种物质中的声速v/(m·s-1)
空气(15 ℃) 340 海水(25 ℃) 1531
空气(25 ℃)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25 ℃) 1324 铝(棒) 5000
蒸馏水(25 ℃) 1497 铁(棒) 5200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B.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C.固体中声速一定大于液体中声速
D.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一般不同
9.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 )
A.振动 B.静止不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一直向左运动
二、填空题
10.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铃由于受到金属珠子的敲击发生 而发声的;二胡、古筝、古琴等弦乐器一般是靠 振动发声的;军号、唢呐、喇叭、笛子等管乐器是靠 振动发声的。
11.[2020·苏州改编] 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钟声”是由于钟的 而产生的;“客船”上的人听到的钟声是通过 传播过来的。
12.如图所示,在“探究真空能否传声”的实验中:
(1)先让电铃发声并放入玻璃罩内,再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发现电铃的声音将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然后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会发现声音将逐渐 (选填“变大”或“变小”)。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
(2)现有的抽气设备总是很难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理得出“真空 (选填“能”或“不能”)传声”这个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 (选填“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科学推理法”)。
13.在“天宫二号”空间站内,我国宇航员可直接对话,但在空间站外工作时,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通话,原因是 。我们可以听到老师的讲课声,说明 能够传播声音;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跳舞,说明 能够传播声音;隔墙有耳说明 能够传播声音。
14.小俞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 s听到回声,那么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 m。这种方法 (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15.在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上,张华同学担任100 m赛跑的计时员。已知光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声音的传播速度为340 m/s。为了使比赛结果计时较精确,张华应在
(选填“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或“听到发令枪的声音”)时开始计时。那么,从发令枪冒出白烟开始,枪发出的声音被张华同学听到需要的时间是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s。
16.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是由金属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1020 m,两次响声相隔2.5 s,如图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是 s,声音在该金属管中的传播时间是 s,该金属管中的声速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7.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A.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
B.将手指放在喉咙发声处,感受到讲话时声带在振动。
C.把正在发声的手机密封在塑料袋里,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手机发出的声音。
D.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纸在笔尖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两个实验是 、 (填序号);这里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
18.探究声音的传播:
提出问题: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吗
猜想:可能需要。
实验器材:耐高温的广口玻璃瓶、密封盖、小铃铛、铁丝。
实验步骤:
(1)紧密封严瓶盖,摇动铃铛,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铃声。
(2)对玻璃瓶进行加热,密封的瓶盖、瓶口之间稍有空隙,经过一段时间,拧紧瓶盖并停止加热。
(3)冷却后,瓶内近似真空状态,再摇动铃铛,铃声 (选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4)经过推理可以得出 的结论。
19.如图所示,为了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
答案
1.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D
3.A 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D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故声音在这三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从小到大依次是空气、海水、铝。
5.C
6.D
7.C 本题考查了声音的反射与传播。人的呼喊声碰到障碍物发生反射,反射的声音再传回到呼喊者处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所以会重复听到自己的呼喊声。
8.D
9.A
10.振动 弦 空气柱
11.振动 空气
12.(1)变小 变大 介质
(2)不能 科学推理法
13.真空不能传声 空气 液体 固体
14.340 不能
本题考查回声的运用及速度公式的应用。根据题意,2 s是声音来回传播的时间,那么声音从小俞到山崖传播的时间为1 s,根据速度公式得,s=vt=340 m/s×1 s=340 m。不能用这种方法测地、月之间的距离,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15.看到发令枪冒出的白烟 0.29
16.3 0.5 2040 m/s
(1)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声===3 s;(2)由于声音在金属中传播速度大于空气中传播速度,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金属管传播的,声音在该金属管中的传播时间:t金=t声-Δt=3 s-2.5 s=0.5 s;(3)金属管中的声速:v金===2040 m/s。
17.B D 转换法
18.(1)能
(3)变小
(4)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拧紧瓶盖,摇动铃铛,瓶内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所以能听到铃声。
(3)瓶内近似真空后,几乎没有了传播声音的介质,再摇动铃铛时,就几乎听不到铃声,或者说铃声变小。
(4)通过实验再通过推理可得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19.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或放一些轻小物体
为了使桌子的振动更明显,可在桌面上撒一些纸屑,把桌子的振动转化为纸屑的振动,即把桌子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