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
2、揣摩语言品味平谈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3、感受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及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2、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延伸、拓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送走清明,又即将迎来端午。同学们知道端午节吗?
我们本地有何习俗?(生七嘴八舌地谈论)今天我们就随汪曾祺先生到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去看看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简介作者:展示幻灯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和文章结构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文,了解大概内容。
解决生字司:
胤 籍 藉
2、概括文章内空
端午习俗——家乡鸭蛋——端午鸭蛋
3、端午有何风俗?
七种: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区
4、这么快找到答案,有何方法或秘决?
明确:抓关键性的词语 或句子。
教师追问:按什么顺序写?
题目是端午的鸭蛋,开篇花了这么多的笔墨写家乡的习俗,有必要吗?
师总结:
作者从大谈端午习俗,然后再水到渠成转写“端午鸭蛋”,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像聊天式自然成交,不刻意追求,但在随意中也体现了整体下的严谨与和谐。
过渡语:作者对家乡端午习俗,事物当中唯钟情于“鸭蛋”,看来此鸭蛋非彼鸭蛋。
幻灯:有人说汪曾祺身兼“二美”;美文家,美食家,以美文天笔法述美食之精华,自然别具一格,寻常小物,但细细地品尝,却常有味外三味。
——《四方食事》
今天也让我们去品品高邮鸭蛋,能否品出味外三味?
三、品读文章
1.阅读文章(2-5)小节,你体会出了哪些味外三味?请说一两点。
试以“我从 (哪一句),感受到 ”(可以词语运用,修辞角度,情感表达等角度)回答。
学生先独立找句,然后在小组内先交流,交流时先有感情地朗读你所找到的句子,再谈感受,其他学习伙伴补充。
3分钟后全班交流,师把握:家乡味,生活情趣,具体句子如下:
a、“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体现其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对家乡的热爱等情感。
b、引用诗句,文言词语,使文章增添了几分书卷气,有淡雅之美。
c、“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从声音、色彩、动态、绘声绘色,动感十足。
d、第4、5段雅趣,童趣。
2.讨论一个小小鸭蛋值得作者如此津津乐道吗?
生述后师总结,然后板书:
家乡,童年永远是生命中的至爱,一个小小的鸭蛋却凝聚着作者满腔的故乡情,生活情趣,及至人生意味,只有我们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而且在叙述表达情感时,作者语言又是平谈有味,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白话文与方言、文言诗句完美地结合起来,在平实自然中流露出典雅,达到雅俗共赏,无愧是文坛一位大散文家。
(在概括时,板书)
欣赏汪曾祺的另一篇《胡同文化》
请生读文,谈感受
师:凡人小事就是汪先生的写作取材对象,闲运自由,平谈而有味,于平谈的生活中发现情趣,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板书:小叙事,大趣味。
四、走进生活
1、汪先生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了生活的真味,我相信,我们也会从一片叶,一粒沙,一涌水中咂摸出生活的趣味和成长的快光。
请你把你印象最深的童年时代的物件或经历介分给大家听。
五、作业
1、课外选读汪曾祺的作品。
2、与学习合作者交流讨论练习三。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汪曾祺
端午习俗——家乡鸭蛋——端午鸭蛋
家乡情结 生活情趣 小叙事
平淡有味 雅俗共赏 大趣味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