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新闻两则》文本细读及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新闻两则》文本细读及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8-21 18:40: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闻两则
毛泽东

推荐理由:两则新闻把我们带回到革命战争年代。在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中,我军以排山倒海之势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两则新闻高层建筑,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洁,感彩鲜明,是新闻作品中的瑰宝,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概括,“百万大军横渡”从渡江兵力突出战役壮阔,既有气势又表达了胜利豪情】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显示材料的真实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第一部分:导语。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此导语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战役、战况三个方面总括全文。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第一层:简略记叙中路军渡江情况。因为 4月 22日 2时,新华社播发的《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已作过报道。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简要议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突出文章中心】
第二层:记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从“20日夜起”“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此句应该读出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动词连用,突出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无敌。“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第三层:记叙东路军渡江情况。
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是因为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第二部分:主体。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此部分具体翔实地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东路军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这篇新闻,气势磅礴。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气势,表现了恢宏的气度。新闻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相关链接】
七 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 【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显示材料的真实性】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第一部分: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总体简述,揭示中心。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第一层: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绥靖,安抚,平定。,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一座,敌仅余十座)。
第二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将军全局崩溃的背景。
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
第三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而回顾一年以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第四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的前途黑暗。
第二部分:主体。具体翔实地报道新闻内容。
第1课《新闻两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基本特点。
2.理解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的写法,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住新闻的结构和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把握住新闻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毛主席亲自撰写的二篇关于革命战争方面的新闻。
二、扫清字词障碍:
1.读一读、写一写
荻港、溃、签订、泄气、芜、督、诸、磅礴、瑰、瓴、要塞、阻遏、锐不可当、业已、绥靖、阌乡、管辖、阻隔、星宿、桐柏、随即、杜聿明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字
①业已:已经
②阻遏:阻止,不让其成功。
③阻隔:阻挡隔绝。
④高屋建瓴:建:倒水,泼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
⑤气势磅礴:磅礴:广大无边的样子。形容气势雄伟壮大。
⑥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
⑦英勇善战:勇敢出众,善于作战。
⑧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三、新闻知识简介:
1.新闻定义:“新闻(也叫消息)要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2.新闻特点: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
3.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标题是新闻内容的提要;导语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主体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5.新闻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显示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
四、整体感知(读两则新闻并进行对应摘读)
1.分别找出两则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部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此导语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战役、战况三个方面总括全文。
主体。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此部分具体翔实地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的进展,列表如下:
时间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安庆──芜湖 20日夜──21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东路军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第一层:简略记叙中路军渡江情况。
第二层:记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记叙东路军渡江情况。
(四)背景和结语含在主体当中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总体简述,揭示中心。
主体:
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将军全局崩溃的背景。
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而回顾一年以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的前途黑暗。
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第二课时
一、比较两则新闻的异同
(一)相同点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二)不同点: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地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生在长江沿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生在地处中原的南阳。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二、将自己的发现写成小段的鉴赏性文字。
三、作业:课后题